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固定心态 V.S 成长心态

作者:张俊杰

你觉得,人生是早已设定好的(我们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还是会随着我们的改变而转变(知识改变命运,努力改变人生)?

在继续往下读之前,希望读者问问自己这个问题,先把自己的答案与理由写下来。

==================== =======长文慎入======= ====================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应该都听过这样的话:“女孩子学不好理科(数理化)”、“女生没有方向感,出门就得靠男生”、“男孩子后劲足,只要认真几个月就能赶上来”、“文科生没出息的,将来找不到工作,连自己都养不活”……

也曾被这样的话所赞扬或者羡慕地看着别人被赞扬:“这孩子真聪明(常是男生),这方面(数学等)有天赋啊!”、“这孩子真漂亮(对女孩子说),不需要太辛苦,以后嫁个好老公,就幸福啦!”、“这孩子看着就机灵,以后走上社会,肯定做老板!”……

在我们尚未形成属于自己的“三观”时,我们往往被灌输了太多所谓的经验之谈。这些闲谈中所传递的观念,或许在不知不觉中内化为我们的思维模式(mindset)。

似乎,一切早已注定,似乎,我们只能无谓挣扎。

事实真得如此吗?且容我从动机、目标、能力观等多个角度慢慢道来。

  • 动机

我们决定从事一项任务的原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动机(motivation),即一种激发、指向并维持某种行为的内部心理状态。

而对动机的一个最经典的区分就是将动机划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是指当我们追求个人兴趣和能力提升时所产生的一种寻求并克服挑战的本能倾向。当我们激发内部动机时,我们不需要依靠外部诱因或惩罚,因为活动本身就能带来满足感和回报。你利用课外时间学习植物知识,完全是因为对多彩的大自然感到痴迷,没有其他人强迫你。内部动机常常与在学校获得的学业成绩、创造力、阅读理解、享受学业以及深度学习策略的使用等积极结果相关。相反,如果我们做一件事情,是因为我们希望得到高分、避免惩罚、取悦老师或者出于其他与这件事情本身无关的原因,驱动我们的就是外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我们并不是对这件事情本身有兴趣,我们只是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才去做它。你为了成绩而学习,对学习内容本身并没有兴趣。外部动机与消极情绪、不良的学习成绩以及不当的学习方法有关。

一般而言,区别两类动机的关键在于学生做出这一行为的原因,即该行为的因果控制点(locus of causality)对个体自身而言是内在的,还是外部的。例如,学生之所以读书,可能是因为个人兴趣,这就是自愿的选择(内部控制点/内部动机),也可能是受到其他人或事情的影响(外部控制点/外部动机)。

这种分类方法相当简洁清晰,但当我们反思自己的动机时,或许会发现内外动机的二分法过于绝对和简单。对此,有一种解释是:内部和外部不是一个连续体的两极,而是两个独立的维度。任何状态下,我们的动机都或多或少地同时包含了两者。所以,我们在培养和激发自己的内部动机的同时,也需要借助诱因和外部支持来激励自己。

  • 目标

那么,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动机呢?很多理论都把目标看作是动机的关键成分。接下来,我们就围绕目标定向来进行讨论。

目标(goal)是个体通过努力要完成和达到的结果。当一位学生努力阅读文章或力争得到满分时,他实际上就在进行一项目标导向的行为。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学生通常明白目前的状况(如“我还没有开始读书”)、理想的状况(如“我已经理解了书中的所有内容”)以及两者之间的差距。目标激励人们采取行动,从而减少“现在在哪儿”和“希望去哪儿”之间的差距。

而目标定向(goal orientations)是指与学业成就相关的不同类型的目标信念。目标定向包含了我们追求目标的理由和我们用以评估目标实现的进展情况的标准。例如,你的目标可能是某门课程得优。那么,为了掌握该门课程,你会怎么做呢?是认真学习所有的相关知识,还是尽量在朋友和家长眼里表现得好一些?

最常见的分类法是将目标区分为掌握目标(也称为任务目标或学习目标)和表现目标(也称为能力目标或自我目标)。掌握目标(mastery goal)的核心是为了提高能力,为了学习知识,而不在乎表现得如何。如果学生选择掌握目标,他们的参与积极性会更高,更愿意投入。持有掌握目标的学生倾向于寻求挑战,遇到困难时能够坚持,也更喜欢学习。他们将注意力放在手头的学习任务上,而不会去担心自己的成绩表现与班上其他人相比是否“合格”。我们常常形容他们是“沉迷于学习的人”。除此之外,他们也很愿意寻求恰当的帮助,更多使用深层认知加工策略,更愿意使用各种有效的学习策略,同时面对学习任务也更有自信。而表现目标(performance goal)则聚焦于将自己的能力展现给别人看。持有该目标的学生常常很重视考试能否得高分,他们很关心自己能否获胜并击败其他同学。这些追求在他人眼中表现优秀的学生,会选择做一些使自己看起来聪明的事情。例如为了“读最多的书”,他们会选择去读一些非常简单的书。对他们而言,重要的是别人如何评价他们的表现,而不是他们学习了什么。持有表现目标的学生所采取的一些行为,实际上可能会妨碍学习。例如,为了完成任务他们可能作弊或偷工减料,只对需要考试的内容下功夫;他们会选择最简单的任务,且面对没有明确评分标准的作业会感到很不安……

表现目标听起来似乎相当低效紊乱,但就像外部动机一样,它并不是在所有时间都是不好的。事实上,有些研究发现无论掌握目标还是表现目标都能促进学生使用积极的学习策略,并提高其自我效能感。更为重要的是,就像内外动机的关系那样,学生往往是同时追求掌握目标和表现目标。

如今,区分掌握目标和表现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增加了趋近和回避这一区分维度。也就是说,学生可能因为多种原因产生动机:为了自我提高,由于害怕无知,为了表现出众,为避免看起来很傻。下表列举了每种目标定向的例子和效果。

该表揭示了真正的问题可能在于回避。那些害怕无知(掌握回避型)的学生可能形成完美主义——追求毫无差错的成功;那些避免看起来很傻(表现回避型)的学生可能采取防御性、回避失败的策略——装作漫不经心,表现出“我并没有真正尽力”的样子,或者作弊。

最后,我们还要警惕:如果希望表现得“聪明”却没有成功,人们的表现趋近目标可能转变为表现回避目标。变化的过程是从表现趋近目标(努力获胜),变成表现回避目标(保住面子,不让自己看起来很傻),再变成习得性无助(我放弃)。因此,我们最好不要尝试用比赛和人际比较的方法来激励自己(或学生、子女)。

至此,我们已经讨论了动机、目标与动机的关系,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动机的因素,那就是认识论信念(epistemological beliefs),即对知识的结构、稳定性和确定性,以及如何更好地学习知识的信念。学生如何看待知识、怎么看待学习、怎么看待他们自己和自身能力、怎么看待造成自身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等,都会深刻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篇幅所限,在此我们重点探讨在认识论信念中,一个尤其重要的维度——对学习能力的看法。

  • 能力观

一般而言,最能影响动机的信念是关于能力的信念。人们对能力有两种基本认识,那就是能力增长观和能力实体观。能力增长观(incremental view of ability)认为能力是不稳定的、是可控的,是不断扩展的技能和知识的总和,通过努力工作、学习或练习,知识会增加,能力也会随之提高;相反,能力实体观(entity view of ability)认为能力是一种稳定的、不可控的特质,是个体无法改变的特征。某些人可能比另一些人更有能力,但每个人的能力的总量是固定的。

那么,问题来了,你是如何看待能力的?这又会如何影响你的动机及行为?

有关研究表明,持能力增长观的个体常常抱持成长心态(growth mindset),认为能力可随学习而增长,通过努力工作,你可以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得更聪明、更优秀。持此观念的个体倾向于确立掌握目标,希望通过学习来提高(improve)自己的能力,与更强的学习动机相联系。相信能力可以提高的信念,会帮助他们专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并采用良好的学习策略,而不会太关注测验分数等结果。由于这种人期待成长且不害怕失败——因为失败不会威胁到他们的胜任感和自我价值,所以约有一半概率成功的任务(难度适中的目标)最能引起他们的动机,以期在此过程中获取更多的知识,提高更多的能力。

而持能力实体观的个体往往抱持固定心态(fixed mindset),认为能力是稳定的,不可变的特质,人无法通过经受失败和困境等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常任由遗传因素和环境来定义自身的能力。持此观念的个体倾向于确立表现目标,希望在学习过程中证明(prove)自己的能力,他们寻求能让自己看起来聪明、能维护他们自尊的情境,总是选择自己擅长的事情,而不愿付出更多努力,不敢承担失败的风险——因为无论是努力还是失败,对他们而言都是“低能”的标志。由于这种人只想证明自己的能力,缺乏独立于成绩之外的胜任感和自我价值感,所以他们会倾向于选择极端容易或极端困难的任务(极容易或极难达成的目标),以期减少失败的概率或减弱失败时的挫折感。

现在,我们可以来试着回答文章开头所提的问题了。

很多时候,社会文化、长辈、同伴等所公认的某些消极观念定势(比如,女生学不好数学),在潜移默化中使小时候的我们局限了自己。而随着年岁渐长,我们开始形成固定心态(相信我的能力有限且无法改变),进而开始确立表现目标(只要和别人比还行就好),或者想以“努力代替天分”,但在此过程中,很可能由于挫折打击而导致失去本以微薄的自信,进而形成表现回避型目标(我不要成为最差的、最低分的),在内心留下了自己“不能做好什么”的刻板印象(我就是学不好数学,天生的,我没办法!),最终丧失了从事某项任务的动机,也失去的改变的可能。

还有很多时候,某些公认的“积极”观念定势(比如,男生潜力大,只是缺少努力),同样可能对我们的成长造成阻碍,我们同样会形成固定心态(认为自己聪明有天分不需要努力),不过通常会设立表现趋近型目标(我必须表现出众,获得最高分),但同时由于“不需要努力就能成功的人才是真正聪明的人”这一观念的作用,我们很可能会采用“隐讳努力”的方式(在同伴中表现得贪玩、不在意考试,私底下却偷偷努力,拼命学习)。

将某些不良观念内化为自身信念的一部分,进而形成能力实体观,对我们成长不利主要体现在:如果已经取得了成功,我们会变得保守,常会通过选择低风险和已经熟悉的任务来尽力避免失败;而如果体验到一点点失败,我们则很可能会采取各种自我妨碍(self-handicapping)策略,比如:考试前,有些学生会说:“我从不学习”或“我只要及格就好”。这样,只要分数高于及格线他们就算成功了。再有,拖延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策略。有些学生会说:“考虑到我昨晚才开始复习,有这样的成绩已经不错了”,这样,低分就不会意味着低能……所有这些策略使我们为自己的学业设置了种种障碍,因此我们的学习也往往无法进步。实际上,避免失败策略反而往往会导致学业失败。如果不断地失败,借口变得越来越苍白无力,最终我们会认定自己很无能,自我价值和自我效能感荡然无存,甚至会选择放弃,最终接受失败,将自己的所有问题归咎于能力不足。而将失败归因于低能且认为能力无法改变的学生往往会变得沮丧、冷漠和无助。

  • 宿命信念与成长信念

固定心态和成长心态,长远来看,不仅仅影响我们少年时期的学业表现,更影响着成年后我们与伴侣之间的亲密关系。

我们都是带着人际关系的固有信念步入亲密关系的,这些信念是以图式(schemas)——对人际关系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归档并据此提出连贯一致的假设说明人际关系是如何运作——的形式组织起来的。

对于人们所固有的关系信念,人际关系研究者主要将其分为两类:宿命信念与成长信念。

持有固定心态的个体,往往持有宿命信念(destiny belief),即认为伴侣要么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婚姻生活注定美满;要么不是冤家不聚头,婚姻生活注定痛苦悲惨。这种信念从僵化呆板的角度来看待亲密关系:如果伴侣双方注定要生活在一起,那么在相遇的那一刻他们就知道了,他们不会碰到任何疑虑或困难,一旦两个梦中情人相遇,就必然有美满的未来。

持有成长心态的个体,往往持有成长信念(growth belief),即认为幸福的亲密关系是努力和付出的回报。如果伴侣一起努力战胜挑战、克服困难,良性的亲密关系就能逐渐建立起来。其基本假设是:只要努力付出,几乎任何亲密关系都能取得成功。

宿命信念是对亲密关系的本质属性的错误认识,对亲密关系的质量有不利影响,常使伴侣在亲密关系中有不满足之感。我们应特别警惕以下六个观点:争吵只有破坏性——争吵就表明伴侣爱自己还不够深。如果彼此深深相爱,就不会发生任何争执。“读心术”很重要——真正彼此关爱的伴侣仅凭直觉就能知道对方的需要和偏好,根本不需要告知对方自己的所思所想。如果必须告诉伴侣自己的想法和愿望,那只能说明伴侣爱自己还不够深。伴侣不会改变——一旦亲密关系变糟,就无法得到改善。如果爱人曾经伤害过你,毫无疑问还会一而再,再而三地伤害你。每次性生活都该完美——只要爱情是忠贞的,每一次的性生活应总是美妙且令人满足的。伴侣应该渴望并为性生活做好准备。男女完全不同——男人和女人的性格和需要非常不同,很难真正理解对方。美好姻缘天注定——根本无需努力来维护美满的亲密关系。夫妻要么彼此脾性相投、快乐到老,要么格格不入、争执一生。

多年前就有研究者识别出这些有害的观点,此后陆续有研究发现人们亲密关系中的困扰和不满常常与这些观点有关。这些观点过于僵固,或者说过于理想化,基本没有亲密关系能达到它的标准。

我们都能发觉,在面临困难时,不同的关系信念会引起不同的结果。如果夫妻发生争吵或者伴侣偶尔做错,持有成长信念的人更忠于自己的亲密关系,更乐观地相信任何伤害都能得到恢复,也能心平气和地讨论爱人的缺点;而带有宿命信念的人则往往对于伴侣过去所犯的错误“念念不忘”,总试图“翻旧账”,一谈到伴侣的缺陷就充满敌意与怨念。如果争吵的确发生——争吵总会发生的——持有宿命信念的人就会认为事态极其严重,因为他们认为任何争议都意味着他们的爱是不完美的。更糟糕的是,当亲密关系出现问题时,持有这些错误观念的伴侣不会采取建设性的行动来改善关系。由于相信伴侣不会改变、真爱天注定,他们不会设法去解决问题,而只是逃避问题,他们更愿意结束不幸福的亲密关系,而不是努力去修复亲密关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永远都不会找到你的另一半
如何引发孩子的学习欲望 - 东方教子 - 社会人文 - 搜狐圈子
为什么你总是拖延? | 如何克服严重的拖延症
学习动机的激发原理
自我调节学习理论
利用成功智力理论进行初三数学教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