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什么意思?真能见到如来吗?

文|张润晨

编辑|t


引言

在佛教经典《金刚经》里,有一句至关重要的话——“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句话一出,顿时让很多人摸不着头脑,眼前那些我们熟知的“相”,到底是什么意思?“非相”又是什么呢?

更重要的是,若一切的“相”都不是“相”,那到底什么才是真的“如来”?而且,“如来”又代表什么?难道真的有某一天,我们可以像看到朋友一样,看到“如来”?这一连串的问题,带着我们穿越佛教的哲理迷雾,去寻找一个看似简单,却充满深意的答案。

什么是“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要想理解“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首先我们得从《金刚经》这部经典说起。《金刚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它不仅仅是一本讲述佛陀教义的经典,也是佛教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中的“相”并不是我们平时理解的那种表面现象,而是指一切事物的外在形态和表现。譬如说,山是山,水是水,人是人,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相”是世间万象的表现形式。

而“非相”则是指事物的本质,它超越了我们眼睛所能看到的表象,是一种内在的、无形的存在。佛教认为,所有的“相”都是无常的、空的、虚幻的——它们只是事物的表面,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本质。

因此,如果我们能够透过表面,看到背后事物的“非相”——即事物的无常、空性、无我,我们就能够“见到如来”。至此,我们不难理解“如来”并不是指一个固定的形象或某个人物,而是指那种超越了所有相对概念的“真理”或“觉悟”状态。

佛教认为,佛性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只要能够看破表象、见到事物的真实本质,就能达到觉悟,进而“见到如来”。

眼见不一定为实:如何看破“相”的表象

然而,问题来了。既然佛教强调“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做到这一步,真正看透“相”而见到“非相”呢?

在现实生活中,眼睛看到的都是“相”,你看得见人、看得见物质、看得见世界的一切。可是这些东西真的是“真实的”吗?

佛教告诉我们,这些“相”只是外在现象,是无常的,且充满了变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缘聚合而成,当条件变化时,它们就会消失。所以,外在的事物本质上并不稳定,也并不代表着永恒的“真实”。

想要突破这些“相”的束缚,我们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放下对这些表面现象的执念。比如,我们常常会沉浸在对金钱、名利、地位的追求中,认为这些是幸福的源泉。

但这些所谓的“相”是有条件的,是依赖于外部的因素,而当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这些“相”也会消失。佛教教我们要看破这些“相”,理解它们的无常,从而避免陷入无尽的执着和痛苦。

“见性成佛”的真正意义,就是让我们通过反观自己的内心,打破对外部事物的依赖,超越这些短暂的、变化的表象,看到内心深处的“非相”,也就是佛性、真理、智慧。

真能见到如来吗?如何体验“如来”

回到问题的核心——“真能见到如来吗”?这里的“见到如来”,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看到一个具体的佛像”或“看到某个佛陀的形象”。

它是指通过内心的觉醒,超越表象,看到一切事物的空性和无常,从而达到“如来”的境界。佛教的“如来”并非指某种可以被感官直接感知的存在,而是一种觉悟的智慧,是超越世俗的内心平静与觉醒。

那么,如何“见到如来”?答案是,通过修行。佛教强调通过禅修、反思和智慧的增长,去突破对外部世界的固守和执着,进而获得对自我内心的洞察。

禅宗尤其重视“顿悟”的过程,认为通过坐禅、冥想和反观内心,能够直接打破常规思维的束缚,顿悟到事物的空性。

当然,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许多修行者通过多年的修行,慢慢在内心中找到平静与觉悟,从而在某一时刻突破自我,触及到“如来”的真理。因此,“见到如来”更多的是一个内心的觉醒过程,而非依赖于眼睛看到某个具象的存在。

理解了“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的理念,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现这一觉悟呢?首先,要从心态的转变开始。我们每个人都深受生活中的繁杂和压力所困扰,常常会陷入对金钱、成功、家庭等外部事物的过度执着中。

而这些“相”并非永恒不变的,它们的存在有其条件,随时可能发生改变。因此,我们要学会放下对这些表象的过分依赖,把更多的关注放在内心的觉察和修养上。

其次,通过禅修来实现“见性”。禅修是一种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清净心灵的方式。通过坐禅、冥想,我们能够逐渐放下内心的杂念和浮躁,从而进入一个更为平静的境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开始学会观察自己的思维和情感,逐渐看清自己的内心,突破执着的枷锁。

最后,要学会在生活中保持觉醒。生活中,时常会有许多让我们心烦意乱的事物,无论是人际关系的冲突,还是工作上的压力,这些“相”都会让我们感到困扰。

此时,我们需要通过对内心的反观,去理解这些烦恼的无常,意识到它们不过是暂时的现象,真正的“如来”是超越这些表象的内在觉醒。

结语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句佛教经典的教义,并不是要求我们通过肉眼看到某个具体的佛陀,而是要我们通过内心的觉悟,超越对外部世界的执着,看到事物的空性与无常。

通过这种觉醒,我们能够真正体会到“如来”的智慧——它是心灵的觉醒,是超越痛苦和烦恼的解脱,是对内在真理的认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修行、反思和智慧的提升,逐渐走向这一觉悟的境界。通过看破表象,超越“相”,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内心中“见到如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有佛缘的人,身上会有这三种特征,错不了
在变革中行走:从明治维新到四国行禅的觉醒之旅 | 许小亮
禅学绝唱《证道歌》,句句哲理,破迷开悟,说透人生真谛!
七律•(弘扬国学“三教”之《佛教》)
大彻大悟
现量与比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