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要对食物质感有深刻认识,要自口腔的认知开始
userphoto

2023.05.12 广东

关注

本文系《粤厨宝典》丛书作者潘英俊先生原创作品,旨在饮食文化及烹饪技术研究

有这么一个寓言,说是有一只老虎逮着一只狐狸,正准备吃时,

狐狸求情说:大王,请不要吃我,留我性命,我会为大王做事。

问:你这只该死的狐狸可以为我做什么事?

狐狸答道:我可以每天为大王准备很多食物,这样就不用大王您老人家劳心劳力了。

老虎听后觉得有道理,就放过了狐狸。

果然,狐狸每天都准备大量的食物摆在老虎面前,而且都是没有骨头的美食。

老虎十分满意。

狐狸(头条推荐图片)

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过了两三年。

有一天,老虎发现狐狸并没有为他准备食物,反而独自在一角咬着骨头美食着。

老虎大怒,飞身一跃咬住狐狸,但不管怎样用力都啮嚼不动狐狸,反而被狐狸反咬一口。

原来,狐狸每天给老虎吃的都是没有骨头的食物,使老虎没有牙力。

最后被狐狸生吞活剥地吃掉。

这则寓言处在不同角度有着不同解读,我们认为,这则寓言正面地解读进食的时候除了舌头,还有牙齿参与其中。

因此,要深入了解食物的质感,就要了解清楚人的咀嚼器官——口腔。

本节就是介绍人的口腔科学的基础概念。

实际上,人在咀嚼食物的时候,是口腔运动的一个过程,通过舌头的输送、牙齿的上下咬合等一连串反复的运动,使食物从团状变成糜状,最终吞咽到食管之中。

在吞咽之前(即咀嚼过程),口腔中的触觉器官便感受着食物带来的质感,包括咀嚼食物时产生动态变化,而味觉器官则体会着食物带来的味感。

口腔(头条推荐图片)是感受食物味道、质感及特殊刺激的器官

口腔(Oral)是消化系统的起端,是由嘴唇(Lips)、牙齿(Tooth)、舌头(Tongue)及唾液腺(Sialaden)等组成。

其中,嘴唇的功能为吮吸;牙齿的功能为咀嚼食物;舌头的功能为搅拌、输送食物及辅助吞咽食物;唾液腺的功能则是通过分泌的大量涎液,在口腔内混合成唾液,润滑口腔黏膜及食物,以利食物输送到上下牙齿之间研细以及方便吞咽。

从生理的角度,人在进食时,舌头、颊部、嘴唇协调运动,使食物与唾液充分拌匀,以利于将输送、研细、吞咽。 对于口腔而言,舌头是人们最熟悉的器官之一,因为它拥有多种感受器,其中味觉感受器是用于辨别食物的味道,可感受到甜、酸、苦、咸、鲜等俗称的“五味”及其他杂味。

顺带一提的是,关于舌头感受食物的味道,曾一度流传过“味觉地图”的说法,说是舌头的前端感受甜味,舌头两侧的前部感受咸味,舌头两侧的后部感受酸味,而舌头的尾端感受苦味。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这种错误说法,是源于哈佛大学精神医师Edwin G. Boring博士翻译英文时,错误地理解1901年一位德国的科学家发表的一篇关于味觉的研究性文章。该名德国科学家描述了舌头的某些区域对特定的味较为敏感,而Edwin G. Boring医师却忽略了“较为”用意,认为舌头的某些区域会相应感受着某种特定的味。

事实上,舌头不仅全方位感受着食物带来的不同味道之外,同样全方位地感受着食物带来的刺激,

而且后者还可分为冷、热、温、麻、辣等的痛楚刺激,及爽、脆、嫩、滑、弹等的质感刺激。

当然,食物所带来的质感刺激并不全是舌头独力感受,而是整个口腔器官都在参与其中。

因此,接下来的文章将会从解剖学的角度去说明感受食物质感的各个部位。

口腔的构造包括牙齿、颌骨及嘴唇、颊部、腭部、舌头、口底、唾液腺等。

口腔的前壁为上唇、下唇,侧壁为颊部,上壁为腭部,下壁为口腔底,后界为咽部。 口腔以牙列为界,分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两部分。

唇部(Lips):唇部分上唇和下唇,外部为皮肤,内部为黏膜,两者间的移行部称红唇。上唇、下唇左右结合处称口角。在上、下内面正中线上,与上、下牙龈间各有一黏膜皱壁,分别称上唇系带和下唇系带。

舌头(Tongue):舌头前部为舌体,约占舌长的三分之二,活动度大,其前端为舌尖,上面为舌背,下面为舌腹,两侧为舌缘;舌头后部为舌根,约占舌长的三分之一,活动度小。舌体部与舌根部以人字沟为界,其形态呈倒V形,尖端向后有一凹陷处为甲状舌管残迹,称为舌盲孔。舌背表面粗糙,有很多小乳头状突起,称舌乳头。舌乳头可分为四种,即轮廓乳头、叶状乳头、菌状乳头和丝状乳头。

在正常情况下,舌质呈淡红色,舌背表面有薄层白色舌苔,舌苔是由丝状乳头脱落的角化上皮、食物残渣和唾液所形成。

舌腹部比较光滑,舌正中线处有一黏膜皱壁,称舌系带,连于口腔底。舌头是由横纹肌组成的肌性器官。

肌纤维呈纵横,上下等方向排列,因此舌能灵活进行前伸、后缩、卷曲等多方向活动。 颊部(Cheek):颊部由皮肤、颊肌和颊黏膜等组成,为口腔前庭的侧壁。

腭部(Palate):腭部为固有口腔的上壁,且将口腔与鼻腔、鼻咽部分隔开。可分为前方约三分之二的硬腭和后方约三分之一的软腭。

硬腭的黏膜呈粉红色,附着牢固,坚韧不动,覆盖以致密的黏骨膜组织,能耐受软性食物的压力和摩擦。软腭为硬腭的延续,呈暗红色、垂幔状,组织软而且可以活动。其中分有一个舌样物体,称为腭垂。

软腭两侧向下外方形成两个弓形黏膜皱襞,在前外方者为腭舌弓(咽前柱),在稍后内方者为咽腭弓(咽后柱),两弓之间容纳扁桃体。

软腭较厚,主要由几束小肌和腱膜所构成,表面覆盖以黏膜组织,在口腔面黏膜下含有大量黏液腺(腭腺),并伴有脂肪和淋巴组织。

牙齿(Tooth):牙齿在人的一生之中共有两套,第一套约于出生后半年开始萌出,三岁左右全部出齐,又到六岁左右开始脱落;这套牙称为乳牙。乳牙陆续脱落后又会萌出第二套牙,这套牙称为恒牙。恒牙一直伴随着人进入老年。

与舌头不同,舌头表面布满触角器官,随时感受食物的静态质感。而牙齿没有触角器官,只有在力的作用(上下咬合),才会体会到食物质感的存在,无法感知静态质感,只会感知食物的动态质感。

由于第二套恒牙是人生最重要的牙齿,以下的文章会着重介绍这一套。

牙齿是人体内最坚硬的器官,有咬切、撕裂、磨碎食物等作用。

位于口腔前面对食物进行咬切的是“切牙”;在切牙两侧,位于口角处担任撕裂功能的是“尖牙”;在尖牙后面起捣碎、磨细作用的是“磨牙”。

恒牙的磨牙又分“前磨牙”和“磨牙”。切牙和尖牙位于口腔前部,故又合称为“前牙”,因多为扁平,故俗称“板牙”;前磨牙和磨牙位于口角之后,合称为“后牙”,俗称“大牙”。

颌部(Jaw):颌部是由两个构件组成,即由上颌骨和下颌骨组成。是牙齿附着的根基以及牙齿运动的机关。 上颌骨与下颌骨进行上下运动称为咬合(Occlusion)。上颌牙齿与下颌牙齿咬合接触称为。牙齿上下接触完全咬合,此时称为正中;少数人会出现咬合不全面,称深覆、切、反及开等。

上颌骨为面部固定不动的骨骼,左右各一,互相对称。

上颌骨主要由一体、四凸构成。所谓一体,即上颌骨体;

所谓四凸,即为额突凸、颧凸、牙槽凸和腭凸。

上颌骨与鼻骨、额骨、颧骨、腭骨等邻近骨器官相接,构成眶底、鼻底以及口腔顶部的骨骼。 上颌骨有一含气空腔,称上颌窦,底壁接近牙槽骨,与窦底之间有时有薄的骨壁相隔,有时只有一层黏膜和骨膜,所以上颌前磨牙和磨牙的牙根与上颌窦距离很近。

下颌骨是面骨中唯一能活动的骨骼,坚硬而粗大,呈弓形,分为下颌体与下颌支两部分。下颌骨的下颌体上缘和上颌骨的下缘为牙槽突,牙槽突中有牙槽窝容纳牙根。牙齿生长在颌骨上,彼此邻接,连续排列成弓形,称为牙弓。

上下颌分别称为上牙弓和下牙弓。

下颌支为左右垂直部分,上方有两个骨突,前者称冠突,呈三角形,扁平,有颞肌附着;后者称髁突,与颞骨关节窝构成颞下颌关节。髁突下方缩窄处称髁突颈,有翼外肌附着。

下颌支外侧面较粗涩,有咬肌附着;内侧面中央有一呈漏斗状的骨孔,称下颌孔为下牙槽神经血管进入下颌管的人口;孔前内侧有一小的尖形骨突,称下颌小舌,为蝶下颌韧带附着之处。

内侧面下近下颌角区骨面粗糙,有翼内肌附着。

颞下颌关节又称颞颌关节或下颌关节,是人体最灵活而又稳定的左右联动关节。

颞下颌关节的主要功能是参与咀嚼、语言、吞咽和脸部表情等。可在一系列肌肉的参与下,进行复杂的下颌运动,包括下颌的开闭运动、前后运动和侧向运动等。

因功能的不同,口腔颌面部的肌肉分为咀嚼肌群和表情肌群,咀嚼肌群较粗大,主要附着于下颌骨、颧骨周围,位置也较深;表情肌群则较细小,主要附着于上颌骨,分布于口腔、鼻、眼裂周围及面部表浅的皮肤下面。

这里主要介绍咀嚼肌群。

咀嚼肌群主管开口、闭口和下颌骨的前伸与侧方运动,可分为闭口和开口两组肌群,此还有翼外肌,其神经支配均来自三叉神经下颌神经的前股纤维,主管运动。

闭口肌群又称升颌肌群,主要附着于下颌支上,拥有咬肌、颞肌、翼内肌等肌腱。这组肌群相当发达且收缩力强,其牵引力以向上为主,伴有向前和向内的力量。

咬肌是一块短而厚的肌块,作用为牵引下颌向上前方。

颞肌是一块强有力的扇形肌,其作用是牵引下颌骨向上,微向后方。

翼内肌是一块方形而肥厚的肌块,作用为使下颌骨向上,司闭口并协助翼外肌使下颌前伸和侧方运动。

开口肌群又称降颌肌群,主要附着于下颌体上,是构成口底的主要肌。主要拥有二腹肌、下颌舌骨肌及颏舌骨肌等肌腱。其总的牵引方向是使下颌骨向下后方。二腹肌作用是提舌骨向上或牵下颌骨向下。

前腹由下颌舌骨肌神经支配,后腹由面神经支配。下颌舌骨肌呈扁平三角形,两侧在正中线融合,共同构成肌性口底。作用是提舌骨和口底向上,并牵引下颌骨向下。

支配神经为下颌舌骨肌神经。颏舌骨肌作用是提舌骨向前,使下颌骨下降。支配神经为下颌舌骨肌神经。翼外肌在开口运动时,可牵引下颌骨前伸和侧向运动。

口腔黏膜(Oral mucosa):口腔黏膜覆盖在口腔表面,在口唇部与外部皮肤连接,向后覆盖口腔前庭与固有口腔表面。黏膜表面有唾液腺分泌的唾液帮助黏膜变得滑润,便于搅拌食物、吞咽和消化。

由上皮层、固有层和黏膜下层组成。上皮层为复层鳞状上皮,与皮肤的表皮相似。

固有层主要由结缔组织、血管、神经组成。黏膜下层由疏松的结缔组织构成,含有较大的血管、淋巴管、腺体和脂肪组织。

唾液腺(Salivary gland):唾液腺包括三对大的唾液腺以及无数的分布在口腔、舌、唇、颊、腭等黏膜下的小唾液腺。

三对大唾液腺即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腮腺是最大的一对唾液腺,位于外耳前下方,其导管开口于上颌笫二磨牙相对的颊黏膜上;下颌下腺位于口底后方颌下三角内,导管开口于舌系带两侧的肉阜;舌下腺位于口底舌系带两侧黏膜下。

小唾液腺是以其所在部位而命名的,分别称为唇腺、颊腺、腭腺和舌腺。它们都分泌唾液,湿润口腔黏膜并帮助消化。

唾液为一种透明带黏性的液体,又称津液,属于假塑性流体。

正常成人每日唾液分泌量约为1000mL~1500mL。主要成分有水分、黏液素及唾液淀粉酶等;有机物成分主要为黏蛋白,有少量白蛋白和球蛋白,无机物成分有钠、磷、钾、钙、镁、氯化物、碳酸盐等。

唾液不仅具有湿润口腔黏膜、帮助吞咽食物的作用,而且还能清洁口腔,具有一定的杀菌、抑菌作用。

唾液还具有缓冲作用。

口内有酸碱物质时,唾液能很快地中和,使之呈现中性、弱碱性或弱酸性。

唾液分泌的调节完全是神经反射性造成。食品的形状、质感、颜色、香气、滋味以及环境所引起的唾液分泌,属于条件反射性分泌;食品对口腔黏膜的机械、化学、温度刺激等所引起的唾液分泌,属于非条件反射性分泌。中医所谓的生津,通常是指后者。 神经系统:口腔颌面部的感觉神经主要是三叉神经及运动神经等组成。

三叉神经(Trigeminal nerve)是第五对脑神经,为脑神经中最大者,有三条分支,即眼神经、上颌神经以及下颌神经。 眼神经为感觉神经,经眶上裂出颅,主要分布于泪腺、眼球、眼睑、前额皮肤和部分粘膜,最细小的神经。

上颌神经为感觉神经,经圆孔出颅,根据其形成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为颅中窝段,萌出于脑膜中神经,分布于硬脑膜。

第二段为翼腭窝段,萌出于颧神经、翼腭神经(鼻腭神经、腭前、中、后神经)和上牙槽后神经。

第三段为眶下管段,萌出于上牙槽中神经和上牙槽前神经。

第四段为面段,萌出于睑下支、鼻内侧支、鼻外侧支和上唇支。

下颌神经为混合神经,是三叉神经最大的分支,经卵圆孔出颅萌发出棘孔神经、翼内肌神经、颞深神经、咬肌神经、翼外肌神经、颊神经、耳颞神经、舌神经及下牙槽神经等分支。

上下颌神经在口腔还分布着鼻腭神经、腭前神经、上牙槽后神经、上牙槽中神经、上牙槽前神经、颊神经、舌神经、下牙槽神经、颏神经。 面神经为混合神经,含有三种纤维,即运动纤维,副交感纤维和味觉纤维。面神经穿外耳道入面神经管,经茎乳孔出颅,以此分界可将面神经分为面神经管段和颅外段。

面神经管段的分支有岩大神经、镫骨肌神经、鼓索等。 面神经出茎乳孔后,在距皮肤2厘米~3厘米向前外,并稍向下经外耳道软骨和二腹肌后腹之间,在腮腺覆盖下,颈茎突根部的浅面进入腮腺形成五组分支,即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及颈支等。 舌咽神经为混合型神经,主要分布于咽、颈动脉窦、颈动脉体、舌后、腭扁桃体等。 舌下神经为运动神经分布于舌外诸肌和舌内肌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口腔解剖生理学》高频必背82条考点总结(5)!
常见口腔名词我们一起来复习
核心考点合集(口解 口组)考前必看!
2021口腔医师笔试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频考点题库练习体操复习题带答案解析
口腔医学影像学--实用摄片摘录
拔牙能瘦脸吗?知道真相的我眼泪掉下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