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再谈新派粤菜摘自《粤厨宝典·菜肴篇》
userphoto

2023.01.14 广东

关注

虽然很多学者都热衷于将广东饮食文化上推到秦汉时期或者更早,但站在厨师的角度,粤菜烹饪技术的起源最早只能算到南宋末年。

之所以有“秦汉说”与“南宋说”之别,是因为学者有时往往将“食在广州”与粤菜烹饪技术的起源混为一谈。

事实上,“食在广州”之风气的确可追溯到秦汉时期,这是广东的风俗,这种风俗的遗产就是无奇不食、无所不食,继而代代传承下来。而当时的广东人的烹饪技术并不先进,甚至没有太多的烹饪理论,简单到仅将食物放入清水里灼熟或烚(煠)熟便供膳用,就再无什么火候可言,更谈不上拥有高深的烹饪技术。《清稗类钞·饮食类·闽粤人之饮食》记有“闽、粤人之食品多海味,餐时必佐以汤。粤人又好啖生物,不求火候之深也”的描述即可印证。

这样显然不可能构成完整的烹饪菜系,也就不可能形成所谓的“粤菜”。

需要承认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广东人无奇不食、无所不食,并且以将食物放入清水里灼熟或烚(煠)熟的饮食习俗,却给后世的广州人带来一套完整且独到的食品评价标准建立了基础。也就是给广州人赋予了一条对美食十分灵敏的“皇帝脷(舌)”。

广州人凭借着与众不同的“皇帝脷(舌)”——完整的食品评价标准,筛选来自五湖四海的在广州献技的菜式,使广州逐渐形成享誉全国甚至国际的“食在广州”的平台。

在“食在广州”这个平台里,“粤菜”只能算是发了一分力,其他菜系,如“苏菜(姑苏菜、淮扬菜、南京菜)”、“鲁菜”“豫菜”“川菜”以及点心、各式小吃等的出力更多。

广东人在南宋时期受到了当时中原先进烹饪技术的启蒙并经历了600多年的理解与积累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及完整的烹饪体系。

普遍学者认为,能自称“粤菜”并得到举世公认,是以1840年(道光二十年)作为起点。

这一年是英国人对中国发动了臭名昭著的“鸦片战争”之年。因为这场战争使很多外地来穗经营的菜馆人去房空。餐饮的生意只能让广州人独力承担。在此机缘巧合之下,让广州的厨师有了发挥厨艺的空间。

背景是在此之前,稍为高档的食府所用的厨师都是招揽赴粤高官的衙厨,广州人根本没有埋镬(掌勺)的机会。

根据老一辈厨师的忆述,旧时广州本土的厨师团体会将一名叫温训的厨师举为“教师爷”,原因是温训最早(约于嘉庆末年或道光初年的时候)在广州将广东零碎散乱的烹饪技术整合起来并开班授徒,着手储备广州子弟的厨师人才。

自广州人担当了高档食府的厨师之后,有了归类和总结自有与学习到的烹饪技术的平台,再受到广州人对美食评价标准的鞭策,粤菜烹饪体系正式可以与其他著名菜系平分秋色。《清稗类钞·饮食类2·各省特色之肴馔》记有“肴馔之有特色者,为京师、山东、四川、广东、福建、江宁、苏州、镇江、扬州、淮安”的文字便可证实。

不过,此时的粤菜厨师仍然参照其他菜系的组织架构行事,即所谓“各师各法,各镬各刮”的体制。

虽则如此,作为新秀的粤菜厨师在此时期已初露锋芒,整合出了蔚为大观的饕餮盛宴——“满汉全席”及“陈塘风味”。

关于“满汉全席”的背景,在《清稗类钞·饮食类·烧烤席》就有“烧烤席,俗称满汉大席,筵席中之无上上品也。烤,以火乾(干)之也。于燕窝、鱼翅诸珍错外,必用烧猪、烧方,皆以全体烧之。酒三巡,则进烧猪,膳夫、仆人皆衣礼服而入。膳夫奉以待,仆人解所佩之小刀脔割之,盛于器,屈一膝,献首座之专客。专客起箸,簉座者始从而尝之,典至隆也。次者用烧方。方者,豚肉一方,非全体,然较之仅有烧鸭者,犹贵重也”的描述。

从中可见“满汉全席”是将饮食与表演融会在一起的盛宴。

根据吴正格先生在《满汉全席·满汉全席的形成和发展》一段“从搜集到的各地满汉全席的菜单来看,有110款者、108款者、81款者、77款者、64款者不等。因为满汉全席中的菜肴实际上已无满、汉之分,所以香港、广州等地区也称'满汉全席’为'大汉筵席’”的话语可见,粤菜制作的“满汉全席”显然超然于其他菜系的制作,别具一格。

如果说“满汉全席”仍残留学习外来美食风格的影子,“陈塘风味”则是不折不扣的广州本土风格——“粤菜创造”,其真正名称为“陈塘风月宴”,后来称“花酌”。其筵席格式甚至将食客打造成表演的主角,在“风月”主题之中不断转换菜式,务求令食客流连忘返,非三日三夜不结束。

这类豪华奢侈的筵席虽代表饮食文化及烹饪技术的最高成就,但局限在奔向“阳春白雪”的极雅层面,却没有照顾“下里巴人”的极俗阶层,导致粤菜烹饪的发展出现瓶颈。

约于清末民初,“四大酒家”——文园酒家、南园酒家、西园酒家及大三元酒家冲破的妨碍粤菜发展的瓶颈,让粤菜烹饪正式登上傲视同侪的地位。

“四大酒家”对粤菜体系的改革显然是多方面的,首先就是淘汰“各师各法,各镬各刮”的制度,明确地设立候镬、砧板、打荷(助厨)、上什、水台、传菜、打杂等岗位,先是设计出统一调味的“芡汤”,再来就是设计出“睇料头便知蒸炆炒煀焗”的候镬与砧板讯息沟通的制度,让整个粤菜厨房高效运作。

与此同时,“四大酒家”也对筵席形式进行改革,舍弃了极尽侈华的“满汉全席”的糟粕,将势必消费三日三夜精简为一顿饭,让广大的消费者能够享受精简的“满汉全席”。

这种筵席风格与粤菜厨房的制度一直沿用至今,并且得到其他菜系的赞叹和学习。

事实上,“四大酒家”的筵席改革的成就,不仅是影响到“满汉全席”,还影响到“三蒸九扣”这种历史更加悠久的乡村筵席。从此,两种筵席成为历史名称。

时间再转到1988年。在经历将近半个世纪之后,粤菜发展尽显疲态,改革呼声再次响起。

一个名为“新派粤菜”的改革正式拉开。改革先在香港发起,再蔓延至广州,再从广州蔓延至全省、全国。

这次改革的重点是引入汁酱调味,将以往“适用”变为“擅用”。然后丰富食材,将过去难得一见的鲜活海产搬上餐桌。并且再次强调继续遵循广州人的食品评价标准。

时间再转到2018年。这是伟大祖国改革开放40周年,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集约化、标准化的呼声正推动着粤菜迈向新一轮的改革。

如果之前粤菜的改革是凭一个人或一个企业去拉动或完成的话,这次的改革显然需要更大层面的力量去推动,而且必须是浴火重生式的,否则愧对苦心经营并享有赞誉这块粤菜烹饪的金漆招牌。

严格来说是没有所谓的“传统粤菜”。

粤菜烹饪之所以能够获得傲视同侪的地位,是它每时每刻都充满着活力,并且适时变奏地进行必要的改革。

回顾粤菜烹饪的发展历史,引入“满汉全席”、创出“陈塘风味”,是之于之前的“新派粤菜”;精简“满汉全席”并对烹饪制度进行改革,也是之于之前的“新派粤菜”;引入汁酱调味并丰富食材的改革,也是之于之前的“新派粤菜”;集约化、标准化改革,也是之于之前的“新派粤菜”。每当改革完成,“新派粤菜”即常态化,没有人再提起这个名词是正常不过的事。

如果顽固地坚持所谓的“传统粤菜”,显然是食古不化。社会永远是向前不断地发展,每次嬗变都得承认,不进则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摄影:走进云南石林观景(18)
摄影:茶梅不畏严寒(2)
一个中成药,脾胃好了、湿气没了、眼袋也消了
俏皮话(3106)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在何处 ?
寒假前校长教职工大会讲话稿(精选4篇)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