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初探佛教禅宗“自性是佛”和“顿悟成佛”的思想意蕴

 

  

      禅宗、天台宗和华严宗系佛教中国化过程中产生的三支主要思想和组织派别,其中,禅宗因其与中国传统的老庄道家、玄学、儒家哲学思想的关系甚为紧密,遂传播范围最广,影响也最大。禅宗不同于传统佛教的最大之处在于其“自性是佛”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顿悟成佛”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一、关于“自性是佛”

1. 含义

      佛教传统思想认为,佛陀乃世间最先的、最高明的觉知者,彻底参悟了万物本体,凡夫众生只可通过对教义的学习和领会,加之于现世持续的修行持戒,方可死后达到彼岸极乐世界。佛陀是肉体神,只有他方可觉知万有实相,众生不能成为佛陀,只能沿着佛陀指明的修行之路而达极乐净土。而禅宗认为,佛陀非乃世间唯一最高明觉知者,其仅是凡夫众生修行悟道的一个经典实际范例而已,佛陀参悟到的涅槃境界,任何一个凡夫俗子通过禅宗思想的指点,均能达到,即人人在一定条件下均能成为与佛陀处于同等人生境界的新的佛陀。

2. 思想渊源

      禅宗“自性是佛”的观念与佛教传入中国之前早已产生并发展成熟的老庄道家、玄学和儒家所持的个人修养思想渊源甚深,在受老庄道家、玄学和儒家影响极深的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系统中,客观唯心的宗教味道极淡,人本主义色彩浓重,即特别注重人的现世生活而轻后世期许,主要依靠自身主观能动性而不寄托于客观条件(即主要依赖具体个人的修行理想和修行方法而不依靠客观上帝的旨意和拯救),重视具体的实践效果而不纠缠于纯粹思辨,而禅宗“自性是佛”的思想便是集中体现了上述中国传统的人生观和方法论,成为佛教中国化最鲜明的特征之一,也从侧面体现了中华传统思想体系强大的感召力和生命力及其具有较强的吸收融合、兼容并蓄的思想品格。

3. 历史影响和思想进步性

(1)“自性是佛”的思想使华夏佛教信徒在修行中逐步摆脱对印度佛教经典教义的单纯的、教条化的依赖,摆脱了对佛教寺庙、佛教组织和高僧大德的思想束缚和行为依赖,避免在华夏域内出现类似欧洲中世纪天主教神权和教会教权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世俗生活施加宗教权威和压迫的负面情形;

(2)有利于广大信众有更多时间、精力和财力从事正常生产活动和进行正常生活;

(3)有利于调节和润滑各个层面的社会关系,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4)其思想意蕴在某种程度上契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等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论断。

二、关于“顿悟成佛”

1. 含义

(1)禅宗不讲理性思维

       禅宗高僧大德不仅自身“不立文字”(不以记载思想的文字传教),甚至将过往佛学经典和各种佛学理论视为“魔说”、“戏论之类”、“粗言”、“死语”等极尽不屑。他们认为,任何通过语言或文字所体现的概念、论证、命题、推理、想象均是外在的、有限的、片面的、僵死的,无法使人通过这些理性表达工具去把握万有的实相,即存在的本体。因而信众仅仅通过学习佛教经典文献并理解其含义是无法明理的,亦无法成佛,因而禅宗不讲求理性思维和理性表达,即禅宗的“不道之道”。

(2)禅宗不执着于特定的修炼途径和方式

       禅宗不勉强身心去刻意修道寻求,也无特定的形式规范,不是终日坐禅所能达到,而是提倡在与普通人无差异的日常生活中,在经过一定的心态和实践积累后,随着某种机缘,一点即破,经由这种独特途径,方可触及万有实相,即悟道只能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地获得,即禅宗的“不修之修”。

(3)禅宗所谓的“悟”

      禅宗不立文字,不曾明确解释“悟”的含义,笔者在兹勉强用文字对禅宗所谓的“悟”予以形容而非定义:

① “悟”是不可准确言说,因而是不可真实传达给他人的,它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

② “悟”不是通过理性思辨和执意的特殊修行而能获得的,而是在行为主体的日常生活中,即在普通的行为实践中,通过具有个体独特性的直觉方式予以获得的;

③ “悟”是一种神秘的直观感受和领悟,它是完全独特的个体感受和直观体会,它不借助于特定的客观存在(如精神权威或形象偶像),强调自解、自立和破除迷信、执着;

④ “悟”是个体感性经验的某种神秘飞跃,它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

⑤ “悟”是在感性自身中获得的超越,既超越又不离感性,一方面,它不同于一般的感性,它是获得精神超越的感性,另一方面,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要求舍弃、脱离感性的精神超越,它仍然属于一种感性所得。

(4)禅宗所谓的“顿悟”

① “顿悟”是对一切主客观可感知到的和臆想到的现象本体的彻底的、一次性的、不可逆的、圆融无碍的(淡淡的欣怡)的领悟,之后不再有任何疑虑心理,不再有非必要欲望、虚荣、猎奇等欲念,不再有伤心、焦虑、自卑、消极等负面情绪;

② “顿悟”所触及的是时间的短暂瞬刻与宇宙永恒之间的关系问题,但这问题不是理性的,而是感性的和领悟性的,即所谓“永恒在瞬间”或“瞬间即永恒”这一直觉感受:在某种境遇下,感觉主体突然感觉到在这一瞬刻间似乎超越了一切时空和因果的界定,过去、现在、未来似乎融合在一起,不可分辨,不再知道自己身心在何处(时空)和何以由来(因果),即超越了一切物我人己之界限,主体与对象世界完全合为一体,凝成永恒存在,于是就达到了所谓真正的本体自身了;

③ “顿悟”后的主体就是真我,就具有真佛性,这不是主体在理性上、意念上、情感上相信佛、属于佛、屈从于佛,而是在此瞬刻永恒和万物一体中,我即佛,佛即我,我与佛是一体;

④ 在时间上感觉领悟到瞬刻即永恒、永恒即瞬刻,在空间上感觉领悟到万物即一体、一体即万物,笔者估计这也就是禅的最高境界了吧?

2. 思想渊源

(1)儒家思想

       禅宗“顿悟成佛”提倡在日常的劳动生活中领悟人生和万象的真谛,与儒家思想“三纲八目”所蕴涵的在具体生活实践中加强自身修养的旨趣相投,因此,儒家自新、自立和实践观念是禅宗“顿悟成佛”的思想来源之一,例如,禅宗强调自食其力,“担水砍柴”,“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而儒家提倡“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生生之谓易”,体现了儒家传统思想对禅宗的渗入。

(2)老庄道家和玄学思想

      禅宗“顿悟成佛”的思想与老庄道家和魏晋玄学思想,尤其是庄子和玄学的人生观、认识论和美学思想一脉相承,意蕴相似。禅宗的“不立文字”、“自性是佛”和“顿悟成佛”的思想,比玄学的“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又大大推进了一步,禅宗干脆指出那个本体常常只有通过与语言、思辨的冲突和隔绝才能领会或把握,正如“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它是不可言说,不可传达给别人的神秘的、自我的感受和领悟。

      总之,无论儒、道、还是玄、禅,中国传统哲学的趋向和顶峰不是宗教,而是美学,中国哲学思想的道路不是由认识、道德到宗教,而是由它们到审美,它们不在来世或天堂去追求不朽,不朽(即永恒)即在此变易不居的人世中。审美境界和审美式的人生态度区别于思辨理性和实践理性,又不同于脱离感性世界的“绝对精神”(宗教)。

3. 思想价值

(1)“顿悟成佛”的思想通过古代知识阶层的传播而在文学技术领域留下较突出的痕迹,它是一种对人生采取超脱的审美态度,由于重视直观、感受和亲身体悟等,它们又常常使文学和艺术大放光彩,使古代文学和艺术家创作出或奇拙或优美或气势磅礴或意蕴深永而名垂千古的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作品来。

(2)“顿悟成佛”的思想在帮助人们反对高度异化的现代工商业社会生活,如非人力化(机械化、电子化)、从众化(跟风化)、网络虚拟化(非现实化),使人摆脱成为资本、科技、消费的奴隶(被动地,无休止地与之裹挟从事有关行为或成为寄生于其中的附属物),使个体自我获得心灵的启悟,不被物欲和物质所淹没等方面,具有特殊的启发作用,它可以陶冶、培育和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灵世界,它可以替代宗教作为心灵创伤、生活艰苦的某种抚慰。

(3)“顿悟成佛”属于一种直观思维方式,与讲求分析、注重普遍、偏于抽象的思维方式不同,禅宗更着重于在特殊、具体的直观领悟中去把握真理,它讲求的是“创造的直观”,即在感受中领悟到某种宇宙的规律。这种认识方式具有审美的特征,它是非概念非逻辑性的启示,这正是我们今天在美学上要深入探究的“以美启真”的大问题,它在冲破精确而僵硬的概念抽象,提供活泼的感性启示,使科学思维艺术化,赋予复杂图景以简洁处理,或直观地把握住某种尚非概念语言所能传达的意思等等,都是值得研究的。它又与中国从孔学开始重视心理整体(如情感原则),而不把人的灵性仅当做理性机器的基本精神也是一脉相通的,即不只是依靠逻辑而是依靠整个心灵的各种功能去感知和把握世界的本体,其中特别重视个体性的体验和领悟。这在今日的思维科学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为这种非概念、非逻辑、非推理的创造直观或形象思维正是人不同于电脑和机器,是人之所以能做真正科学发现的重要心理方式。(全文完)

参考资料:

1. 《新版中国古代思想史》,李泽厚著,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2. 《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册)》,冯友兰著,人民出版社,2007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真身不腐思想不朽的禅宗六祖惠能大师
佛教应该服务于鬼神还是服务于人?是为修来世还是利在今生?
禅宗6位祖师简介
禅说:“一花一净土,一土一如来”
百科!
谁能读懂“拈花一笑” 就能成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