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

庄子

《庄子的世界》

作者:王泽仁

第十四集 《天道运行》

问:道无处不在,主宰万物而又蕴藏在万物之中,万物消亡而道不消亡。它是永恒存在的。

答:关于具体什么是道?道究竟在何处?东郭子问庄子:“道,在什么地方?”庄子说:“无所不在。”东郭子说:“能说一个具体的地方吗?”庄子说:“在蝼蚁中。”东郭子说:“怎么这样卑下呢?”庄子说:“在稊稗这类杂草中。”东郭子说:“怎么越来越卑下呢?”庄子说:“在砖瓦中。”东郭子说:“怎么更卑下了呢?”庄子说:“在屎尿中。”东郭子不再讲话了。道“每下愈况”,不要限定道在何处,没有脱离物外的道。

问:天道自然运行,无为无得,自本自根;人道应该像天道学习,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

答:是的,天道云行雨施、日月照耀、四时运行、昼夜交替,难道它是有心为之吗?黄帝遗失“玄珠”,让“知”去寻找,“知”没有找到;让“离朱”去找,也没有找到;让“喫诟”去找,还是没有找到;最后让“象罔”去找,终于找到了。黄帝感叹道:“奇怪啊!只有‘象罔’能找到玄珠吗?在这则故事里:玄珠代表道;知代表智巧;离朱代表明察;喫诟代表言辩;象罔代表无心。庄子的意思很明显了:无心而得。

庄子

问:道家反对人为机巧,崇尚虚静、恬淡、寂漠、无为;他们认为这样的人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与天相和,达到天乐。

答:达到天乐的人,庄子称之为全德之人。他说:“若夫人者,非其志不之,非其心不为。虽以天下誉之,得其所谓,謷然不顾;以天下非之,失其所谓,傥然不受。天下之非誉无益损焉,是谓全德之人哉!我之谓风波之民。”子贡从楚国返回晋国的路上,看到一个老人正在整治菜园子,只见他费力的用瓮取水灌溉园子,子贡对老人说道:“有一种浇灌机械,一天能够灌溉上百亩之地,用力很小而功效很大,老先生不想使用吗?”老人听了面起怒色:“你以为我不知道那东西吗?我只是不耻于用而已。我曾听我老师说: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一旦存于心中,那纯朴的天性就破坏了,一旦纯朴的天性不完备了,人的精神就会摇荡不定,便不能容载大道了。”

庄子

第十五集 《非儒崇道》

问: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思想自由。各派学说,相互吸收,又相互辩论,且都认为自己的学说是救世良药,而其它学说只会让社会更加混乱,火上浇油。孟子批判杨朱‘无君’,大骂墨子‘无父’,他们乃禽兽也。法家批判儒家不切实际;道家批判儒墨“瞎折腾”,儒道批判法家残暴;墨家批判儒家虚伪。。。总之各家都认为:其他学说,不仅没有把社会变好,反而是把社会搞乱。。。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答:身处在“百家争鸣”的时代,庄子也免不了要对各家学说一一点评。《庄子.天下》就是一篇对当时天下各家学说点评的学术论文。这个涉及面太广,我们这集只谈一谈庄子对儒家的态度。总体来说,庄子对孔子是比较尊敬的,虽然在《庄子》一书中,借助多人之口对孔子“忙碌救世”,给予了嘲讽。但字里行间隐藏了庄子对孔子“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情怀和使命感的尊重。只不过,庄子认为孔子成天这么不辞劳苦游说诸侯,太徒劳无功了。就好比是推舟于陆,效果甚微。庄子认为孔子的学说保守过时而无用,不适合当前的社会实际。他说:“夫三皇五帝之礼仪法度,不矜于同而矜于治,礼仪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这一点和法家很类似,法家有过类似的话:“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讲的都是:与时俱进。庄子认为完全依照古人来治国,犹如给猿猴穿上周公的衣服,又好比是东施效颦,适得其反。

庄子

问:我们都知道儒家认为尧舜时代是美好的时代;道家认为原始时代才是最好的时代;墨家也认为大禹时代是美好的时代。这几家都认为美好的时代在过去,而不是现在。唯有法家不同,他们认为美好的时代在未来,而不是过去。这里就有个悖论了:庄子认为美好的时代是远古时代,那时人与禽兽杂居而处,万物各得其乐,没有什么所谓的仁啊、义啊、礼啊的繁文缛节。可是庄子的思想却反对保守拘泥,而崇尚与时俱进。这个怎么解释呢?

答:这就需要了解庄子哲学的内涵了,庄子之所以推崇远古时代,并非他反对进步,而是他认为在那个时代没有人为构建的制度法则,每个人都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天真快乐。而自从人类自以为是的建立法则和制度开始,世界就开始尔虞我诈,相互残害了。因为庄子认为:一切人为的东西,都是违背大道规律的。而大道是运转不息的,所以人类社会应该遵循大道的运转而运转。这就是他“与时俱进,与道并行”思想的来源。

庄子

问:这大概就是孔子所说的:我们儒家乃是方内之人,而那些得道者是方外之人啊。方外之人唯道是从,摈弃礼法,不拘俗务。

答:是啊,在《庄子》一书中,孔子经常是一种谦虚好学,对道家真人无限向往而又放不下俗世疾苦的人。他不排斥道家修行之人,甚至内心还向往成为这样的人。庄子经常借孔子与道家真人的对话,以及孔子与学生的对话来引出和说明道家的思想和精神。由此可见,庄子真正反对和讽刺的是那些贱儒和俗儒。在《庄子》书中,有一则儒家盗墓的寓言故事,锋利辛辣的讽刺儒家的虚伪、贪鄙、和残忍。读来令人喷饭:

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胪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 ”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接其鬓,压其翙,儒以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懂这些受益终生《2》
庄子的哲学思想
林语堂解读儒家道家经典:左手孔子右手老子
易中天
儒、释、道一体三观
孔子见老子-佛山电视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