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看电影学地理】世界地理复习(7):中亚


【区域概况】

中亚是指里海以东、西西伯利亚以南、阿富汗以北及我国新疆以西的亚洲中部地区,包括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五国。面积近400万平方公里,人口5000多万,是当今世界上地广人稀的地区之一。

由于处于欧亚大陆腹地,尤其是东南缘高山阻隔来自印度洋、太平洋的暖湿气流,该地区气候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其突出特征是雨水稀少,极其干燥;日光充足,蒸发量大;温度年变化、日变化剧烈。许多地方白天最高气温与夜晚最低气温之间可相差20-30℃,帕米尔高原甚至有日温差40℃的记录。

本区地势东高西低,地形以平原与丘陵为主。塔吉克斯坦境内的帕米尔号称“世界屋脊”,无疑是中亚的制高点。中亚河流多为内流河(阿姆河、锡尔河等),外流河有额尔齐斯河。受地形影响,河流走向基本为东南—西北走向。

中亚地区深居大陆内部远离海洋,大部分地区为干旱、半干旱气候,河流和湖泊的水量少,湖泊多为内流湖。西部濒临世界上最大的湖泊,也是世界最大的内流湖——里海,中部有咸海等。

从地缘位置看,中亚地处亚欧大陆的结合部,位于俄罗斯、中国、印度、伊朗、巴基斯坦等大国或地区中间的地理位置,是贯通亚欧大陆的交通枢纽,历来是东进西出和南下北上的必经之地,古代的丝绸之路途经此地。冷战结束后,中亚作为重要的战略缓冲地带,其地缘政治意义更加凸显出来。

从资源看,中亚及里海地区石油储量约占世界石油储量的18-25%,探明天然气储量达7.9万亿立方米,被誉为“第二个中东”。哈萨克斯坦锌、钨储量居世界第一位,铀矿储量居世界第二位;土库曼斯坦素有“中亚科威特”的美誉,已探明天然气储量为6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四位;乌兹别克斯坦黄金储量占世界第4位。中亚还盛产谷物、棉花等经济作物,经济潜力很大。

如今,尽管中亚的安全形势引起了人们的忧虑。但在很多人看来,中亚五国巨大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巨大的发展潜力,备受大国重视。中亚五国大都奉行平衡务实的多元外交政策,在这种背景下,基于自身需求发展对外关系、谋求互利合作,中亚大有可为。

【主题阅读】

上帝遗落的明珠——伊塞克湖

在中亚腹地,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伊塞克湖横卧在天山山脉中央高处,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山内陆湖之一,湖水清澈澄碧,终年不冻,素有“上帝遗落的明珠”之称。原属中国,湖水含盐量较高,故又称“图斯池”,此为吉尔吉斯布鲁特方言中,“盐池”之意。

早期的伊塞克湖盆地是一个巨大的椭圆形内陆性草原盆地,由2500万年前一连串的地壳活动造成,四周的群山将冰雪融水注入到洼地里,而其中一部分就形成了今天的伊塞克湖。200万-300万年前第四纪冰期来临的时候,湖区被整个冻成了一块冰,而冰期结束,大约1万年前冰雪开始消退,融化的水从伊塞克湖盆地边缘溢出流走,然后水位逐渐降低到目前的水平。在伊塞克湖南岸的平坦地面上,散落着不少淡水蜗牛完整洁白的遗骸。而后绕行伊塞克湖北岸,前山山麓的斜坡一直延伸到湖岸,一路上布满了石块,一串串阶地像巨大的阶梯,这都是湖水曾经在干枯的过程中逐渐后退的结果,趣味性地暗示了伊塞克湖的真正起源。

湖水受外界的污染影响较小,清澈见底,透明度可达12米。这里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湖水表层水温可达19~20℃,冬季表层水温为2~3℃,加上湖水较高盐度(5.8‰),除个别年份在西岸及湖湾的局部浅水区外,湖水基本上不结冰,因而有“热湖”之称。

在伊塞克湖的沿岸地区,广泛引用注入此湖的河水,发展灌溉农业。这里已成为吉尔吉斯重要的粮食及畜牧业基地之一。盛产以冬小麦为主的粮食作物及苹果、葡萄等水果;药用罂粟种植较广泛,养羊业及乳、肉兼用养牛业也较发达。湖内有20多种鱼类,主要有雅罗鱼、裸黄瓜鱼、罗汉鱼及鲤鱼等,年渔获量900吨左右。雷巴奇耶和普尔热瓦利斯克为主要的鱼产品加工中心。由于冬季基本不封冻,湖中的鱼类及浮游生物丰富,因而每年冬季都有2~5万只飞禽在此越冬,其中包括珍贵的白天鹅、黑天鹅和赤嘴潜鸭,伊塞克湖在1948年建立了野生动物保护区。

 

 旅游疗养胜地-伊塞克湖

温和干燥的湖区气候,明净的湖水,清新的高山空气,疗效卓著的的泥浴和矿泉,南国的骄阳和葱郁的森林。在长约597公里的湖岸上,约有半数以上为沙岸,可辟为湖滨浴场;湖泥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可供治疗风湿及关节痛等多种疾病;环湖周围的山区,空气清新,阳光充足,加上有许多温泉和丰富的矿泉水,是疗养最理想的地方。此外,山区还可辟为高山滑雪场。因而从70年代起,修建了一系列旅游、疗养设施。到1980年,各类疗养院、休养所及旅游饭店共拥有4万张床位,其中全年使用的达1.5万张。

伊塞克湖与中国渊源颇深。约1400年前,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取经途中曾驻足湖畔。据《大唐西域记》记载 “山行四百余里至大清池。周千余里,东西广,南北狭。四面负山,纵流交凑,色带青黑,味兼咸苦,洪涛浩汗,惊波汩淴。龙鱼杂处,灵怪间起,所以往来行旅,祷以祈福,水族虽多,莫敢渔捕。”这是迄今有史可考关于伊塞克湖最早的文字记载,“大清池”这个名字自此传入中国。

如今的伊塞克湖是吉尔吉斯斯坦最著名的旅游胜地,碧蓝的湖水、金色的沙滩连同仿佛矗立在湖心的巍峨雪山,散发着难以抗拒的迷人魅力,每年都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光,其中不少是慕名而来的中国游客。近年来,吉尔吉斯斯坦政府越来越重视发展旅游业,伊塞克湖无疑是重中之重。现代化的环湖公路连接全州80%的居民点,湖畔港口定期通航,州首府卡拉科尔同中亚各国首都均开通定期航班。

历史上,伊塞克湖曾是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无数过往的商贾工匠、诗人学者为其奇幻的美景所倾倒。现如今,随着中吉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不断走向深入,古老的伊塞克湖正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见证中吉两国人民跨越天山、延续千年的友好情谊历久弥坚。

——摘自《中国国家地理》2015年10期

乌兹别克斯坦

——桑与棉编织的国度

 乌兹别克斯坦文化遗产及手工业分布图

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五国中人口第一大国,号称“中亚之中”,是亚洲腹地中的腹地。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这是个极其陌生而神秘的国度。不过,历史上乌兹别克斯坦地区,是汉唐人络绎不绝的地方。制丝的蚕桑,纺织的棉花——曾经是那个时代中亚地区的主角,那些精美的丝棉制品随着粟特人的步伐,走南闯北。

今天,古丝路不再辉煌,但中亚的蚕桑与棉纺织业,仍发挥着余热。阿姆河北岸广袤的田野中,大片棉田像一块块巨大的棋盘,一列列桑树则如棋盘上的“鸿沟”——楚河汉界。桑树来自出产丝绸的故乡、古丝绸之路东端的中国,而棉花则来自另一个文明古国印度。亚洲两大文明交相辉映过程中,桑与棉是直接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这样描述原产于中国黄河流域的桑树景观。从华夏文明滥觞地(黄土高原南部一带)向西平行移动约4000公里,就是中亚的阿姆河—锡尔河流域。这里,跟中国的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有着接近的纬度和温热条件。所以,基本不用适应,桑树很快在中亚生根。乌兹别克斯坦成为了仅次于中国、印度的第三大产丝国。

除了养蚕制丝,桑皮纸是桑树衍生的另一项伟大发明。712—751年,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攻略中亚时,发现了当地桑皮纸技艺的存在,这是8世纪从中国传来的桑皮纸制作工艺。桑皮纸制作分为8个繁杂的步骤:首先要将收集的桑树皮经清水浸泡一天,直至外层树皮软烂。然后,工人通过工具将树皮刮去,只留下纤维的部分。纤维经沸煮后晾干,再用水车推动石舂捣烂。捣烂后的桑枝纤维放在水中,用篾子筛出一张毛纸片。然后,将毛纸片移放到木板上,夹在两层木板中间,用石头压平。再将湿润毛纸片贴在木板上晾干。最后,用牛羊角或海螺打磨纸片表面直至光滑,一张桑皮纸才算完成。

乌兹别克斯坦是世界第二大棉花出口国,因为出产的棉花十分优质,赢得了“白金之国”的美誉。世界上最有名的绿洲长绒棉产区,第一要属埃及的尼罗河谷,其次就是乌兹别克斯坦的两河地区。这里,雪山融水的灌溉,加上充足的光热、略带碱性的荒漠土壤,非常适合棉花生长。

乌兹别克斯坦棉花种植与国内生产总值关系

一直以来缺水和土壤盐度是影响乌兹别克斯坦棉花产量的主要问题。近年,受棉区温度偏低,遭遇害虫袭击及政府长远规划中将低产、高原地区的棉田将逐渐改种蔬菜、水果和谷物类产品等影响,乌兹别克斯坦棉花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同时,随着乌兹别克斯坦国内纺织业的发展,棉花消费量明显提升。棉花将首先满足国内纺织厂的需求,然后才考虑出口。

阿姆河北岸公路边的水果摊

除了盛产“白金”棉花,乌兹别克斯坦还是中亚重要的水果产地。因为这里昼夜温差大、光热条件好,这里所出产的水果含糖量大,汁多肉厚。在乌兹别克斯坦,一年四季能看到不同种类的水果:冬天能吃到苹果、香梨、柑橘;春天有草莓、樱桃、桑葚、李子、杏;夏天有葡萄、香瓜、哈密瓜;秋天是许多瓜果熟透的季节,品种之丰富更是让人眼花缭乱。水果量实在太大,家家户户都会制作各种果酱和“甘姆波特”(类似水果罐头),盛在大玻璃瓶子里,一直可以密封保存,留着冬天食用。

 ——摘自《中国国家地理》2015年10期

咸海的“前世”、“今生”

一分钟带你看完咸海消失的过程

咸海,位于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交界处,曾是世界第四大湖。有研究显示,咸海诞生于“上新世”时,距今已有500多万年的历史。中亚地区的两条著名河流锡尔河和阿姆河注入咸海,维持了咸海水量的稳定。

由于地理环境及注入河水的影响,咸海的水呈层状分布,水流循环呈顺时针方向,表层海水盐分较低,底层则盐分较高。咸海水质很好,水的透明度很高,深蓝色的海水在阳光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美丽。由于湖中有约1500座岛屿,咸海也被称为“岛屿之海”。合适的盐分、良好的水质,昔日咸海的渔业资源十分丰富,湖中盛产鲤鱼、咸海鲷、暗斑梭鲈、比目鱼、咸海赤梢鱼、黑鲫等鱼类。在1960年前,这里的商业捕鱼量每年超过43000吨,占全苏联捕捞总量的六分之一,是苏联的渔业生产基地。

苏联成立后,政府希望通过修建水利设施将锡尔河与阿姆河的河水分流到周边的沙漠和荒地中,从而将该地区改造成棉粮生产基地。将所产棉料用来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咸海的大量水源被用在阿姆河下游的农业开发上。水利设施的建设滋养了作物,却分走了一部分河水,水域的进出平衡开始被打破,咸海的水域开始衰减。

仅仅从对经济的短期刺激和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力度来看,苏联政府的工作是有成效的:1980年,苏联棉花年产量达996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 20%,其中 95%产于锡尔河及阿姆河流域地区。苏联境内约40%的稻谷,25%的蔬菜、瓜果,32%的葡萄也产于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丰收促进了该地区经济发展,而此地区的人口也由上个世纪二十年代700余万人猛增至3600多万。从来不宜农耕的荒原,变成了农业之星。

但是和所有大干快进的经济发展一样,咸海周边的环境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面积的粮棉生产和大批移民,产生大量的灌溉和生活废水,这些废水中残留有大量的化肥、农药,废水重新流入阿姆河和锡尔河,最后流入咸海,污染咸海的水体。在咸海干涸后,湖底盐碱裸露,每年有上万吨的有毒盐碱混合物从干涸的海床上被刮起,形成“盐沙暴”,从北向南加剧了中亚地区土壤的盐碱化和沙漠化。盐量增加和有害物质也威胁着当地居民的健康,居民患白血病、肾病、支气管炎的比例显著升高。

不仅如此,没有了咸海对当地气候的调节功能,中亚地区降水逐年减少,造成持续干旱;夏天气温逐年攀高而冬天则趋于寒冷;生长季节变短。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这样评价:“除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灾难外,地球上恐怕再也找不出像咸海流域这样生态灾害覆盖面如此之广、涉及的人数如此之多的地区”。

咸沙使咸海周围的植被和野生动物越来越稀少。原来位于河流三角洲内大面积的森林沼泽已经干涸,大量树木及灌木被彻底破坏,当地出没的数百种动物消失贻尽。20世纪60年代,咸海有各种鱼类600多种,到1991年则只剩下70余种,2001年更是所剩无几;在锡尔河三角洲筑巢的鸟类曾有173种,现已减少到38种。湖水大量减少导致鱼类资源下降,鱼类捕捞量微乎其微,商业捕捞已经在1982年终止,导致整个捕捞区渔民失业。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形势,苏联政府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进行缓解,甚至计划从其它河流引水来保护咸海。但这些计划最终因耗资巨大而无法付诸行动,咸海终于还是走上了不归路。2003年,刚刚分离出来的南咸海又分成了东西两部分。2009年,东部消失,而西部由于无水补充,消失也只是时间问题。截止到2014年,咸海的面积较鼎盛时期萎缩了74%,其水量减少近85%。

咸海只是人类对环境破坏的一个缩影。在咸海背后,有更多自然地形和动植物在不断恶化的环境中苦苦挣扎。如果人类不多加协调,不想更好的办法为资源的安全调度做出更多努力,等到自然反扑的时候一切都晚了。

2020年这样做,你会看书就能赚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面积减少了“4个北京”,谁在榨干咸海?
天山山脉北麓的伊塞克湖,为什么终年不结冰?
中亚,不可思议的五斯坦
中亚明珠——伊塞克湖
伊塞克湖 整个中亚的度假中心(1)
遇见伊塞克湖 一个玄奘取经路过的地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