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问祖寻根,华夏文明探源(6)华夏文明之由来

唐 榕

一、华夏、中华和中华民族

你知道我们国家为什么叫“中国”吗?我们的民族为什么叫“中华民族”吗?“中华文明”为什么又叫“华夏文明”呢?且听我一一道来。

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华夏又称“华”、“诸华”、“夏”、“诸夏”,是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的先人为区别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的自称,又称中华。

“华夏”,一般作为代称中国,相传在大约五千年前,黄河流域中下游一带的华山与夏水之间分布著许多部落,比较重要的有后来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等。炎、黄两部落组成的“华夏民族”,他们的后代称为“炎黄子孙”。

“华”作为族称,最早见之于《尚书·周书·武成》,意思是指先圣王的后代,即远古社会的贵族。虞帝时期,舜的名字为“华”,按照氏族部落传统,氏族首领的名称即是全体氏族成员及其后裔共有的名称。在舜建立国家政权后,人们沿袭古老的习俗,以舜的名字称呼有虞氏朝族裔及有虞氏朝治理下的人民为“华”。这是“华”初始的、狭义的内涵。后来的“华”内涵逐渐扩大,泛指所有的中国人。自此,“华”作为族称流传下来,直到现在,成为约定俗成的对全体中国人的称呼。即使迁徙到海外,也叫海外华人。

华夏文明的说法最早见于古籍《尚书》

现在我们常说的“中华民族”这个概念,是自“华夏文明”形成以后才有的,“华夏文明”的形成过程本身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过程。

据先秦文献记载,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活动于西起陇山(甘肃东)、东至泰山(山东)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在周朝时,凡遵周礼、守礼义之族人称为夏人、夏族,通称为诸夏。古籍中将“夏”作为中原,“蛮夷戎狄”作为四方。

据《史记·五帝本纪》载,五帝中的首位是黄帝,后来的人称黄帝为华夏族的始祖。黄帝之后,最著名的有帝喾,唐尧、虞舜、夏禹等人。禹系轩辕嫡系夏后氏部落之领袖,姒姓夏后氏,又称夏禹、大禹、神禹。夏禹治水有功,继位于舜当了中原各部落之共主,建立了王朝。从约公元前5000年起,华夏族在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起源并逐渐发展,进入新石器时期以后先后经历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公元前2700年,传说陕西中部地区有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其东面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他们都源于原始农耕氏族少典氏,但双方经常发生摩擦。两大部落在中原地区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之后两个部落结为联盟,并攻占了周边各个部落,华夏族的前身由此产生。在黄帝以前,曾经经过了母系氏族部落的阶段。到黄帝时则由母系氏族部落转化为父系氏族部落,并已进入部落联盟阶段。在黄帝之后相继以禅让的方式成为大部落联盟首领的尧、舜、禹,都是黄帝的子孙。

华夏又称中夏、中土、中国。公元前21世纪,黄河中游的炎帝与黄河中上游的黄帝发生阪泉论战,炎帝战败,小宗归入黄帝大宗,黄帝从此成为人文道统的始祖。炎黄重新合并成为华夏族。自此,华夏族就开始一统天下。

因此,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之一。

五帝时期结束后“夏后氏”建立了夏朝统治了当时的中国,所以“夏”也成为了和“华”一样的内涵。而在夏朝建立的过程中,“华”和“夏”形成了民族融合,并有了共同的称谓——“华夏”。在此过程中初步形成了“华夏文明”。    
  相对于“华夏族”来讲,蛮、夷、戎、狄是对四周少数民族的统称,一般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东、南、西、北,是指其居住的方位,如此划分以后“居中”的“华夏族”自然就是“中华”了,建国则称“中国”。因此“华夏”、“中国”、“中华”之称谓最初的内涵就是有别于“蛮夷”。 

华夏最初的定义是部落名称


  自五帝时期以民族融合的形式逐渐形成“华夏族”,并随着后来夏朝的建立确立“华夏文明”开始,在语言文字、礼仪制度、服饰制度、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都形成了继承、延续和发展。
  “尧舜”、“夏朝”时期形成了“华夏族”的民族融合,然后有了“中华”,在“商周”时代形成了自舜后裔华族礼仪为主干的文化制度,在秦代形成“大一统”,到汉代得到继续的发展,所以“汉文化”既是对秦的继承和发展,又奠定了唐、宋时期的文化发展高峰的基础。汉文化是一个华夏文化发展历史上“承上启下”的正宗,也就成了为代表“华夏”、“中华”、“中国”的正宗传统文化。从语言文字、礼仪制度、服饰制度、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方面来看,汉字、汉族礼仪、汉服、以汉字为基础发展的思想体系、汉族农耕文化的风俗节气等都是代表中国文化的正朔,所以汉文化是中华、中国的正宗传统文化!

二、龙的图腾和龙的传人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炎黄子孙的象征。

  据传,被称为“人文初祖”的伏羲氏人首蛇身。蛇是他所率领的部族的图腾,也成为龙最初的主体。

历史学家告诉我们,华夏部落最初的图腾是蛇,与伏羲氏人首蛇身相吻合。凭借当时的文明,华夏部落不断发展壮大,融合接纳了周围的其它部落,同时,也把每个部落图腾的一部分,附加在蛇的身上。当中原各部落形成统一体的时候,一个新的图腾形象——龙在历史的风云之中逐渐形成了。

中国龙

让我们看看龙的各组成部份:蛇身、鹿角、兔目、牛耳、鳄唇、蟒鳞、鹰爪、鲤须、麒尾……凝聚成了这独特神奇的图腾。

  传说中的龙,能大能小,能长能短,能幽能明,能屈能伸;上可直入九霄,下可深潜碧海;呼风唤雨,行于海陆空三界之中,长吟短啸,声震九霄云天之外;有不可战胜之威猛,有抑恶避邪之吉瑞。

古玉中龙的图腾形象

据专家考证,龙的形象出现,已有八千余年的历史。

  八千年的漫长岁月,龙的形象遍布于中国历史的各个阶段,龙的精神也根植于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它犹如一条不竭的江河之水,源远流长,奔腾不息,吟唱着古老华夏的灿烂文明,汇入到人类文明的沧海之中。

  龙形,是炎黄子孙亘古不衰的民族象征。

  龙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凝聚。

  追寻龙的历史,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宝贵品格。

  翻开古老的历史典籍《周易》,我们看到了象征龙的乾卦卦相和卦辞。《易传》进一步把天德与人德联系起来,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龙乃阳刚之象,它同时也象征着中华民族刚健中正,矢志不渝、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民族精神。

  追寻龙的历史,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和谐一致、宽广能容、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

  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先秦儒家的和谐统一观念,已经根植于华夏大地,深深地印在民族意识之中,成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牢固纽带。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高度融合,是龙魂中不可或缺的主要特征。

  正是由于中华民族的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民族魂魄才具有了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恒久魅力。

追寻龙的足迹,我们看到了一个“和”字所展现出的风采。

  儒家经典《中庸》说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种协和思想,源于宇宙自然和谐的法则。大千宇宙是和谐的,我们居住的地球环境是和谐的。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应该效法自然,遵循天道,也要达到和谐的生活状态。

  “和”的精神反映在中华民族的内部关系上,就是团结协作。

“和”,说的是和谐,说的是和平,说的是合作,说是的融合,说的是紧密团结,说的是人心凝聚。 团结协作,创造出了历史上灿烂的中华文明,也将创造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崛起。

书法“和为贵”

  “和”的精神反映到政治上,就是和平。

  中国上古时代的典章文献《尚书·尧典》早就提出了“协和万邦”的政治理念。

  我们的先人早就把“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作为处理天下大事的重要原则。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容纳万邦的宽阔胸怀,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这是中国政府向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中华民族酷爱和平的深沉表达。

  中华民族是和平的使者,中华民族是和平的象征!

  “和”是谦和,但不是卑躬屈膝。“和”是包容,但不是逆来顺受。

  相传龙的颔下生有逆鳞,一旦触及,龙便会勃然大怒,奋起抗争。

鸦片战争后的一百多年间,对中华民族来说,是灾难深重的时代,也是在生死存亡线上不断抗争的时代,无数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这些龙的传人,浩然正气,壮怀激烈,奋起抗争,用自己年轻的热血和生命,在这白山黑水的广袤天地之间,为中华民族写下了大大的两个字:不屈!

当中华民族面临着黑暗与光明的殊死搏杀之时,当炎黄子孙面对着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历史抉择之时,无数的仁人志士,舍身求法,为民请命;为了光明,为了真理,舍生取义,铸造了龙魂中那不朽的脊梁。

龙的传人

  千百年的历史烽烟,千百年的英雄画卷。千千万万仁人志士,竖起了一座座英雄雕像,矗立在中华民族求生存,求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灿若群星,明如皓月。这就是龙魂不朽的英姿,这就是龙魂永远的风采。

  中国的文明观植根于中华文明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等价值理念,是中国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文化基因与理念源泉,也为各国携手战胜挑战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中国始终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倡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为系牢世界和平纽带,夯实各国发展根基不断贡献中国力量。

回望历史,人类社会正是在不同文明交流的驱动下发展前行。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与世界其他文明对话交融的脚步从未停歇。古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流佳话,正在新时代的春风中续写篇章。中国与世界各国在人文、艺术、考古、教育等领域的交流广度和深度远超往昔,架设起民心相通的桥梁。

植根于中华文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为人类文明思想宝库作出的重大贡献。从国家间双边命运共同体,到中拉、中非、中阿等多边命运共同体,再到海洋命运共同体、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日益丰富完善,为共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提供明确指引。

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已经是一个具有56个民族和13亿人口的大国。团结、和谐是民族大义,也是民族大利之所在,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逐渐展现在世人面前。

(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田兆元 | 论中华民族神话系统的构成及其来源(一)
被炎帝和黄帝联手打败的蚩尤,对华夏民族的贡献有多大?
【爱历史的土豆】人文初祖——炎黄二帝与华夏族的兴起
003 炎黄二帝与华夏族的兴起-【中国通史180集解说词】
蚩尤是苗蛮的首领还是东夷的首领?
黄帝与蚩尤-逐鹿之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