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0.07历史上的今天:以诗证史的历史学家陈寅恪含恨离世
userphoto

2023.10.07 广东

关注

1969年10月7日,十年动乱期间,我国著名学者陈寅恪遭到精神和身体的残酷折磨,含恨离开人世。

陈寅恪,江西修水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清湖南巡抚,父亲陈三立,光绪十二年任进士。戊戌政变后,祖父和父亲受到清廷革职处分。陈寅恪小时候在南京家塾就读, 1904年考取官费日本弘文学院,第二年秋因病回家。以后又几次出国留学,先后在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社会经济部,美国哈佛大学等有名学府学习,重点钻研梵文、巴利文和比较语言学,具有英文、德文、拉丁文、希腊文、阿拉伯文、波斯文、梵文、巴利文、满文、藏文、蒙文、突厥文、日文的阅读能力。这是陈寅恪先生在家学渊源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西学的营养。

1925年归国以后,与王国维、梁启超等同为北京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导师。同时对佛教典籍和边疆史进行研究著述。国学院停办后,任清华大学历史、中文、哲学三系教授,兼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第一组组长,故宫博物院理事等职。

陈寅恪原攻比较语言学,通晓多种文字,为他从汉文以外搜集史料以治史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他运用中西考证比较,对一些资料穷本溯源,核订确切。一经考证出关键问题,便用于解决一系列问题,求得历史面目真相。这种精密科学的考证方法,其成就超过了乾嘉时期的学者,发展了我国的历史考据学。

陈寅恪对佛经翻译、校勘、解释及音韵学、蒙古源流、李唐氏族渊源、府兵制源流、中印文化交流等课题也有研究。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清华学报》等刊物上发表了四、五十篇很有分量的论文,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博学而有见识的史学家。“七·七”事变后,北平失陷,陈寅恪随学校南迁,走上颠沛流离的旅途。1938年英国牛津大学向他发出聘书,他成为第一位受聘的中国籍汉学教授。是一种很高的荣誉。但陈寅恪历尽艰辛,1939年才辗转到达昆明,第二年离昆明到香港,因战火停航受阻于港,任香港大学客座教授兼中文系主任。香港沦陷后,日本人震于他的文名,曾以照顾为名送面粉多袋,以事拉拢,但遭到陈的拒绝,表现了他崇高的民族气节。

1942年7月他离港抵桂林,先后任教广西大学、中山大学,不久往成都移教燕京大学。面对民族危亡,哀鸿四野,国民党反动政权腐败专横,陈对此痛心疾首。他作《癸未春日感赋》: “九鼎铭辞争颂德,百年粗粝总作贫”以示讽刺,表明他的高尚的情操。这段时间内,他在繁忙的教学中致力于学术研究,出版了《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两部名著。对隋唐史提出了很多有益的见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抗战胜利后,陈寅恪教授前往伦敦治疗眼疾无效,辞去牛津大学虚位的汉学教授职位,返回祖国任教于北平清华大学,仍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解放前夕,他到了广州,拒绝国民党的高薪去台湾、香港,留在大陆任教于广州岭南大学。后岭南大学并入中山大学,陈寅恪移教中山大学。

解放后,他得到党和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先后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更激励了陈寅恪为祖国学术的繁荣作出自己的贡献。其中《元白诗笺证稿》在1950年出版,这是他开拓学术研究新领域,以诗证史所取得的重要成果。这部著作不仅是一部文学研究著作,同时也是一部历史著作,是以诗证史的历史研究方法的示范。该书引史证诗,对元稹、白居易诗有精辟的新解;又从诗看史,运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对唐代历史面貌有新的发现,他这种以诗证史精密的考证方法,把文学、历史熔于一炉,透过文艺作品中的个性,抓住其反映现实生活的共性,开辟了一条历史和史料学研究的新途径,对我国学术研究是一个新贡献。

1962 年陈寅恪右腿骨折,卧床疗养,目盲体残,仍坚持着学术研究和著述,他把《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以外的旧文,编为《塞柳堂集》、《金明馆丛稿》,并写有专著《柳如是别传》,最后撰写了《寒柳堂记梦》。

1966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遭到了残酷的折磨,被扣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1969年10月7日,他含恨离开了人世。留下了太多想做而没有做完的研究。

陈寅恪先生长期致力于教学和史学研究工作,他热爱祖国,治学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在史学研究中写出了高水平的史学著作,为人们开拓了历史学的视野,对我国史学研究做出了贡献,一直受到人们的崇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没有一张文凭的院士陈寅恪-姚家胡同——《胡同百姓系列》之九十
纪念周一良诞辰110周年:一代史学宗师的书生情怀
“以唐诗证史”研究综述
学问的"通"与"深"
文史结合的三种类型
陈寅恪诗歌鉴赏:寄傅斯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