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卫星导航行业深度:市场空间、驱动因素、产业链相关公司深度梳理

卫星导航是一种利用空间卫星在任何时间向全球任何地方提供三维位置、三维速度和时间信息服务的信息系统,可广泛应用于军事和国民经济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对保证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卫星导航产业链正在形成,市场逐渐细分。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我国卫星导航领域在产品与技术服务的发展方向上,已逐渐细分,初步出现市场定位上的差异,产业链的形成,标志着这个极具生命力的产业逐步走向成熟。

下面我们从卫星导航的发展情况出发,进而了解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以及我国北斗导航系统,围绕卫星导航产业的市场空间、发展现状等方面,梳理卫星导航产业链及其驱动因素,以便对于这一行业有个概观。

(更多投研内容可关注公众号《 投研锋向 》加入社群,体验更多0预期差纪要信息)

01

卫星导航概述

1.卫星产业发展情况

人造卫星指在空间轨道上环绕地球运行的无人航天器,主要分为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应用卫星。其中,应用卫星直接为国民经济和军事活动提供服务,是发射数量和种类最多、应用范围最广的卫星。

卫星产业对军事、经济、社会各方面有巨大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卫星所提供的空间信息、时间基准信息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覆盖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有利于电信、广播、交通运输和农业等传统产业的结构升级,也能够加速新兴产业的发展。卫星产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之一。

按技术领域和服务方式进行分类,卫星产业主要包括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以及卫星综合应用等。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与卫星产业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产业。卫星通信广泛应用于通信广播、数据传输、政府应急保障等方面,是信息化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卫星导航产品和服务在车辆监控和导航、海上运输和渔业、大地测量(测绘、勘探)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卫星遥感在国土资源监测、气象监测、防灾减灾等社会公益性服务方面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支持。

2.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简称GNSS)是指能在地球表面或近地空间的任何地点为用户提供全天候三维坐标、速度、时间信息的空基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包括一个或多个卫星星座及增强系统。卫星导航产业是以卫星导航技术为核心,涵盖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地面监测控制、用户终端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产业。主要产品包括卫星、卫星导航终端设备、卫星导航应用、卫星通信设备等。

(1)四大供应商

GNSS系统关乎国家安全与军事能力,属于国家战略基础设施。导航卫星系统在军事行动、情报收集和战略决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依赖其他国家的导航系统可能存在政治、经济或军事干扰的风险。拥有独立的导航卫星系统可以减少国家对他国系统的依赖,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因此,目前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形成了四大供应商共存的局面,包括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和欧盟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GALILEO)。

(2)以GNSS为核心的卫星导航产业具有技术密集、自然垄断与正外部性特征

1)技术密集

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GNSS产业的发展需要多个学科领域的协同合作,如工程技术、地球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因而它是国家高科技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高额的研发投入,也伴随着高风险。据美国国防部,GPS初始建设费用达120亿美元,每年运营费用达7.5亿美元。据欧洲航天局,GALILEO基础设施建设总成本达32亿欧元。

2)自然垄断

自然垄断性特征指,卫星导航产业的规模经济性和技术复杂性使得少数企业能以较低的成本垄断市场,从而对其他竞争者形成准入门槛。自然垄断性有助于保障卫星导航市场的稳定,避免过度竞争所致的资源浪费和市场分割。头部企业集中的技术投入也有助于促进卫星导航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3)正外部性特征

正外部性特征指,卫星导航系统的使用能对卫星导航产业以外的社会整体福利产生积极影响。比如,卫星导航系统可以通过减少行驶时间和燃料成本提高社会交通运输效率;导航技术的发展有助于推动相关电子、通信、软件产业的蓬勃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和社会经济收益。

02

卫星导航市场空间及发展现状

1.GNSS蓬勃增长,高精定位是应用中利润最为丰厚的细分领域

GNSS是构建定位、导航、授时体系的基石。GNSS泛指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包括全球系统、区域系统及增强系统,能够同时提供位置、速度、时间信息,是当前定位、导航、授时(PNT)服务能力形成的基石,GNSS定位通过地面上的接收机接收GNSS卫星信号实现定位。GNSS用户设备的基础部件是GNSS接收机,用于接收GNSS卫星发射的无线电信号,获取必要的导航定位信息和观测信息,并经数据处理以完成各种导航、定位以及授时任务。只要拥有一台能够接收、跟踪、变换和测量卫星发射的众多信号的接收机,就可在任何时候用GPS、GLONASS、Galileo、BDS等多种信号进行导航定位测量。

GNSS海外市场空间广阔,预计到2031年全球GNSS设备安装数将超过100亿台。EUSPA预计到2031年,全球GNSS接收机的年出货量将持续增长至26.6亿台,亚太地区仍占据最大份额,同时北美和欧洲市场份额也将持续上行;全球GNSS市场规模持续增大,预计到2031年零部件、系统、增值服务等细分市场规模加总将达5300亿美元,其中亚太地区市场规模最大、增长潜力势头最为强劲;欧盟地区、北美地区的市场规模同样可观,预计长期维持稳健增长;中东及非洲地区市场份额虽不及前者,但也在持续攀升。

国内高精度市场产值2025年将达826亿元,预计未来3年CAGR达38.9%。伴随高精定位应用场景不断增多、智慧出行等领域的热度升温,以及多个具备产业链生态的企业入局等因素影响,国内高精度市场产值持续攀升,据艾媒咨询数据,国内高精度市场产值预计从2022年的308亿元增长到2025年的826亿元,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8.9%。未来随国民生活智能化程度提高,技术及产业壁垒的突破,高精定位技术将有望快速普及市场,公司有望从中深度收益。

大量投入优化SWAS广域增强系统,未来有望拆分订阅服务收入。卫星导航定位在无增强系统的辅助下,定位精度通常为米级,需要使用增强系统实现毫米/厘米级高精度定位。公司大量投入研发优化SWAS广域增强系统核心算法,结合自有国内高密度基准站网,搭配CORS服务算法,成功实现“硬件设备+软件账号服务”的深度结合,大大提升终端产品的使用体验。

2.各国纷纷布局星网,进一步打开GNSS市场空间

今年2月,欧洲议会通过关于安全连接计划(IRIS2)提案,旨在到2027年部署一个欧盟拥有的通信卫星群;与此同时,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批准了亚马逊公司部署和运营3236颗宽带卫星的计划。此外,美国的“星链”计划到2024年发射1.2万颗卫星,中国也已申报近1.3万颗卫星。预计随着各国布局的开展,全球范围内GNSS需求将不断增加,进一步打开GNSS市场空间。

根据相关测算,2031年全球建筑与基建GNSS接收机、测绘GNSS接收机市场空间将分别达到132.5亿元/97.3亿元。根据EUSPA测算,2031年全球GNSS设备出货量将超25亿台,其中建筑与基建领域、测绘GNSS设备出货量约为99/72.7万台。根据23年3月发布的《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GNSS接收机采购成交公告》,华测导航成交的GNSS接收机成交价为14800元/套,考虑到每年价格递减1%,以此推算2031年全球建筑与基建GNSS接收机、测绘GNSS接收机市场空间将分别达到132.5亿元/97.3亿元。

3.北斗后发追赶,“北斗+5G+星网”充分赋能高精定位行业

北斗后发追赶,横向对比开放性及兼容性优势明显。目前,世界上成熟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主要有美国的GPS系统、俄罗斯的GLONASS系统、中国的北斗系统、欧洲的Galileo系统。横向对比四大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可以运用最先进的技术,规避GPS等系统的暴露的技术问题,具有后发优势:北斗具有强兼容性和开放性,是全球唯一一个提供同时全球短报文并发送短报文通信的系统,同时采用混合星座,拥有同步地球静止轨道、倾斜地球轨道和GPS伽利略已具有的中圆轨道,利于提高定位准确性。

国家建成全国北斗地基增强系统一张网,“北斗+高精度”迎来发展机遇。全国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具备向行业和大众用户提供实时米级/分米级/厘米级/事后毫米级的高精度定位服务能力。“北斗+高精度”会带来更多样化的应用和服务,从传统的测量测绘向精准农业、变形监测、自动驾驶、电力巡检、智慧港口、共享单车等多个领域拓展应用,应用场景日益广泛。

'5G北斗'促进通信与导航的深度融合,扩大高精定位市场范围。基于“5G北斗”通信技术与精准时空技术的融合与应用,将是以前定位难以覆盖的领域基础设施信息化、智能化升级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围绕行业需求,5G+北斗技术可广泛应用于智慧农业、智慧零售、智慧养老、交通定位、建筑监测、机场调度、自动驾驶等领域,将推进中国高精度定位产业升级,有望开辟广阔新应用场景市场。

4.北三替换北二,卫星导航市场新一轮需求放量

根据《2022年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报告,2021年是北斗三号系统提供全球服务后的第一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北斗应用产业化相关内容已被正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我国北斗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正全面迈向国家综合时空体系建设和发展的新阶段。

2021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4690亿元人民币,较2020年增长16.29%。其中,包括与卫星导航技术研发和应用直接相关的芯片、器件、算法、软件、导航数据、终端设备、基础设施等在内的产业核心产值同比增长约12.28%,达到1454亿元人民币,在总体产值中占比为31%,增速高于上一年。由卫星导航应用和服务所衍生带动形成的关联产值同比增长约18.20%,达到3236亿元人民币,占总体产值比重为69%。北三系统封全面组网后,卫星导航市场军用端装备需求预计将逐步放量,新型装备武器列装进一步推动卫星导航产品收入的持续增长。

03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着眼于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建设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的国家重要时空基础设施。

1.我国卫星导航发展历程

1994年,国家批准列入国家“八五”计划的“双星导航定位系统”工程研制项目正式立项,系统命名为“北斗一号”。中国开始自主研制建设独立的卫星导航系统,拉开了以北斗产业为核心的中国卫星导航产业发展的大幕。直到上世纪末,北斗产业主要是围绕北斗一号研制建设的卫星导航系统装备制造产业,中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则为GPS应用产业。直到2000年,GPS应用产业的年产值仅有4.4亿元人民币,中国的GPS应用产业“尚在降生前的痛苦挣扎期“。

2003年北斗一号全面建成开通,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独立拥有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虽然其采用有限用户容量的有源定位体制,系统整体技术水平与GPS存在较大差距,但是其标志着中国卫星导航产业源头技术不再是仅有建立在受制于人的GPS基础之上的GPS应用技术,而是还自主拥有了一整套有源定位体制的卫星导航源头技术。

围绕北斗一号的研制建设,中国的卫星导航装备制造业及北斗产业逐渐形成。受限于系统能力和技术体制,应用场景和市场规模有限。21世纪后,中国和全球GPS应用市场快速增长,GPS应用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仍然是中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的主流。

2002年原国家计委发布《关于组织实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化专项的公告》等政策推动中国GPS应用产业发展。2003年之后到2012年间北斗产业逐渐形成并快速发展壮大,GPS应用产业也平稳快速发展。2012年底建成北斗二号系统,向亚太地区提供导航服务。

至2020年,中国卫星导航产业伴随这一过程打造形成了全面自主的具有面向全球能力的完整的北斗产业(包括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装备制造业和应用产业),中国卫星导航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产业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列。由于北斗产业的快速发展和GNSS产业的出现,中国的GPS应用产业快速被北斗/GNSS应用产业所取代。2020年底建成北斗三号系统,向全球提供导航服务。2020年6月,北斗三号卫星最后一颗卫星发射成功,北斗导航系统建成,2020年7月31日,北三正式开通服务,标志着我国已建成具有完全自主可控能力的时空基准设施。据国新办,北斗三号导航系统已在全球超过120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向亿级以上的用户提供服务。

2.北斗系统的基本定位原理是“三星定位”

按照全球范围提供基本导航定位授时服务、中国及周边地区提供特色服务的要求,在北斗二号系统区域星座基础上,北斗三号系统设计采用了“3GEO+3IGSO+24MEO”卫星组成的混合星座。

北斗系统的基本定位原理是“三星定位”。导航卫星发射测距信号和含有卫星位置信息的导航电文,用户接收机在某一时刻同时接收三颗以上卫星信号,测量出用户接收机至三颗卫星的距离,通过星历解算出卫星的空间坐标,再利用距离交会法解算出用户接收机的位置。目前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原理均采用这种原理实现。在无源定位场景下,由于用户接收机与卫星的距离是通过接受信号和实际信号时间间隔与电磁波传播速度相乘而计算出的,而接收器的时钟和卫星时钟存在时间误差,因此需要“四星定位”。我国从北二起就已实现无源定位技术,可以做到每一次对用户的定位都由至少四颗不共面的卫星测算而得。

北斗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空间段由若干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中圆地球轨道卫星等组成,地面段包括主控站、时间同步/注入站和监测站等若干地面站,以及星间链路运行管理设施,用户段包括北斗兼容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的芯片、模块、天线等基础产品,以及终端产品、应用系统与应用服务等。

3.北斗导航系统不断升级,服务于我国空间战略需要

根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官方网站和n2yo卫星状态观测网站,目前北二总共有17颗卫星处于运营状态,其中有13颗在2012年底前发射。据北斗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介绍,单颗北斗导航卫星的设计寿命是10年至12年,从北斗二号的经验来看,卫星可以服务到12至14年。也就是说,2012年前发射的北斗卫星已接近寿命末期。保守估计,这些卫星最迟或将在2025年前后退出服务。这也就意味着未来2年将迎来北二向北三终端换装高峰。

从北一到北二,北斗导航实现了从有源定位到无源定位的升级。有源定位(主动定位)是指通过使用外部信号源向目标发出信号,并在接收到该信号的回波后计算出目标的位置。无源定位(被动定位)则是指在没有外部信号源的情况下,通过分析目标自身发出的信号或信号反射来计算目标的位置。有源定位的定位精度一般比无源定位更高,但需要设备主动发出信号,因此会暴露设备位置信息,容易被敌方探测。

从北二到北三,北斗系统的技术与功能再次升级。北三突破卫星信号体制、星间链路、时频基准等卫星载荷技术,以及综合电子设计、高效电源设计等卫星平台相关技术。为解决部分宇航器件和产品依赖进口的局面,北三从设计源头上确立了导航卫星器部件国产化体系。技术与性能的提升带来了功能的拓展,北三能提供的服务包括面向全球范围提供的定位导航授时(RNSS)、全球短报文通信(GSMC)和国际搜救(SAR),以及向中国及周边地区提供的星基增强(SBAS)、地基增强(GAS)、精密单点定位(PPP)和区域短报文通信(RSMC)。频段方面,北三与GPS、GLONASS、GALILEO系统的兼容性也较北二时代有所提升。北三系统公开服务信号频段为B1和B2频点,授权服务信号为B1和B3频段。公开服务信号和授权服务信号频谱分离的设计充分兼顾了兼容性、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在北二时代,北斗星座的卫星向公众提供四个公开服务信号,分别为B1I、B3I、B1C和B2a。为满足用户对调用北斗定位服务的需求,北斗办于官网公布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北斗导航应用企业可以根据公开的信号编码,通过专用硬件对北斗卫星信号采用相应数字解调方案。进入北三时代,定位导航授时(RNSS)服务将通过星座卫星的B1C、B2a、B2b、B1I和B3I信号提供,北三信号体制不再完全公开,要使用北三全部授权功能,则需终端集成专门的北斗芯片。北斗系统信号频率、信号体制、协议编排的升级将推动北斗终端接收机替换升级。

北斗系统的代际升级服务于我国空间战略需要,未来将成为我国PNT体系的基石。PNT是定位(positing)、导航(navigating)、授时(timing)体系的简称,是一个涉及陆海空天一体化的庞大体系工程。其概念在2004年美国颁布的《美国国家天基定位、导航与授时政策》报告中首次提出,主要针对全球卫星导航无线电信号落地功率微弱、在室内及水下空间不适用等问题进行升级。我国已经开始提出建设下一代国家综合PNT体系的战略构想,随着未来脉冲星导航等深空导航技术、低轨卫星增强技术、室内定位技术,以及声呐、重力匹配、惯导等技术的发展,新技术将以组合、融合、网络化的方法深化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进一步提升我国时空信息能力。

04

卫星导航产业链及驱动因素

1.卫星导航产业链

我国卫星导航产业链可以分为:上游包括基础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数据等;中游是各类终端集成产品和系统集成产品研制、生产及销售等;下游主要为运营服务。

目前,我国卫星导航与服务产业已趋于成熟。根据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分析,2021年产业链各环节产值较2020年均有提升,但增速却有所不同。随着“北斗+”和“+北斗”应用的不断普及,业内外企业对卫星导航器件、终端、软件、数据的采购有进一步提升的趋势,2021年产业链上游产值为437亿元,同比增长13.80%,在总体产值中占比为9.32%,其中基础器件、基础软件和基础数据等环节产值分别占比为3.52%、1.74%和4.06%。在“新基建”,以及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的带动下,各类北斗应用数字化场景得到充分应用,终端设备采购和系统集成项目规模显著提高,2021年中游产值为2035亿元,同比增长14.97%,在总体产值中占比为43.39%,其中终端集成环节占比为27.09%,系统集成环节占比为16.30%。2021年,下游运营服务的涨幅趋缓,主要为疫情持续导致部分企业经营出现困难,以至无法如期交纳位置服务相关费用,影响了部分位置服务企业的营收,降低了产业链下游的营收,2021年下游产值为2218亿元,同比增长18.04%,在总体产值占比为47.29%。

在技术成熟、政策支持和需求放量三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卫星导航产业即将迎来快速发展,产业链相关企业存在较大机会。

2.技术引领:卫星导航上游核心技术逐步成熟,产业链完备

(1)北斗导航芯片制程领先全球

导航芯片是对导航定位接收电路的小型化和集成化,通过接收由导航卫星发射的特定频率无线电信号,对无线电信号中信息的解析、计算和处理,获得当前的位置、时间等数据并向外输出,实现定位导航授时等功能。

卫星导航芯片可以分为射频芯片、基带芯片及射频基带一体化芯片(SoC)三类。其中,一体化芯片包括射频模块、基带模块、微处理器、存储器、控制模块等多个模块组件。射频模块负责射频接收和信号转换功能,将天线接收到的无线电磁波通过频率调频、噪声去除、功率放大等步骤转化为有线电信号。基带模块是导航芯片的核心,通过对有线电信号进行变频、抽取、滤波、解调、译码、解密、校验等多项处理,解算出卫星信号伪距、载波相位等信息,并转换为数字电信号。微处理器协助基带模块对数字信号进行加工处理,同时通过总线连接存储器和辅助模块实现电源控制、GSM通信协议、人机接口等软件应用功能。存储器和辅助模块对基带模块、微处理器和导航芯片整体性能进行优化。

据第十三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在导航芯片领域,国际上定位芯片多为成熟制程,平均制程约为40nm,而我国北斗导航芯片已经突破了20nm,还在不断向更先进制程延伸。目前支持北斗三号的28nm工艺射频基带一体化芯片在物联网和消费电子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支持双频双模的22nm北斗导航定位芯片也完成了各项关键性能验证,进入量产阶段。2023年4月长沙金维推出最新北斗三号综合型基带芯片“海豚三号”采用14nm制程,是目前卫星导航领域芯片最高制程,支持BDS /GPS /GLONASS /GALILEO 全系统全频点导航信号体制以及北斗三号短报文信号体制,且能够广泛应用于手持终端、便携电子设备等小型设备中。

未来,随着便携式穿戴设备集成导航功能的需求增多,精细制程的导航芯片有望更多地应用在对功耗和体积要求较高的便携式设备上,我国高精度导航芯片的技术价值将进一步凸显。

(2)抗干扰天线、高精度天线技术日趋成熟

天线是北斗终端设备不可或缺的配套器件。北斗导航天线可以分为外置天线和内置天线。外置天线有较大的信号接收面积,更能满足高精度需求,通常需具备更高的防水防尘防腐蚀等级。内置天线通常为一体式终端设备设计,安装简单,外形美观,是目前市场上的热门产品。受限于终端机整体尺寸,内置天线需采用小型化设计,并在极化方式、材质及馈点布局等多方面进行优化,要求较高。

抗干扰天线指的是具有复杂电子环境生存能力、对恶意干扰信号具有对抗能力、用有限的阵列天线获取空间信息、用复杂的电路获得多路高质量保真信号、通过特殊信号处理技术消除干扰信号并保留有用信号的复杂天线系统。导航抗干扰技术主要采用空时自适应滤波技术,能够从空间区分信号和干扰的来向,对干扰信号产生抑制,同时通过波束形成对有用信号方向进行增益加强,从而提高卫星信号的信噪比。

抗干扰天线产品作为军备现代化、信息化建设的必需品,广泛应用于我国国防信息化兵种建设中。尤其是陆海空三军的车载、机载、舰载、弹载抗干扰设备,在军事作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具备强抗干扰能力的天线有助于保障无人机的飞控系统,使其即使遇到复杂的电磁干扰环境,仍能准确定位。我国北斗一向注重研发应用基础与夯实产业根基,抗干扰天线在全球占重要地位。

从北二到北三时代,我国国产天线性能大幅提升,配合星基增强与地基增强系统,现已可实现毫米级高精度定位。高精度定位天线技术将有利于车载导航、无人驾驶、精准农业和无人机作业等民用商业场景的实现。

(3)星基、地基增强系统不断完善

卫星导航的误差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与卫星有关的星历、星钟等误差;二是与信号传播有关的电离层延迟、对流层延迟、多路径效应等带来的误差;三是与接收机有关的时钟、位置等误差。增强系统可以向用户播发星历误差、卫星钟差、电离层延迟等多种修正信息,实现对于原有卫星导航系统定位精度的改进,从而配合卫星导航系统实现高精度定位。据北斗办,北斗三号系统定位精度为2.5米至5米、测速精度为0.2米/秒、授时精度20纳秒。要达到产业所需要的厘米级高精度定位,如自动驾驶汽车所需的亚米至厘米级导航境地,北三系统的定位精度需要进一步增强。星基、地基增强系统发挥着进一步提升卫星导航系统的精度、可靠性和覆盖范围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星基增强系统(SBAS)是北斗系统提供的一种增强服务,通过在地面建立一定数量的基准站网络,采集GPS和北斗卫星信号,进行数据处理,生成差分信号,并通过北斗卫星广播到用户接收机上,以提高用户接收机的精度和可靠性。地基增强系统(GBAS)则是一种基于地面的增强技术,通过在机场附近建立一组地面基站,为飞机提供更高精度、更可靠的导航信息,以实现自主着陆等精密导航应用。

我国自建北斗星基增强系统(BDSBAS),民营企业提供高精度定位服务适应多元化应用需求场景。北斗星基增强系统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搭载卫星导航增强信号转发器,可以向用户播发星历误差、卫星钟差、电离层延迟等多种修正信息,实现对于原有卫星导航系统定位精度的改进。我国按照国际民航标准,开展北斗星基增强系统设计、试验与建设。民企方面,千寻位置“XStar”星基增强服务2021年5月开始商用,目前新疆、黑龙江等地是服务用户最活跃的几个地区,其次是甘肃、西藏、内蒙古等地。合众思壮“中国精度”全球星基增强系统与国际民航组织星基增强服务供应商“北斗星基”也积极参与市场,对接多元需求。

我国地基增强系统已建有全国一张网。未来民企加建地基增强系统有望进一步降低服务成本,形成相对于GPS的竞争优势。2014年起,国家层面牵头启动研制“全国一张网”,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共建共享”的原则,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作为总体研制单位,联合交通运输部、国土资源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中国气象局、中国地震局、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有关部门建设。2017年6月一期建设完成,建成150个框架网基准站和1269个区域加密网基准站,“全国一张网”、“全国一个平台”正式上线运行。2019年12月22日,二期通过验收。我国自主可控、全国产化的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建成。运营商方面,中国移动依托5G基站站址,在全国范围内建设超过四千座北斗地基增强基准站,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5G+北斗高精度定位系统。民企方面,华测导航、千寻位置、六分科技等企业均参与了“全国一张网”的建设,未来将继续发展地基增强系统服务能力。

3.政策支持:大力推进北斗应用,支持产业规模化发展

卫星导航定位行业是国家重点支持和鼓励发展的行业,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国务院以及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委通过行业规划等方式引导并鼓励卫星导航产业发展。十四五期间,政策将推动“北斗+”融合创新和“+北斗”时空应用的不断发展,实现融合创新,与各行各业的信息化、智能化系统实现应用融合,卫星导航产业景气度有望不断高涨。

(1)各部门支持北斗产业规模化发展

从2022年国务院发布“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以来,发改委、工信部、交通运输部、自然资源部和网信办等部门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北斗产业发展。“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演进升级,加快布局卫星通信网络等,推动卫星互联网建设。从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三大方向要求加速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升级。2023年2月,国务院出台《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强调大力推进北斗规模应用。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北斗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如火如荼。

(2)各地发挥区域优势促进产业协同

近年来,我国具有传统发展优势的五大产业区域和重点城市积极结合国家战略,以自身发展优势和特点为基础,在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方面进一步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其中,北京、上海、广州、湖北、河北、江苏、陕西、重庆、成都等省市在出台的“十四五”规划中,都明确了推动北斗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发展,着力提升北斗在行业领域和大众领域的规模化应用水平。

(3)国际战略合作推动北斗全球服务走向世界

作为国家重大战略性时空信息基础设施,北斗与全球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共同发展,携手为全球用户服务。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6年发布的《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白皮书中指出,北三卫星遵循“自主、开放、兼容、渐进”的发展原则。北三的建设将有助于提高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可用性和覆盖率,促进各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随着民用应用的规模化成熟,将来北斗导航应用也有望实现“走出去”,推动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以阿拉伯国家为例,目前基于北斗的解决方案已经服务阿拉伯国家多个产业领域,带来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据北斗办2022年《新时代的中阿合作报告》,北斗已在突尼斯、阿尔及利亚等地建立CORS系统,可为用户提供实时、连续、稳定的精确GNSS定位信息数据及时间信息;在沙特阿拉伯、阿尔及利亚、黎巴嫩、阿曼、摩洛哥等国家,北斗/GNSS高精度服务已用于国土测绘、交通运输、精细农业、环境监测、非传统安全等多个领域;在阿联酋铁路建设中,相关单位将北斗/GNSS和物联网等技术结合,应用到施工机械、物料、人员、场地进出关口等各类监管对象中,实现了工地安全生产数据化、信息化管理,提升了铁路工程管理效率。

(4)运营商加码“5G+北斗”赋能产业生态

5G+北斗是推动通信与导航深度融合的抓手。5G+北斗的融合,一是北斗可支撑5G网络安全高效运行。比如为5G提供高精度授时与同步、百万基站管理等服务,为5G网络应用提供精准的定位导航应用,开拓基于高精度时空基准的通信业务等。二是5G可增强北斗导航服务能力。比如5G自身可实现优亚米级的定位能力,这意味着可与北斗形成信号覆盖互补,从而实现从室外到室内、从地面到地下无缝隙衔接与定位。三是通导统合助力形成泛在、无缝、高精度、高可信的PNT体系,提高我国综合时空信息服务能力。

在星地一体化的融合发展趋势下,我国通信运营商积极布局“5G+北斗”,赋能产业生态。在传统领域,“5G+北斗”高精度定位现已有工程建设、测量测绘、环境监测、码头装卸、机场调度等应用。在新兴领域,自动驾驶、智慧交通、智慧物流、精准农业、无人机、手机高精度定位等北斗融合创新应用发展迅速。此外,中国移动已与产业合作伙伴共同完成5G手机终端直连卫星的实验室测试验证,在2023年MWC上海移动通信大会上,中国电信也已展出可基于天通一号实现卫星通信的5GNTN手机。未来,随着卫星通信与地面通信产业链深度融合,空天地一体泛在网络构建,“5G/6G+北斗”应用将有力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助力数字中国建设。

4.需求驱动:消费电子、智能汽车、特种行业需求上升

从应用场景来看,国内GNSS市场可划分为行业市场、大众市场等应用市场。其中,行业市场主要涉及测量测绘、无人机、农林牧渔、施工、交通运输、电力应用等关乎国计民生的关键行业,细分领域众多,除内生增长需求外,国家相关政策直接推动北斗在交通、农业、防灾减灾、地理信息等多个行业市场应用,现处于高速、规模化发展期。大众市场主要涉及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车载导航等消费领域,是北斗系统产业化的重心,位置服务需求预计将成为大众市场核心驱动力,现处于标配化启动阶段。

中国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应用产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满足全球范围内对GNSS产品和服务的广泛需求。北斗应用产业快速发展,2021年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约4690亿元人民币。北斗系统提供服务以来,已在交通运输、农林渔业、水文监测、气象测报、通信授时、电力调度、救灾减灾、公共安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服务国家重要基础设施,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基于北斗系统的导航服务已被电子商务、移动智能终端制造、位置服务等厂商采用,广泛进入中国大众消费、共享经济和民生领域,应用的新模式、新业态、新经济不断涌现,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精度时空信息应用需求日益迫切,高精度定位市场目前仍处于市场培育启动期。无人驾驶汽车、无人机、机器人、智慧城市等未来都需要动态的高精度服务,“北斗+”高精度行业应用和“+北斗”的高精度大众化应用具有广阔发展空间。

据新华网报道,截至2023年1月,高德地图调用北斗卫星日定位量已超过3000亿次,创下历史新高。我国北斗规模应用正处于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的关键阶段。民用领域,智能手机搭载北斗地图是最典型的应用形式。根据中国移动对全国5G+北斗高精度定位项目的筛选,智能驾驶、智慧港航、智慧物流、监测检测、智慧公交、共享单车、无人机、精准导航、精准农业、测量测绘是我国十大5G+北斗高精度定位应用场景。未来随着北斗应用全产业链深化,更多应用场景有望涌现。消费电子,智能汽车与特种行业三大场景有望驱动行业需求放量。

(1)消费电子:智能终端集成量产北斗芯片改善用户体验

大众智能手机支持北斗卫星消息有三大核心挑战:1)高损耗:卫星轨道高,传输距离远,星地信号衰弱高于188dB;2)低功率:发射信号功率低;3)低增益:收发天线相比专用设备增益低。为解决这些核心挑战,智能手机制造要突破四大关键技术:1)新通信协议:建立新的通信体制、协议栈和应用层协议设计;2)高性能硬件:高效率的PA、低损耗射频链路和收发方向图一致的天线设计;3)高增益算法:引入高增益的Polar编解码;4)专用UX设计:专有的寻星引导及消息接发UX设计。

2022年9月,华为Mate50系列搭载由声光电科子公司西南集成独家提供,并由利扬芯片提供芯片测试服务的北斗三号短报文功能芯片正式面市,这不仅标志着国产手机厂商首次实现卫星直连的技术突破,也是国家项目民用的重大突破。随着北斗短报文通信射频基带一体化芯片的成功研发和进入量产,将推动大众领域北斗芯片智能终端的需求增长。目前,小米、vivo、魅族等手机厂商也紧随华为开始了卫星通信技术筹备。据华力创通年报,截至2020年底,我国国产北斗兼容型芯片及模块销量已突破1.5亿片,国内卫星导航定位终端产品总销量突破4.6亿台,包含智能手机在内的具有北斗定位功能的终端产品社会总保有量超过10亿台/套。

2022-2027年国内消费电子北斗芯片累计市场规模有望达106.4亿元。根据《新时代的中国北斗》,2022年上半年,中国境内申请入网的智能手机中,128款支持北斗定位,出货量超1.3亿部,占上半年总出货量的98%以上。国际数据公司(IDC)手机季度跟踪报告显示,2022年全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2.86亿台,同比下降13.2%。而此前根据工信部,2021年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中支持北斗的达3.24亿部,占国内智能手机总出货量94.5%。未来五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增速整体放缓,支持北斗功能的手机总出货渗透率可达100%。与此同时,随着北斗芯片的量产和各大国产手机厂商研发的推进,北斗芯片植入手机的渗透率有望持续增长。

根据相关测算2022-2027年国内消费电子北斗芯片潜在市场规模有望达0.92 /8.48 /15.74 /21.94/ 27.32/31.98亿元,累计市场规模达106.4亿元。

(2)智能汽车:高精度定位助力自动驾驶由L2向L3升级

自动驾驶定位技术包括卫星定位(GNSS-RTK),环境特征匹配,和惯性定位(IMU)三类。不同技术的结合可实现互补优势,获得更加准确实时的位置更新。现阶段一些支持L2+的乘用车和自动驾驶车辆往往会配备高精度的组合定位系统(P-Box)。

随着上游器件性能的提升,星基、地基增强系统的完善,高精度导航技术不断成熟,GNSS-RTK可以为车辆提供精度为厘米级的绝对定位。据华力创通年报,2020年国内厘米级应用高精度芯片、模块和板卡的总出货量高速增长,突破100万片,主要应用场景包括智能网联汽车、无人机、农机、工程机械、测绘仪器、机器人和物联网终端等。同时,由于卫星导航定位易受遮挡而信号中断和信号频率低等弊端,在自动驾驶领域,GNSS-RTK输出一般都要与IMU、汽车自身的传感器等进行融合,形成互补。未来,卫星导航高精度定位技术的发展将推动自动驾驶技术进一步突破,GNSS-RTK与IMU结合的技术很可能成为L3级以上自动驾驶主流定位方案。

自动驾驶还需融合高精地图与机器视觉等多方面技术,因此未来卫星导航产业与其他技术环节所涉产业的合作也将更加紧密。如千寻位置与高德地图达成“北斗出行应用创新计划”战略合作协议,实现高精定位与高精地图的深度结合。2023年2月23日,吉利同时发布新车“吉利银河”与吉利“天空一体”智能安全生态。其中,吉利安全生态厘米级高精度导航系统会通过吉利自研低轨卫星和自研高精地图实现高精度导航。未来,以“车道级导航”为代表的中国北斗创新应用有望在更大范围全面铺开。

2027年国内乘用车车载组合导航市场规模有望达82.86亿。据佐思汽研,2022年1-10月份中国量产乘用车高精度定位装车量已超28万辆,装配率在1.8%左右。我们认为车载高精度导航作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重要的行业应用,未来将迎来发展机遇。随着乘用车自动驾驶水平的升级,高精度定位对高级智能驾驶的重要性不断提升,未来卫导+惯导组合定位模块或将成为L2.5/L3+乘用车标配产品,推动车载组合导航模块规模化量产,车载组合导航系统搭载渗透率有望持续增长,打开市场空间。

测算2022-2027年国内乘用车车载组合导航的市场规模有望达
15.19/27.45/35.55/56.10/70.04/82.86亿元,CAGR为40.39%。

(3)特种行业:整装换代与国防信息化建设推动特种需求

卫星导航终端在军用产品中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美国的GPS系统军用应用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军用产品生态系统,包括高精度定位、导航和打击系统等,其飞机、坦克、舰船、单兵、精确制导弹药均配备相应终端。我国北斗系统在军用领域主要应用于军事指挥、作战支援和智能装备等领域,未来军用产品生态系统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北斗导航的特种行业订单有望增加。据盟升电子招股书,以战斗机为例,我国空军歼-8型号、强-5型号战斗机逐渐退役,而歼-20、歼-10、歼-11、苏-30等系列自动化、信息化程度高的现代化战斗机部署进度加快。导弹方面,15式坦克、052D驱逐舰、歼-20战斗机、东风-26中远程弹道导弹列装部队,随着武器更新换代以及国防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推进,将产生对于弹载卫星导航设备的持续需求。根据美国国防部发布的《2021年中国军力报告》和《2022年中国军力报告》,我国特种行业增长情况如下表所示:

据海格通信2022年年报,在特殊机构市场,我国目前正处在从北斗二号到北斗三号的换代期,北斗三号大规模换装将贯穿整个“十四五”时期,相关需求有望快速增长。其中,综合终端、无人平台和各类武器平台将是最大的三个应用领域,相关市场空间都达百亿。

05

卫星导航相关公司

卫星导航定位产业已发展为全球性的高新技术产业,当前,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国防、航空、航海、测绘、交通、通信、电力、金融等各个领域,是现代信息社会的关键支撑技术,后续随着应用的不断普及,市场增量空间广阔。相关公司包括中国卫星、海格通信、北斗星通、华测导航。

1.中国卫星

公司作为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聚焦主责主业,具有天地一体化设计、研制、集成和运营能力,旗下有航天东方红、航天恒星科技等多家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依托“小卫星及其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天地一体化信息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两个国家级平台,公司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卫星及卫星应用装备制造等方面拥有较为雄厚的研究开发实力,研制与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深圳、西安等地,同时具备关键系统、核心部组件与产品的研制交付能力以及为用户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和信息/数据服务能力。

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2.42亿元,同比增长15.26%,净利润3.59亿元,同比增长10.37%,其中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86亿元,同比增长21.89%,总体保持稳健发展趋势。

宇航制造业务板块,公司开发了覆盖1kg至1000kg完整序列的小卫星/微小卫星公用平台型谱,产品涉及光学遥感、电磁与微波遥感、通信、科学与技术试验等领域,具备复杂星座系统设计、全链路仿真、自主任务规划、星上智能处理、AIT一体化管控、组批生产等核心技术能力,可为航天器提供星上导航接收机、空间太阳电池片、星上电子通信设备等产品,产品质量稳定、性能可靠。2022年公司圆满完成了28颗小/微小卫星发射任务。

卫星系统研制方面,北京三号B星延续并提升了北京三号A星的技术特点和优势,可快速高效的为全球商业市场提供超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数据和信息产品,在商业遥感卫星应用领域具有极强的国际国内竞争力;环境减灾二号05星为防灾减灾救灾、环境保护业务化应用提供了基础保障,并同时服务于国土资源、水利、农业、林业、地震监测等行业;澳门学生科普卫星一号通过中国空间站释放入轨,为内陆和澳门青少年开展成像、无线电通联以及星上智能化等科普活动提供实践平台;四维四星与高景卫星在轨组网运行,提升了数据获取效率,进一步巩固了用户在卫星数据服务市场的占有率。同时,公司统筹资源保障、合理优化流程、强化计划管理、落实风险管控,持续开展科研生产模式转型,确保小卫星及微小卫星研制任务有序推进,智能遥感卫星、新一代海洋水色卫星等数十个在研型号研制工作顺利开展。公司持续加强在轨数据判读和应急响应处置,提升型号在轨应用能力,确保在轨卫星稳定运行,提升用户使用效能,继续保持国内小卫星制造领域竞争优势地位。

宇航部组件制造方面,宇航单机产品、星载导航产品、空间站交换机等产品按计划交付,有力保障了型号任务;完成了55万余片空间太阳电池生产及交付,年产量创新高,保障了所服务的空间工程项目单体太阳电池的生产任务需求。

2.海格通信

公司是业内具有竞争优势的信息通信技术服务商和系统集成提供商。根据2022年年报,在信息化方面,公司是业内鲜有的同时布局无线通信和北斗导航两大信息化领域的装备研制专家,可提供多频段通信及北斗导航功能于一体的设备和服务,拥有“通导一体化”综合能力。在智能化方面,公司在无人系统、无人通信设备、无人导航设备、智能化核心部件上实现有效布局。在数智化方面,公司主导过多个重大系统项目的设计与实施,是新一代数智生态建设者,可为新一代数智网络基础设施和数智化业务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技术服务。

公司在其业务所覆盖的四大领域中均占据国内领先地位。在无线通信领域,公司是全频段覆盖的传统优势企业,是无线通信装备种类最全的单位之一;在北斗导航领域,公司拥有国内领先的高精度、高动态、抗干扰、通导一体等关键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率先实现了“芯片、模块、天线、终端、系统、运营”全产业链布局,是“北斗+5G”的应用领先者;在航空航天领域,公司是国内机构市场模拟仿真系统领导者,是国内首家为机构用户提供“D级”模拟器的供应商,其民航通导业务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国际市场也已拓展至8个国家;在数智生态领域,公司是国内新一代数智生态建设者,业务覆盖全国20多个省。

北斗导航方面,公司作为国内最早从事无线电导航研发与制造的单位,紧跟卫星导航设备及芯片研制。根据2022年年报,公司拥有国家规划布局内最大的北斗产业园区,实现“芯片、模块、天线、终端、系统、运营”全产业链布局,突破了北斗三号核心技术,掌握核心技术体制,构建起了芯片竞争优势,是特殊机构市场北斗三号芯片型号最多、品类最齐全的单位。2022年北斗三号继续发挥公司在核心芯片、抗干扰、高动态、高灵敏度、高精度等行业领先技术优势,成功进入多型高端平台,实现全平台布局,并成功获得首批量应用;北斗设备首次引入高精度守时,可为指挥车辆、通信车辆提供高精度守时授时服务;以总分第1名成绩中标南方电网应对极端情况高等级指挥所建设项目,北斗三号民用系列终端实现在电力行业市场有效突破;与运营商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同推进“北斗+5G”的深度规模化应用;投资成立专业芯片公司广州晶维天腾微电子,完善在芯片领域的产业布局,打造通用芯片公司。

公司核心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其产品技术的持续迭代和管理体制。在产品技术方面,公司坚持技术与市场融合的创新战略,持续开展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的攻关与突破,不断拓展新领域,实现了不同专业产品、不同专业客户市场之间的横向与纵深拓展并保持着良好的持续发展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在管理体制方面,公司坚持开展体制机制创新,不仅持续完善精准化、多样化的员工激励机制,还成立政企事业部,面向政府、行业及大企业用户,加快民用业务的市场抢占与竞争力构筑,持续推动民用业务做强做优做大。

3.北斗星通

北斗星通是我国卫星导航产业首家上市公司,也是最早从事导航定位业务的专业化公司之一,公司自主研发的导航定位芯片、模块、板卡、天线等基础器件全面领跑行业,在《欧盟GNSS市场报告(2022)》多个行业应用领域中排名领先,2021年荣登中国地理信息产业百强企业榜首,自主研发的北斗定位芯片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导航产品业务方面,导航产品作为公司的传统优势业务,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主要包括天线产品、国际代理产品(OEM板卡、模组等)、信息装备产品(北斗应用终端、北斗指挥设备等)、数据采集终端等。其中数据采集终端主要服务于快递物流、仓储配送、医疗制药、零售快消、工业制造等行业的信息化市场,为行业用户提供从硬件设备到软件系统整合服务。

公司掌握卫星导航基础器件的核心技术,尤其具备领先的自主可控的芯片研发及产业化能力。公司基于自主研发的GNSS芯片和核心RTK等高精度定位算法等,与外围电路、相应的嵌入式控制软件制成带输入输出接口的板级或模块级产品。2009年公司成立和芯星通正式进行芯片布局,并于2010年发布首款产品Nebulas。截至目前,公司自研芯片拥有和芯星云Nebulas高精度芯片及和芯火鸟Ufirebird标准精度芯片两大产品系列,工艺制程均已达到22nm,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其中,和芯星云NebulasⅣUC9810芯片采用22nm低功耗工艺,系公司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射频、基带及高精度算法一体化GNSSSoC芯片,支持全系统全频点RTK定位定向,兼备高集成度、高性能、低功耗、小尺寸等特点,基于此颗芯片的模组已经批量供货,满足智能驾驶、无人机等高精度应用需求,亦代表了业内领先水平。

公司高精度导航芯片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超60%,车载前装(独立定位模组市场)超过50%,面向消费类物联网市场的定位芯片已在多家头部企业批量应用。定向增发股票募集资金主要是用于下一代系列导航芯片的开发。

2022年公司高精度芯片完成升级换代,出货量持续翻番。芯片及数据服务业务收入为9.72亿元,同比增长28.44%。高精度芯片出货量持续翻番,基于自主研发的N4芯片的系列模组发布并量产,成为高精度主力产品,实现了新旧产品的顺利换代;低功耗芯片项目按期完成全掩膜流片,功耗指标达到业内领先水平;公司正积极谋划面向综合PNT应用、支持GNSS和低轨卫星等多信息源接入的下一代芯片,未来三年公司利润增长点预计在高精度芯片模组、天线等核心基础产品领域。

4.华测导航

国内高精度定位导航领先企业,深耕行业二十载。华测导航成立于2003年,2017年深交所上市,是专注于北斗高精度卫星导航的高新技术企业。2003-2010年公司致力于核心技术研究,相继研发出具有自主产权的测量型GNSSOEM主板和测量型GNSS接收机,打破国外垄断。2010-2020年公司将重心由终端产品本身移至以终端产品为载体的各类应用场景,不断拓宽应用场景,进入精准农业和三维激光领域,强化无人机领域能力。2020年至今是解决方案的爆发期,公司自研璇玑芯片成功实现量产,此后于2022年8月成功取得大地测量甲级测绘资质证书,正式向行业用户提供差分服务,公司在原有应用领域基础上积极寻求突破,持续加码自动驾驶和激光雷达领域,攻坚地基增强系统,描绘发展新曲线。

公司掌握高精度导航定位技术,借助两大基础平台,布局四大行业应用领域。公司以高精度导航定位技术为核心,高精度定位芯片技术平台和全球星地一体增强网络服务平台为基础,为客户提供高精度定位终端接收机设备和系统解决方案,主要应用于建筑与基建、地理空间信息、资源与公共事业、机器人与无人驾驶四大领域。

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坚持创新驱动。公司坚持高研发投入,围绕高精度定位技术为核心,重点布局GNSS芯片、OEM板卡、天线等核心基础部件,夯实高精度GNSS算法、组合导航、SWAS广域增强、精密定轨等核心技术优势壁垒;同时在优势知识密集区域吸引人才团队,以国内上海、武汉、南京、北京、海外英国研发基地共五大研发基地为基点,充分发挥地区的院校人才优势,进一步搭建自主研发体系及团队,为客户提供具备差异化功能的产品及解决方案。

END

想要获取海量投研信息?

想要了解事件背后的逻辑、最硬核的投研逻辑?

(更多投研内容可关注公众号《 投研锋向 》加入社群,体验更多0预期差纪要信息)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卫星导航:高精度定位重要环节,核心领域龙头梳理
现代变形监测GNSS高精度定位技术
掘金新三板之司南导航:凭什么吸引中国卫星导航总工程师加盟?
华测导航研究:导航定位龙头迎产业红利,自动驾驶打开成长空间
北斗“全面赋能”开启千亿规模市场,芯片企业能否成功冲击A股?
七年七轮融资,这家北斗“芯”公司拟A股上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