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排序原则到自我认知 | 我的印象笔记管理术

广义上来看,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你可能写过一本书,烧过一道菜,装修过一套房子,或者开通过一个博客,这些都是你的产品。你为了完成这些产品所经历的一系列过程,和职业产品经理的工作并没有太大区别——《结网》

认识少数派可以说是对我人生造成重要转变的几件大事之一,仅仅是作为一个读者的我,在少数派的一年找到了不需要强迫就乐意实践的事,重新认识并找回了自己,这些有价值的事情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个人管理。

管理不只是一个职业行为,也不该是一个阶级特权,如同上文提及的产品概念,人人也都做过管理。你可能布置过一次房间、思考过如何在商场买到合意的衣服、考虑过人际关系的处理、犯愁过如何有效完成积压的任务,这都是管理的过程,而且它理应成为一种习惯。


写作顺序


本文的核心部分在“层级设计”部分,而作为作者的我眼里最有价值的部分是“管理原则”以及相关的“后日谈”部分。

在文章的撰写中,我始终坚持着将核心内容写在每一部分的最前面这一原则,所以当你需要快速阅读时,可以跳过每一部分后面的一些叙述,虽然我仍希望你能有耐心读完全文。

文章尽量保持了所出现的概念前后用词一致,且会反复使用“应该”、“建议”、“可以”三个词作为对一些原则的推荐度分级,若有不能理解的部分希望能在文末留言。

尽管我毫不怀疑自己撰写文章的质量,但读完它真的需要相当的耐心。如果你在阅读印象笔记管理内容的过程中感到疲倦,那不妨直接进入“后日谈”的部分,相信你定会有所收获


印象笔记的定位


关于建立知识体系,印象笔记的定位无外乎下述五个功能。

  • 知识收集:外部获取的碎片化知识,将它们收集到印象笔记之中,包括但不限于RSS、聚合阅读、网页、微信,这是印象笔记最为强大的核心功能
  • 知识创造:内部创造的知识,在印象笔记中产生,包括但不限于读书笔记、学习笔记、灵感捕捉,然而印象笔记不是一个优秀的创造工具,我已经将这类过程全部转移到Bear这款软件内,但若你的设备是Windows+智能手机这种组合,印象笔记仍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 知识管理:将外部收纳和内部创造的知识内化入人脑。这里引用《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中的一段话:“一旦能够说出什么东西的名字,就会很容意注意到它,掌握它,拥有它”。当你管理好你的知识库,它就会从第二大脑变为你真正大脑的一部分。
  • 知识调用:从印象笔记中调用所存储的知识,就像重新连接你脑内的神经元,调用一部分记忆,梳理成能够被使用的状态。
  • 知识存档:当一些知识暂时处于不活跃状态,印象笔记就充当了档案库的作用,相当于你脑中不活跃的那部分记忆,需要时它可以作为被调用的一部分而激活。

人脑的记忆过程也包括编码、储存和检索三个过程,并将存储的记忆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对照以上五条定位,将印象笔记称作用户的第二大脑确实是十分合适的说法。

如果你是初次阅读印象笔记管理相关的文章,可以先行阅读《RSS,稍后读,及知识体系构建》一文中2.0-3.0的部分,了解印象笔记如何用于知识收集和知识管理,这绝对会对你建立个人知识体系的过程产生帮助。但即便毫无基础,我仍相信本文会对你产生帮助。

在我看来,印象笔记最强大的功能和难以超越的优势,是它的搜集。它跨平台的特性,与众多第三方服务的集成,以及强大如 Clip To Evernote 这样的搜集工具,印象笔记仍然是最棒的搜集工具。

本段最后引用子不语大大在《观点:其实印象笔记并没有那么全能》文中的一段话,因为这段话突出了印象笔记最核心的定位,也是每一个长期使用印象笔记的用户最终倾向于产生的判断。

强大的收集工具


视图的选择


先说结论:建议使用侧列表视图,并保留顶端标签和标题两部分内容的显示,在整理新加入的笔记时手动调用按创建时间排序。原因如下:

  • 便于整理:侧列表视图下,保留标签显示,能让你在浏览某一文件夹下的同类笔记时,直观地看到他们的标签;同时按标签排序可以一目了然地发现未被归类于标签体系下的知识,使你对这些知识应有的分类进行思考。
  • 增加层级:侧列表视图下,所有的笔记标题按照规整的方式呈现,可以增加笔记本、标签之外的又一个管理层级,比如在标题最前面加上“管理术|”作为前缀就是一种实现方式,并配合“按标题排序”的方式管理,后面的文章将用“题标”代指这一方式形成的层级。
  • 手动调用“按创建时间排序”的原因:①当你想对一批外部获取的新知识进行整理和内化时,这种排序方式可以使未被整理的笔记处于最上部。②创建时间能反映内部创造知识的先后顺序,使其与自己的记忆相匹配,更好地找到并内化所需内容。③以上两小点仅在知识整理时被需要,直接显示创建时间对阅览印象笔记知识库没有帮助,为避免增加视图的混乱,仅在需要时进行调用。


在少数派的文章里很少见有人提及这个部分。但我认为这是关键的,因为视图的选择反映了印象笔记在作为用户的你脑中的概念模型。这些内容在“整理方法”的部分还会被进一步提及。


用户对于“交互组件将怎样工作”的观点称为概念模型——《用户体验要素》

在早期的设计中,印象笔记的笔记本视图统一使用了卡片式的显示方式,就是为了配合“笔记本”这一概念模型,现在印象笔记的所有版本都已经抛弃了卡片视图,一方面这种视图无益于用户更好地通过概念理解产品,另一方面印象笔记团队自身重新审视了产品,并重新确立了产品的定位。


在侧列表视图中,你的视线中心第一眼停留的位置就是一条条的笔记标题,这便是作为用户的你主动将印象笔记视作知识库或“第二大脑”这一定位的体现,所以这种视图无疑可以帮助到你。如果你拒绝它,很可能的原因是你对印象笔记的定位与文中介绍不同,当然你也有可能和我一样,过去只是不知道这一视图的存在…


侧列表视图只能在PC和Mac端实现,但我认为已经足够,因为你很少会在移动端整理笔记。

侧列表视图
被淘汰的卡片视图


管理原则


在产品设计中的范围层中,一个重要的原则是:

了解你“不需要做什么”,这意味着知道哪些是你“不需要马上去做”的东西,把这些杰出的想法收集起来,找到一种适宜的方式,让它们符合你的长期规划,这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用户体验设计》


我很喜欢这个观点,因为这句话很好地呼应了我自身形成、推崇并遵守的个人管理方法。很多渴望学习的知识、想要精通的爱好,它们都是极其杰出的,也都是可以实现的,只是你需要“梳理它们的优先度并形成顺序,让它们成为你长期的规划”,而不是让它们分散你的注意力,或是让你感到太多太困难而踟蹰不前。除了知识和爱好,这条原则可以作为全部个人管理的核心原则,我将之命名为“排序原则”,其核心是:在某类个人管理中“对事项彻底地分类并进行排序”


如何分类和排序,先给出一个相对普适的流程:

  • 静下来彻底思考想要梳理的项目
  • 按照传统分类初步对事项分类
  • 确定符合现状的核心原则进一步归类
  • 试着引入一种特殊原则辅助你确定排序
  • 最终依靠额外原则或你的直觉确定排序


再次强调,“排序原则”这一方法的唯一核心是“对事项彻底地分类并进行排序”,严格地讲上述流程并不等同于我的“排序原则”,它只是一个例子的总结,就像一款游戏中教程关卡的攻略。上述流程中最关键也可能是最难实现的一点是,你真的需要试着静下来思考,或者你真的需要一个契机静下来思考,或者你真的需要一点时间静下来思考。只要你能够静下来思考,最终就会产生属于自己的“排序原则”


若你现在不能理解也不要担心,因为这里主要是希望你能对“排序原则”产生好奇,我将在本文的“后日谈”部分进行更加详细的阐述,并且日后我将继续撰文,分别梳理“排序原则”在各项个人管理中的实践。此外在后文的实践部分我将介绍我个人实际的文件夹和标签设计,即使不能理解“排序原则”也不会妨碍到你的阅读,你需要记住的是:构建知识库的过程中,你应该不断试着去确定一个原则


“排序原则”贯穿了我所有的个人事项管理,尤其体现在印象笔记之外,也就是知识管理之外的个人管理事项,包括时间管理、财务管理、日程管理、习惯养成等等。而根据不同的管理内容调整并最终确定的具体原则就是不同管理中的管理原则。当应用到印象笔记的管理中时,“排序原则”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我完成笔记本组、笔记本和标签的设计。需要指出的是,笔记本和标签的设置习惯因人而异,最终帮助到你的原则就是你自己在印象笔记中应用的管理原则


“原则和设计”的实践

从设计系统的第一天开始,就应该不间断地考虑扩展性问题,永远留有余地——《启示录:打造用户喜爱的产品》

这也是每个进行个人管理的人必须明白的道理,虽然一套方法总有不适用于现状的一天,但如果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设计了一套个人管理方法,却只能满足你极短时间的需求,未免太不能值回成本了。

前一部分介绍了知识库构建中管理原则的重要性,并多少提到了三种分类层级,这三个层级包括笔记本(文件夹)、标签题标(靠标题前缀的分类)。这一部分我会对管理原则进行实践,同时介绍设计分类层级时的建议原则。这些原则将按其普适程度由高到低排序,每条建议后会有“提示该原则在印象笔记五项定位中哪一项发挥作用”的标示,并附上一些个人使用的例子进行解释。


文件夹设计


“应该尽量遵从管理原则分类,确定最终的个人知识库构架” #知识管理

这条原则的核心就是:践行你自己的“管理原则”,根据它来设计文件夹的层级。其中一个矛盾点是,个人的管理原则往往要经历大量实践才能获得,所以在管理笔记的早期很可能没有一个自己的原则对你进行指导,在总结出自己的管理原则之前,会经历对层级框架翻来覆去的修改,所以希望我个人的经验能在这个环节上帮你节省一些时间和精力。


  • “静下来彻底思考想要梳理的项目”

首先你要开始使用印象笔记,才会产生梳理知识的需求。最初使用印象笔记,我划分出了“读书”、“笔记”、“资料库”、“学校办事”、“老板”(也就是工作)5个部分,其中读书部分用来创建读书笔记,笔记的部分用来记录和整理专业课,资料库用来专门存放外部收集的知识,学校办事用来收集一些在学校可能涉及的事宜,工作文件夹下存放工作相关的内容。初期的笔记很少,这样的分类方式可以应对大部分问题。其实大多数人使用笔记的最初都不会去关心如何管理的问题,随着笔记变多,大约到了400条的时候,管理的需求就产生了。


  • “按照传统分类初步对事项分类”

知识库的“传统分类”也就是知识的领域,最终上面的5个大项变成了笔记本组,也就是一级文件夹的存在,每个一级文件夹按照内容划分成一个个笔记本,也就是二级文件夹。“读书”文件夹被分为了“社科”、“数据”、“产品”、“其他”四个二级文件夹;“笔记”文件夹被按照专业课科目进行了分类;“资料库”是最棘手的,而且它的内容最多,存放了外部收集来的全部知识,最终我按照个人收集知识的领域为它设置了“效率”(一些个人管理的经验和工具)、“玩机”(这两个多数都是少数派的文章)、“游戏”、“爱好”、“玩物”(很喜欢给人送礼物,就用玩物命名了被种下的各种草)、“职业未来”(有关工作、留学、考研的信息)、“旅行生活”几个二级文件夹,游戏独立于爱好是因为它是我最重要的爱好。“学校办事”和“工作”两个分类我就不介绍了,其实到这里为止怎么分都不会影响太大。


  • “确定符合现有情况的核心原则进一步归类”:

现在所谓的现状就是,我为印象笔记做出的5个定位:知识收集、知识创造、知识管理、知识调用、知识存档,所以就直接将定位作为了核心原则。其中知识收集和“资料库”文件夹直接对应,“学校办事”也属于知识收集的范畴;知识创造和“读书”、“笔记”两个文件夹直接对应;我新建了一个叫作“思路整理”文件夹,在从笔记中汲取思路时用作临时存放笔记并总结的场所,算是与知识调用对应;知识存档是后续产生的需求,一些过去的笔记、工作就进入了这个范畴,同时我也会将一些需要管理保存的文档放到这个类目下。知识管理是最后确定的部分,随着我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就需要从整个知识库中挑选出与我长期规划相符合的笔记作为短期目标,为他们单独设立笔记本,以便自己浏览时足够清晰,同时进一步强化个人目标,这也就是完成内化知识的过程。至此我试着按核心原则对文件夹进行了进一步归类,同时也是一个深入思考、试图完善的过程。

分类过程可视化的尝试
  • “试着引入一种特殊原则辅助你确定排序”

已经有了两个分类原则,这时你已经为后面的排序准备好了矩阵式的分类,引入一个特殊原则会让你的分类进一步立体化。我的这个特殊原则其实就是在后日谈中阐述的内容,一句话就是,现有分类下各个事项的优先度。在大的分类下它帮助我确定了按五条核心原则归类所得到的一级文件夹的排序;小的分类中它帮我确定了每个大分类下二级文件夹的排序,尤其体现在知识管理这一部分,上文提到过这里面存放的是我的短期目标,我又一次执行了我的信条,也就是排序原则,对这些目标进行了排序,这就像一个嵌套函数的过程。


  • “最终依靠额外原则或你的直觉确定排序”

现在已经产生了三种分类方式,是时候利用它们确定一个最终的排序,重新回归平面了。额外原则是指一个新的特殊原则,帮助你确定最终排序。其实你可以无限重复这个过程,不断添加原则,但太多的原则会让思维变得混乱,所以我建议最多到此为止。最终我没有引入什么额外原则,上一条管理原则也提到特殊原则就已经可以帮助你确定排序,所以我靠着直觉确定了排序。不要因此感到前面的过程是在做无用功,本质上一切的思考都是为了帮助你认识一些过去没有注意的事情,一系列的思考最终不过就是为了产生一个更明确的直觉。最终我的笔记本层级设置如下,大体上它按照知识创造、知识管理、知识收集、知识调用、知识存档的顺序排列,且知识管理(技能)、知识收集(资料库)两个大类下的二级文件夹也按排序原则确定了一次排序:


“建议将收纳最多新收集的外部知识、同时也应该是拥有最多标签的文件夹设置为默认文件夹” #知识收集

因为外部收集知识的全部操作产生在印象笔记外,在收集时你需要一个默认文件夹存放这些知识,尽管外部收集所存入的文件夹可以在收集的时候修改,但选择一个合适的文件夹作为默认文件夹无疑会帮助你节省时间和精力。同时这个文件夹应该是一个依靠标签管理的文件夹,这样收集知识的时候你可以快速对流入的知识进行分类,因为在移动端收集的过程要求你为新收集的知识选择合适的标签,这一点后文也会提及。也有人采用收件箱的模式进行管理,他们设置一个单独的默认文件夹存放无序的外部知识,待整理时进行二次归类,我认为这也是一个很棒的方法,只是我很懒,每天接触的信息流也相对固定,所以没有采用。


“建议善用符号使文件夹按照符合管理原则的方式排序” #知识管理

除了《我的印象笔记管理术》这篇文章中介绍的用英文字母作为前缀来帮助你实现自主排序的方法外,符号也是一个很棒的选择,一来按名称排序时符号的优先度在字母之前,可以成为你层级设计中扩展性的一部分,二来一些符号有突出强调的视觉功能,比如我比较喜欢用来表示最优先级的符号【】(这个符号在这儿可没有使用加粗格式)。顺带一提在我的各项个人管理中经常借助管理符号这个取巧的办法。


标签设计


系统软件开发是减少混乱度(减少熵)的过程,所以它本身是处于亚稳态的——《人月神话》

为印象笔记设计层级虽然难以和系统软件开发这样的大型项目相比,但这仍是一条值得借鉴的道理,尤其是在标签设计的过程中。


“标签常常作为二级文件夹的子层级,这在通常情况下应该是正确的” #全部五个定位

多数人都是这样使用标签的,因为印象笔记只提供了最多两级文件夹的层级。不少人推崇无限子文件夹的分级方法,我是不鼓励的,因为在层级不断变多的同时,知识库的混乱度也在提升,无限子文件夹并不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法,我认为印象笔记团队是有意为之,而且无限子文件夹对那些提出“广收集、零整理、重搜索”观点的用户更加不适用。将标签作为二级文件夹的下一层级是个不错的办法,既保证了单一文件夹下一大类内容的完整性,又可以按需要单独提取分类。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当标签设置过多,标签自身也增加了知识库的混乱度,关于这一点的解决方法马上就会被提及。


“需要矩阵式的管理时,应该选择标签管理” #知识管理

矩阵式管理,即是指标签和笔记本处于同样高的层级级别,作为两种互有交叉的层级的管理方式。在前文中我提出了核心原则特殊原则额外原则的说法,这三个原则最终共同为文件夹确立了一个平面化的排序方式。但当你还有其他原则与核心原则处于同等地位,或者简单讲你还有其他必要的分类需求时,就可以使用矩阵化的管理,这时你就需要借助标签进行分类,因为它和文件夹之间互不影响。另外标签分类之间也可以互有交叉,这使得标签管理的自由度更大,但我“建议不要给一条笔记添加两个以上的标签”,还是为了控制混乱度,其实这点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标签设计原则放在最后。还有一个问题是,若你同时也将标签用作二级文件夹的子层级,则需要一个办法区分两种扮演不同角色的标签。这个问题和前面混乱度的问题将一并在接下来的两条原则中得到解决。


“建议善用符号使标签按照符合管理原则的方式排序” #知识管理 #知识收集

这一点看起来和文件夹设计原则中的第三点一样,但是对于标签来说它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符号的使用,可以解决同时利用标签进行矩阵式管理和将它作为子层级时,二者的区分问题,我一般将重要的或具有矩阵化功能的标签用符号标记,其它单纯作为子类别的标签散乱放置,因为利用符号标记的标签在系统排序时会统一分类在特殊符号“#”这个目录下,与其他标签完全分开,实现了区分的目的,同时进一步避免了标签造成混乱度的增加。还有记得归属于同一文件夹的子类别标签不要太多,不然这样的散乱放置会让你在知识收集知识管理时想不起它们。


“应该控制所设置标签的数量” #其他

刚刚已经提到了,过多的标签难以用于知识收集时进行快速分类,还增加了知识管理的难度,也无法作为知识调用时的参照,所以过多的标签只会起到反作用。此外印象笔记的标签具备设置无限子标签的作用,有人以此作为无限子文件夹的一种替代,或许印象笔记团队的设计初衷也是如此,但我不建议你这么做。首先如果按照我所设置的层级设计,现在已经具备了两级文件夹、标签、题标组成的四个层级,其次即便设置了印象笔记的子标签,它仍旧是独立于母标签存在,只是在视觉上被放到了母标签下面,如果你同时也用过笔记软件Bear的标签系统,就会对此有更深刻的理解。


“常常进行收集、并有分类需求的一类知识,应该选择标签进行管理” #知识收集

这个其实是标签最为重要的功能之一了,放在最后是因为我不想破坏前面四点的连贯性。在《极简印象笔记 | emoji 标签一目了然》这篇文章中,推崇极简主义的作者主张用emoji题标替代标签的功能,我想这是因为原作者主要的笔记产生在知识创造的环节,也就是他的读书笔记。但当需要进行知识收集时,每次都要修改标题并加注题标显然是不现实的,而且题标的备选项只能从你的记忆中获取,今天用“编程 |”作为题标,明天就可能用“开发 |”标记同一类笔记,那么就前功尽弃了。标签可以成为知识收集分类的备选项,经过精心设计的标签更是如此,在这一重要功能上它不能被题标替代。



最终我的标签设计如图所示,可以看到具备矩阵式功能的标签我也按照排序原则进行了一定的排序,为避免混淆我就不详述了。其中【】圈出的是我最常收集的信息,<>是由原本的爱好文件夹演化而来,用来存放我愿意实践的爱好,“了解你不需要做什么”是个关键,记得么。“五角星”符号是我用来标记各个文件夹内最优秀的笔记所使用的标签,其他标签内容都是作为二级文件夹的子层级而存在的,所以散乱放置。我尽量控制了标签的数量,以免标签系统过于混乱。


题标设计


首先需要指出,题标的管理方式并不是我原创的,我真的十分感谢《极简印象笔记 | emoji 标签一目了然》这篇文章的作者,虽然是一个很简单的技巧,却成了我重新审视印象笔记的契机,帮助我解决了知识存档和一些混乱度上的问题。当然以我有限的审美想选出合适的emoji来管理笔记还是有点困难的…


其次,看看能否在保持产品通用用途的前提下,设法满足客户定制(调整、拓展)产品的要求——《启示录:打造用户喜爱的产品》

其实不需要产品经理帮我们梳理需求,在一款产品的主要功能已经足够优秀的前提下,作为用户的我们完全可以自己梳理自己的需求,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题标这一层级的设计,就是一个利用通用功能实现需求的优秀例子。


“应该作为文件夹、标签的子层级,题标不具备矩阵式管理的可能性” #知识管理

这一点经过前文的铺垫就不难理解了,题标并不是一个系统的通用功能,只是我们巧用标题自主拓展的一个功能。它不能像文件夹、标签一样利用系统功能筛选,自然也就不具备矩阵式管理的可能,它只能作为一个文件夹或标签的子层级。


“自己写下的读书笔记等,建议撰写标题时加上题标” #知识创造

前文利用emoji题标管理读书笔记的作者就是在做这样的事。用题标作为层级的缺点前文已经论述过,包括知识收集中修改的繁琐,以及不能实现快速分类的问题。但当你进行知识创造时,笔记的标题都是自己确定的,撰写标题的过程必不可免,就不再是额外劳动,同时合理的题标使你在创造知识的同时就完成了快速分类,为日后利用搜索功能实现知识调用提供了便利,所以我建议你这么做,因为它完全不会对你造成额外的负担。


“如果一些笔记中的知识长期处于不活跃状态,且收纳这些笔记的文件夹对更为重要的核心文件夹造成了干扰,建议使用题标管理笔记并将文件夹归档” #知识存档

题标层级的出现于我而言最大的意义就是解决了知识存档的问题。在介绍我个人的文件夹设计时,我提到过开始时我将专业课的笔记按照科目分类,并利用二级文件夹进行了管理,但这样未免有些小题大作,因为考试结束后这些科目就已经进入了不活跃状态,而且特定科目下的笔记已经十分固定(这就涉及了后面的一条原则),所以我又用标签替代了原本的二级文件夹。

但如此一来又出现了标签混乱度的问题,标签设计中的一条原则就是“要控制标签的数量”(还记得吧)。当题标式的管理方式出现之后,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我用题标替换了标签,接着专门建立了一个“归档”文件夹排在所有文件夹的最后,所有暂时不活跃的知识都随它所在的笔记本投入了“归档”文件夹,有朝一日需要调用时可以重新激活:按照标题顺序排序笔记,批量添加标签即可。但我认为如果你的题标设计足够清晰的话,即便日后再激活这些知识,也没有重新添加标签的必要了。


“如果一些笔记难以归入现有分类,但相似的笔记达到一定规模,建议先尝试用题标作标示,方便日后归入标签/文件夹或设置新的标签/文件夹“ #知识管理

进行知识管理时,总有那么一些笔记难以划入任何一个文件夹或标签,因为你可能有了新的信息来源,或者有了新的分类需求,但现在它们还不成气候。如果从最开始你就为这些“新来的”笔记设立专门的标签和文件夹,未免也有些小题大做。这时可以专门设立一个“冗余”文件夹存放这些笔记,利用题标为这些新来的知识划清界限,等到它们形成气候再考虑设置专门的文件夹和标签。或者你可以先将这些笔记划入相近的文件夹或标签内,但是你还是要利用题标让这些特殊内容与其它的部分相区分,这里可以借鉴前面提到的区分标签功能的方法,也就是添加特殊符号作为标记。


“如果某个标签只应用在单一文件夹下,笔记数量有限,且不太会出现在其他文件夹,可以尝试改用题标式的管理” #知识管理

还是知识管理,和前面两点有些相似,如果一个标签下的笔记数量固定且不庞大,只隶属于单一文件夹,即这个标签是作为二级文件夹子层级的存在,那不妨尝试一下用题标来进行分类,因为不需要矩阵式的管理的话,题标直接跳过标签作为子文件夹的下一层级,也可以实现同样的功能。注意这里的推荐度是“可以”,一类笔记数量过于庞大的话,使用题标就很难与其它类别划清界限了,可能你翻了半天也没找到两类笔记标题的分界点。而且这种情况下是否用题标代替标签还要看这类内容在你心中的重要性,比如我的“游戏”文件夹独立于“爱好”这个类目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某个标签或文件夹的笔记不超过10条,且不处于管理原则中的高优先级,可以尝试使用题标归类 #知识管理”

和前面几点相似,难以归类的笔记往往不超过10条,同时一类笔记虽然不难归类但数量微小也是一个问题,这里的推荐度也是“可以”,因为如果这些数量微小的笔记有着重要的价值,那你就不能用题标替代它原有的层级,我个人的例子是一些还没开始践行的短期规划,我需要为这些规划预留一个重要的位置。

用题标管理的归档笔记


层级设计的总结


这一步部分将总结实践部分内容中涉及到的层级设计原则,这是本文最核心的内容,同时在我介绍的管理方法中这些原则的重要性仅次于管理原则


笔记本(文件夹)

  • 应该尽量遵从管理原则分类,确定最终的个人知识库构架 #知识管理
  • 建议将收纳最多新收集的外部知识、同时也应该是拥有最多标签的文件夹设置为默认文件夹 #知识收集
  • 建议善用符号使文件夹按照符合管理原则的方式排序 #知识管理


标签

  • 标签常常作为二级文件夹的子层级,这在通常情况下应该是正确的 #全部五个定位
  • 需要矩阵式的管理时,应该选择标签管理 #知识管理
  • 建议善用符号使标签按照符合管理原则的方式排序 #知识管理 #知识收集
  • 应该控制所设置标签的数量
  • 常常进行收集、并有分类需求的一类知识,应该选择标签进行管理 #知识收集


题标

  • 应该作为文件夹、标签的子层级,题标不具备矩阵式管理的可能性 #知识管理
  • 自己写下的读书笔记,建议撰写标题时加上题标 #知识创造
  • 如果一些笔记中的知识长期处于不活跃状态,且收纳这些笔记的文件夹对笔记中的核心内容造成了干扰,建议使用题标管理笔记并将文件夹归档 #知识存档
  • 如果一些笔记难以归入现有分类,但相似的笔记达到一定规模时,建议先尝试用题标作标示,方便日后归入标签/文件夹或设置新的标签/文件夹 #知识管理
  • 如果某个标签只应用在单一文件夹下,笔记数量有限,且不太会出现在其他文件夹,可以尝试改用题标式的管理 #知识管理
  • 如果某个标签或文件夹的笔记不超过10条,且不处于管理原则中的高优先级,可以尝试使用题标归类 #知识管理

整理方法


至此,终于完成了本文最核心部分的阐述,对最有价值的部分也有所提及,更多的内容在“后日谈”里。这一部分我将简单介绍三种进行知识整理的方法:


每周固定时间进行知识整理时,先手动调用“按创建时间排序”

这一点在“视图选择”部分已经提及,按创建时间排序能让你一眼看到那些新加入的笔记,你可以为没有分类的笔记找到归属,修改知识收集时不合适的分类,为一部分笔记添加题标增加这些知识的层级。


“按标签排序”

侧列表视图下保留标签显示是我在“视图的选择”部分建议的。在分类时你不可能忘记为笔记添加文件夹,但是却可能没有为笔记添加标签,那么这类笔记就没了归属,按标签排序能帮助你找到这些没有归属的笔记。当然了如果是在知识存档文件夹下按照题标管理的笔记,没有标签是合情合理的,这时按照标签排序能帮助你找到那些忘记去除标签的归档内容。

此外,这里再对“视图的选择”部分做一些补充,按标签排序能帮助你在浏览一大类笔记时直观地看到他们的标签。“原则与设计实践”的部分有提到过,“不要为一条笔记添加超过两个标签”,这个建议能让你在保有标签的视图下获得更清楚的体验。


“按标题排序”

因为只有按标题排序时,题标才能替代标签在非矩阵管理下的作用,这在知识存档时被归档的文件夹和以知识创造为主的文件夹下尤为明显。


一些补充


为了更好地撰写文章我已经升级了一次Mac端的印象笔记,结果在核查文章内容时又提示了新的版本更新,一些功能在上一个6.12.2版本就已经实现,正好核查内容时觉得自己丝毫没有提及知识调用的部分,就借机说一下。


关于知识调用

虽然这不是本文的核心,但千万不要小瞧知识调用的功能,我甚至认为知识调用应该和知识收集排在同等级别。所有你在搜索引擎、文献数据库中能使用的简单检索和高级搜索在印象笔记里都可以实现。而且印象笔记还支持对图片内文字搜索对笔记内附件搜索。使用印象笔记的搜索功能就好像让谷歌只对你一个人服务,所有的搜索结果都是你曾经认为有价值的内容。


高级搜索

简单搜索已经足够,但有时仍有高级搜索的需求。我对于印象笔记的高级搜索语法一窍不通,仍能找到我需要的内容,尤其是在版本更新后,简单介绍几个技巧。

  1. 添加搜索选项:在你进行搜索时,搜索栏的最下方会有这个选项,可以按照需求添加条件。
  2. 在当前所在文件夹内搜索:比如你在游戏文件夹下调用搜索功能时,会自动为你添加条件,只搜索当前文件夹下的笔记。
  3. 结果筛选:完成搜索后,印象笔记会在左上角的笔记顶栏显示包含有关键词的笔记本,同时提供关键词建议,你可以在进行这里二次筛选,和一些国外的期刊数据库的功能非常相似。

印象中后两个功能在我原先使用的版本还没有,而且第二个功能我早就需要了。此外,关于印象笔记的高级搜索语法在帮助菜单就可以找到,为了方便你也可以参考《如何在印象笔记中巧用搜索》这篇文章。


其它更新

图片集模式:支持对某一笔记内的图片附件快速浏览。这也是一大刚需,过去在印象笔记中存储的图片没法点开,想要放大细节的时候我只能再从印象笔记存储一次图片,现在得到了解决。而且,当你的手机内容来自微信、微博,经常以九宫格图片的形式展现时,这个功能就更加必要了,你完全可以在印象笔记中像刷微博一样浏览(特意试了一下手机端也可以)。

双标签模式(双开):这应该是Mac更新Sierra获得的系统级功能,但印象笔记的这次更新让我这种老设备也能在不升级系统的情况下享受这一功能。使用场景的话,比如撰写一篇文章,可以先打开一个窗口,里面是这次的行文思路作为参照;另开一个窗口,显示过去的一些读书笔记,用来寻找有价值的句子引用到自己的文章。


写在最后


回顾一下文章吧,在这篇文章中:

  1. 作者提出了印象笔记“知识收集、创造、管理、调用、存档”的五个定位
  2. 推荐了侧列表视图
  3. 提出了管理原则在个人管理中的重要性
  4. 介绍了一些对两级文件夹、标签、题标管理知识的建议和经验,还自作主张地提出了核心原则、特殊原则和额外原则的概念。
  5. 简单提到了自己推崇的排序原则,并且会在后日谈中进一步解释。

你们所有人的自制力都不会再有任何提高,永远不会。好消息就是,你们可以用有限的自制力来培养习惯,而习惯一旦养成,它就不再需要自制力,于是你就可以再继续用你那有限的自制力来培养下一个习惯——《先说习惯,再谈幸福感》

虽然我坚持认为人人都应该进行个人管理,但我身边也有那些不需要这样花时间思考就可以跟随内心找到人生目标的人,也有一些优秀的朋友(虽然他未必认得我)可以在短短一周掌握一门非本行的专业课。个人管理是不是一个值得你尝试的东西,要看你是不是真的充分了解自己,而像我这样不够聪明的人,确确实实是通过个人管理才真正找回了自己。


推荐与感谢


如果通过阅读你对印象笔记产生了兴趣,那么推荐你按照下述顺序阅读我收藏过的几个出自少数派的印象笔记文章。尽管多数阅读这篇文章的少数派用户可能都已经对印象笔记非常熟悉,但出于个人原因我会将这篇文章分享给我身边更多的人进行阅读,一些想法想要分享给他们,所以我必须为他们考虑。

虽然叫印象笔记,但它一点都不适合用来记笔记

RSS,稍后读,及知识体系构建

我的印象笔记管理术

极简印象笔记 | emoji 标签一目了然

观点:其实印象笔记并没有那么全能


同时,我身边也有一位能利用印象笔记的富文本格式完成清晰而华丽的课堂笔记的朋友,最初也是他将印象笔记推荐给了我。如果你仍有在印象笔记中完成知识创造的需求,那么我向你推荐下面这篇文章,因为至少对我来说这样的笔记方式很难在Bear里实现,印象笔记仍有一定的优势:

[内有模板] 高效记笔记:Evernote 里活用康奈尔笔记法 | 领客专栏 · 電腦玩物


对以上几篇文章及文中所有涉及到内容的原作者,我想在此表达真心的感谢,因为有你们分享的经验和观点,我才能在过去的一年中获得长足的成长,直接间接地帮助我重新确定了人生的方向,重新找回自己,再次变得阳光而自信



后日谈:排序原则


这里就当作文章的DLC章节吧,原本这里的大段内容都是正文的一部分,但毕竟这是一篇印象笔记管理相关的文章,所以我将它们移到了后面。同时我也有一些个人化的内容想要表达,少数派毕竟不是我的个人博客,就以这种后日谈的形式展示吧。


那么再敲一次重点,“排序原则”这一方法的唯一核心是“对事项彻底地分类并进行排序”,其实可能每个人无形中都有这个习惯,但我认为“认识到这个过程在思考中占据了多大的重要性”是很关键的。至少对于一个天秤男来说是…


给出一种我会经常使用的方式:正文部分说过,要先将某种个人管理中可能涉及的所有事项按传统分类方式分类(传统分类),比如按照一天的主要事项划分时间和日程,按照财务类别划分个人花销、按照活动领域划分习惯。这之后有别于正文部分,我将得到的分类事项分别划分到“有益的”、“喜欢的”、“需要控制的”、“有害的”、“不可控的”五个部分中(核心原则),然后分别确认这些事项是否是“自发的”(特殊原则),最终确定排序(额外原则直觉)。那么下面我将对这“5+1”个部分分别进行解释:


有益的:渴望掌握的知识、希望精通的领域、有益健康的花销、提升自我的习惯等等,没有太大的歧义,尤其是阅读了后面几种分类之后关于这点会更加明确。

喜欢的:这一点易于和“自发的”相混淆,相信能通过一些例子让你感受到二者的差别,这里应该包括个人的爱好、热爱消费的产品、带来乐趣的活动,等等。一个关键点是,这些事项绝不会给你带来任何的罪恶感,相反你常常会因为工作太忙压缩了这些事项的占比而感到不满。一些事项可能既是“有益的”又是“喜欢的”,我会将一些“自发的”事项放入喜欢的部分,因为它们相对容易完成,而“有益的”事项往往意味着需要坚持。

需要控制的:这些事项可以给你带来乐趣,也会因为占比太多造成罪恶感,生活里最好有它,但又不能让它成为主导。一些例子包括:白天的小憩时间、容易过度购买的化妆品、无法控制的一些娱乐、一些不必要的综艺节目,等等。具体内容因人而异,我个人的例子包括一些衣着上的花费和时间、白天的过度睡眠、不够重要的体育赛事。总之,在你现有的事项里你不希望被它们牵着鼻子走

有害的:与有益的相对应,简单的原则是,这一类事项永远只会给你带来罪恶感,最好的情况也只是获得一瞬间的快乐之后继续进入罪恶感,你希望从生活中完全地抹去它们。具体例子包括一些毫无意义的时间消耗、一些恶性的消费、需要戒除的陋习等等,于我个人而言一个很生动的例子包括在思考和写作的时候喜欢揪头发的习惯,即使现在我的手只要离开键盘就会自动爬上我的发梢…

不可控的:前面四点,基本可以分成两组,“有益的”和“喜欢的”一组,“需要控制的”和“有害的”一组。而“不可控的”项目,你对它完全没有控制权,包括你上班的时间、不得不缴纳的费用、上级委派的任务、不得不参加的活动,可能多数情况下它们在你眼里是有害的,但你已经不会在意了,因为你对这些项目完全没有控制权,当然有时我个人也会将其中一部分划归到“有害的”那一部分。


<自发的>:最初我将这一部分称作“主观能动的”,但太冗长,自发的这一说法我也不是十分满意,暂时没有合适的词替代。自发的事项就是那些你不需要强迫自己就会主动倾向于行动的部分,它们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比如于我个人而言向少数派投稿这件事就是有益但却不会是自发的,而学习英语对我而言既是有益的又是自发的。回想起来十年前学习英语对我而言却不是一件自发的事,多数情况下第一次确定的“有益的”事项都不太会是自发的”,而喜欢、不可控、有害的事项往往是“自发的”,所以个人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将“有益的”事项变为“自发的”,将“有害的”事项变为“不自发的”。


记得么,“排序原则”包括分类和排序两个部分。前文进行的只是分类的部分,所产生的分类是一个基于性质的分类,并确定了核心原则特殊原则,接下来可以试着确定排序了。最终的排序我不能给出绝对的结论,但多数情况下会按照5+1中的5从“有益的”向“不可控的”方向形成优先度递减的排序,变动的产生常常取决于具体场景和“自发的”这一属性强弱。


所以另一点需要指出的是,所有的原则都不该是教条的。比如同样是有益的部分在各人眼里也一定是有个优先级别的,这时5+1可能就会变成6+1, 7+1甚至n+1,这种情况下你可以通过A-E的字母排序作为你n+1个分类名称的前缀,让它们整体仍旧保持5+1的基本原则;此外你可能在“自发的”之外发现别的与其他部分有交叉的原则,比如有时我会加入“常见的”这一原则在财务管理和知识管理中,代表的是每天接触一类事项的频率。一个例子是,记账的时候包括三餐在内的那一个分类,即日常花销类,虽然属于不可控的、自发的,但显然它的出现频率更高。出现这种情况,我建议你最初仍旧按照原本的5+1原则确定排序,再用额外引入的新原则调整排序,比如在记账时日常花销的排序最终成了第一位,这就是引入额外原则的意义。很多时候你不需要明确出那个新原则是什么,所以我说很可能最终依靠的是你的直觉,也可以说直觉就是一种难以表达出来的额外原则


所以正文部分对排序原则的归纳就是这样的得到的,有心情的话再看一遍吧:

  • 静下来彻底思考想要梳理的项目
  • 按照传统分类初步对事项分类
  • 确定符合现状的核心原则进一步归类
  • 试着引入一种特殊原则辅助你确定排序
  • 最终依靠额外原则你的直觉确定排序

撰文的伊始我就确定了本文的核心部分在层级设计部分,我试图将排序原则一笔带过,尽管在我眼里它更具价值。不过写作的过程中我发现,即使这个原则已经完全贯彻到了我的整个生活之中,我竟难以用具体的文字来描述它,总结思考、不断变化和循环的过程就形成了上述内容,所以发现并认知自我的过程真的非常难得和宝贵。以上流程中最关键也可能是最难实现的一点是,你真的需要试着静下来思考,或者你真的需要一个契机静下来思考,或者你真的需要一点时间静下来思考。只要你能够静下来思考,后面的结果就是水到渠成的。


最后的最后


即使“后日谈”的内容已经游离于文章正文之外,我仍固执地将它保留在了文中。因为排序原则贯穿了我所有的个人事项管理,尤其体现在印象笔记之外,也就是知识管理之外的个人管理事项,包括时间管理、财务管理、日程管理、习惯养成等等。它还帮助我做出了一些人生的重要决策,让我透彻地了解了自己。此外,它还帮我在6月到现在的日子里找到了方向,一扫过去几年萦绕不断的自卑和迷茫,重新变得阳光而自信,当然以上一切都离不开的是,亲人的理解和支持。说到底我花了3天的时间写作的目的也不全是为了介绍印象笔记的管理,借用这个契机,想在这周末我告别22岁之前留下点什么,总结自己快速成长的一年。选择少数派这个平台是因为,这个平台在过去一年带给了我很多。


成长笔记,就这样叫吧,这种存在是我在去年看到一个年岁比我小的人在生日那天践行的行为,当时的我很受触动,所以我一直坚持认为他很优秀,这次也算是一种效法,在这篇文章的“真结局”引用他文中的一段话收尾,虽然我不确定我真的清楚它的含义,但是这句话听起来使人充满希望。

愿我们彼此的未来,长缨可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个让你思考效率提升10倍的笔记软件
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笔记软件?
1w字干货!手把手教你打造一套最牛的知识管理系统
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如何用极简思维提高知识管理效率?
用好你的“第二大脑”,让效率提升100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