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代茶具的历史演变(二)——宋代茶具

四、宋代茶具

     自唐及宋,中国饮茶风气日渐高涨,特别是宋代宫廷禁苑和地方官吏、文人学士的尚茶、崇茶,以品茶为雅的做法,进一步推动饮茶之风吹遍全国。宋代端明殿学士蔡襄著《茶录》、宋徽宗赵佶撰《大观茶论》,一个官居宰相,一个贵为皇帝,他们也参与茶事,撰写茶书,这在中国饮茶史上是仅见的。在这种氛围下,使茶叶成了举国之饮。宋人饮的仍然是饼茶,茶叶加工方法无多大变化,所以饮茶方法及所用器具,与唐代相差无几。史料表明,北宋初期,人们饮茶时,还要把饼茶碾碎,过罗成末,再经煎茶或点茶,方可饮用。只是碾茶之前的炙茶,已不如唐代那么强调,主张视茶而行。只有经年陈茶才用“钤”炙茶;若新茶,则不再炙茶。以后,用煎茶法饮茶逐渐为宋人摒弃,点茶法成了当时饮茶的主要方法。

     20世纪70年代,河北张家口市宣化区下八里村先后发掘出辽代墓葬群,其中七号墓壁画中有一幅点茶图,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用点茶法饮茶的生动情景。画面上共有八人,分为两组:图右前方一组,由四人组成,其中一位似为女主人,三个似为茶僮,在女主人的指点下,正为点茶作准备。在他们之间,有一个茶碾子,用它将饼茶碾成细末;一个方盘,盘中有饼茶一块,锯饼茶用茶锯一把,刷茶末用的茶刷一只;一把团扇,在烧水生火时,用于扇风;一只造型优美的荷花形茶炉,用来生火,其上座有一把执壶,而不是煎茶用的鍑,作烧水点汤用。图左后方一组,亦为四人,是四个幼童,从神态看,似乎出于好奇,偷看点茶之道,在幼童身旁,有一张长方形桌子,桌上放有茶碗、茶盏、茶托、执壶等,均是用点茶法饮茶所必备的器具。至于图后方的方桌,以及桌上的“文房四宝”和一个函盒,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主人的身份并非为一般庶民,从女主人的穿着和打扮上也说明了这一点。还有图前方的一只正在跑跳的小狗,增加了画面的生活气息。辽代(916~1125)与北宋(960~1127)大致处于同一时期,因此,它反映的虽是我国北方辽国契丹民族用点茶法饮茶的情景,但也从一个侧面表明,宋时用点茶法饮茶就更为普及了。

     金南宋时期,点茶法更加盛行。对如何点茶,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得很清楚:“然近世瀹茶,鲜以鼎镬,用瓶煮水,难以候视”,“汤就茶瓯瀹之”。罗氏有诗日:“松风桧雨到来初,急引铜瓶离竹炉。待得声闻供寂后,一瓯春雪胜醍醐。”这是对当时盛行点茶法的生动写照。宋人饮茶之法,无论是前期的煎茶法与点茶法并存,还是后期的以点茶法为主,其法都来自唐代,因此,饮茶器具与唐代相比大致一样。北宋蔡襄在他的《茶录》中,专门写了“论茶器”一篇,写到当时饮茶所需的“茶器”,大致可分为八种。

     茶焙。茶焙编竹为之,裹以蒻叶,盖其上,以收火也。隔其中,以有容也。纳火其下,去茶尺许,常温温然,所以养茶色、香、味也。

     茶笼。茶不入焙者,宜密封裹,以翡笼盛之。置高处,不近湿气。

     砧椎。砧椎盖以砧茶。砧以木为之,椎或金或铁,取于便用。

     茶钤。茶钤屈金铁为之,用以炙茶。

     茶碾。茶碾以银或铁为之,’黄金性柔,铜及喻石皆能生锉,不入用。

     茶罗。茶罗以极细为佳,罗底用蜀东川鹅溪画绢之密者,投汤中揉洗以冪之。

     茶盏。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焙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茶匙。茶匙要重,击拂有力,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为之。竹者轻,建茶不取。

     汤瓶。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注汤有准,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或瓷石为之。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列出的茶器有碾、罗、盏、筅、缾(瓶)、杓等,这些茶具的内容,与蔡襄《茶录》中提及的大致相同。值得一提的是南宋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审安老人真实姓名不详,他于宋成淳五年(公元1269年)集宋代点茶用具之大成,以传统的白描画法画了十二件茶具图形,称之为“十二先生”,并按宋时官制冠以职称,赐以名、字、号,足见当时上层社会对茶具钟爱之情。“图”中的“十二先生”,作者还批注“赞”誉。

    (1)韦鸿胪,名文鼎,字景吻,号四窗间叟。

     此具姓“韦”,表明由坚韧的竹制成。“鸿胪”乃是掌握朝廷礼仪的赞导。而“胪”又是“炉”的谐音,隐喻“竹炉”之意。而“火鼎”和“景吻”,说明它是生火的茶炉;“四窗间叟”是说这种茶炉开有四个窗,可用来通风。“赞”中所说的“祝融”,为火神,含祈祷上苍保佑之意。

    (2)木待制,名利济,字忘机,号隔竹居人。

     此具姓“木”,表明是木制的。“待制”是一种官职。按“赞”所述,它的作用是“摧折强梗,使随方逐圆之徒不能保其身”。可见它是木制的茶臼,是用来捣茶的。

   (3)金法曹,名研古、轹古,字无锴、仲铿,号雍之旧民、和琴先生。

    此具姓“金”,当由金属制作。“法曹”为当时地方司法机关。在“赞”中,借其职能:“使强梗者不得殊轨,乱辙岂不韪与”,形象地告诉人们,它是茶碾。

   (4)石转运,名凿齿,字遄行,号香屋隐居。

     此具姓“石”,表明是用石凿成,而名、字、号十分形象地表明此具的形状及运作功能。至于“转运”,乃是官名。宋初曾设“转运使”,负责一路或数路财赋,有监察地方官吏的职责,用来比喻茶磨的功能。

     (5)胡员外,名惟一,字宗许,号贮月仙翁。

     此具姓胡,与“葫”谐音,暗指由葫芦制作而成。员外为官名,统称郎官;同时,“员”与“圆”谐音,表示此具为圆形。“赞”语表明它主要用来舀水,还可临时用来研小块之茶。

     (6)罗枢密,名若药,字傅师,号思隐寮长。

   此具姓“罗”,表明它是筛子,筛网用罗绢敷成。“枢密”为官名,掌握军国要政,说明茶罗至关重要,有分兵把守,道道把关之意。

    (7)宗从事,名子弗,字不遗,号扫云溪友。

     此具姓“宗”,是“棕”的谐音,表明为棕丝制成。“从事”为官名,是州郡长官僚属,管一些琐碎杂事。其名“子弗”,“弗”与“拂”谐音,喻其作用是“拂”。号“扫云”,即掸茶之意。

     (8)漆雕密阁,名承之,字易持,名古台老人。

     此具复姓“漆雕”,表明外形甚美,而“秘阁”本是藏书之地,宋时有直秘阁官职。再其名为“承之”,乃属盛茶之茶盏;而字“易持”,暗指“茶托”,便于端持。至于号“古台”,指的是外形。总起来说就是用茶托承持茶盏,“而亲近君子”之意。

     (9)陶宝文,名去越,字自厚,号兔园上客。

     此具姓“陶”,表明由陶瓷制作而成。“陶宝文”中的“文”通“纹”,表示此物通体有纹。其名“去越”,意思是并非“越窑”所产;字“自厚”,指壁厚;号“兔园上客”,联系起来,就是指“建窑”所制的兔毫茶盏了。至于“赞”中说的“出河滨而无苦窳(指粗糙)”,是誉其外表虽朴拙,却无粗劣之感,而有质朴之美,拙中见秀。 

     (10)汤提点,名发新,字一鸣,号温谷遗老。

     此具姓“汤”,即热水。“提点”为官名,有“提举点检”之意,联系起来,是说可用它提而点茶,实指此具是汤瓶。其名“发新”,表明可显茶色。字“一鸣”,谓沸水之声。“赞”中说它能“养浩然之气,发沸腾之声,以执中之能,辅成汤之德,斟酌宾主间,功迈仲叔圉”,夸它功德无量。

     (11)竺副帅,名善调,字希点,号雪涛公子。

    此具姓“竺”,表明用竹制成,其功能是“善调”,用它可为“汤提点”服务,故字“希点”。“雪涛”者乃经点茶调制后的沫,可见此具为茶筅无疑。对此,“赞”中誉其为“方金鼎扬汤”的公子。

     (12)司职方,名成式,字如素,号洁斋居士。

     此具姓“司”,与“丝”谐音,当为丝织物。“职方”是掌握地图与四方的官名。此处是指用丝织的方形器物,即清洁茶具用的茶巾。字“如素”,号“洁斋”,其意也在于此。“赞”中以孔子待人之道,说它“端方质素”不会改变。

     《茶具图赞》所列附图表明:韦鸿胪指的是炙茶用的烘茶炉,木待制指的是捣茶用的茶臼,金法曹指的是碾茶用的茶碾,石转运指的是磨茶用的茶磨,胡员外指的是量水用的水杓(杓),罗枢密指的是筛茶用的茶罗,宗从事指的是清茶用的茶帚,漆雕密阁指的是盛茶末用的盏托,陶宝文指的是茶杯,汤提点指的是注汤用的汤瓶,竺副师指的是调沸茶汤用的茶筅,司职方指的是清洁茶具用的茶巾。

     宋人饮茶,更加讲究烹瀹技艺,突出精神享受。特别是宋代盛行的斗茶,是一种比品茗更为艺术化的饮茶方式,不但要评出茶的优劣,而且要决出双方的胜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品茗技术的最高表现形式。由于斗茶,人们不但讲究茶的烹瀹技艺,而且对斗茶用的材料(如茶、水等)和器具也精益求精,以达到斗茶的最佳效果,这对促进茶具,以及茗茶、烹茶的发展,显然是十分有利的。与唐代相比,宋代茶具更加讲究法度,形制愈来愈精。

   饮茶器具:宋人崇尚建盏黑釉,其理有三:一是用黑釉盏盛茶,茶盏与斗茶所需的“雪白汤花”正好黑白分明,出现对比美。宋祝穆《方舆胜览》载:斗茶“之法,以水痕先退者为负,耐久者为胜”,“茶色白,入黑盏,其痕易验”。可见,黑釉瓷最适合斗茶之需。二是建盏烧制时,可使盏上出现美丽的异形花纹,最珍贵的纹如细密兔毛的兔毫盏,茶汤注入茶盏中,使黑釉表面结晶五彩缤纷,从而平添了品茶的艺术美。三是建盏大口小底,盏壁外撇,好似一只翻转的斗笠。它盏口面积大,可容纳更多的“汤花”;盏壁斜直,饮茶时更易吸尽茶汤和茶末;而盏沿下内折的折线,还能起到注汤时标准线的作用。由于建盏适宜斗茶,理所当然地受到斗茶者的珍视。

     煮水器具:宋代,人们改用较小的茶瓶来煎水,称之为汤瓶,也有称执壶、茶吹、茶吊子的。其质地更为广泛,有用金、银、铜、铁、铅、锡的;也有用陶、瓷、石的。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按自己的标准,提出“宜用金银”,而北宋蔡襄在《茶录》中则说:“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或瓷、石为之。”因茶瓶不但用来煮水,更重要的是用来注汤,所以,讲究形制。《大观茶论》说:“注汤害利,独瓶之口嘴而已。嘴之口差大而宛直,则注汤力紧而不散。嘴之末欲圆小而峻削,则用汤有节而不滴沥。盖汤力紧则发速有节,不滴沥,则茶面不破。”其意是说,茶瓶之嘴最为重要:嘴不能歪斜,要呈抛物线形,嘴与瓶身的接口要大,瓶嘴的出水口要圆而小,用这样的茶瓶注汤,才不会破坏茶面的汤花。 

     碾茶器具:据宋徽宗《大观茶论》载:“凡碾为制,槽欲深而峻,轮欲锐而薄。”说明当时的茶碾由碾槽和碾轮组成,碾槽深凹,但壁直,使茶能聚槽底;碾轮薄,边缘锐利,正好与槽底楔合,容易用力。茶碾的质地,有银、铜、熟铁等金属,也有用石雕琢的。苏轼诗日:“石碾破新绿”,“石碾清飞瑟瑟尘”,说的就是用石碾碾茶的情景。

     炙茶器具:宋时的炙茶器具是金属夹子,蔡襄在《茶录》中称之为“茶钤”。不过对炙茶,宋人做法与唐代不同,蔡襄在《茶录》中道:“茶或经年,则香、色、味皆陈”,这种陈茶才需要炙;“若当年新茶,则不用此说”,当然也就不再炙茶了。

     生火器具:宋代用的多是呈古鼎形的炉,只是质地更为广泛。如苏轼诗“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说的是用砖制的茶炉;杨万里诗:“束涧底之散薪,燃折脚之石鼎”,指的是用石雕的鼎形茶炉;罗愿诗“岩下才经昨夜雷,风炉瓦鼎一时来”指的是用陶制的鼎式茶炉。此外,也有与唐代一样,用铁、泥制成的茶炉的。

     与此同时,与唐代相比,宋代饮茶,特别是上层人士饮茶,对茶具的质地更为讲究,制作更加精细。宋代周密在《葵辛杂识》中说:“长沙茶具,精妙甲天下,每副用白金三百星,或五百星,凡茶之具悉备,外则以大缕银合贮之。”范仲淹诗云:“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陆游诗云:“银瓶铜碾俱官样,恨欠纤纤为捧瓯。”都是写当时地方官吏、文人学士使用的是金银制茶具。宋代吴自牧《梦粱录》说宋代皇帝使用的茶、酒器都是金棱漆碗碟。宋徽宗在他的《大观茶论》中也提倡茶器或金或银或瓷为之。宋代饮茶之风的大盛,推动了制瓷工业的发展,其时五大名窑都曾生产茶具,它们是河南禹县的钧窑、河南临汝的汝窑、浙江杭州的官窑和浙江龙泉的哥窑、河北曲阳的定窑。它们都先后专门为皇宫烧制茶具和其他生活用具,均讲究至极。

     宋代茶具还影响和流传到了日本及朝鲜半岛等地。宋徐竞曾出使高丽,回国后写了《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一书,说到“迩来颇喜饮茶,益制茶具,金花乌盏,翠色小瓯,银炉汤鼎”之类。日本茶道中用的“茶筅”一词,还保持着中国北宋的字形和字音。宋代流入日本的建盏,在当代日本的茶道中,同样也能见到它的痕迹。日本叫作“乐烧”的茶盏,其外观造型与建盏基本相似。建窑烧制的兔毫盏、鹧鸪盏等,当时也流入日本,经仿制后称为“濑户烧”。宋代茶具对推动世界茶具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茶具“十二先生”
历代茶具的历史演变(图)
《茶具图赞》、《茶经》茶之器图录
宋代茶具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
茶具与茶文化(组图)
十二件宋代茶器,十二位官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