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朝那些武术圈的事儿
userphoto

2023.06.10 广东

关注

明代是中国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那时,各路英豪争霸江湖,十八般武艺如繁星般璀璨,各具特色,独树一帜。正是这些独具匠心的武艺,孕育出了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与此同时,明代与日本文化交流如火如荼,中华武术的影响力远播东瀛。日本柔道、空手道的创立,皆受中华武术之启迪。而日本刀法更是在中国武术家的青睐下,焕发出新的光彩。少林寺武术在明代更是名声大噪,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星,引领着一代又一代武术爱好者。

明太祖朱元璋

明代武举与武学

明朝的武举科举制度,从英宗天顺八年(1464)正式开始,一直延续到明末。整个考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在省城举行,而会试则每三年一次,地点在北京,由翰林院主持。通过乡试的考生们被称为“武举人”,而通过会试的则被尊称为“武进士”。起初,武举并没有设立殿试这一级。然而在崇祯四年(1631),皇帝朱由检应方逢年和倪元璐的建议,决定举行殿试。这次殿试上,王来聘成为了明朝武举的第一状元!

武举考试

明代的武举考试,方法基本一致,只是时间略有浮动。成化十四年(1478),明宪宗规定:武科乡试、会试,都按文科的标准来。弘治六年(1493),确定武举每六年举行一次;弘治十七年,调整为三年一试。此外,规定笔试策论不合格者,不能参加骑射考试。正德三年(1508),武举会试要求“策论洞识韬略,论理精通,加上弓马技艺出众者,列为上等;策论优秀,弓马略逊,属于中等前段;弓马技艺出色,策略初涉门径,兵法直言不讳,文辞稍逊,列入中等后段;若策论优秀但弓马欠佳,或弓马特长而策论不通,都将被淘汰,待下次机会”(《续文献通考·选举六》),强调文武并重的原则。

正德十四年,武举考试方式略有调整:“初试骑马射箭,距离三十步;二试步行射箭,距离八十步;三试策论一道。”这样一来,无论考生偏重策论还是武技,都有了展示自我的机会。穆宗、神宗时期,武举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当时,有人提议:“武科应以技勇为重。”于是,“科臣又建议设立专门的武科,初试包括骑马、步行射箭以及枪、刀、剑、戟、拳搏等技艺。”这种倾向于武技的考试内容,很可能与明末边疆危机密切相关,急需英勇之才。

《钦定续文献通考》

明朝的武学起源于洪武年间。公元1399年,惠帝建文元年,京城设立了一位武学教授,负责管理武学事务。英宗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五月,又在京师和南京分别设立了武学。当时成国公朱勇提议选拔五十一名骁勇善战的指挥官和一百名精通骑射的年轻官员,以便在两京武学共同进行训练。此外,还规定都司所辖的年轻子弟中,年满十岁的应送入武学学习。这些学生大多是军队年轻的军官或武官子弟,入学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武术基础。武学考试也相当严格。成化年间(1465-1487),皇帝下令有关部门,每年年底对入学的学生进行考核。十年以上学无所成的学生将被遣返原籍,送往营地进行实际训练。

明代军事武艺训练

宋代,火器已经融入了军队的怀抱;而到了明代,这个趋势更加明显。明成祖朱棣在平定交趾的战役中,火器大显神威,于是设立了“神机营”。据《明史·兵志》记载,当时的火器种类多达数十种。然而,明朝的火器并未完全取代冷兵器的地位,冷兵器依然是军队中的主力。在战场上,冷、热兵器相互配合,各展其能。俞大猷在《正气堂集》中写道:“弓矢、大小铳炮能在百步之外取人性命,而牌刀、钯、枪、狼筅则能在数步之内击退敌人。长短兵器相辅相成,才能取得胜利。”因此,在近距离搏斗中,冷兵器仍是关键武器。戚继光等军事家在著作中都强调,士兵必须刻苦训练,善于使用冷兵器和徒手武艺。

抗倭名将俞大猷(yóu)

戚继光等将军以士兵的切身利益为引,巧妙地激发士兵们自觉地练武。他们将练武与防身立功紧密结合。在《纪效新书》卷四《禁令》中,戚继光将军写道:“武术并非只是应付官府的公事,而是你作为军人的必备技能,用于自卫、立功、杀敌、救人。如果你武艺高强,就能击败敌人,保护自己;反之,如果你武艺不如对手,恐怕就会遭遇不幸。如果你不学武术,就像一个没有头脑的傻瓜。”这段话简洁明了,幽默诙谐,让人忍俊不禁。

抗倭名将戚继光

在明朝,军队不仅重视武艺的培养,还喜欢通过比赛的方式来提高战斗力。提出了“既学艺,必试敌,莫以胜败为丑”,为了鼓励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他们还专门制定了一套奖罚制度,根据比赛结果来奖励和惩罚战士们的表现。《纪效新书·比较武艺赏罚篇》就是对这些规定的具体阐述。

何良臣在阵纪里谈到实战,他说:“长短兵器,错落有致,齐头并进,一出手就刺就砍,就算转身也来不及反应,怎么能跳跃活泼,表演进退,还讲究身法手法呢?”遵循这个原则,明代军队的训练都以实战为导向。他们把“熟练掌握手足和器械”的技能限制在“真正有用的”范围内,提倡“真功夫”和“真技艺”,反对“四处游走,浪费时间”,反对“只为取悦人”,以及“只追求外表华丽而不注重实战技能”的“虚假技巧”或“花招”、“空洞套路”,让武艺朝着“战胜敌人”的方向发展(《纪效新书》)。从军事角度来看,那些华而不实的花枪、花刀、花棍、花叉等与“自卫杀敌,保家卫国”的目标格格不入,因此在明军的训练中,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都被排除在外。

《纪效新书》

明代将领深谙“练胆”和“练艺”的紧密关联。何良臣说过:“武艺高超的人胆子也大”,他在《阵纪》中说,“善练兵之胆气者,必练兵之武艺”,“技能是胆气的根基”。戚继光则认为“胆大艺更高” ,他表示:“虽然有句话叫'技高人胆大’,但这不对。只有本来就有勇气的人,学了好武艺后,才会更加勇敢;没有勇气的人,即使练习再多的武术技巧,到关键时刻也会手软脚软,无法发挥出技艺,无论怎样训练都无法培养出胆气。”(《练兵实纪杂录》卷二)其实,何良臣和戚继光的观点并不矛盾,只是强调了各自侧重点的不同罢了。他们多年的习武经验告诉我们:武术技能与勇气之间确实存在某种关系。

《练兵实纪杂录》

武术体系初步形成

在宋朝之前,中国的武术基本上是以刀、枪、剑、棍、拳来分门别类的。但到了明代,武术开始分化为不同的流派或门派,就像各种美食一样,它们都有着独特的味道和风格。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内容,就像每一道菜都有自己独特的做法和配料。所以说,每个流派的武术都有其独特而鲜明的演练方法和内容。

郑若曾,这位在胡宗宪麾下协助平定倭寇的军事专家,对武术可真是研究得透彻。他在《江南经略》一书中写道:“中国武艺不可胜纪,古始以来,各有专门,秘法散之四方。教师相传,各臻妙际。”在他的著作《兵器总论》中,他还列举了当时流行的武术种类:拳法11种、棍法31种、枪法16种、刀法15种、剑法6种、杂器械10种、鞭法5种、马上器械16种。品种之多,让人眼花缭乱。

《江南经略》

以拳法为例,《江南经略》列了11种拳法:“赵家拳、南拳、北拳、西家拳、温家钩挂拳、孙家披挂拳、张飞神拳、霸王拳、猴拳、童子拜观音神拳和九滚十八跌打挝拳”。此外还有绵家短打破法、九闪红八下破法、三十六拿法、三十六解法、七十二跌法和七十二解法等。戚继光在《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提到:“宋太祖有32势长拳、六合拳、猴拳和囮拳等不同名势的拳法。而现今的温家72行拳、36合锁、24弃探马、8闪翻、12短,也是非常优秀的拳法。吕红八下的刚猛程度不如绵张短打,山东李半天的腿技、鹰爪王的拿法、千跌张的跌以及张伯敬的打等等都是当今能挂上号的。”

我也来亮个相

明末时期,出现了“内家”和“外家”的武术门派。从黄宗羲在《王征南墓志铭》和《宁波府志·张松溪传》等文献中了解到,明代的内家拳已经具备了如今所说的“后发制人”策略,即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之类的招式。此外,内家拳还强调点穴术的运用。而其中最为神秘的五个字诀,则是“敬、紧、径、劲、切”。

张三丰(剧照)

另外,《王征南墓志铭》也提到了张三丰创造内家拳的说法,不过真相究竟如何,还有待考证。

十八般武艺

宋朝老话常说十八般武艺云云,但没说具体是什么。到了明朝,《五杂俎》这本书里终于有了答案。谢肇制写道:“正统己巳年,朝廷招募天下英雄。有个叫李通的山西小伙子,被派去京城表演技艺。结果他十八般武器都玩得溜溜的,没人敢和他比试!”这里的“十八般”就是:弓、弩、枪、刀、剑、矛、盾、斧、钺、戟、鞭、锏、挝、杈、钯头、绵绳和白打。

后来,朱国桢在《涌幢小品》里也提到了这十八种武艺,称之为“武艺十八事”。 《水浒全传》讲的是宋朝的故事,但成书于明代。这说明明代已经有了“十八般武艺”。书中说:“史进每天求王教头教他十八般武艺,从头到尾地学。那十八般武艺是什么?有矛、锤、弓、弩、铳,还有鞭、锏、剑、链、挝,斧、钺、戈、戟,牌、棒、枪、杈等等。”这些说法大同小异,充分反映了当时的武艺种类繁多。有徒手的,也有器械的,而器械包括长兵、短兵、射兵和软兵等。

十八般武艺

拳术是武术技术的基础,有了它才能玩转器械。明代武术最喜欢耍棍子了,“拳棍”一词几乎成了武术的代名词。何良臣在《阵纪》里说:“先学拳,再学棍,拳棍法精,刀枪就简单了,所以才拳棍是武术的根本!”

明代的武器种类繁多,除了刀、枪、棍、剑等主流武器外,还有许多杂器。据说有“使杂器之家十”:铁鞭、夹棒、单手操铁链子、蒺藜蒜头、金钢圈、镘掌铁尺、吕公拐子、钢叉、狼筅和镋等等。而“使钯之家五”则有雄牛出阵钯、山门七埋伏钯、番王倒角钯、直行虎钯和销栏跟进钯等等。此外,“使马上器械之家十六”更是多种多样,包括鞭、链、铲、槌、流星、锁虎口、马叉上带使流星鞭、双舞剑、双刀、马叉、天平铲、方戟、枪、关刀、斩马刀和月枪等等(郑若曾《江南经略·兵器总论》)。可见,明代所谓的“十八般武艺”只是个概括,实际上的武艺或器械远不止十八种!

(这个斩马刀是机缘巧合之下才到手的,目前还不知道具体哪儿能买到)

明代的武艺和器械可是有着明显地域特色的。《明会要》卷五十九《兵二》引用《世法录》的话说道:东粤的人多练长牌短刀;河南嵩溪诸县的士兵擅长走山,使用短兵器;山东的长竿手则专攻长竿;徐州的弓箭手们骑射技术了得;井陉所出士兵擅长运石,远距离攻击可达百步,被称为“蚂螂手”;福建漳州、泉州人则以镖牌技艺见长,尤其擅长水战;泉州永春人的武术更是一绝;延绥、固原等地的边外土著则善于骑射。

少林武术出圈

少林寺自从公元495年建寺以来,就陆续有慧光、稠禅师、圆净等僧人习武。十三僧助唐擒获王仁则后,少林寺开始以武扬名。但是,真正让少林武术显扬和宏大的是明代的事情,那时候少林寺的僧人们都是武林高手的象征。

明代少林武术最著名的是棍。少林棍当时有小夜叉六路、大夜叉六路,而且均有棍谱、棍图及破法谱。此外,少林棍还有两人对练的排棍六路及穿梭棍一路。

少林棍法有神传之说,但实际上少林武术源出民间。据《正气堂集》记载,一位名叫俞大猷的将军在南征途中路过少林寺,观看了寺僧表演后发现:虽然少林寺以棍法著称,但“传久而讹,真诀皆失”。于是他选带了宗擎和普从两位寺僧,亲自传授技艺。三年后,他又将自己的棍法专著《剑经》授予宗擎。宗擎回到寺庙后,将所学精髓传授给寺僧,学得精髓者“近百人”。于是,俞大猷的“荆楚长剑”棍法自然融入并演变成了现在的“少林棍法”。

少林棍

俞大猷之后,明朝程冲斗在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写了《少林棍法阐宗》,自称是少林寺的嫡传。他说自己得益于“一得之见,莫非少林陶熔”,但实际上他的师傅是洪转,而洪转又是从洪纪那里学来的。吴殳在《手臂录》里写到,洪纪曾经与刘德长比武,结果被刘德长打败了,于是拜他为师。但刘德长虽然也出自少林寺,但觉得自己的功夫还不够纯熟,所以四处游历,向民间学习。

少林僧和少林棍在明代抗倭战场上,可谓是英勇无比。据《上海掌故丛书·吴淞甲乙倭变志》、《云间杂志》、《倭变事略》等史书记载,他们手执少林棍,与倭寇浴血奋战,屡立奇功!不过到了明代后期,少林寺僧开始更多地练习拳术,而不是棍术了。有人问程冲斗,为什么现在的少林寺僧都喜欢练拳术呢?程冲斗回答说:这是因为当时少林拳还没有在国内得到广泛认可,所以想让棍术和拳术一起达到精深的境界。也许是因为明代武艺偏重于棍术的缘故吧!

少林寺在明朝时期就已经是武功赫赫有名的名刹大寺了。据明代人王世性在《嵩游记》中所说,少林寺中的“寺僧四百余,武艺俱绝”,演练时“拳棍搏击如飞”。而明天启五年所立的《少林观武碑》更是有“暂憩招提试武僧,金戈铁棒技层层”等记载,可谓是明证。

武术套路与对抗形式的比武

在明朝的时候已经有相当成熟的武术套路。程冲斗将刘云峰所传刀术整理成了套路。他在《续总刀图说》中写道:“以前的刀法都是为了实战而设计的,如果不按照套路来练习,就会在实战中束手无策。因此,我将这些刀法整理成了一张图。”程冲斗明确指出,套路形式对练武非常重要,是训练中不可或缺的手段。他规定了套路的趟数和运动路线,使得练习更加简单明了。

明 雁翎刀

戚继光则把拳术创编为套路。他在《纪效新书》中写道:“故择其拳之善者三十二势,势势相承。”他称这种“势势相承”的拳法为“遇敌制胜,变化无穷,微妙莫测,窈焉冥焉,人不得而窥者,谓之神”。戚继光强调的是三十二势一环扣一环的连贯性,以及死招活用的技战术。

南拳

程冲斗创编的刀术套路,戚继光创编的拳术套路,是当今可见有明确记载、有图谱说明的最早武术套路。

对练是两个人或以上,在单练的基础上,按照攻防格斗规律组成的打斗套路。明代称之为“舞对”。比赛的优劣分为十等,其中上等有三类:上上、上中、上下;中等有三类:中上、中中、中下;下等有三类:下上、下中、下下。对于极优秀的选手,则被列为“超等”。(茅元仪《武备志》)“舞对”十等,每等都有力度、击法、速度和配合熟练程度等质量规定。

茅元仪《武备志》

明代的对抗性比武,在典籍中也有所记录。比如袁宏道在《嵩游记》中写道:“我曾在少林寺,每天早晨出门,看到一群童子分棚站立,请求观看手搏比赛。主持者说:'这是山中的传统’,于是他们展示了许多绝技。”这里的“分棚立”、“手搏”,指的是徒手对抗。江西的揭暄子也在《兵法圆机》中提到了相搏的技巧:“需要根据情况选择不同的招式。对于强敌,应该使用抽卸;对于均势对手,应该使用裆抄;对于弱敌,则应该使用冲躁。”这说明在对抗比武时,需要根据对手的情况来选择不同的策略和招式。

明代中日武术交流

在明代,中日武术交流达到了巅峰。日本刀和刀法被中国著名的军事家和武术家所称赞,并被引入中国。空手道和柔道与中国武术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这一点在明代表现得尤为明显。

日本刀器在明代可谓是名声大噪,因为它们的质地实在不错!程冲斗在《耕余剩技·单刀法选》中形容这些刀器为“锻炼精坚,制度经利,靶鞘等物各各如法,非他方之刀可并。且善磨整,光耀夺目,令人寒心。”可见当时日本刀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有多高啊!据统计,明代11次勘合贸易船共输入日本刀20万把。

日本刀法的技法高超,引起了中国武术家和军事家的极大关注。程冲斗在《单刀法选》中说,日本刀法用法独特,跳跃左右,诡秘莫测,让人难以预测,故长伎每每常败于刀。明代中国武术家迅速将日本刀法纳入武艺体系。戚继光在抗倭战争中学习了日本刀法,并在其著作中特载《日本刀谱》。当时习练日本刀法的中国武术家还有程冲斗、郭王、刘云峰、石电、吴殳等。程冲斗的《单刀法选》吸收了日本刀法的精华,又遵照中国刀法的传统,创编了套路形式的刀术,使得日本刀法有机地融入了中国武术体系之中。

明 盾牌刀

然而明代的中国武术更是让日本武术受益匪浅。随着中日文化交流的加强,武术专著也传入了日本。比如,戚继光的《拳经》在万历年间就流传到了日本;而高颖所著的《射学正宗》更是被日本人平山潜频繁引用。

明末的陈元赟,为了躲避清兵入侵中原而东渡日本。他不仅文武双全,还在日本宣扬性灵学派诗风,对日本诗文学者影响深远。更厉害的是,他在崇祯二年(1629年)传授了自己的拳法给三浦屿次右门卫、矶贝次左门卫、福野七郎右门卫等人。这些人在传习中融入创新,最终创造了日本柔术(后来被称为柔道)。这三人被誉为日本柔道的始祖,陈元赟在日本柔道发展史上的地位不可撼动!

16世纪,琉球王国向中国明王朝进贡,成为了中国的一部分。虽然后来岛津藩占领了琉球岛,但琉球国与中国的册封关系一直保持着,两国之间的交流也非常频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拳法传入了琉球。

日本《空手道秘诀》称:“琉球空手道的起源时间无从考证,但一般认为可能始于明代。当时琉球王国正式派遣使节前往明朝接受册封,......中国拳法随之传入琉球。”琉球空手道分为“首里手”和“那霸手”。这两个名称是冲绳在办理加盟旧大日本武总会手续时命名的。据说:“首里手”在武士阶层流行,属于“江西派唐手”;而“那霸手”则在平民中流行,属于“福建派唐手”。研究表明,那霸手与福建拳术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福州南拳中有“三战”、“一百零八”,空手道也有“三战”、“一百零八”;福州南拳中有“技手”、“靠手”,那霸手也有“技手”、“靠手”之称。

苗刀

中国拳术可确实不是盖的,一传到琉球,就让这个地方两次禁武。第一次是1429年,琉球王尚巴志颁布了废刀令;第二次1609年,岛津藩占领了琉球,也下了禁武令。这两次禁武都强调不能带武器习武。于是乎,传入琉球的中国拳术就只能以“空手”的称呼和形式流行开来了!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全文完)

如果你已经看到这儿了,那么恭喜你收到了我的抱拳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真正的武林,其实是这样的
中国武术简史
什么样的武功,都不如一套王八拳来得实在!
简论马氏通备武艺
为什么不管是什么武术,一到比赛时就容易变成王八拳?
赵匡胤与开封传统武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