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粤菜》连载第八期:广府菜——粤宴之美(一)
userphoto

2023.02.23 广东

关注

名家推荐

“食在广州”的口号名声在外,而“食在广州第一家”的广州酒家,是百年老店其来有自。

赵利平先生,在他服务和领导广州酒家逾三十年之后,着笔撰写《大粤菜》。

在赵利平先生的书里,他认为“岭南饮食文化得以形成并独树一帜,从一开始便是一种深刻的'融合’”“兼收并蓄,容纳大千”“兼容开放而能集大成”。

在我的理解中,粤菜的名声由鹊起而鼎盛而绵泽不断,缘由是它随商业文明一路而来。商业繁盛之处,那真是熙熙攘攘,生机勃勃,红尘万丈。

如果你对粤菜有兴趣,当不会错过赵利平先生在《大粤菜》里对此的追根溯源、纵向总结、横向细叙。

——黄爱东西(作家,资深媒体人,当代岭南都市随笔及散文风格的代表人物)

作为一名厨师,我十分推荐同业们读一下赵利平先生的《大粤菜》,尤其是粤菜从业者,更可细细品阅。厨师是一个手艺人,容易注重手上做菜的技巧,往往忽略了其内在的意。这个意蕴是该菜系在历史、人文、地理等因素的多元纠缠。烹饪的技巧是不断创新发展、兼并包容的,但不能丢掉菜系独有的意蕴,这也是常说“创新不忘传承”。在《大粤菜》中,很妥帖地梳理了粤菜千载发展历程,把粤菜所涵及的特色风味与历史渊源以系统化的结构铺开叙述,将其中的道与哲娓娓道来。在此书中,赵利平先生可是用一众文字把粤菜细细剖析,再用文火炼出真意,可谓拨雾清瘴,让我们对自家粤菜的认识豁然开朗。真的是让读者长见闻,见真章,佩服。

——林振国(澳门烹饪协会理事长,世界中餐名厨交流协会理事长,获 2017 年澳门特区政府颁发旅游功绩勋章,中国烹饪大师,国际中餐大师)


《大粤菜》连载之八

第二章:广府菜

一脉驿路自北下,珠江潮水连南海。八方来客,汇于广府。这里集聚了美食的精粹,食材、技艺和情感跨越山海与时空邂逅,自由碰撞与融合。广府菜的烹饪灵魂与匠心之道,也在持续流转中,璨发出新的光华。

(红耳鹎与木棉花,图片来源:网络)

粤宴之美(一)

心传古法

有语云:“心之所向,素履之往”。历史对人有着说不尽的吸引力。我们总试图从历史的遗留中,细细找寻蛛丝马迹,和古人来一场穿越时空的神交。从千载前的南越王朝,到百年前的民国广州,那一段段风云际会、峥嵘岁月,着实令今日的我们心驰神往。而美食的心手相传,正是那条联结古今的路途。

(清代贴象牙人脸彩绘广州风景人物纹故事图折扇,折扇其中一面绘清装人物宴席图,广州博物馆藏)

(清道光广彩人物纹章纹汤锅,广州博物馆藏)

不少对民国粤菜充满情怀的文化人、美食家们,聊以复刻古法菜肴,回到记忆的深处。中华老字号广州酒家便素以弘扬岭南饮食文化为己任,历年来集力量斥巨资,根据历史资料,联合史学家、美食家和业内权威人士与名厨大师复刻经典,并加以解构、重组、精进、创新,先后推出了“南越王宴”“五朝宴”“满汉大全筵”“民国粤味宴”,以及富有时代感与符合现代口味和审美的当代融合菜筵席。一桌桌一脉相连、贯穿南粤历史文化节点、精致绝伦的广府雅宴,与时俱进,兼收并蓄,美轮美奂,既是对历来备受欢迎的历史名菜综合时代审美的演绎,也使传统与当代烹调时光穿越、彼此相融。

(南越王宴在商务部举办的“2022年中华美食荟”上作主题宴席展示)

(南越王宴在商务部举办的“2022年中华美食荟”上作主题宴席展示)

在广州酒家复刻的“南越王宴”中,有一道“厨丞越法烤小豕”。1983年在广州南越王墓中,出土了一架青铜烤炉,炉上有悬挂大件烤物的铁链,烤串肉的铁釺,烤乳猪的带齿铁叉,还有烤猪排骨的残骨。可见,“烤乳猪”在广州人的餐桌上在两千多年前早已出现。

而在文字记载中,烤乳猪的历史则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这道菜肴被命名为“炮豚”,列为“八珍”之一。用黄土裹着置炭火中烘熟,此种制法古代称“炮”。这也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先人,已经逐渐能熟练运用“火”于饮食之中。

(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青铜烤炉”)

(南越王宴菜式“雄关新道——厨丞越法烤小豕”)

于今日而言,烹饪中对“火”的运用已千变万化。厨师们不断追求着更精准的火候,或者将“火”玩出种种花样,如猛火爆炒、文火慢炖等等。“火”赋予了食物不同的面貌。尤其在讲究口感极致的粤菜,火候更像是厨师之间代代相传的秘密。温度、分秒与食物,怎样才算是“恰到好处”,全在不言中,而心领神会往往只在须臾之间。

(广式烤乳猪,火候是关键)

清代的“满汉全席”中也有“烤乳猪”的身影。相传“满汉全筵”始见于清代中叶宫廷盛宴,后传入民间,是我国历代烹饪技艺发展的一个高峰,把满汉两族烹饪精华珠联合,基本特点便是燕鲍翅与烧烤类菜肴。不过今日,烤乳猪的确成了广府菜独传的风尚。在广州人注重饮食精细的追求下,“烤乳猪”的技艺与味道不断创新,广州酒家改良以新形式呈现的这道“栋企炭烧有米猪”就是最好的例证。

都说粤菜起名颇见意趣,“栋企”就是粤语里形容像木桩一样站立着。这只金红的光皮小猪戳立在那儿,两只前脚一上一下地搭着,像是在对客人们作揖行礼。那毕恭毕敬、又呆又憨的样子,倒是生动贴切。

不同于趴着的烤乳猪,这站着的,对火候把控要求可要高不少。在一整套繁杂的工序里,那两只细小的前脚要始终保持“优雅”姿态,也不能让炉火燎得焦黑。而且因为站着的时候,免不了肚皮朝着客人,便不能是开膛破肚的模样。果然细细看时,猪肚隐约有一道缝合线,身躯也保持着饱满圆润,想必是内有乾坤。大家的好奇心被立时勾了起来。

(烤制麻皮乳猪)

分切的时候,大厨还酝酿着,想给大家介绍几句:“'有米’在粤语是'有钱’的意思,'有米猪’就是祝福大家鸿运当头、财源滚滚……”同桌懂吃的食客连声制止道:“先切、先切”,大家立时反应过来,会心地笑着。要是误了时辰,恐怕就要失去品尝酥脆猪皮的机会了。

清代的文人袁枚就曾在《随园食单》中谈到,“烧乳猪”的口味标准应以“酥为上,脆次之,硬斯下矣”,也是深谙此道。

一屋子人都静下来,聚精会神地观望着,只听见“嚓、嚓、嚓……”的轻脆声,一下接着一下,伴随着一股浓郁复杂的奇香,充斥着感官,从前的人用“金猪”祭祖,大概也是因为这香气足以招魂吧。

(分切“有米猪”)

和“二师兄”之间的距离不过几米,大家却都忍不住伸长脖子,恨不得长着一双望远镜,好似隔着银河般遥远。虽然看不清猪肚内装了什么,不过能感觉到刀片与其间的摩擦力,许是糯米这类口感粘糯的东西。

重新端到面前时,它俨然改头换面了。一个黑色的炭炉样式的餐具,底部还点着红色的烛灯,一块切好的乳猪架在金属网上,给人营造出古人熏烤乳猪的画面。一时间,脑海里浮现出穿越到西汉南越王朝的错觉。

切好的整块光皮乳猪,像是一道弯弯的拱桥,表面色泽极为光亮,但却也不显得油腻。轻轻推倒、翻过来看,才发现原来里面包裹着的果然是糯米饭。半个多小时的松化、烤制,使猪皮下预留的一小层油脂全都渗入到糯米中。些许动物油脂就足能画龙点睛,使糯米变得更浓郁甘香,颗粒丰腴而又彼此粘连,而猪皮也因此少了油腻感,比传统的光皮乳猪更加酥脆,看上去不是油光滑亮的,而是些许哑光质感,更符合现代人的口味与审美。

(位上“有米猪”)

这搭配,初看属实是意料之中、合情合理。但即使是有着心理准备,吃到口中时,还是被狠狠地惊艳到了。烤乳猪与糯米饭结合得极为紧实,筷子夹起来也毫无松散的迹象。一口下去,上齿碰触到猪皮的酥脆,下齿则一下子陷入了糯米柔韧的怀抱里。糯米饭里还糅合了少许香菇碎、腊肠粒、瑶柱丝等,让人一时间在这浓郁的香味与复杂的口感中晕头转向。以为熟悉,却又陌生,实在妙不可言。

(烤麻皮乳猪酿入糯米)

(烤麻皮乳猪酿入糯米)

好不容易品完这口,夹起旁边不甚起眼的一小团春卷状物。送入口的瞬间,一股清爽之气纳入口中。这才发现,是酸甜的沙拉酱佐上爽脆的生菜、黄瓜,用米纸皮卷起,俨然是个微缩版的越南春卷。只在两口之间,就能让人从庄严厚重的岭南历史中,转瞬切换到东南亚海岛风情。

起初的烤乳猪都是“光皮乳猪”:温和而精准把控的火候,让乳猪表面光滑如镜,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起泡、爆开等现象,才能保证光皮乳猪的“高颜值”。但人们也发现,只要放置时间稍长,“光皮”就会因为湿度、温度变化而“回软”,变得过分硬实,入口的时候有“嚼纸感”。要想在黄金时段内品尝,对酒楼和厨师的考验实在太大。

(传统光皮乳猪,图片来源:网络)

后来厨师发现,只要在烧制前的涂料中加入曲酒、白醋,并且改用猛火,使猪皮表面充分起泡、爆破、“酥化”,由此创造了与“光皮”截然相反的另一种口感极致——“麻皮乳猪”。用温和火候耐心烧制出“光皮”,或者用猛火急攻激烈碰撞出“麻皮”,都十分考验厨师对“火”的掌控。热火与时间的机密藏在厨师心中,悄悄作用于食物之上,创造出一道道美味杰作。

如今“烤乳猪”在广州得以独传且风行,也与广州祭祖扫墓、婚丧嫁娶的传统习俗有关。在这些重要的仪式场合,总少不了那红润油亮的身影。讲究“好意头”的广州人,美名其曰“鸿运金猪”。宴席一开场,一只只“金猪”鱼贯而出,场面颇为壮观。只见金红而润泽的乳猪四肢撑开,趴伏在金银盘绿叶中,眼睛上点缀着两粒红樱桃或红灯胆,看起来相当喜庆,也为主人家撑起了面子。

(满汉精选菜式“鸿运当头——红烧乳猪)

尽管后来时常吃到或见到“烤乳猪”,但人的记忆也总是很顽固,每次提起“烤乳猪”,脑海总先映画般浮现出回乡扫墓的情景。

这一年的清明没有阴雨纷纷,反倒是日光明媚,颇有几分“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之妙。然而,因为新冠疫情骤然加剧,回乡扫墓也就成了一份遥望。往年扫墓,一大清早,山腰处雾气濛濛,带着各种祭拜的奉品、礼器上山,熙熙攘攘的队伍里夹杂着乡音。孩子们像欢脱的鸟雀一般,在乡间山野的小径上追逐着,小小的身影时隐时现。

一路上,烤乳猪的香气能顺着风飘出几十米远,引得孩子们忍不住在它周边晃悠,眼睛一边打量着,止不住地咽口水。但按照规矩,却又不得不按捺住性子,等到祭祖仪式大功告成,才可以一起分而享用。传说中的“太公分猪肉”也许就有这样的氛围吧。

(祭祖后,广东人有“太公分猪肉”的习俗,寓意共享祖先福荫,象征家族团结和凝聚。图片来源:网络)

彼时能尝到的滋味,自然是不同今日的佳肴享受。可有些记忆本身就如同复杂的调味品——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难尽言。只是,终究令眼前这份“烤乳猪”有些什么不同了。


作者简介

赵利平

赵利平,文艺评论家、收藏家,粤式饮食文化的倡导者、推动者,服务餐饮行业30余载。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广东省文化学会原副会长,现任广东烹饪协会会长、广州酒家集团总经理。先后在《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开设艺术与收藏评论专版、专栏,先后出版有《艺术家那些事》、《集藏斋话~艺术收藏与鉴赏》等著作。

由广州出版社倾力出版的《大粤菜》一书即将面市,敬请垂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蔡澜:我的美食乡愁是粤菜
粤菜中的经典菜 叉烧 白切鸡 烤乳鸽 顾客选择率超高
饮食文化:粤菜烹饪经典之作化皮乳猪
不时不食,粤菜的美味坚持
粤菜的介绍及文化溯源
广东菜的由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