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天然气水合物是怎样形成的?

How natural gas hydrates form?


作者:郭光军/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头条头条!!!这次的头条很强硬!!!强势霸占!!




不淡定了吧,激动起来了吧,找不到北了吧。


赶快收起崇拜的目光,拿起小板凳,大牛即将带你走进知识的海洋,领略天然气水合物的神奇。




Q1:什么是天然气水合物呢?

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是一种水合数不固定的笼形化合物,其中气体分子被束缚在由水分子通过氢键连接而构成的多面体笼子里,主要呈现三种结构,即结构I,结构II和结构H(下图),在低温(<10 ℃)高压(="">100 bar)条件下稳定存在。一般来说,由于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所以天然气水合物主要是指甲烷水合物, 化学式为

8CH4·46H2O


自然界三种常见的天然气水合物晶体结构(据Sloan,2003改编)



我国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掠影




Q2: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势头这么大,它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有何影响呢?

i)全球自然产出的天然气水合物广泛分布于大陆边缘的海底和永久冻土地带,其中的甲烷碳含量估计约为所有化石燃料总碳量的两倍,很有可能成为21世纪人类的新能源。


ii)天然气水合物在失稳分解时释放的甲烷气体会加强温室效应。如果大规模分解发生在海底,则有可能引发海底滑坡等地质灾害。反之也可以设法把工业生产释放的CO2排入深海形成CO2水合物封存起来,从而减轻温室效应。更为理想的方案是通过注入CO2来开采天然气水合物藏,在获取甲烷的同时封存了CO2,一举两得。


iii)在化工生产中,要想方设法避免天然气水合物形成以至于堵塞天然气运输管道从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反之也可以利用气体水合物的合成来开发储存气体、运输气体、提纯气体及海水淡化等方面的新技术。

总之,研究天然气水合物在能源、环境、化工等领域都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经济意义。


 科学家首次在我国南海海域发现裸露在海底的“可燃冰”




Q3:小编听说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一直很难突破,这其中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有哪些呢?

天然气水合物研究领域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有很多,包括结构、物性、相平衡、勘察、开采、应用等各个方面,其中一个基本的科学问题是“水合物怎样形成?”这个问题非常有趣而且令人困惑不解。试想,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甲烷分子难溶于水(溶解度通常约为10-3摩尔分数),并且甲烷分子与水分子之间也不形成任何化学键(仅存在微弱的范德华力),可是在适当的温度条件下把甲烷气体加压于液态水,结果得到了固态的甲烷水合物,其中甲烷的摩尔分数和溶液中的溶解度相比竟然增大了两个数量级以上。更有意思的是,这个化学反应有明显的记忆效应(memory effect)。也就是说,含甲烷和水的体系在第一次合成水合物时,尽管温度和压力都已经调整到了水合物的相区间,但是水合物并不是马上形成,而是要等待一段不确定的时间(几~几十小时)才形成——这个时间被称为诱导时间(induction time)。然而,把这个体系形成的水合物通过降压或加温分解之后,再次重复合成实验,结果发现诱导时间变短了,似乎这个体系记忆了初次合成水合物时的某些历史。


为了解释上述实验现象,必须要在分子水平上了解天然气水合物的成核结晶过程。然而这个问题研究起来并不容易,因为水合物成核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相比从小到大的晶体生长过程研究起来更难。而且,其空间尺度在纳米级,对于实验来说太小了;其时间尺度在微秒级,对于计算模拟来说又太长了;另外,影响成核的因素极其复杂,也增加了研究难度。




原来天然气水合物成核结晶过程的研究这么有难度。看到它的研究历程能充分感受到研究者们的辛勤努力,以及现在获取和开采可燃冰的来之不易。

2008年之前,国际上主要存在两个有争议的水合物成核假说。最著名的是Sloan等(Sloan and Fleyfel,1991;Christiansen and Sloan,1994)提出的团簇成核假说(labile cluster hypothesis),强调水合物成核源于笼形水簇的聚集。Radhakrishnan and Trout(2002)批评了团簇成核假说,他们证明多个笼形水簇在热力学上有利于相互分开而不是聚集在一起,并且新提出了局部结构假说(local structuring hypothesis),强调水合物成核是由水分子围绕局部有序排列的气体分子发生方位调整所致。已有的实验技术,如中子散射、X射线散射、拉曼光谱、核磁共振光谱等虽然能够实时原位地观测水合物的形成过程,但尚不足以区分和验证上述的两个水合物成核假说。



2008年之后,受益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瓶颈得以突破,水合物自发成核的过程已经可以通过计算模拟实现(Walsh et al, 2009),成核轨迹中的各种类型的笼子都已能识别(Guo et al, 2011),人们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水分子笼子对气体分子的吸附作用相当关键,水合物是“二步成核”的,即先形成非晶相,然后再转变成结晶相(Guo et al,2009;Jacobson et al, 2010;Vatamanu and Kusalik,2010)。近年来的研究又发现,水合物成核结晶实际上是多途径的,既可以间接地二步成核,也可以直接地一步成核为结晶相(Zhang et al, 2015)。这些分子模拟研究为理解水合物怎样形成这个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关于水合物形成机制的研究正在不断走向深入,在甲烷、H2SCO2等单组份水合物分子模拟取得成功之后,各种双组份水合物、多组分水合物的分子模拟研究逐渐丰富起来;贴近实际应用的固体-水合物-液-气多相体系研究,水合物抑制剂和抗凝剂研究等层出不穷。这些基础研究必将为人们加速开发和利用天然气水合物这种非常规能源以及拓展水合物的化工应用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编辑:张志越

美术编辑:赵亚楠 

校对:张燡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视野】全球可燃冰研究进展一览
龙宫探宝—深埋于海底的可燃冰揭秘
可燃冰,未来“新能源”?
感受可燃冰的“温度”
可燃冰,甲烷水合物,自然界中非常常见的物质,为什么现在却可以改变世界的格局?
论述百练:气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