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代名臣张英家训《聪训斋语》

张英(1637―1708),字敦复,号乐圃(晚号圃翁),安徽桐城人,清代名臣,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其曾祖父张淳是明代有名的清官能吏,以清理积案、善于断狱而闻名;祖父张士维曾任抚州知府,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父亲张秉彝在官场虽无建树,但在桐城一带颇有孝名。张英就出生在这样一个淳厚严谨、清正有德的家庭中。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其18岁时便颇有才名,深受当时的学者蓝公润赏识。直至1667年,30岁的张英终于考取科举第二甲第四名。大学士李霨读罢他的试卷,连声赞叹其有“国士之目”。张英就这样从南方才子聚集的安徽桐城走向了京畿直隶的官场。他依靠自己丰富的学识、谦虚谨慎的态度,以及一丝不苟履职尽责的为官之风,一步步从翰林院调任到清朝的政治中心南书房,成为“南书房行走”中少有的汉臣。

张英告老还乡后,他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为子弟写下《聪训斋语》一文,从立品、读书、养身、择友四方面总结其为人为官经验,用以教育子弟持家、为政。如果说《颜氏家训》是一位父亲于乱世中对子弟的殷切嘱托,那么《聪训斋语》便是长辈在国家承平之世对子弟的深切期许和教诲。晚清名臣曾国藩在家书中曾数次推荐此文,他认为《聪训斋语》“句句皆吾肺腑所欲言”(《曾国藩全集·家书·谕纪泽纪鸿》)。事实证明,张英写家训的一番苦心得到了丰厚回报,其子弟皆成为当朝有名的能人大家:长子张廷瓒官至詹事府少詹事,是清朝著名的文学家;二子张廷玉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是有清一代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三子张廷璐被称为“三朝旧臣、后进楷模”,是清朝著名的诗人;三女张令仪也是清朝著名的才女。“父子双宰相,一门六翰林。”这与安徽桐城张氏一直以来的家教息息相关,其不仅教养了张氏门人,更使无数后人受益无穷。

谦谨秉礼 沉稳内敛

身为大臣,谦谨秉礼、沉稳内敛是为官事君的基本功。在考取功名后,张英被委派至翰林院负责皇帝日常的文书整理和修史编纂。次年,在康熙皇帝巡幸南苑之时,年轻的张英凭借出类拔萃的涵养和学识,从众多英才中脱颖而出,获得了诗作比试朱批第三名,引起了皇帝的注意和赞赏,并很快得到重用。张英能成为“御前红人”,并不单单依靠其过人的才学,更因为其没有丝毫骄傲浮躁之气,具有沉稳谨慎的优秀品格。在《聪训斋语》中,张英回忆起某日他身着朝服准备上朝,忽闻巷口有人对他大呼道:“今天乃忌日。”听闻此言,他急忙反身回府换掉朝服,心中不由涌起对陌生人的感恩之情。他以此为例告诫子孙:“提醒我是忌日这件事,对于对方来说无丝毫损失,但却对我有益。身为朝廷命官,更应注意自身言行,多想想对他人有益之事。”谨言慎行,既在于不损人、不高傲,更在于能事事为他人考虑,这样自己便会为他人所信服和依赖,更为他人所钦佩与赞许。张英正是秉持着这样的心态,事事勤勉谨慎,才赢得了康熙皇帝“勤慎可嘉”的评价。“大度做人、克己做事”,官至大学士的张英并没有因处于高位而骄傲自大,反而愈加谨慎、秉礼处世。

“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安徽桐城张氏一族历经康、雍、乾三世,深受圣宠。张英之子张廷玉更是雍正皇帝身边的第一宠臣。“一言一动,常思有益于人,惟恐有损于人。不惟积德,亦是福相。”(张廷玉《澄怀园语》)张廷玉牢记家父做官“须谨慎沉稳、宽容为善”的教诲,虽为雍正皇帝身边的宠臣,却从不滥用权力、欺压下属。他为官清廉,为人更是正直。某日,张廷玉当着长子张若霭的面对一大臣家中的名画大为赞赏,其子若霭误认为张廷玉很想要这幅画,便擅自从官员家中将画索要过来,悬挂于书房。傍晚,张廷玉回到家中看到这幅画后大惊失色,厉声责问儿子:“我没有教你这样的处世之道,你怎么能随意夺人所爱呢?”当即命张若霭将画归还回去。因为在张廷玉看来,对一幅画的欣赏之意,断不能变成用权势夺人所好之事。唯有从自身做起,树立榜样,才能保证子女的品行端正;唯有沉稳谨慎,与人为善,才能保证家庭的清正之风。从张英、张廷玉再到张若霭,桐城张家虽官居高位,却从不因显赫权势而仗势欺人。清代藏书家葛元煦曾赞叹道:“世德相承,后先媲美之,不可及也。文和以宰相之子,生长华腴,乃能一秉庭训,百行修举,尤为古今来难能可贵。”(《啸园丛书》)谦虚、低调、与人为善,张氏家训彰显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与气度,更彰显了为官修德的根本内涵。

耕读自立 节俭传家

张英在考取功名之前,大多数时间都生活在桐城乡下,与三哥张载一起半耕半读,充实且富有生活情趣。赴京做官后,其政务日渐繁忙,国事、家事,事事都需要自己操心慎择。为此,劳心劳力的张英几次请辞,都被皇帝夺情驳回。直至1701年,张英以衰病为由再次乞休,康熙皇帝才终于允许了他的辞官请求。致仕归家的张英,一边于山水田园之间安享晚年,一边教育子孙专心课业之事,并亲自带领子孙躬耕于田地间,体会稼穑之艰辛。“人家富贵两字,暂时之荣宠耳。所恃以长子孙者,毕竟是耕读两字。”(张英《恒产琐言》)他认为,对于一个家族而言,迟早会家道中落,一时的财富并非长久的生存之道,只有掌握耕种知识,拥有满腹才学,才是立身做人的真正法宝。张英这一朴素的教育之道和家训理念,在现今看来虽稍显过时,但是在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清朝,土地之于百姓就如同母亲之于孩童一样不可分割。教导子孙秉持耕读传家之道,并非一定要求子孙熟练掌握耕种各种作物的技巧,而是要让子孙明白耕种的艰辛和意义,教育子孙万不可变卖田产以换取一时的享乐而自断生活的后路。守田者不饥,读书者不贱,进退皆能安身立命,延续家族的根脉。“耕”为守家,“读”为立世,守家修身,既能保护家族周全,也能锻炼和培养出子孙淡然、清正的品格,珍惜现今来之不易的生活,感念祖先守家立业的艰辛。

张英辞官后,“誓不著缎,不食人参”(《聪训斋语》),连夫人也是穿着浣洗过多次的衣服,甚至被访客误认为仆人。然而,张英却对这样的生活状态感到很满意,他认为,绸缎衣物既不可洗也不可染,价格更是高昂,“初时华丽可观,一沾灰油便色改而不可浣洗;况予素性疏忽,于衣服不能整齐,最不爱华丽之服”(《聪训斋语》)。在张英过60岁大寿时,平素节俭的夫人计划请戏班子唱一场戏,并设宴款待前来贺寿的亲朋好友。张英得知此事后跟夫人说道:“你知道我平素并不喜欢看戏,在京师时人们为了看名角唱戏动辄花费数十金之多,只是为应酬而已,并没有真正享受到闲适的乐趣,如今告老还乡,就更不应该行如此铺张浪费之举了。”于是,他做主把过寿宴请唱戏的预算做成百件棉衣分发给附近的穷人,并以此善举为乐。“能多作好事一两件,其乐逾于日享大烹之奉多矣,但在勉力而行之。”(《聪训斋语》)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但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几人能在“显赫通达”之时真正做到这一点呢?张英用自己的行动向子孙、向世人展现了读书人的风骨和兼济天下的情怀,更培养了张氏子孙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行,无愧于中国古代读书人修齐治平的致圣之途与理想人格。

慎择笃行 淡泊名利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复杂而多变,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太子少傅箴》)的道理却千百年来为人们所认同和信奉。当代人常说父母是孩子成长路上的第一任导师,而跟自己年龄相仿的朋友则是成长路上最为坚强可靠的支柱。跟父母不能说的话,可以同自己最亲密的朋友分享;跟父母不能做的事,可以同自己的朋友去做,这种友谊是在每一个人的成长道路上不可替代也无法抹去的。因此,择友可以说是人生之路上最为重要的抉择之一。

张英认为,择友之道,首先在于简交,既要门无杂宾,也要清正高简、约束仆从。前有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后有恃宠营私的高俅。历史上因识人不清、御下不严而招致灾祸的事例数不胜数。身为文臣,既要辅佐皇帝,更要约束下属,不能因自己所处高位而仗势欺人,也不可因自己的疏忽而犯下大错。其次,张英强调,择友之道,在于慎择。“人生二十内外,渐远于师保之严,未跻于成人之列。此时知识大开,性情未定,父师之训不能入,即妻子之言亦不听,惟朋友之言,甘如醴而芳若兰。”(《聪训斋语》)在年轻之时,择一良友,就像在人生路上找到了“同进退、共患难”的伙伴,一路相互鼓励与扶持,或可成就彼此。反之,如若有淫朋匪友每天陪在身边,必将受其影响,容易毁坏自己的人生道路。“今亲戚中,倘有此等之人,则踪迹常令疏远,不必亲密。若朋友则直以不识其颜面,不知其姓名为善;比之毒草哑泉,更当远避。”(《聪训斋语》)张英认为,族人和朋友都是自己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自己得到朋友帮助时,便应感激于心;当朋友有难之时,也应无私帮助,这样不计较利益地真心交往,才是择友交友之道。

张英自幼勤学苦读,而立之年始登科,历任翰林院、詹事府、工部和礼部官职。在旁人看来,他的仕途一路平坦,更与长子张廷瓒、次子张廷玉同殿称臣,一时传为美谈。但父子同朝为官的事却令张英忧心不已,他深知“月满则亏”的道理,一直告诫自己的子孙要低调做人、淡泊名利。“有荣必有辱,有得必有失,有进必有退,有亲必有疏。”(《聪训斋语》)严于律己,荣辱得失平淡视之,以平常心做人,用平常事处世,才是真正的为人处世之道。张英如此,其子张廷玉更是如此。身为雍正皇帝一朝的首席军机大臣,张廷玉一直颇受皇帝的宠幸,甚至在其遗诏中赐张廷玉百年之后有配享太庙的殊荣。配享太庙,即是能享受像皇帝一样每年一次的祭祀,是清朝皇帝对大臣赐予的最高荣誉。张廷玉以汉臣之身得如此荣光,实属难得。但其却一直谨记父亲张英的教诲,秉承低调做人、淡泊名利的处世之道。1733年,圣眷优渥、高厚隆宠的张廷玉得知其子张若霭高中殿试第四名,当即面见雍正皇帝,表示求圣上降低其子的录取名次。张廷玉作为三朝老臣,受圣宠颇多,但其始终淡泊名利,用一颗对朝廷赤诚的忠心做事,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终成为被后世敬佩的“军机能臣”。晚清大臣李元度更是赞叹道:“公以一名相子,迥翔卿贰,文学经济,已锡然负台辅望矣。”(《国朝先正事略·卷十三》)

从张英的《聪训斋语》到张廷玉的《澄怀园语》,张氏家训显露出来的是张氏一族谦虚谨慎、淡泊名利、节俭济贫的高尚品格。耕读自立、德行传家,桐城张门虽贵为世家望族,但其不骄不躁的品行、谦虚向善的处世态度以及兼济天下的胸怀都是张氏百年清誉背后的坚实支柱。细细品读桐城张氏一门的家训,我们便能从中探知张氏“父子双双宰相,一门六代翰林”的原因,也能品味出张氏一门修身为人处世的奥义和精髓。其句句良言、深入浅出,皆发自肺腑,“不特于德业有益,实于养生有益”(《曾国藩全集·家书·谕纪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父子宰相家训》前言
“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三十九安徽桐城 张英张廷玉父子张氏家训
“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三十九:安徽桐城张英张廷玉父子——六尺巷礼让为先 笃素堂廉俭传家
一个家族六代之内,出了两个中堂,6个翰林,146个子孙为官,家风就在这7个字
家教家风|被康熙帝当面称赞的家族 有何不一般?
《聪训斋语》与家风韩婷婷 王芳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