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理学家岳晓东:居家是挑战,解封也是,家长需要处理好这4个关键点

看点 疫情常态化下,长时间居家隔离使人们积压已久的负面情绪不断攀升到新高点, 心理问题俨然已成为疫情次生灾害的一部分。那么, 家长如何不被焦虑、抑郁等情绪操纵,同时帮孩子进行“心理抗疫”?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特聘教授岳晓东表示,一方面 家长不仅要照料好自己和孩子的情绪,还需优化亲子陪伴模式。另一方面,还要帮孩子 回归学校做足心理层面的准备。只有从此时此刻、力所能及的积极转变入手,与之相连的美好未来才会如约而至。

支持外滩君,请进入公众号主页面“星标”我们,从此“不失联”。

文丨享耳编丨May

疫情进入第三年,但掀起的阵阵波涛,从未停息。

不计其数的人们,接连受困在家的方寸之间,一同被桎梏的还有人心,充斥着无处发泄的负面情绪—— 据世卫组织报告,相比疫情之前,全球焦虑症患者每年增加25%(接近一亿人),抑郁症患者增加了六千万人

不仅如此,这股憋闷的“心火”还时常戴上面具,伪装成看似不沾边的各种行为,频繁出没于被迫24小时营业的宅家生活中。

尤其在有孩子的家庭中,这一点体现得非常明显。

家长焦头烂额地摸索生活与工作的平衡之道;

鸡飞狗跳的陪读、剑拔弩张的亲子关系又回来了;

还有孩子三心二意、注意力低下的学习状态……

在疫情的放大镜下,这些面具的裂痕也被完全暴露,精准拿捏。 而面对一团乱麻的现状,诸多家长深感无从下手、动弹不得。

甚至在解封后,“心火”也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如影随形——家长对疫情仍心有余悸,被焦虑、抑郁等情绪裹挟;孩子虽回归校园,但是涣散的注意力和熟悉又陌生的社交可能使孩子适应不良,产生挫败感。

那么,在疫情常态化下,家长如何不被“心火”操纵,同时帮孩子进行“心理抗疫”?

外滩君特地请教 岳晓东教授,他是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特聘教授、博导,哈佛心理学博士、香港心理学会会士

岳晓东教授

在岳晓东看来 ,与其关注人们各种行为的表象,不如关注底层问题,也就是疫情之下人们的心理状况。

面对心理问题已成为疫情次生灾害的一部分,我们只有从此时此刻、力所能及的积极转变入手,与之相连的美好未来才会如约而至。

此刻就是未来。作为家长,我们不仅得照料好自己和孩子的情绪,同样也要优化亲子陪伴模式,还需为孩子未来回归学校做足心理层面的准备。

警惕焦虑、抑郁的“膨胀”,

家长需“隔离”出时间安抚自己

在居家至少50多天后,近日在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副市长宗明表示,综合专家研判分析,6月1日至6月中下旬,将全面恢复上海全市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虽然解封有了盼头,但“循环”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与此同时, 人们一直以来积压的负面情绪,也在此刻攀升到了新高点。

岳晓东表示,长期封闭的人们要警惕 焦虑、抑郁的“海绵效应”——如同海绵吸水越来越多,人们也一直累积着无法化解的负面情绪。当累积量触达个体所能承受的临界值,人会变得易被激惹,甚至在家中爆发矛盾冲突。

其实,疫情的工作人员,特别是大白们,也要注意维护好自身的心理健康,因为他们很容易成为市民们负性情绪的发泄对象。

图片及数据来源:照路明

家长也是如此,这些无形、沉重的海绵,很多时候不仅压在了心底,也不自觉染上了眉头。

可孩子不但能敏锐地捕捉到父母的情绪变化,还会如同复印机似的,将从父母那里感受到的负面情绪,一幅又一幅地复印在自己每天的生活中。

所以, 当务之急是家长要为自己的情绪松绑,把海绵里的焦虑、抑郁挤掉,轻装上阵。

怎么做呢?岳晓东曾在2年多里4次往返香港,累积接受了两个多月的隔离。

独自在酒店时,他看完了三年前买来一直没看的几本书,还整理了新书的文字稿。他用自己喜欢的阅读和写作,来打发无聊的时光。

“当然,与大家不同的是,我的隔离生活是有备而来的,但大多数人是毫无准备的。”

不过循着同样的思路,家长也可以化解负能量。

我们维持正常生活节奏的同时,不妨“隔离”出专属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追喜欢的剧或综艺,看买来还没看过的书,完成健身计划……只要是能宅家进行的个人爱好,都可以趁此机会实现。

为千篇一律的宅家循环,用“加法”注入点新鲜感。

如此一来,居家生活也就没那么难熬了,整个人的心理状态也维持在一个较为平稳的水平。

不仅自己松弛了下来,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也有了喘口气的时间。

解封在即,我们更要稳住自己的情绪,避免负能量“传染”给朝夕相处的家人,把疫情对心理的不良影响尽可能最小化。

“神兽”成“困兽”,

家长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对孩子的情绪状态要多加留心。”岳晓东补充道。

正处成长阶段的“神兽”,本来需要更多的人际交往、户外活动,如今却被圈在家中成“困兽”,怎一个烦字了得?所以情绪一时低落也正常。

不过,具体孩子的哪些表现,需要特别关注呢?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学教授彭凯平,去年对我国约30万中小学生调查后发现,在疫情导致的社会封闭情况下, 学生们通常会出现学习没有动力,生活没有兴趣,社交没有能力,生命无意义感的现象。

另一项研究进一步表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

学龄前儿童可能会变得哭闹、黏人;

学龄期儿童可能会紧张、害怕,反复询问家长疫情的事情;

青少年可能会表现出担心、烦躁、发脾气,有些孩子可能会花大量时间看疫情的相关新闻,有的孩子可能表现为话少、笑容少;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饮食和睡眠都可能会受到影响,如食欲变差,失眠,做噩梦等。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这些表现,并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岳晓东建议家长及时向专业的心理从业人员进行求助。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一项研究结果发现,儿童、青少年患新冠病毒对其长期心理健康的影响,甚至比成人的更高。

对于不幸感染新冠的孩子而言,家长要做好准备,长期关注孩子心理及行为表现。

优质陪伴vs劣质陪伴,

差异在于谁的需求得到满足

去年双减后,关于家长陪作业怒火攻心的网络段子,基本销声匿迹。

可谁也不曾想到,随着今年疫情的反复,亲子陪伴以紧密的方式重现了。

与“神兽”在同一屋檐下,每日时长猝不及防拉长至24小时,考验着万千家庭的亲子陪伴模式。

因此,与其在疫情期间频繁爆发冲突,家长不如以此为契机,与孩子共建优质的亲子关系。

作为父母,安抚好自己的负面情绪,防止波及到孩子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要帮助孩子改善心理“亚健康”,然而这其中有一个隐含前提—— 优质的亲子关系

那么,什么样的父母陪伴模式,才算是优质呢?

在一直倡导“优质陪伴”理念的岳晓东看来, 衡量陪伴的品质有两个维度,陪伴时间的多少以及陪伴效果的有无

依照这样的维度切割,父母的陪伴模式划分为四种类型:优陪、良陪、劣陪、差陪。

父母的四种陪伴模式

聚焦到上海疫情之下,实际上大部家庭是优质陪伴和劣质陪伴这两种模式。

确实,陪伴时间可量化、好判断,但是陪伴效果的有无如何衡量呢?

简单说来,就是孩子缺什么补什么。家长有慧眼,能透过外在行为,看见孩子真实的内在需求,并对此进行满足。”岳晓东表示。

而在现实生活中,劣质陪伴不在少数。很多时候,家长还没弄清楚孩子的真实需求前,就妄加揣测,后续的满足就更谈不上了。

比如很多家长看见孩子鼓捣iPad,心里就烦躁不已,觉得孩子在玩,然后开始喋喋不休等一系列操作。

孩子拿着iPad只有玩这一种可能吗?也许孩子在与同学交流,或者线上查资料?

归根结底, 家长想要向“优质陪伴”靠拢,第一步要觉察到孩子究竟缺的是什么

另外,还要做到 第二步如何补,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家长要克制可能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的自我需求,在一定范围内给予孩子自由度

很多孩子嫌家长啰嗦,说白了就是家长没克制住自己的表现之一。

岳晓东有次和女儿说事情,自己说得正嗨时,女儿直接说:Go,talk to the wall(去,跟墙说去), 然后就挂了电话。

说到一半被挂断,岳晓东郁闷不已。5分钟过后,他又把电话打过去,上来对女儿说:I finished talking to the wall (我与墙说完了)。女儿接着说:那好,你从第2点开始说吧……

这次经历也让岳晓东感受到:很多时候,家长发现不了自己的啰嗦,但孩子可以。

啰嗦听多了,孩子还会自发地屏蔽掉这些噪音,可家长接受不了,亲子关系也就慢慢走样了。

教育不是父母对孩子“我说你听”。想要和孩子进行有效的亲子沟通,家长需要放下自己对啰嗦的需求,在乎孩子听到什么胜于在乎自己说什么。

基于同样的思路,遇上亲子间有冲突,家长在理性宕机前先脱离现场,暂停休战直至理性重新回归,再和孩子心平气和地沟通。

孩子的专注力、社交力持续走低,

“预热”校园生活成关键

除去情绪的调试和亲子关系,家长的还有另一个“心头大患”——重返校园后,孩子会不会适应不良?

这样的担忧不无道理,孩子宅家上网课将近2个月了,家长肉眼可见孩子专注力的下滑。上厕所、频繁喝水、磨洋工……网课状况百出,学习效果也大打折扣。

尽管避免掉焦虑、抑郁情绪的侵扰,很多孩子依旧自由散漫。

可他们早晚要回归校园生活,那么如何拉回分散的注意力?

岳晓东表示,长期上网课导致的专注力下降是普遍现象,家长没必要过分紧张。

同时,有心的家长还可以从现在开始,有意识对孩子进行专注力训练,来适应学校的生活节奏。

不妨从孩子喜欢且擅长的学科入手,循序渐进地增加专注时长,10分钟、15分钟、20分钟……直到能够坚持差不多一节课的时间。

另一方面,是适应学校的人际关系。在岳晓东看来,具体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自来熟”外向的孩子,他们社交能力强大,家长们几乎不用操心。

另一种是“慢热”内向的孩子,他们需要先进行“预热”,积攒人际互动的积极体验,比如来自父母鼓励,和熟悉的亲戚、喜欢的朋友打电话、视频。

只有攒够了积极体验,回到校园后,他们才有勇气和信心和老师、同学热络起来,恢复到疫情前的熟悉。

我们不妨就从当下开始提升孩子的社交力,不仅丰富宅家的活动,还能为之后回归校园,做好人际关系的铺垫。

结 语

在采访岳晓东的过程中,他反复强调道: 心思在哪里,时间在哪里,方法就在哪里。

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在零敲碎打的个案之下,反映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迷茫。

而当这些个案花费的心思和时间,汇聚成群体问题后,集思广益下提炼出的方法,也就是解决的根本之道。

因此,外滩君欢迎家长在留言区分享: 宅家期间的亲子故事,或自己的所感所想。让万千家长从你的故事中,汲取温暖、明媚的力量。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随笔】等一场花开
父母唠叨,给孩子带来的危害竟这么严重!
成都市石室联合中学:抚慰疼痛的亲子关系
疫情防控温馨提示
家长应该怎样与孩子沟通?
特殊时期 家长如何做好幼儿心理陪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