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归来后,仍是中医复兴时——张耕铭《伤寒耕读录》鉴析

我国中医“流派”众多,伤寒学派是其主流派别之一。自张仲景以降,历史上以“伤寒学家”自居,或自称为经方学派之医家,更是数不胜数。其门户之丰,学术之争鸣,可谓百花齐放,代代不衰,对今世之影响,亦是绵绵不绝。各家各派均以发皇《伤寒》古义,开拓《伤寒》义理视为己任,纷纷著书立说,为推动《伤寒论》的学术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伤寒论》方面的著作也由此可谓是富丽堂皇、汗牛充栋,形成了世界医学发展史中的一道鲜奇大观。但众说纷纭是否都能以拓展伤寒学术更健全、更稳固、更直观贴切的中医临床实践体系为定性标准,各派学说、各家见地于是乎便各有千秋,与其相对应的临床水平亦各有高低,难免会郑卫夹杂、鱼龙混珠,无可避免地造成了《伤寒论》理论与临床的乖张混杂。

当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中医学术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有利的推动作用,较之先前医家具备的条件而言,现代中医人在获取与传播信息方面无论是在“质”抑或“量”上都有了惊人的飞跃。也正是这样的因缘和合,促就了张耕铭同学在中医学术方面的建树,也实现了《伤寒耕读录》以最及时的进程、最理想的形式与广大读者见面,他在《伤寒论》方面的治学成果有力地唤醒了沉睡与封藏已久的仲圣之魂,令人十分可喜。《伤寒论》在中医经典著作中的学术地位毋容置疑,即择它一部书熟读深研下去,亦足可以济世救人、力挽狂澜、彪炳医史,成就千秋医名!《伤寒论》的医学体系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辉煌历史,可它依旧历久弥新,光彩熠熠,是我们每个中医医生成就临床疗效必备的“法宝”,需要我们中医人在临床中奉行与钻研毕生。

在结识耕铭之前,我也曾卖力地读过诸多《伤寒论》方面的著作,可惜,就同在《伤寒耕读录》代序中说的一样,自己似懂非懂,似明非明,即便刻意去背诵记忆,临床上也仍然是一塌糊涂,对《伤寒论》理法的理解与运用十分迷茫且有数年时间一直处于尴尬的境地。但当我在研读张耕铭的《伤寒耕读录》时感受却有很大的不同,获得的启发亦异于凡响。张耕铭同学是一位自带传奇色彩而又思想超然的性情中医人,被诸多业界学者与临床人士称为学院体制下经久难遇的“宝藏男孩”。相对而言人很年轻,但却并不代表他是一个思想苍白、单纯幼稚的少年。相反,他的伤寒治学成果非常有思想,有甚多可取可法、可圈可点之处!书中的异乎世人之论颇有一鸣惊人之感!

不同于现今教科书沿用主流的《内经》脏腑经络理论套路进行割裂式的强解强析,也不同于现行部分伤寒学家泥守日本汉方的机械式方证相应,更不会空谈“事经方原方不尚加减”、将张仲景的《伤寒论》视为宗教式的“圣经典籍”,不管理解不理解,迷信地认为经典条文是不可逾越的治病“金标准”,更不是现今中医学术圈沉迷着魔的五运六气强行推导与江湖玄学化的痴思妄想。如此伤寒理法,似乎早已背离《伤寒论》“辨证论治”的根本精髓,在临床上如此“混乱”下去自然也很容易栽跟头。真正的《伤寒论》治学成果,要凌厉地展露仲景治学之魂,将理论落实于临床实际,创新立足于医疗实践。张仲景创作《伤寒论》是以突出六经辨证论治为精神主旨,而辨证论治不离六经作为医学纲领,耕铭的伤寒理路观点亦一脉沿袭于此。

故而此言,请细观耕铭同学著作《伤寒耕读录》。这套《伤寒耕读录》分为壹、贰两本出版,侧重点实有所不同。第一本叫作“理法方药,医海去芜存菁”,第二本叫作“性命双修,医路霹雳精诚”。其具体内容略述如下:


六经观世界

第一本《伤寒耕读录·壹——理法方药,医海去芜存菁》脱胎于张耕铭在大学的历次讲座。就体例而言,不同于老学究式的寻章摘句、考证考据、连篇累牍地解释条文。它是一本解析与答疑《伤寒论》疑难要点的书,其中许多文章都穿插了实时问答,直截了当而又简约灵动的实用文体类似禅宗里的修行开示——列举条文,顺便回答同学们于此处的疑难点或分享自己对此条的深刻思考与宝贵心得,再附以自己亲历的临证医案,使这些临证疑难点与关键要素得以佐证并清晰、肯定地落于实处而得以解决与升华。很多篇章也惊人地突出了中西医之间的见底对比,用六经辨证大胆而又深刻地结合现代病生理剖析了很多危重症与疑难病的辨治与转归,注重的是给人以启发,能深入地带动读者的思想,继而唤醒读者的大脑,方便深入张耕铭所理解的《伤寒论》的理法体系。

张耕铭眼中的六经医学体系是一套独立的中医学体系,这与我们现在多数人对《伤寒论》的认识观点不同。第一:《伤寒论》可以独立于《黄帝内经》而自成体系,六经系统并不能与《内经》论述的脏腑经络统一划归等号,虽然民国时期陆渊雷等人提出过这样的观点,但是现在很多研究《伤寒论》的学者和医家的根本观念并没有脱离《黄帝内经》影响下的中医内科学体系。第二:《伤寒论》的六经系统拥有自己的一套成熟且成体系的认知人体的方法,在病生理转换、诊断治疗以及预后转归判定方面一脉相连,临床中绝对不可以将其割裂或对立看待!

这与我们通行《伤寒论》教材割裂六经以转换为中医内科辨证式的“附属品”有着本质的区别。而耕铭倡用的辨证系统,即六经钤百病法,是判定病人的疾病属于六经哪一(或者更多)经为主,而后确定表里虚实寒热,继而实现精准的遣方用药。运用这样的体系,深定六经经法,笃定施治,治疗务必彻尽病势出路、成全机体正气,治疗的疾病很多都是中西医公认为的死症、绝症、疑难病,颇收佳效!其案例在书中亦比比皆是,精彩绝伦者甚多,不再赘述。

再者耕铭认为《伤寒论》之所以叫“论”而不叫“经”原因有三:一者此书极有可能为仲景口述之书,乃平素临床举枚总结之结集;二者此书行文构架极为灵活,不当死读,而应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仲景达成临床教学之互动;三者“论”乃总论、方法论之意,本身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与整合性,仲景希望后世借此能够继续寻找创新与发展的可能。总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才是我们中医临床的境界。《伤寒论》理法中的六经医学体系人人可学,《伤寒论》的文字本身也不完全是六经医学体系的标准答案,仲景他老人家也是六经医学体系的传承倡导者、践行者,作为“医圣”的仲景也有自己的短板——忽视截断,开方过简。我们每个人也都有机会继承仲景、超越仲景。

另外,耕铭也认为就某种程度而言,六经并不是实质性的载体,六经是古代病理生理学的集合产物同时也是解决疾病的简化渠道。就是这种“空有不二”的思想与“缘起性空”的见解,解决了很多《伤寒论》医学体系中关于六经辨证的实质性问题。同时耕铭也尝试了将六经辨证体系从纷繁复杂的条文中提炼出来,以便于我们充分感受并理解支撑整个伤寒学术纲领的骨骼与精髓。所以有很多同道认为张耕铭对现今伤寒学术界具有真正的正本清源、破执除障的见地与能力。

以上便是张耕铭治学于六经医学体系下的伤寒学术脉络,溯源扎根于《伤寒》理法,谙熟汇通中西医生理病理,从而实现各种疾病的调御。当然,“定水澄清,心珠自现”,耕铭个人纯然豁达的包容心态与对六经理法的纯熟理解也使许多诸如超个人心理学、长青哲学、藏传医学、古印度医学等深奥知识在他的临证系统中得到融合与统一。可谓凡生命所系,世界所现,皆是六经所包!对此长期从事《金匮要略》教学与经方临床的王诗源教授曾对张耕铭作出这样的评价:“勤铭经典,深耕临床,耕铭可谓是当代中医经典思维的‘宝库’。当今中医教授、专家鱼目混珠,抄编累牍、著书立说之风甚盛,与之相比,耕铭见解独到,独树一帜,入无人之境,出神来之笔。他就像是武林小说中苦练成才的高手,最后奠定了属于自己的中医传奇。我甚至觉得是我们很多教授包括我都望尘莫及的。”


法眼视虚空

第二本《伤寒耕读录·贰——性命双修,医路霹雳精诚》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即“医者仁心,霹雳斩妖除魔”)主要记录并剖析了其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重病、怪证案例及相关联的《伤寒论》原文,但体例和语气较第一本已经开始出现转换,第二部分(即“一场觉悟,成就半世修行”)则包含了作者在读书临证之余对于“医、人、世、事”的沉思与体悟。一个精纯大医或者说像张耕铭这样内心有觉悟的经方医家,是怎样看待世间的生老病死苦以及真观清净观的?毫无疑问,这样的心理素质与洞察能力源于他深厚的学养,这似乎也是张耕铭著书写作的源头与动力!对此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的唐湘珺曾评价道:“耕铭,我曾向人赞叹道他是‘凤毛麟角中的凤毛麟角’。他是比我还小一岁的同辈,却让我有种像看龙在天上飞一般的感受,我也在他身上看到了某种我童年或青少年时期理想的光辉。是故他给我的启发也往往超越了中医而直抵灵魂深处。我将这种深层次无碍理解的原因归结为时代成长的相似性,说白了就是所受的教育、读过的书等等造就了一致的生命观、价值观、治疗观云云。天涯海角,这般缘分实属难得。”

第二本书的立意在于希望为读者的中医临床与生活带来些许启发,所能引导的是一种哲学思维,作者在书中真诚地为我们刻画出他心目中的中医世界,或许看似并不一定有多么美好,但是却饱含深沉、质朴与敬意。比如他书中对于《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的选评,一颗体爱众生的拳拳之心跃然纸上,恨其不救,步步误治,家财耗散而身死,殊为可惜!其挚友的父亲因缺少甘遂而未得到及时挽救,亦引为一生之痛,作者为此曾数夜不寐做过近两万字的深刻检讨。包括如何摄生,不可滥用补药,杀伐生灵盲目追求“血肉有情”之用的严重危害等等,这些也与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不谋而合。诸篇章林林总总,显露出耕铭对于“性命之理”“因果业缘”的独到思考,体现了耕铭对于生命的热爱与敬畏,相信读者在通读全书之后也会真切体会到“性命双修”的真切含义。

人生在世,每个人的内心都会遇到很多不堪的事,更会身受病苦。只有学会转化从而获得爱的力量,才会温和柔软地面对世间,实现疗愈与解脱的目的,对于我们医生而言更是如此,因为我们也同样肩负着与患者共悲欣的责任。作为一名中医医生,这也是一生必备的修行。可见张耕铭的成就并非单单来自于《伤寒论》,更不能忽视掉他所经受的临证压力与驱力以及对于多种人文方面知识的广泛积累。出世的智者,入世的强者,阳光而温暖的普通人,这便是我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张耕铭,而具体到书里,字里行间浸透着作者的睿智洒脱与干净利落。也正是这般思想自由而又不拘一格、自然天成、勇于参悟的张耕铭,很快获得了很多人或许终生都不敢想象的医学成就,说是奇迹亦不为过!实乃其个人格局心量使然!这种精神,可破可立,恰恰如同般若智慧融入到传统医学、世间法理中,可谓以法眼视世间如虚空,一定会一石激起千层浪,进一步推动未来中医的发展。

中国中医科学院陈雪梅博士后读完本书,特意通过微信向我分享读后体会,大赞耕铭后生可畏,思辨能力极强,学有所用,能够落到实处——在对机体病理层次及阴阳属性的关照上,不唯权威,不唯古籍的陈陈相因,临床胆识手眼皆俱,匠心独到,大有大刀阔斧之英雄气概!我在回复陈雪梅后并一致达成共识的主旨观点就是——在张耕铭身上体现的是汉代卫青、霍去病那种一往无前的开拓精神以及为世人展露《伤寒论》六经医学体系的超然气魄!概括而言便是:六经观世界,法眼视虚空!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版式与封面都是张耕铭亲自参与设计与构思,并聘请了连续多次斩获国际平面设计大奖与“中国最美的书”的顶尖设计师周伟伟先生作为整套“耕铭中医”书系的设计师,手感与视觉效应十足,特意打皱的封面更是暗含了作者这几年特殊的沧桑情怀。近些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倡导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与提升民族自信,必然将带动大批有为青年在思想上通古博今、学贯中西,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的“中医接班人”。这样的年轻才俊的回归,是同耕铭一样千千万万个翩翩少年铿锵赤诚地走在继承与发扬中医的路上。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强则中医强,我对此深信:新时代中医领域不唯“老资历”才是主力,热情善良、有胆有识的青年中医方为未来中国乃至世界医学之脊梁!当这一大批青年中医人真正归来时,才是中医真正复兴之时!重任也最终担在了他们肩上!

注:此稿为刊登在《中国中医药报》书评栏目“勤铭经典 深耕临床 ——张耕铭《伤寒耕读录》鉴析”的原稿,未经删减与修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耕铭简介
中医当自强,不能仅靠“扶持”
张耕铭中药免疫疗法癌前介入经典案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
荨麻疹,问计经方(一)——胡希恕经方医学系列学习同仁文章 作者/张广中 马家驹
中医入门——第一讲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7-1)
孙曼之的必须用历史的观点学习《伤寒论》 《伤寒论》条文排列规律研究 给经方求真先生的一封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