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家最神秘的一派,“摆烂”的鼻祖?揭秘“道”的终极真相?
userphoto

2023.12.20 广东

关注

究竟什么是道?

先秦道家虽然都讲究一个“道”字,但每个人所说的“道”又不完全一样。

就像庄子,虽然被视作老子的继承人。

但他对道家的发展,却并没有遵循老子的思想,而是走出了一条逍遥的康庄大道。

那庄子的逍遥之道,与现在所说的摆烂,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庄子

庄子这个人,放在现代社会绝对是社恐的代表:年轻时饱读诗书,才华横溢,被宋国君主任命为漆园这个地方的管辖者。

在这期间,庄子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政绩,只是整天都忙于谈论大道,写出了像《逍遥游》这类的文章。

可谁知道,当时的楚威王意外看见了《逍遥游》之后,竟然就被这其中玄妙又充满着无限澎拜的想象力的说辞给折服了,想要把国家的相位交给庄子。

按常理来说,有君王赏识自己,都应该感到荣幸。

庄子却不一样,他婉拒了楚威王的邀请,还向他说了一个故事。

根据《庄子》的记载,庄子认为这世界中的牛在他眼中分为两种。

一种呢,是被养得肉鲜肥美的牛,它生来的使命就是吃好喝好,然后被人宰杀;

另一种则是受着天地滋养,算不上多么精壮的瘦牛,它们虽然吃得不好,但能肆意地在天地间行走着。

显然,按照庄子的构想,他应当是第二种牛,而不是被人圈养的第一种牛。

或许有人会说,即使第一种牛会被宰杀,但好歹也是做了个饱死鬼,这难道不好吗?

从世俗的角度来说,这固然不算什么坏事。

但对于庄子而言,人生在世,追求的绝不可能是这些富贵。

没过多久,宋国就遭逢大乱,庄子也就辞去了漆园的官职,专注于隐士生活。

本来,靠着做官的庄子还能稍微贴补下自己的生活,辞去官职之后,庄子就过上了极为贫困的生活。

如果不下地干活,那么这一天就只能喝西北风。

在外人看来,这种生活绝对是无法忍受的。

有一个名叫曹商的人,就曾经当面嘲讽庄子。

曹商这个人本来没什么大本事,但靠着拍马屁的本事赢得了秦王的赏识,还得到了好几匹马车。

在当时的时代,马车可不是谁都能拥有的财富。

因此,一拿到赏赐的曹商就四处炫耀,还炫耀到了庄子的面前。

庄子见此,不以为然,随机反讽道:“我听说秦王得到一种疾病,这种疾病需要有人给他舔吸脓疮。”

“舔的脓疮越多,就能得到相应数量的马车。想必,你这舔吸的功夫也不浅。”

庄子的这番话,并不是出于一种“羡慕嫉妒恨”的心理,而是他单纯地就不需要物质财富来满足自己。

甚至,更进一步来说,庄子都不要靠与人交往来维持自己的精神生活。

根据《史记》记载,庄子一生中称得上好友的人莫过于惠子。

除此之外,别无他人。

那么,一个如此神秘的人,他究竟悟出了什么大道理才能过得如此地自洽呢?

甚至,这种自洽还能助其进一步地发展道家思想呢?

众生皆苦

回顾中国历史,春秋战国时代其实是一个战争频繁的时代。

这一时期虽然有着诸子百家无比灿烂的思想光辉,但这一光辉却始终掩盖不了当时残酷的社会现状。

身处战乱时代,庄子直观地感受到了底层百姓的痛苦。

甚至,他自己一度安稳的生活也因为国家灭亡而消失殆尽。

按常理来说,生于战乱的人们总是渴望和平的。

但庄子却发现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底层百姓虽然渴望着和平,可上层统治者们却热衷于发起一次又一次的战争。

一旦战争开启,那么无权无势的底层百姓又只能被迫卷入这其中,无力自拔。

因此,陷入战争漩涡的底层百姓只能从其他方面来寻求安慰,那就是利益。

换言之,在一场又一场战争中,人性恶的一面被完全地展现了出来。

见此状况,庄子并不是单纯地去批判人性之恶,就像法家那样。

相反,庄子走出了人性问题,他的思想境界上升到了整个世间的存在状态。

他突然意识到,其实在这一场又一场的漩涡之中,没人能够成为真正的赢家,每一个人都背负着本不该承受的痛苦。

具体来说,上层统治者困于权力之中,无法逃脱出来;

底层百姓则被利益牢牢地束缚住,也无法追寻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人们根本就忘记了自身存在的意义,只为了那些外在的东西。

因此,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找不到心灵的归宿。

就这样,整个世界就像一个巨大的牢笼,将所有人困住。

有些人,有了些许权力,就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主宰,殊不知,他们还是被困在有限的认知之中,无法挣脱。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庄子大胆发言:“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

这是他在《齐物论》中,提到的观点,说得更直观一点,就是“众生皆苦”。

看到这里,似乎会给大家形成一种印象:庄子好像在传达一种非常消极的思想。

毕竟,“众生皆苦”,“所有人都困于一个牢笼中”这类话听着就很让人觉得窒息,让人觉得无法逃离。

难道,庄子费尽心思,只为了给包括当时人在内的所有人传达这么一个悲观的道理么?

事实并非如此。

庄子认为,虽然众生皆苦,但也有解决的方法。

这一解决的方法,就是他继承老子所发展出来的“道”。

也正是因为如此,庄子被看作自老子之后的道家思想继承人。

“道”

正如《庄子》所言,世间之人或是追名,或是逐利,总而言之,都是在渴求身外之物。

人们从来没想过自己需要什么,而一心想要去获得外部世界的所有。

这也意味着,这种对外部世界的渴求不是基于个体出发的,而是随波逐流而来的。

为此,庄子强调每个人应该先明确自己的内心世界想要什么,而不是强行地去从外界去索取一些本不需要的东西。

在这里,庄子讲到了一个关于“无用之用”的问题。

《逍遥游》中,曾出现一颗大树。

用惠子的话来说,这颗大树长得太过丑陋,既不符合木匠的需求,平时也没人愿意多看两眼。

因此,这颗大树虽然长成了参天的模样,但在人们的眼里却毫无用处。

听完惠子的见解,庄子却只是嗤笑了一下。

他回击道:这树乍看起来是毫无用处。可它生于天地之间,又吸收了如此之多的营养长成现在的模样。

就算在世人眼中毫无用处,可它不依然能为人遮风挡雨吗?

当然,倘若它生长在荒无人烟的地方,无法为人遮风挡雨也没有关系,它的存在本身就是意义。

从这里其实就可以看出,在庄子眼中,一根看起来毫无用处的木头其实意义也非同寻常。

因为世间存在的事物并不一定都要派上用场,无用之用才是大用。

换言之,每一种东西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实用并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

那么,顺着这条思路走下去,庄子进一步明确地说,人们为什么一定要固执地成为木匠眼中的树,而不愿意就成为一颗独立于天地之间的树呢?

这也是说,明明每个人可以不在意他人的眼光,自由从容地活着,却偏偏要将自己陷于困境之中。

如果先考虑自身的需求,再顺势而为,那么人生就不会陷于痛苦之中。

这,正是庄子所说的“道”。

很显然,它与老子口中的“道”已经不大一样了。

在老子那,“道”虽然是无为之道,但却是针对上层统治者所言,他希望上层统治者不要太过管束百姓们的发展。

但是,老子并未意识到百姓实际上已经被迫进入了这一漩涡之中,就算上层统治者能放手让人们自由发展,百姓们也会受限于外界的眼光和标准,无法做到自由发展。

相反,庄子见识到了这一现象,所以他并不打算劝导上层统治者如何如何,而是希冀天下人都能明白自己陷于漩涡之中难以自拔。

唯一的解脱方式,就是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而不是随波逐流一味地去追求功名,去向外部世界索取。

因为,真正的自由并不依赖于外界,而是内心的自洽。

一个人若是能够内心自洽,那么他不论处于什么境地都能感受到快乐和满足。

对功名的追求是无止境的,然而,它们却不会带来快乐和幸福。

庄子却在上千年之前就向世人发出了疑问:快乐难道不是人活在世界上更重要的事情吗?

对此,您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儒道之争5 老庄之别
读懂这些受益终生《2》
老子的“无为”思想
负阴而抱阳,老子思想简述
先秦道家首部传世经典
老子与庄子都是先秦道家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相同吗?区别太大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