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到中年,如果还没明白这三点,余生只会更焦虑

“说出来不怕你笑话,我现在出门都不舍得点一碗加肉牛肉面。”

前几天跟一位学长聊天,说着说着一起感慨人到中年的压力,学长悠悠地说了上面这句话。

大学毕业十年了,大多进入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夹心”时代,小的要照顾,老的要赡养,留给自己的只有焦虑。

可人到中年,已经不好意思说焦虑了。因为焦虑只不过是自己无能的佐证。

人为什么会焦虑?余生难道只有焦虑了吗?

归结起来,焦虑的原因无非两条: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焦虑的本质也契合这一观点:自己的欲望大于能力,又极度缺乏耐心。焦虑就是因为欲望与能力之间差距过大。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只有清楚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打破僵局,从底层开始改变。

最近读了周岭的《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在书中,周岭认为如果对自己不了解,我们就会被人的原始天性束缚,这往往会让我们感到很痛苦。然而,如果了解大脑知识,我们就可以观察并指导自己,运用认知的力量去克服天性,从而获得长久而清晰的内在动力,让我们告别绝大多数人生痛苦。

急于求成是大多数人的通病,人们的想法就是这样:可以努力,但是不能努力太久,努力一下就要看到结果,否则便容易放弃或者自我怀疑。少有人愿意持续保持努力,并在取得最终结果之前保持耐心。

这也从某种意义上解释了为什么金庸的武侠小说能被那么多人追捧。

在金庸笔下,一个普通的少年,经历一番奇遇,轻松练成神功,成为盖世英雄。常人需要几十年才能练成的神功,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学会,甚至一夜速成。这运气基本上跟中上亿彩票差不多了。

而且不止如此,金庸的故事喜欢突出主人公善良的品性,似乎好运只会光顾那些心性单纯的人。比如郭靖,只会一点皮毛的武功,就因为心地善良,居然被貌若天仙的黄蓉看上。

这样的故事容易让人迷惑,人们也愿意被这样的故事迷惑,在这样的故事里,人们不需要付出努力和耐心,只要心性单纯就好了,成功终会自己找上门来。

但现实不是故事,我们无法成为金庸笔下的主人公,成功永远不会自己走过来,而是需要我们持续努力,耐心寻找。

被爱因斯坦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复利效应告诉我们:价值积累的普遍规律是,前期增长非常缓慢,但到达一个拐点之后会飞速增长。而很多缺乏耐心的人在到达拐点之前便放弃了,之前的积累被白白浪费,换了跑道之后,又需要重新积累。

这其实也印证了一个成长中的悖论:想先看到结果再行动的人往往无法看到结果

因为结果不明朗,担心付出没有回报,所以不愿意行动或者早早放弃。这样没有耐心的人永远看不到结果。

努力跟努力不一样,有的人的努力是为了改变,而有的人的努力是为了让自己安心偷懒

记得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里有这样一段剧情,盛纮手下有个打板子的打手,这个打手有一定的手艺,他可以把人打的看似皮开肉绽,但实则一点事儿没有。同时,他也可以把人打的看似并无大碍,其实内伤已经致命。

联系到个人其实也是一样,我们心里都有一个给自己打板子的人,真正愿意对自己下狠手的人不多。大多是看起来努力,其实只是一个假动作。比如,买了很多书报了很多网课,但看完的没几本学完的没几节;朋友圈每天打卡学英语,半年过去英语水平并没有多大提高。

这其实也正是人类的天性所在:在欲望上急于求成,但在行动上避难趋易。

周龄在《认知觉醒》中提到两个概念,可以很好地帮我们实现更高效的努力。一是舒适区边缘,二是成长权重比。

舒适区边缘是指要想让自己高效成长,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贸然跨到困难区会让自己受挫,而始终停留在舒适区则会让自己停滞不前。

与舒适区边缘相对应,成长权重比是从微观的角度来揭示成长的规律。上学的时候,同学当中不乏这样一类人,他们白天学习晚上自习,节假日不休,很是努力,但就是成绩平平。这其实便可以用成长权重比的规律加以解释。

学习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改变,所以对于学习而言,学习之后的思考、行动和改变更为重要。而有的人不盯住内层的改变量,而只是浮于表面的努力,最后只会事倍功半。这其实也是为了让自己安心偷懒,不愿意触碰让自己真正感到疼痛的内核。

曾有人做过一项研究,对比了考上清华北大的学霸与普通同学各方面的能力。研究发现,与智商和学习时长相比,真正的差异来自于努力的模式。学霸更愿意花时间研究自己的错题,攻克模糊的知识点。而普通同学,更愿意花时间反复练习自己已经掌握的部分,对模糊的知识点选择逃避,希望能够搪塞过去。

最后的结果显而易见,谁能消除模糊,谁才能真正进步

但消除模糊是一件高耗能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明白要消除模糊,却依然选择逃避。德国心理治疗师伯特海灵格曾这样描述这种心态:受苦比解决问题来得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来得简单

这其实也是人类的天性使然,解决问题需要动脑子,享受幸福也需要思考各种微妙的关系。反之,承受痛苦和不幸则简单的多,不用动脑子,陷在那里做个可怜人就好了。

所以才有了美团创始人王兴那句引人共鸣的话,多数人为了躲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逃避不可耻,但无用

而且只会让困难看起来更可怕。具体事件一旦因为逃避而掉入我们的模糊地带,其边界就会无限放大,原本并不困难的小事,也会在模糊的潜意识里变得难以解决。

这感觉就像是听到池塘里有无数之青蛙在叫,听的人心烦意乱,实在忍不了走过去一看,原来只有几只青蛙而已。

主动出击,消除模糊,不糊里糊涂地过,是对人生最大的尊重。

最后:不以改变为目的的道理都是耍流氓

很多人说,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究其原因,其实是缺乏行动力。久而久之,反而成了一个死结。尤其是在看到同龄人甚至是后浪都已经功成名就时,那些曾经听过的道理更会一股脑地化为焦虑倾泻而出。

懂得越多,焦虑越多,无力之下,索性就破罐子破摔了。

《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中提到,懂得百点不如改变一点。真正的成长不在于自己懂得了多少道理,而在于自己改变了多少。从此刻起,请开启认知的新纪元,把道理化作行动,把空头支票做成真金白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你越努力越焦虑?
人到中年,趁早领悟这三点道理,余生定能越混越好!
为什么越努力,越焦虑?
你不是迷茫,只是急功近利
在成长的过程中,哪些道理让你懂之恨晚?
人的天性,有依靠常常就不想努力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