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红楼梦原版真本现世:清代文人周春说,梦稿本就是红书的原版手稿

一、“周春说”足证“梦稿本”早于“程甲本”

清代文人周春曾发表专著《阅红楼梦随笔》中提到:“乾隆庚戌秋(即1790年),杨畹耕语吾云:'雁隅以重价购钞本两部:一为《石头记》八十回;一为《红楼梦》一百二十回,微有异同。爱不释手,监临省试,必携带入闱,闽中传为佳话。时始闻《红楼梦》之名,而未得见也。

周春说的这段话里有两条相关“梦稿本”的重磅信息:

第一条、在深入理解周春这段话之前,有一件事情要明确,那就是程伟元和高鹗活字印刷出版的第一个版本《红楼梦》“程甲本”的刊行时间是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比周春说的“乾隆庚戌秋(即1790年)”的时间要晚一年。此乃铁证:说明在程、高刊刻之前,一百二十回手抄本《红楼梦》已经在社会上流传。

第二条、细看周春是怎么说的,周春说:乾隆庚戌年秋季(即1790年),杨畹耕告诉我,“雁隅以重价购抄本两部”,请注意,“雁隅”此人重金购得的《石头记》《红楼梦》各一部,是手抄本而不是排印本其一;其二他购的《红楼梦》是一百二十回的完整手抄本。这也就是说有一个一百二十回手抄本《红楼梦》的传世时间比“程甲本”早,也是铁证!

接下来我们进一步证实一下周春所说这段话的真实性:周春(1728-1815),享年88岁。乾隆五年考取举人,十九年考取进士。他所写的《阅红楼梦随笔》是一部较早研究红楼梦的专著。他在《阅红楼梦随笔》中说的是“乾隆庚戌秋(即1790年)”的事。而程、高排印本《红楼梦》出刊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也就是说周春说的“雁隅”购置百二十回《红楼梦》手抄本的时间在程、高排印本出刊前一年。说明程高刊刻之前就有百二十回红楼梦抄已本在社会上流传。

二、“周春说”再证其真实性:

周春在《阅红楼梦随笔》一文中,开始就引出“杨畹耕语吾云”,就是杨畹耕对我说:有个叫雁隅的人,“重价购抄本两部:一为《石头记》八十回;一为《红楼梦》一百二十回,微有异同。爱不释手,监临省试,必携带入闱,闽中传为佳话。”接下来通过历史记载来证明杨畹耕说的“雁隅”此人的证实性。

杨畹耕,就是诗人杨芬:杨芬,字九滋,号畹耕。海宁诸生,著有《畹耕诗草》八卷;

雁隅,就是徐嗣曾:徐嗣曾,字宛东,号两松,又自号雁隅。时任福建巡抚。实杨氏,出为徐氏后(徐嗣曾有两个姓的由来:徐嗣曾曾出继江苏丹徒杨姓,就是说本来姓杨,过继给丹徒徐姓人家,是故。)

再看看他们三人之间的特殊关系:

1、周春是杨畹耕(杨芬)的表兄;

2、周春也是雁隅(徐嗣曾)的表兄;

3、杨畹耕(杨芬)和雁隅(徐嗣曾)是堂兄弟。

看看,此三人乃同时代、同乡同里之外,还有如此亲密的血亲关系。而且,杨畹耕(杨芬)还做过福建巡抚雁隅(徐嗣曾)的幕僚。所以,“周春说”应该是真情实话,可信。

三、“周春说”时间推理靠谱

我们从雁隅(徐嗣曾)重价购得“红楼梦”百二十回抄本的时间可以推断出,“程甲本”的刊行时间比雁隅购红书时间要晚。

其一,雁隅购红书时间定会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此年份之前。因为周春说了,“乾隆庚戌秋”也就是1790年这一年的秋季,杨畹耕对我说了(雁隅购红书的这件事)。

其二、这个时间可以锁定在雁隅(徐嗣曾)任福建巡抚之时:因为,《清史稿》有载:徐嗣曾,乾隆五十年(1785)擢(提拔)巡抚。卒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十一月。

其三、这个时间一定是在“监临省试”期间。因为周春所说的“监临省试,必携带入闱”,所知正是省城举行乡试的考场。

雁隅(徐嗣曾)去世的时间(1790),正是《红楼梦》程甲本刊行的前一年。此乃又一铁证:百二十回《红楼梦》手抄本传世时间在“程甲本”之前。这个百二十回《红楼梦》手抄本正是“梦稿本”的旧本。

四、“周春说”锁定“梦稿本”时间早于“程甲本”二三年

雁隅(徐嗣曾)在“监临省试”时携带《红楼梦》百二十回抄本“入闱”的时间再考:

按照清朝科举考试制度,乡试在各省巡抚衙门所在地进行,每三年考一次,逢子、卯、午、酉年的阴历八月开考,也叫秋考。这就叫“正科”。如果遇到皇帝登基、大寿等喜事庆典,皇帝开恩增加科考,称为“恩科”。

那么,我们按雁隅(徐嗣曾)于乾隆五十年(1785)提拔为福建巡抚为上限,到他“卒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十一月”的去世时间为下限可推算出,雁隅(徐嗣曾)在巡抚任期可以参加的“监临省试”当监考官的年份只有以下三次:

第一次、乾隆五十一年丙午(1786)八月;

第二次、乾隆五十三你戊申(1788)八月;

第三次、乾隆五十四年己酉(1789)八月。

明眼人已经看出来了,这第二次乡试时间不对啊,不是每三年一次乡试吗?不是逢子、卯、午、酉年开考吗?怎么安排在“戊申”年呢?你说对了,原来乾隆五十五年正好是皇帝的八十大寿,故将乾隆五十四年己酉(1789)开了“恩科”,此年会试和省试(乡试)都加开了恩科,并将原定的五十四年乡试提前到了乾隆五十三年举行。

因此,雁隅(徐嗣曾)在任福建巡抚期间,只有在上述三个年份,他才有可能“省试”监考时携带《红楼梦》百二十回抄本“入闱”即进入考场的。而且,就按第三次“入闱”时间“乾隆五十四年己酉(1789)”推算,也比“程甲本”《红楼梦》的刊行时间足足早两年。又一铁证!难道,“梦稿本”比“程甲本”传世要早的真相还有质疑吗?

五、“周春说”合情合理

雁隅(徐嗣曾)在“监临省试”时携带《红楼梦》百二十回抄本“入闱”的动机再考:

乡试就是“省试”,省巡抚就得“监临”,雁隅(徐嗣曾)当时是福建巡抚,自然就得亲临考场监考。每次乡试要考三场的,自乾隆二十六年(1761)始定具体时间为:八月初九、十二、十五共考三场。并规定:考生务必于考试前一天晚上进入考场,后一日出场。一人一屋一灯,吃喝拉撒皆从窗户传递。每考两日,期间休息一日,再入再考,如此一场乡试考下来就得整整一周,这省巡抚身为主考官也就随监一周。所以,巡抚雁隅(徐嗣曾)当时就带了百二十回《红楼梦》抄本“入闱”,有足够的时间阅读啊!所以说,周春说的雁隅(徐嗣曾)带红书进入考场的事是有理有据啊!

六、惊天尾声:

客官,看到这,开山人可以肯定地告诉你:“梦稿本”绝不是程、高刊刻《红楼梦》“程甲本”的订定手稿本,而是早于“程甲本”二三年的一个百二十回《红楼梦》手抄本。“梦稿本”的出现以“实物”告诉世人:第一、“红楼梦”作者将一百二十回写完了的;第二、程伟元、高鹗编纂整理补缀《红楼梦》是实,续写后四十回是假;第三、“梦稿本”正是《红楼梦》第二作者的手定稿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许隽超:《红楼梦》百二十回钞本流布时间再探讨
钟长山论《红楼梦》
《红楼梦》的版本
《红楼梦》版本漫谈
《红楼梦》到底有多少个版本?
论舒序本的版本来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