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千年古县“河源龙川”
userphoto

2022.07.30 广东

关注

千年古县“河源龙川”

龙川令

  龙川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

龙川建县历史悠久,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始置龙川县,是南越王赵佗的“兴王之地”,是广东最早立县的四个古邑之一,2009年12月,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认定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置县之初,疆域辽阔,包括的龙川、五华、兴宁、河源、和平、连平等县境,以及新丰、海丰、陆丰、紫金、寻乌(属江西省)等县的部分地方。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以后,龙川县曾多次析置新县。旧县治龙川城(今佗城)是最早的龙川故城,自秦至民国,为县或州治所,素有“岭南古城“之称,见证了2000多年来龙川人文历史的嬗变,被定为省级历史文化城。1949年6月始,县城迁至老隆镇。2011年4月,被中央党史研究室确认为“中央苏区县”。

  据龙川旧志载:龙川“居郡上游,当江赣之冲,为汀潮之障,则固三省咽喉,四周门户”为“水陆之要道”。旧治龙川城(今佗城)是最早的龙川故城,自秦至民国,为县或州治所,南汉刘砻时,移循州治于此,州县并存达四百余年,为县、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素有岭南古城。

《龙川别志》是苏辙晚年隐居循州龙川时所写的笔记,主要记录所闻前贤及时贤的轶事。苏辙是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 。《龙川别志》书中的这些笔记反映了苏辙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主张,是极其宝贵的历史资料。龙川是现在的广东河源市龙川县。

北宋-苏辙(公元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

  龙川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

  秦置龙川县。据裴渊《广州记》:本博罗县之东乡,东龙穿地而出,即穴流泉,因以为号。据《南越志》:“县北有龙穴山,舜时有五色龙,乘云出入此穴。”县名由此。据记载,在新石器时代,龙川境内佗城坑子里、上印牛背岭,紫市坪岭头、九龙岗,丰稔牛角塘,登云鲤鱼山,龙母坪背岗等地已有人类从事渔、猎、耕、织等活动。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平南越,置龙川县,赵佗为令,属南海郡。龙川得名缘由,一曰博罗之东乡(古龙川)有龙穿地而出,即穴流泉,因以为号;一曰龙潭自嶅山分注于川,故名龙川。其时龙川县地辽阔,包括今之粤东大部分地区。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赵佗自立为南越武王,龙川为南越国辖地。置县初,疆域辽阔,其中包括龙川、五华、兴宁、河源、和平、连平等县全境,以及新丰、海丰、陆丰、紫金、寻邬(属江西省)等县的部分地区。

  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赵佗归汉,保留封地,龙川县仍属南越国辖地。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汉平南越,设置交趾部,龙川属南海郡。献帝建安八年(203年),改交趾为交州,龙川属南海郡。献帝建安十八年(213年),改交州为荆州,龙川仍属南海郡。

  吴黄武元年(222年),废荆州,复交州,龙川属南海郡。黄武五年(226年),吴分南海郡置广州,不久又并为交州,龙川属南海郡。永安七年(264年),废交州置广州,龙川仍属南海郡。

  东晋咸和六年(331年),南海郡析置东官郡;龙川析置兴宁县(包括今兴宁、五华两县全境和龙川县东部、紫金县东北部,由兴宁江得名,治所在今五华县华城镇雷公墩),仍属南海郡。废帝太和元年(366年),龙川改置雷乡县,属南海郡。

  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兴宁析置齐昌县(府),县治设于洪塘坪(今兴宁县城北5里处枫林坪)。辖境多次变迁,南梁天监二年(503年),析南海置梁化郡,撤销齐昌、雷乡两县,并入兴宁县,县治由雷公墩(今五华华城镇)徙至今龙川县佗城,属梁化郡。

  隋开皇十年(590年),全国撤郡设州,合并始兴郡、梁化郡、东官郡、义安郡置循州,治归善县(今惠州市东),以境内有循江得名。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始兴郡改设韶州、东官郡废入番州、义安郡改设潮州,仅留原梁化郡地仍为循州。隋大业三年(607年)改为龙川郡。兴宁(佗城)属之。

  唐朝武德五年(622年),在原齐昌地复置齐昌县,县治仍设于洪塘坪(今兴宁枫林坪)。龙川郡改名循州。天宝年间易名海丰郡。乾元元年(753年),复名循州。贞观元年(627年),废齐昌县,置宁昌驿,隶属兴宁(佗城)。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年),复置雷乡县。兴宁县治由佗城迁回雷公墩(今五华华城镇)。

  五代时期南汉乾亨元年(917年),废雷乡县,恢复龙川县建置,循州移治龙川。兴宁隶属循州。同年,南汉王刘岩于原齐昌县置齐昌府,兼辖兴宁,府治设于洪塘坪(今兴宁枫林坪)。兴宁县治由雷公墩(今五华华城镇)徙至今龙川丫下圩附近。

  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南汉降宋。废齐昌府为宁昌驿,隶属兴宁县。宋天禧二年(1018年),雷公墩始称长乐镇。天禧三年(1019年),兴宁县治由丫下圩迁回长乐镇(今五华华城镇)雷公墩。宋熙宁四年(1071年)划出兴宁县兴宁江(今五华河)及右别溪(今琴江)流域地,设置长乐县(今五华),有户二千。以原齐昌县地为兴宁县,有户四千,兴宁治所设于洪塘坪(今兴宁枫林坪)。兴宁、长乐同隶属于循州。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年)长乐县治迁至七都九龙岗。宣和二年(1120年),龙川改雷江县,属循州。绍兴三年(1133年),废雷江复龙川县,属循州。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废广南东路设置江西行中书省广东道,循州改路,治所仍设龙川(今佗城)。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循州路降为散州,龙川属循州。

  明洪武元年(1368年),设置广东行中书省,惠州路改府,循州仍存,龙川属循州。翌年,废循州并入惠州府,龙川属之。洪武九年,广东行中书省改为广东布政使司,龙川属广东布政使司惠州府。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年),龙川析置和平县,均属惠州府。至此,龙川疆域成定局无变化。自明嘉靖至今,县境疆域基本上稳定下来无大变动。

  清雍正九年(1731年),龙川属惠州府。光绪元年(1875年),设置惠嘉潮道,龙川仍属惠州府。

  民国2年(1913年),废广东布政使司和惠州府,设置广东都督府潮循道,龙川属之。民国15年,龙川属广东省东江行政委员会。民国20年,属广东省东江绥靖专员公署。民国26年,属

  广东省第四行政专员公署。民国35年,属广东省第六行政专员公署。

广东·河源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龙川属广东省东江行政委员会,翌年,属东江行政专员公署。

  1952年,属粤东行政专员公署。1956年,属惠阳地区专员公署。1959年,属韶关地区专员公署。1963年恢复惠阳地区专员公署,龙川属之。1968年,属惠阳地区革命委员会,1981年至1987年,属惠阳地区专员公署管辖。1988年1月,撤销惠阳地区专员公署,分设惠州、河源、汕尾、东莞4个市,龙川隶属河源市管辖。

  2002年,龙川县辖30个镇(老隆、四都、黄石、细坳、车田、贝岭、黎咀、上坪、丰稔、赤光、龙母、回龙、田心、铁场、登云、通衢、鹤市、黄布、紫市、佗城、郑马、岩镇、新田、石坑、锦归、附城、义都、谷前、麻布岗、枫树坝)。

  2004年,将全县356个村民委员会减少至313个。

  截至2005年12月31日,龙川县辖25个镇(老隆、四都、黄石、细坳、车田、贝岭、黎咀、上坪、丰稔、赤光、龙母、回龙、田心、铁场、登云、通衢、鹤市、黄布、紫市、佗城、岩镇、新田、附城、义都、麻布岗)。

2016年3月,被命名为“中国空气能产业基地”,2019年3月被列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龙川县享受原中央苏区县优惠 [3] ,境内设深圳宝安(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

2021年,龙川县地区生产总值为170.25亿元,同比增长2.9%,两年平均增长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3.85亿元,同比增长1.5%,两年平均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9.23亿元,同比下降5.7%,两年平均下降6.9%;第三产业增加值为97.17亿元,同比增长7.2%,两年平均增长2.1%。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龙川学宫始建于唐朝,历代多有修葺,是岭南地区创建时间最早、保存原有建筑最多的学宫之一。

  河源市龙川县佗城镇是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距今有2235年历史,是秦朝中原文化南下与百越文化交流的结合地,也是千百年来东江流域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重镇,拥有丰富的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宗祠文化、姓氏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等文化资源。

  如今,龙川正在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研究和开发,深入挖掘境内特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特质,谋划打造一批具有龙川风格、客家风骨、岭南风尚的精品力作,不断提升“千年古县”的“文化指数”。

  一批批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申报成功,龙川正在推进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古城重焕生机

  清晨的佗城学宫旁,琅琅读书声唤醒古城新的一天。往来于佗城古老街道的是越来越多的慕古游客,是古城后人仍在传承的千年作息。历经两千多年的越王井内,井水依旧清澈。横亘于老城与田野的古城墙仍然散发出内敛的魅力,在田地里隐约可见的宋朝苏堤伸向远方的山脚……

  龙川建县历史悠久。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始置龙川县,至今已有2235年的历史。龙川是南越王赵佗的“兴王之地”,是广东最早立县的四个古邑之一,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于2009年认定龙川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

  至今,龙川的古城门、古城墙、古村落风貌犹存。佗城内,县衙署遗址和赵佗故居等遗址,印证着龙川的历史。盘雁古道、青化古马道、五合径等驿站遗址印证着龙川“居郡上游,当江赣之冲,为汀潮之障,三省咽喉,四周门户,为水陆之要道”的独特地理位置。龙川境内数量众多的宗祠、碉楼、古民居、古塔、古桥以及纵横交错的石阶路留存至今。

  2007年至2011年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显示,经国家和省普查办核定的龙川县不可移动文物共878处,数量排全省县区第三位、河源县区第一位。龙川县博物馆藏有二级文物17件、三级文物170件,其中不乏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剑、唐代白釉碗等珍贵历史文物。

  从2010年起,龙川先后修缮了越王井、正相塔、城隍庙、龙川考棚、学宫、南越王庙、福建会馆等一大批文物保护单位。

  龙川还重点对历史城墙、古街道、店铺、姓氏祠堂、宗庙楼宇、客家民居、学堂等历史文化遗迹和标志性古建筑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正在推进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民间艺术闪耀光芒

  暮色四合,锣鼓敲响,几位演员站在布幔后,手举杆线,操纵木偶。木偶栩栩如生,活泼灵动,恍若真人。《马灯四围》《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人们耳熟能详的节目轮番上演,现场观众喝彩声不断。

  观众赞赏的是龙川县黎咀手擎木偶戏。该戏已有百多年历史,木偶的手、脚都能活动,嘴巴、眼睛能随曲调的旋律张合、转动,造型精巧,惟妙惟肖。黎咀手擎木偶戏凭借简单道具,造就丰富的人物和剧情,观赏性强,深受群众喜爱。

  黎咀手擎木偶戏表演的《苏小妹三难新郎》《梁山伯与祝英台》《孙悟空大闹天宫》《猪八戒招亲》等节目多次到广州、佛山、东莞、江门等地演出。所到之处,场场爆满,成为当地人们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剧队还多次参加世界木偶戏比赛,并多次荣获金奖。

  2009年,黎咀手擎木偶戏被列入广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18年“廻龙李埔马灯舞”“龙川杂技”也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截至目前,龙川共有列入市级和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17项,建设有省级“手擎木偶戏传承基地”1个,市级“客家山歌”“龙川杂技”传承基地各1个。

  为助力文化强省建设,龙川积极抢救、发展木偶、杂技、马灯舞等民间艺术,最近召开的龙川县第十四次党代会和县政府工作报告都强调:要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和传承基地保护体系,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料数据库,建设手擎木偶戏产业发展中心,推动“龙川手擎木偶戏”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从近日在东莞举行的2021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东莞)采购会获悉,黎咀镇(手擎木偶戏)被命名为2021—2023年度“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说说龙川县的来历
惠州
海丰县建置文献析
客家人的历史---武汉教授
河源中文导游词
南越国王赵佗发迹之地,广东龙川县有什么历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