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汪卫华院士:新材料研发与科技产业化的松山湖经验

9月23日,由民革中央、广东省政协主办,东莞市人民政府、民革广东省委会承办,东莞市工信局、民革东莞市委会、《财经》杂志、《财经智库》为执行单位的“2023中国实体经济发展大会”在东莞举行。

中国科学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任、美国物理学会会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汪卫华在主旨演讲中表示,五年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在如何与企业合作、如何将先进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等方面不断探索和积累经验。实验室从国内外引进了一流的研究团队,为其提供资金及宽松的研究环境,推动科研成果快速转移转化。“这几年我们已引进 25 个创新样板工厂团队,直接孵化 42 家产业化公司,其中 17 个项目融资超 7.5 亿元、市场估值超 40 亿元。”汪卫华介绍。


汪卫华表示,实验室能够结合新材料发展需求,把相关企业聚集到东莞,共同形成产业链。不仅如此,实验室还与头部企业建立了联合工程中心,企业可以带着自己研发、生产中发现的痛点和问题来到实验室,企业工程师与实验室科研人员共同破解新材料领域的研发难题。近年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已为东莞250多家企业提供了服务,通过与企业合作,实验室也从中提炼出不少新的研究问题和方向,助推了材料科学的发展。

“我们将来还是希望实验室国际化,通过建设一流研发条件,吸引一大批国际创新人才,整合产学研优势资源,共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汪卫华院士说。

以下为发言实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企业家,各位嘉宾,非常荣幸能够被邀请到大会来,介绍我们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我今天主要是想介绍一下我们实验室服务当地企业发展的经验做法。

在正式开始之前,我先大致介绍一下我们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众所周知,我们目前有4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我们实验室处在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是科学城中一个重要的科技创新载体。

实验室于2018年4月揭牌,到现在已发展了5年多的时间,我们用了大概15个亿,打造了包括材料计算与数据库平台、材料制备与表征平台、微加工与器件平台等公共技术平台。

依托平台,我们从国内外引进了一些年轻的高层次人才,这些年轻人才主要进行材料科学和材料技术方面的前沿研究。同时我们组建了创新样板工厂,形成了一支庞大的工程师队伍,这支队伍主要跟前沿合作、相互配合,依托公共技术平台把最新的材料研发成果快速转移转化成生产力。

除此之外,实验室里还有粤港澳交叉中心,这个中心的主要目的是进行国际合作和学术交叉,吸引国际化人才,这是我们实验室的情况。从这张图里可以看到,左边是我们的新园区,右边是我们的老园区,现在我们是双园区运作模式,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在离新园区不远的地方,是中国散裂中子源大科学装置。

实验室目前总人数在1000人左右,其中全时全职的员工600人左右,这里面包括很多国家级人才,在东莞,国家级人才绝大部分都是我们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引进和培养的。

我们实验室研究聚焦在10个方向,这些方向既是材料的主流研究方向,也和东莞、广东、大湾区一些主要产业需要用到的新材料密切相关。我们做了很多机制体制方面的探索,在组建前沿研究到产业化全链条模式过程中,我们破除单一考核机制、采用多元化人才引进和激励制度、赋予研究人员项目经费管理的自主权等。

除此之外,我们这5年一个比较重大的成绩,就是联合中科院物理所,在东莞市、广东省支持下,申请到东莞市第二个大科学装置,这台大科学装置建成后,它将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装置。这个大装置的作用,你可以理解为它是一个超高速摄像机,我们能把接近光速的电子运动行为捕捉到,能使得将来人类的眼光更加延伸,看到很多人看不到的东西,它将来和散裂中子源一样,也是一个材料探索、材料前沿科学研究的利器。这个大装置建设预计今年启动,未来在东莞将会有两台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材料和物理前沿科学研究的国家级大平台。

我们实验室这几年在争取项目上有很多进展,每年能从国家、广东争取1-2个亿的经费支持,这也说明我们人才方面有一些潜力。

5年来,我们在很多基础前沿科学研究上也有比较大的进展,我们的科研成果曾经入选过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重大技术进展,而且在今年我们实验室“材料科学”首次进入 ESI 前 1%,意味着我们的材料学术研究已经进入全世界材料科学研究1%的行列。我们还有将近800项专利申请是实验性的,其中有几项还获得过国际性的专利大奖。

下面,我就简单介绍一下实验室跟企业合作、把先进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方面的一些经验。大家知道把前沿成果转移到产业上,其实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并不是每项成果都能非常容易的转化成产业,转化过程中会经历死亡谷。这5年,我们花了很多精力,在机制体制上做了很多探索,下面就是我们一些经验或模式的介绍。

第一个经验,我们依托从国内外引进的一流团队,把团队最新的成果快速转化成一些产业应用。这方面我们是通过在国内遴选,像科学院,包括香港一些大学、国内一些大学遴选团队,他们在材料科学方面有几十年的积累,然后我们把他们吸引到这来,提供一定的启动资金、宽松的探索环境,特别是大湾区有非常厚实的产业基础,我们利用这个平台快速完成成果转移转化。

这几年来,我们引进了 25 个创新样板工厂团队,直接孵化 42 家产业化公司,销售合同额 5.9 亿元,其中 17 个项目融资超 7.5 亿元、市场估值超 40 亿元。我们已经开发了很多新的产品,特别是在能源材料、金属材料等方面,而且我们跟很多头部企业在这建立联合工程中心,他们派一些工程师加入到实验室,共同破解新材料技术上和新成果上的研发难题。

对于后续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也在探索一些新模式,应该说,目前我们在这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比较好的经验,具体细节,大家感兴趣的可以来到我们实验室合作和了解。

第二个方面就是选一些关键材料,我们的实验室结合东莞市或者大湾区的新材料发展需求,把相关企业聚集到东莞,起到集聚的效应,共同形成产业链。

这方面有一个比较好的进展就是在新能源材料方面,大家知道现在电动车使用的主要是第二代锂离子电池,我们实验室因为有物理所长期发展锂离子电池的基础,所以现在在实验室开发第三代成本更低、能量密度更大、续航能力更强的锂离子电池。我们在这布局了很多专利,集聚了很多相关上下游企业到东莞联合开发,快速把这种创新材料推广到产业链中。今年我们就可以在东莞建设1GWh示范工厂,后续可能会有更大推广,这就是利用我们的核心材料来集聚一些相关企业,尽快地把材料推上市场的模式。

第三个模式就是为企业服务,我们用了大概15个亿,打造了包括材料计算与数据库平台、材料制备与表征平台、微加工与器件平台等公共技术平台,再加上实验室吸引的一流科学人才,它就像一个非常好的医院,能够为当地的企业提供服务,他们可以带着痛点和问题来到实验室,寻求解决方法。

几年来我们为东莞250多家企业提供了服务,当然对我们来说也带来一些收入。在合作过程中,我们还有其他方式,比如帮他们解决技术问题,进行成果转让等,这是我们能给他们除了测试以外,一些其它的服务模式。

这种服务不是单一的,这也是我们原来意想不到的,在科学院我们只是注重前沿研究,但现在通过跟企业合作,我们也从需求和合作中提炼出很多科学问题和方向,入选了国家项目,我们和企业共同研制、研发,也能推动科学的发展。

在这方面,我个人有一些经验,比如我做的一些非晶材料,原来主要是做学术研究,到后来我们与很多头部企业合作,把这种材料很快就可以推到市场。这些材料原来在研究所,很难把它推到市场化,但在实验室,我们很快跟企业结合,直接就把这种材料推向市场了。

总体来说,我们这个实验室主要目的就是集聚创新资源,发挥创新优势,我们将来还是希望实验室国际化,通过建设一流研发条件,吸引一大批国际创新人才,整合产学研优势资源,共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前不久李强总理曾到我们实验室视察,他对我们的模式和做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我的报告就在这,欢迎各位企业家和领导光临我们实验室指导和合作,谢谢大家!

《财经智库》一家独立的专业智库,辐射多元、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高端智库。秉承“思想架通行动、专业创造价值”的核心理念,立足于区域、产业和商业研究。以其广阔的国际视野,专注的智库使命,前瞻的务实研究,深厚的财经人脉,跨界连接智库价值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722)东莞:大科学装置加持 基础研究根深叶茂
科技向“实”,东莞下一个风口?
松山湖科学城建设蹄疾步稳
拉住“创新链”的两端 国投尝试走出产业投资的“中国路线”
【政企服务署报道】聚焦东莞战略性新兴产业③│新材料:进军2000亿,东莞底气十足
汪卫华院士带队赴东莞铭普光磁股份有限公司调研交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