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远建:清·梁章钜《楹联丛话》对联选评(一)

01

清·梁章钜《楹联丛话》对联选评(一)

杨远建  湖南 洪江

序言

      《楹联丛话》(简称《话》)是一部由清道光年间梁章钜撰写的对联理论专著。有幸在湘潭市买到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6年8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的这本书。于2019年春节前后从中选出153副楹联,今天开始做点评工作。共分五期点评,每期30副,依次与各位读者朋友见面。

       选评,就是先选后评,在这个工作中,选与评一样重要,都可以体现选评者在文学方面的综合能力。不过,对于本文作者来讲,选评的过程,其实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对联研究学习的过程,有些终南捷径的味道。

       读《话》,是选的前提,但需要一定的古典文学基础,才能深入。“阅读能力”

       是长期积累的,不单是需要青少年时期学校的培养,更需要的是走入社会后的坚持不懈的自学与专一。

       读就是学,特别是点评时的“读”,须更加细致、全面的学,首先要把《话》的相关内容进一步揣摩、把握;其次,寻找出联语中的成句、典故,并在手机上搜索它们的出处,第三,找到联中关键,即亮点,进行综合分析后,写出点评初稿。这就是读与学、与评和评与学的关系。

       选前的反复品读,可以把对联分出不同档次来,然后通过多次遴选,最终选出能得到多数人肯定的《话》中最优秀的作品。并为点评提供对象。

       那么,其选择标准是怎样的呢?其实,这种标准是选者在旷日持久的学习、创作中,不断寻找、积累和提炼而获得之。本文作者的文学基础是唐诗宋词、对联与古文,尤其是唐诗宋词的风范,几乎完全左右了其文学创作方向和审美标准的形成。在对联创作中,大力提倡以诗词入联,运用对联这种体裁极力嫁接、模仿唐宋诗词的意境营造技术与高雅的审美情趣、深远的境界。因此,多年来,本文作者不仅用这种感觉去创作,而且用这种感觉去选,更用这种感觉去点评。

点评,是一项有趣而极具挑战性的工作。以《话》中相关内容和对联本身的信息为基础,发挥点评者的综合水平,加以点评!

      在点评的过程中,除立意之外,语言的组织,章法的安排,不但要表达准确,还要惜墨如金,十分简洁、明了;而且读来要朗朗上口,意脉曲折而流畅。总之,篇幅虽短,而要内涵丰富,应成为一篇优秀的小品文。

       这里要说明的是,选出的每一副佳作,都没有题目,只有一个编号和对联在《话》中的页面,即具体位置,根据这个线索,读者在读点评文字时,可以与《话》一起来读、来学,从而获得对楹联佳作更加全面、深入的认知。

       是为序。

杨远建

2020年3月19日晨于沙湾

1.第八面

鸟识元机,衔得春来花上弄;

鱼穿地脉,挹将月向水边吞。

简评:拟人手法在动词的巧妙运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以“弄”与“吞”对应作结,最为生动形象,其分别与“识”、“衔”、“来”和“穿”、“挹”、“向”一起动作,不但把“鸟”和“鱼”、“春”和“月”的意象写活了,而且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营造出一派天机、诗意盎然的意境。联语亦借拟人描写景物,景中含趣,写出联作者与“鸟”、“鱼”为伴的天真烂漫、悠闲自得之隐逸志趣。

2.第十三面

春梦惯迷人,九环仙骨,误著了一品朝衣,任鸡鸣紫陌,马踏红尘,军门向哪头跳出;

空山曾约伴,六诏杯茶,犹记得七闽片语,看剑影横天,笛声吹海,先生从何处飞来?

简评:此联为八仙之一吕洞宾而题,仙气萦绕,以问句作结,问而不答,充满神秘色彩。三字领“误著了”、“犹记得”与之相呼应,上比写凡,可谓“鸡鸣紫陌,马踏红尘”;下比仙,可谓“剑影横天,笛声吹海”,先凡后仙,然亦凡中有仙,仙中有凡也!“跳出”写出吕仙不恋红尘的洒脱,“飞来”写出吕仙飞升后的自由与飘逸,读之,如见其人,颇堪玩味!

3.第十四面

鼠因粮绝潜踪去;

犬为家贫放胆眠。

简评:《话》载为屠者徐五撰。其家为“一陋室,柴门不正”,故徐有此联,信之。读来,虽为七言短联,却意趣横生,以拟人的修辞手法借“鼠”、“犬”的行为与思想活动,活灵活现地写出联作者以贫为乐的隐者风范。其颇具调侃、慰藉的意味,至今亦自让人感慨无限矣!

4.第四一面

杯前三尺青蛇,仙会恍游蓬岛路;

笛外一声黄鹤,我来犹记洞庭秋。

简评:陶云汀题汲县(今河南卫辉市)白云阁吕祖像联。“三尺青蛇”比喻宝剑,借吕洞宾佩剑起兴,产生“恍游”仙境的联想,可谓切题。下比写仙人骑鹤,引出“洞庭”之“秋”作结。一“秋”字,与“笛外一声黄鹤”相映衬,渲染出洞庭之广袤,联作者求仙不遇之心绪,意境苍茫、凄清,借景写情之范例。

5.第四二面

天下太平无一事;

山中高卧有千秋。

简评:《话》云:“张文端公未遇时,过华山,题陈希夷庙云……。语意便自不凡。”陈希夷即陈抟,五代宋初时期道教思想家,哲学家,先隐于武当山九室岩,后移华山云台观。联语通俗易懂,风流潇洒,写出太平盛世之隐者精神风貌和联作者对隐居的向往。或许暗含张未遇之时的无奈与愤懑,借所谓的歌颂“天下天平”以反衬、讽刺当世之混乱官场也!

6.第四三面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简评:上比以问句起笔,在“招魂”中,迅即吊起读者的胃口,同时,犹自雅切,其起笔可谓得法。这是由秦小岘题写岳麓寺三闾大夫祠的一副联语。对仗工稳,“还生”对应“应识”而出,转接自然,具有很强的感情色彩!纯粹为屈原而写,绝不可易移。

7.第四七面

殉社稷,只江北孤城,剩水残山,尚留得风中劲草;

葬衣冠,有淮南抔土,冰心铁骨,好伴取岭上梅花。

简评:此为扬州梅花岭下史忠正公(可法)祠里的一副联语。史可法,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守扬州城破,为清军所害,尸骨无寻,葬其衣冠于梅花岭下。起笔“殉社稷”“葬衣冠”直接点题,概括力极强,语意令人感慨。接着以形象思维运笔,“只”“有”领起,上写“江北”,下写“淮南”,最后以“风中劲草”“岭上梅花”作比喻,具有很强的象征意味。联语在“尚留得”“好伴取”的议论中,缀尾作结,读者可在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体味里,感受到史可法精神之伟大!

8.第四八面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简评:对仗工稳,语短情长,亦议论风生,感慨系之矣。其为松江徐氏女题杭州西湖岳墓前楹柱联。以眼前景“青山”“白铁”起兴,颜色字“青”“白”二字内涵丰富。随后以反义词“有”“无”对应而出,极其巧妙地进行对比,在对比中,写尽人世之忠与奸。联作者胸怀一腔报国热血,联语铿锵,可谓爱憎分明,尤是巾帼之真英雄也!

9.第四八面

身窜冷山,万死竟回苏武节;

魂依葛岭,千秋长傍鄂王庙。

简评:宋高宗建炎(1127-1130)初,洪浩“使金不屈,历十五年始放归。赐宅西湖葛岭后,后人因就地建祠(《钱塘县志》)”。清李卫撰此联以赞洪浩,联悬于其祠中。《话》评曰:“亦自确切。”细思之,果然如此!一“窜”一“依”,一“竟”一“长”,拉“苏武”“鄂王”作衬,写出洪之节、之祠的伟大与重要。语言沉郁、大气,联意感慨万端,余味无穷也!

10.第四九面

千古痛钱塘, 并楚国孤臣,白马江边,怒卷千堆雪浪;

两朝冤少保,同岳家父子,夕阳亭里,心伤两地风波。

简评:杨鹤于题于忠肃(谦)祠联,载《西湖志》。联语“白马江边,怒卷千堆雪浪”对应“夕阳亭里,心伤两地风波”而出,接前面之议论,并以此作结,借景渲染气氛,以景抒情,如诗词之结尾,犹含蕴不绝,最为精妙!其浩然之气、悠悠不绝之情韵,可读可品可传也!

11.第五十面

唐代论诗人,李杜以还,惟有几篇新乐府;

苏州怀刺史,湖山之曲,尚留三亩旧祠堂。

简评:此为题写苏州刺史白居易联,旧悬挂于虎丘白公祠,为贺长龄撰。上比极度赞扬白之新乐府诗,口气很大;下比写白公祠,在“湖山之曲”,其“尚留”二字,承上启下,风流潇洒,感慨、纪念味道颇浓。整联读之,觉其才情摇曳生姿,构思绝妙,意味悠长。

12.第五六面

地迥不遮双眼阔;

窗虚只许万峰窥。

简评:纪文达(晓岚)督学福建时,题署中笔捧楼联。对仗工整,大气雄浑,写登楼所见所感,豪情满怀。“地迥”与“万峰”、“双眼”与“窗虚”境界交叉对等,虽位置不同,上下比整体来看,通过相加,如天平一样,因此而在气势上达到对等,这是写对联时,做到上下联对等之一重要手法也!当然“只许”二字意味破厚,借拟人手法,尽情地突出了纪晓岚的风流才情!颇可引起读者的重视与品味!

13.第五六面

矩令霜严,看多士俯仰低回,群嚣尽息;

襟期月朗,喜此邦江山人物,一览无遗。

简评:《话》中说,此联为桂林陈文恭公抚湘时题贡院联,紧接此联语后,又说“相传为李笠翁(渔)所作。”“矩令”既是规矩法令的意思;“襟期”指襟怀、志趣。起笔以“霜严”、“月朗”作比喻,因“矩令”如“霜”之严,促使考生们“群嚣尽息”,认真考试;“襟期”如“月”之“朗”,所谓朗朗乾坤,盛世风流者都来参加考试,以致“江山人物”在考场“一览无余”也!联意在“看”与“喜”的引领和转折中,浑然一体,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读之,不觉让人联想起清朝贡院之风采与排场。

14.第五九面

忠爱著朝端,即蜑雨蛮烟,魂梦仍依北阙;

文章行海外,想赋诗饮酒,勾留又在西湖。

简评:“蜑”读dàn ,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嵇承志题惠州东坡(苏轼)亭联。上比言苏之“忠爱”,下比言苏之“文章”,立意精准,结句一“仍”一“又”写尽苏子之品德高尚与文才风流。就是千百年之后的今天读之,依旧令人无限敬仰、浩叹不止!

15.第六一面

闭户自精,云无心以出岫;

登高能赋,文异水而涌泉。

简评:崇文书院旧在杭州西湖跨虹桥西,为古代浙江四大书院之一。联即为清胡书农集句题此书院联。上比以“云无心以出岫”作结,其语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原含隐居之意,这里指莘莘学子别无他心,“闭户”认真读书;下比以“文异水而涌泉”作结,其语出自于北周庾信《谢赵王示新诗启》:“落落词高,飘飘意远。文异水而涌泉,笔非秋而垂露”。这里意思是说,文章不是水,但作者“登高”后,其写作之文思却如汩汩之泉涌。两者比喻皆精妙绝伦,集来作为一联,可谓想落天外,十分恰切!对书院学子具有强大的鼓舞作用。

16.第六二面

鱼跃鸢飞,活泼泼地;

日华云烂,乣缦缦天。

简评:此为八言联,后四言分句“活泼泼地”“乣缦缦天”,音节非常特殊而优美。“乣缦缦天”出自先秦诗“卿云烂兮。乣缦缦兮。明明天上。烂然星陈。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日月有常。星辰有行。…… ”。“鱼跃鸢飞”,大地能不“活泼泼”地吗?“日华云烂”,长天能不“乣缦缦”乎?真是绝妙呀!这样优秀的联语悬挂在书院,书院一定会人才辈出、名扬四海!

17.第六四面

别馆署盟鸥,列两行玉佩珠帘,幻出空中楼阁;

新巢容社燕,约几个辰星旧雨,来寻梦里家山。

简评:《话》曰:“毗陵周伯恬(仪伟)先世丰于财,辟盟鸥馆,结客极盛;家落,旋售去。龚定庵(巩祚)来游,留一联云……”即为此联。上比是回忆,写昨日之繁富,结句“空中楼阁”暗示有盛必有衰;下比写今,却借“约”“晨星旧雨”“来寻梦里家山”,从现实回转到过去,与上比呼应,通过今昔对比,联意浑然一体,如梦如幻,在虚实相生中,含蓄地表达出盛衰难测的人生感慨!

18.第六五面

数点梅花横玉笛;

二分明月落金樽。

简评:“二分明月”典出唐代徐凝的《忆扬州》诗:“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尖易觉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这里“梅花”对“明月”因“梅”是名词,“明”是形容词,按照当今《联律通则》的要求是不对仗的。其实如果“明月”改成“月色”,那么“月色”与“梅花”便对仗工稳了。然而徐凝的《忆扬州》是描写扬州最出色的诗,用此典,则必须用“二分明月”四字,方能把典故落到实处,写出扬州的特色,而且“二分明月落金樽”比“二分月色落金樽”的意境要美多了!此联为王文治题扬州郡署戏台联,可谓雅切也!

19.第六六面

一阕荔枝香,听玉笛吹来,遍传南海;

双声杨柳曲,问金樽把处,忆否西湖。

简评:此联题于广东武林会馆戏台。当年“杭人之商贾于粤者,恒集其中。”(《话》)故有如此联意也!《荔枝香》为词牌名,《杨柳曲》,乐府《近代曲·杨柳枝》的别称。联以这两首歌曲起兴,不但语言优雅,意境闲美,且点出了广东与杭州的特色,把两地有机的联系起来了。“南海”对应“西湖”缀尾作结,前后呼应,可谓紧扣题目。而“忆否西湖”一问,虽问而不答,然言有尽而意无穷也。联意在一曲歌,一杯酒的气氛中,真挚而含蓄地传达出在粤做生意的杭州商人的无限思乡之情,其情可谓深厚、广大而动人矣!

20.第六七面

登此山一半,已是壶天;

造绝顶千重,尚多福地。

简评:此为胜迹联,是泰岳全山的写照,悬挂于半山壶天阁上。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有较详细的介绍。确为一副佳联。登泰山者至此,若是读之,因其语言通俗,明白如话,人人自能知晓,爬到这壶天阁,已是登上泰山的一半,到了道家所谓的“壶天”,即仙境。但其虽让人不免舒了一口气,然而毕竟才登上了一半山。登山者此时读下比,它能告诉你,虽然“造绝顶”还要登“千重”之高,然“绝顶”“尚”“多福地”也!这种信息吐露,是对登山者的极大鼓舞,它一定会积极地拉着大家继续往上爬,去寻找那心中的“福地”。如此,为了脚踏更多的“福地”,人们不怕再难、再苦,也要继续爬,直到爬上顶去,实现自己心中的愿望。联作者可谓深知登泰山者之心理矣!

21.第六八面

居艮位而践离躔,溥雷池风穴之功,柱镇天南,斗横地北;

列三公而配四岳,标月桂露台之胜,帆随湘转,雁到峰回。

简评:《话》评曰:此联“词旨庄雅,足与灵山(衡山)相称者。”从俯瞰五岳之一的衡山去立意、创作,联意贴切,画面开阔,意境大气纵横,可惜山脚为了旅游而新建的大型石牌坊上未刻有之。“而”与“之”的有规律重复,是为以赋法入联也!前两个分句以领字“溥”与“标”作转折,随后引出两个四言当句对作结,从大处落笔,典故频用,写出衡山之地理位置和周围环境,人文、风光繁富、炫丽,如在目前,令人无限向往也!

22.第六八面

望望七十二峰,工部游时,诗圣有谁能继响;

遥遥一千余载,文公去后,岳云从此不轻开。

简评:与21号联一样,都载于《衡岳志》,未详作者姓名。杜甫《望岳》诗一共三首,其第三首吟诵的就是我国五大名山之一,南岳衡山。这首《望岳》通篇皆流露着作者忠君爱国的情怀。上比以此典入联,用“谁”为问作结,虽然是问而不答,而答案却在言外,即是“没有”。反衬出杜甫与衡山一样伟大、久远,可谓盛赞之也!下比用“韩愈开云”的掌故。史载韩愈游岳之时,衡山为阴云雾气所笼罩,于是他向衡岳神祈祷晴朗的天色,以识衡山真面目。而此时,恰逢云开雾散,天朗气清,他遂以为是自己精诚所感,后人亦附会之。典故反其意而用,从悠久的时间开笔,运用拟人,写出衡岳之云,意即衡山人民对韩文公的一片深切怀念之情。整联用典自然、雅切,文笔干净利落,章法紧凑,情意真挚感人!

23.第七十面

高处不胜寒,溯沙鸟风帆,七十二沽丁字水;

夕阳无限好,对燕云蓟树,百千万叠米家山。

简评:为题“通州河楼”联。此楼即今之北京通州区运河岸上大光楼,其西面为北京古城。“七十二沽”是天津旧时的别名,这里借指大北京地区。“丁字沽”在天津城内。起笔直接引用古代著名成句——“高处不胜寒(苏轼)”、“夕阳无限好(李商隐)”,前句写楼之高,楼上视野之开阔,后句写倚楼所见落日之景色。下比把“百千万叠”之“燕云蓟树(蓟树为燕京八景之一)”比喻作“米家山”即宋代米芾父子的著名山水画,极为新巧、自然,增加了大光楼景色的文化内涵,使“燕云蓟树”的渺茫空灵景观更加磅礴壮丽。是为好联也。

24.第七十面

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

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

简评:清阮芸台题杭州府贡院联。贡院是古代科举会试的考场,即开科取士的地方。起笔言考生们考试时“下笔千言”的才情迸发,考完后“出门一笑”的轻松与自信,联语潇洒、豪迈、生动形象,写尽考生们的风流倜傥。到此,联意好像已经写完,然作者却以一字领“正”、“看”各自引出两句句中自对的四言分句,运用杭州秋日之特有景色,借景抒情,进一步抒写考生们的心绪与情志。联语以写景作结,笔法正宗,充满诗情画意,其韵味,可谓无穷也!

25.第七一面

龙涧风回,万壑松涛连海气;

鹫峰云敛,千年桂月印湖光。

简评:赵松雪,即赵孟頫,字子昂,松雪是其号,元代著名艺术家,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被称为“元人冠冕”。这副联语就是赵子昂题杭州灵隐寺山门的佳作。境界开阔大气,诗意盎然浑厚,不但画面感极强,而且十分耐人寻味!“万壑”言空间,“千年”言时间,时空结合,纵横无限。而“风回”则松涛阵阵,海气翻涌;“云敛”则皓月悬空,湖光潋滟,两者叠加,场面广大,动感十足,足以荡气回肠也!下比一“印”字,炼字独到,运笔浪漫而有力,尽显秋夜西湖的静谧与温馨,读之,如入其境,让人遐想无限。

26.第七一面

身比闲云,月影溪光堪证性;

心同流水,松声竹色共忘机。

简评:“天台之万年寺”在浙江省天台县城关镇西北万年山麓,为天台山名寺古刹之一,最早建于唐大和七年(833年)。“月影溪光”、“松声竹色”写出了万年寺的风光特点,“闲云”“流水”一明喻,一暗比,充满禅意,是古代文人向往的修养身心的隐居之佳所。联语读来,如行云流水,一派天趣。

27.第七四面

一百八记钟声,唤起万家春梦;

二十四番风信,吹香七里山塘。

简评:此为苏州虎丘原花神庙联。“七里山塘”位于古城苏州的西北部,东连“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阊门,西接“吴中第一名胜”虎丘。全长3600米。因此被称作“七里山塘”。是苏州古代的金粉地、闹市区。因为联中嵌有此地名,故而不可移至他处。“唤起”、“吹香”运用拟人之修辞,不但前后两个分句关系紧密,而且使整联的意境顿活,更使“唤起”写出了花神庙的功用,“吹香”也是上比“春梦”的最有力的阐释。对“春梦”二字如果细心想去,其内涵实在是丰富!它是此联的联眼,以比喻、象征手法写尽了人间的美好与希望!

28.第七四面

岭海答传书,七百年佛地因缘,不仅高楼邻白傅;

岷峨回远梦,四千里仙踪游戏,尚留名刹配黄州。

简评:“林少穆”即林则徐。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七十二峰退叟等,清代著名民族英雄,艺术家。此为林在苏州题苏轼联,联意于空间上纵横万里,大气磅礴。苏轼家乡在四川,曾被贬黄州、惠州、海南,而与苏轼有关的定慧寺及啸轩原本在黄州,后苏州太守慕名苏轼文才,在苏州建定慧寺与啸轩,故而则徐有此吟焉!定慧寺附近之虎丘有白公祠,“高楼邻白傅”一句,是联作者就近拉白居易为苏轼作衬,强调苏与白一样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有很高的地位!硬语盘空,议论独特,含蓄而潇洒地写出了苏轼的身世、经历与才情!

29.第七五面

楼高但任云飞过;

池小能将月送来。

简评:是题上海市豫园得月楼联语,为清陶云汀所撰。上比写楼,下比写池,两者皆为园中主要景点之一。这里,写楼高,楼真是高;写池小,池并非小。因为联语以“但”、“能”作转折与递进,借云之高,来映出楼之高,可谓潇洒;借月之大,来说明池的功用,可谓能干。一“任”一“送”,实实在在地把联语写活了,不但写出园林传统的美,强调借景手法之妙,而且使豫园充满生机、活力。是为以诗入联,善于营造意境之显例也!

30.第七六面

谢宣城何如人,只凭江上五言诗,要先生低首;

韩荆州差解事,肯让阶前盈尺地,容国士扬眉。

简评:此为清吴山尊撰,悬挂在安徽马鞍山太白楼中。以“谢宣城(谢眺)”和“韩荆州(韩朝宗)”两个与李白大有关系的人物起笔,借典写人,突出李白的伟大!谢眺为南朝齐著名山水诗人,以五言诗著称,曾做安徽宣城太守,故有“谢宣城”之号。唐代李白十分敬仰他,有诗曰:“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故上比有“要先生低首”之语,且此语和首个分句“何如人”遥相呼应,形成感叹的调子,不免让人深入思索也!下比“差解事”三字的意思是指“韩荆州”不知事、不懂事,内涵丰富。随后之“肯”因此而实为“不肯”之意,读来不免唏嘘!原来,开元二十二年,李白在长安碰壁后去拜谒荆州长史韩朝宗,并写《与韩荆州书》与之,希望得到他的荐举。遗憾的是由于李白文中有些狂傲自满,引起韩荆州极度不满,弃之不用。即所谓不“肯让阶前盈尺地,容国士扬眉”是也,令人感慨万千,以至于对韩荆州的骂声千年不绝,联语或亦借古讽今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集句联:古典文学的解构
清联300幅(三)
散文
趣谈寺庙的经典对联
第三章 对联创作
对联构思刍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