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宋时期陈淳故里的所在地,九龙江北溪边的两个村社历来有争议。一是龙文区蓬洲社,一是芗城区溪园社。 明清时期的《漳州府志》《龙溪县志》以及崇祯年间的考察记录《北溪纪胜》等史料,均明确记载北溪先生故里在二十三四都蓬洲,即今龙文区朝阳街道蓬洲社;地处芗城浦南的溪园社自清代起兼并了明代的“香洲社”,且社内尚存北通长泰古道上的“香洲桥”,与传说中陈淳出生地“香洲”渊源颇深。 笔者曾多次往返于蓬洲、鳌浦、溪西、洛滨、蓬莱、溪园(含香洲社)等地,对上述村社及周边地形地貌做过一些田野调查,借此摆摆一孔之见与同好探讨,并求教于方家。个人主要阐述两个观点:其一,南宋时期民间传说中的“香洲”仅仅是某片区域的统称,与嘉靖年间官方行政区划“香洲社”并非同一个概念;其二,在暂时欠缺宋代直接实物证据的前提下,陈淳故里的认定应以明清官方志书多处一致性的记载为准,即认定为蓬洲。
笔者两次承船九龙江北溪及龙津溪考察北溪蓬莱、香洲、溪园诸社。具体展开如下:
一、南宋的“香洲”并非明代的“香洲社”
南宋时期,相传北溪先生陈淳出生时,周边一带“百草皆香”——此传说对漳州的意义非比寻常。根据漳州前辈文史人追根溯源,“香”通“芗”,是故九龙江后来称作“芗江”、漳州城后来称作“芗城”等情,均与北溪先生陈淳息息相关。
然“香洲”一词,在南宋时期只作为传说而存在。南宋时期的漳州城外按“乡里(都保)制”划分行政区划,或因人口稀少之故,早年并未细分到“社”。直到明嘉靖年间的官方志书才第一次出现“香洲社”及“蓬洲社”等行政区划。陈淳出生于“游仙乡龙州(川)里”,因此传说中的“香洲”应是“龙州里”这片区域的泛称,而非行政区划中的“社”。两社名未诞生之前,它们均属“香洲”地界(作者注:正德府志、嘉靖县志均载为“龙川里”,万历府志及之后志书才载为“龙州里”)。
嘉靖十四年(1535)的《龙溪县志》载:“二十三四都辖磁窑、蓬洲、香洲、金沙、松洲、吴浦、曾林、桃源等八社。”
有一种观点认为:“蓬洲、香洲两社并存,故蓬洲非陈淳出生地”。此观点存在的问题,正在于把宋代“香洲”与明代“香洲社”两个不同概念混为一谈。南宋时期尚不存在“香洲社”与“蓬洲社”,因此不适用排除法。
笔者认为:南宋传说中的“香洲”是“龙州里”这片区域的泛称,而明代行政区划“香洲社”“蓬洲社”是两个具体的“点”,且这两个“点”均属于南宋传说中的“香洲”。
二、明清历代官方志书多处记载——陈淳故里在蓬洲
陈淳出生的南宋年间距今已八百多年,能证明其出生地的实物证据今已荡然无存。在此前提下,历代官方志书的记载就成为最可靠的证据,至于族谱、历代口口相传以及民间传说等等,则只能作为辅助参考。
(一)乾隆27年《龙溪县志 山川》记载:“蓬洲,宋陈北溪故里也。其隔江相对者为蓬莱、为香洲,长泰之水出焉。绿洲,溪中浮洲也,洲头曰潮口,盖海潮逆入至此为止。”
此处明确记载蓬洲为陈淳故里。蓬洲地处九龙江北溪西南岸,蓬莱、香洲二社地处北溪北岸。蓬莱社东北为龙津溪注入九龙江北溪入口处。香洲社与蓬莱社,是芗城浦南延伸入北溪的一块陆地。香洲社的上游村庄为溪园社,后香洲社举社外迁,其址大部分被溪园社兼并,仅一小部分并入蓬莱社。到了清中期之后,志书中再无“香洲社”。在蓬莱社下游数百米处的江中浮洲名“绿洲”,即位于扶摇、洛滨社前的江中浮洲,今人称之为“腊洲”。古时候,海水涨潮时逆入九龙江至此,因而此处也叫“潮口”。
乾隆《龙溪县志》对蓬洲、香洲、绿洲均有明确注解
(二)《北溪纪胜》记载:“……蓬洲,宋陈北溪故里也。风教所淑,今犹文物。稍上为溪西,人居稀少,然北人出入郡者必以此为埠。其隔江相对者为蓬莱、为香洲、为溪园,上通渡东、碧溪……”
《北溪纪胜》为明吏部郎中陈天定考察九龙江北溪的考察记录,并呈报漳州知府施邦曜作为军事防御的用途,其史料可靠度较高。《北溪纪胜》也明确指出蓬洲为宋陈北溪故里。其中,蓬洲上游十里许为鳌浦(今吴浦),在鳌浦渡上游三里许即为“溪西”码头,西连芗城浦南松洲村。古时候“北人出入郡者必以此为埠”,即溪西为漳州北路官道上、北溪南岸的渡口码头。
清《龙溪县志》收录的陈天定《北溪纪胜》
溪西码头对面的九龙江北岸渡口,即为溪园社(含明代香洲社)的区域。笔者认为该处即为古时的“香洲渡”。因为若从该处继续朝北,即为“香洲桥”的位置,过香洲桥数里即为长泰地界,经此古道可抵达长泰县城。而后期漳州北路官道经“蓬洲渡”—“云英渡(鳌岛渡)”—院后村—五里亭—长泰县城。
九龙江南岸溪西码头望九龙江北岸溪园社
(三)明万历、清光绪等《漳州府志》的手绘舆图,均注明“香洲古渡”“宋陈北溪宅”的位置在九龙江北溪南岸的蓬洲地界;《宋史》载陈淳卒葬“瑞泉之里,石鼓之原”,其位置在九龙江北溪南岸的崎岭地界。蓬洲、崎岭两社相邻。
陈淳故里在“龙溪县游仙乡龙川(州)里”。据正德《大明漳州府志 厢里志》载:“游仙乡出北门至招成里界统里五:龙川里、瑞泉东西二里(往复一程)、九龙上下二里(上里往复五程,下里往复三程)。”
《宋史》载陈淳卒葬“瑞泉之里,石鼓之原”,即今西洋社区崎岭社石鼓山下的平原。龙川(州)里与瑞泉里均地处九龙江北溪南岸,且分别为陈淳出生地及墓葬地。据此可进一步印证陈淳故里应地处九龙江南岸,即蓬洲地界。
万历、光绪府志的卷首舆图注明陈北溪宅在九龙江南岸
龙文区地图(蓬洲的位置与上述府志手绘图契合)
三、郭氏居蓬洲并不能否定陈淳曾居蓬洲
蓬洲社地处九龙江北溪南岸,东临北溪与郭坑镇篁卿村渡头隔江相望,南依下脚山、斑仔边山,西靠文前山、井坪山与书厅社接壤,北傍伏虎山、石鼓山、尖石山。
现蓬洲社主要居住着郭氏一族,但是不是因此可否定陈淳曾定居蓬洲呢?我们可以参考郭氏的古族谱,从时间节点上可知:南方郭姓多以汾阳郭子仪为始祖,郭姓后裔有支派于唐末随王审知入闽。蓬洲现居的郭氏,系南宋闽中郭义重孙郭瑶一支,由莆田入漳居漳州城南门外,俗称南门郭。其中一脉的郭文进娶妻林氏,携三子觉清、乐园、三秀迁住蓬洲,为蓬洲开基祖。按时间推测,至今约六百多年。而陈淳定居蓬洲的时间,距今已八百多年。也就是说,陈淳所属的陈氏一族迁离蓬洲的时间,与郭氏在蓬洲开基的时间,至少还有一二百年的间隙。因此郭氏定居蓬洲并不能否定百年前陈氏曾于此定居,如同溪园社(含香洲社)定居林氏族人、内林街今主要定居郑氏族人一样,村社族群迁徙、姓氏发生变化的情状不胜枚举。
关于蓬洲社的另外两相关信息可供参考:
其一是蓬洲的古村落原地处北溪江边,旧址如今还有村中一棵古榕树,以及镶嵌在榕根的一段古石楼墙。因古时洪水泛滥、河流改道、村落迁移的事情时有发生,蓬洲社也不例外,今社址内迁至与旧址相距数百米。据专家考证,该石墙为明代古城墙;
北溪边上的榕根墙——蓬洲社旧址
其二是檀林陈氏宗亲会今仍珍藏一份手抄的陈氏古谱牒,其中记录二十世陈淳的相关信息:“……娶妻李氏,世居北溪边蓬洲,建有布衣楼一座。”
陈氏古族谱记录陈淳世居北溪边蓬洲并建有一座“布衣楼”
四、关于“香洲渡”“香洲社”“香洲桥”的田野调查
(一)香洲渡。在官方志书的记载中,明正德《漳州府志 道路》最早出现“香洲”词条:“芗洲渡,国朝设税课局于此,上有北溪先生祠。”(嘉靖《龙溪县志》继续沿用“芗洲渡”,直到万历《漳州府志》及之后的志书,才改为“香洲渡”。)
明正德《漳州府志 道路》记载“芗洲渡”“北溪先生祠”
“香”通“芗”,芗洲渡即香洲渡。该词条的解释包含几个重要信息:1.香洲渡出现在明代中期的官方府志,即该渡在此之前已经存在,但始建时间无考;2.国朝于此设税课局,说明彼时该区域相当繁华、该道大概率是古官道;3.上有北溪先生祠(已毁,今无祠),则说明香洲渡所在地很可能有陈淳后人定居,但哪个年代迁居至此开基则无考。
(二)香洲社。该社行政区划最早出现于嘉靖《龙溪县志》。位于九龙江北溪北岸,细分小社自东往西为“蓬莱”“香洲”“溪园”……根据香洲社的行政区划出现于嘉靖《龙溪县志》,且正德《漳州府志》没出现,可推测香洲置社于正德至嘉靖之间。
溪园社中老者说老一辈都称溪园社为“香洲溪园”,盖因嘉靖时期香洲社范围及名气均大于溪园之故。社中主祀保生大帝的奇富庵还配祀有陈北溪的神位,庵中尚遗一古钟,上有洪武乙巳年(1374)铭文。由内容可证知溪园社原名“奇富社”、奇富庵原名“福瑞堂”,其时间节点可作为林氏族人迁居当地的参照。清中期后,相传香洲社陈氏族人举社外迁,社址大部分并入溪园社,志书中也不复出现香洲社的行政区划。
奇富庵中洪武乙巳年古钟铭文,时该社尚属二十四都(江焕明图)
乾隆《龙溪县志》中 廿三四都已无香洲社
(三)香洲桥。从溪园村北穿越一片龙眼树林可抵达香洲桥,过香洲桥的故道可直抵长泰县。香洲桥长约25米,宽1.4米。桥设八孔,桥面由三块3米长石板合铺而成,几处石板上刻“迎福寺普鉴助贰间”“宝塘山汤兵庆□考舍乙间”等字样。
北通长泰的香洲桥
历代漳州府志、龙溪县志包括长泰县志,对香洲桥均无记载,故其始建年代不详。今溪园社奇富庵中收集着两通碑:一通是清代重修香洲桥捐资碑,一通是民国年间镌刻“香洲桥”字样石碑。
香洲桥在溪园当地俗称“寨桥”,原因是桥东边有一山名寨山,山下一个寨子原定居着陈氏族人,不知何故于清代举社外迁,今寨子惟余断垣残瓦。寨山林竹茂盛,早期还有村民种植龙眼树,后来上山采摘龙眼的村民常遭蛇袭击,最后放弃了种植和收获。今以密匝铁网环山而围,以防不知情者上山。寨山下的古村落应是明代香洲社的陈氏人家,至于陈氏举族外迁与寨山之蛇有无关系则无考。
由北而南,香洲桥、香洲渡、溪西码头的地理位置基本同处一条水平线上,至今仍依稀勾勒出官道连古道的轮廓线。香洲渡、香洲社、香洲桥的取名,应源自南宋时期陈淳出生的传说,但三个名字均出现于明代中期及之后,故不能作为陈淳出生地的证据。
综合历代漳州府志、龙溪县志、方志艺文录等相关文献,结合及数番田野调查,再参考部分族谱后,笔者推测可能存在如下情形:陈淳一脉宋代世居蓬洲,约元明时期举族迁离蓬洲,其后裔中至少有一支迁居香洲溪园。到明代中期细分行政区划,于是有了以“香洲”命名的若干信息。到了清代,这支陈氏又从香洲社外迁。
五、结语
在南宋时期,龙溪县游仙乡一带属九龙江北溪下游区域,长泰龙津溪于此注入北溪。此类区域水文变化大,逢洪汛时常冲毁民居和田园,故村居迁徙活动相对频繁。明代起命名的行政区划蓬洲、香洲仅一江之隔,均属于二十三四都龙州里,不排除两社之间存在迁徙关系。因南宋时期人丁稀少,行政区划也只划分到乡里(都保)制,故凡属二十三四都龙州里的区域均属民间传说中的“香洲”,均可称之为北溪先生故里。甚至,整个龙文区连同芗城浦南地界均可泛称为北溪先生故里。然而,若作为传示后人的文史资料等正式文本,则须尊重历史、遵循五百多年来所有官方志书的记载,即认定蓬洲为北溪先生陈淳故里。
供稿| 沈少辉
图文编辑 | 郑欣
审核 | 沈毅玲 吴荣光
关注闽南文化研究会
共同复兴闽南文化
历史 | 文化 | 生活
—闽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