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萧红:欲葬鲁迅墓旁,遭许广平写悼文抱怨,4份遗嘱道尽一生不甘
userphoto

2023.03.06 山西

关注

1942年1月19日,香港战火纷飞。

被庸医误诊切喉的萧红,在端木和骆宾基两人的帮助下,顺利转入玛丽医院。

短暂休息过后,萧红精神似乎恢复了不少;无法说话、不能进食的她,还特意要了纸和笔与两人沟通;倍感欣喜的端木和骆宾基并不知道,这其实是回光返照的迹象。

22日深夜,自感时日无多的萧红,再次提笔,这一次,她只写下了四个字:

“鲁迅”、“大海”!

看到这些字的端木瞬间崩溃,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坚定对萧红说道:

“不要胡乱想,你不会死的,我们一定会救你的!”

作为丈夫的他,又怎不知道:躺在病床上的萧红已是弥留之际,而她写下的这四个字,则是她人生最后的请求和遗愿。

滚滚红尘,到不了的地方叫远方,山长水阔,回不去的地方是故乡。

作为一生拥有过三段感情的萧红,从未要求埋葬在任何一个男子身边;一生从北向南、颠沛流离的她,也从未有过魂归故乡的期待,直至生命最后,她所盼望的,便是能够葬在鲁迅先生的坟墓旁。

对于这个遗愿,她早前就曾叮嘱端木:

“死后要葬在鲁迅先生墓旁,现在办不到,将来要为我办。”

但这个带着无尽遗憾逝去的传奇女子,又怎会想到:

在她去世的第三年,作为鲁迅遗孀的许广平特意写下《忆萧红》的悼文;可字里行间的埋怨和无奈,全部指向她生前最不愿提及的种种隐痛。

.

萧红一生最大的幸运,便是遇到了鲁迅。

鲁迅对她而言,是颠沛生活的新开始,也是孤独人生的温暖救赎。

她生来是个不受待见的女儿,因为生日是端午节,自幼被视为不祥。

母亲早逝,父亲的冷淡与嫌弃,一直伴随着她的童年和少女时期;只有年老的祖父,带给她唯一的温暖与爱。

在这种冷淡与温暖相互交织下,萧红也形成了典型的双子座性格:孩子气,敢爱敢恨,而且特别善变,又富有才华和创造力。

这样的性格具有复杂的两面性:对理想和未来无限憧憬,又对现实生活无奈屈服。

在性格决定命运的概说中,萧红一生的磨难和坎坷,也与之有关。

祖父去世后,她被迫离家出走,而后遇人不淑,经历了两段刻骨铭心的爱情,遭受着怀孕和被抛弃的戏弄。

童年时期缺乏的父爱和温暖,是扎在她心上的一根刺;经年累月中生长出茂盛的灌木丛,也让始终饱受着尖锐疼痛的她,竭尽全力攫取温暖与爱情。

鲁迅先生的出现,像是一缕阳光,照亮了在她经年幽暗的深谷。

作为文坛前辈的他,给予了初出茅庐的萧红由衷的爱护和欣赏;作为循循善诱的长者,鲁迅也为萧红带来了生命中最缺乏的温暖与爱。

这种长辈的爱护和欣赏,对萧红来说,亦是救命稻草。

在她颠沛流离的生涯里,在她遭受萧军背叛的情伤里,恰是鲁迅耐心的引导和爱护,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萧红“被抛弃”的命运。

离开哈尔滨老家,辗转飘零多年、遇到鲁迅,让她也有了新的家。

这种感情上的依赖,有着萧红对父爱的贪婪索取,也有着饱受情感失意的萧红,对理想感情的投射;但这种感情绝非男女之情,而是一种救赎,让她重获新生的救赎。

早年,鲁迅也曾对友人说:若是自己有个女儿,便是很完美了!

在文学创作上,始终以宝贵真纯和灵性去书写的萧红,也满足了鲁迅对理想女儿的期盼。

两人这种如师如父的关系,也充满珍贵的伯乐知己之情;对于感情充满悲凉萧瑟基调的萧红来说,世上再没有什么,能比鲁迅给予的温暖和关爱更为珍贵。

这也是在鲁迅去世后,众多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中,唯有萧红作品最为真挚感人的原因。

萧红短短31年的一生,完全可以用“混乱”来形容。

年少时,父亲做主把她许配给条件斐然的汪恩甲,她不同意,非跟已经有家室的表哥混在一起。表哥放弃她,她被家里赶出去后,又吃回头草去找汪恩甲。

没有名分私奔、被嫌弃、被抛弃……

惨兮兮的时候遇到了同样文采斐然的萧军,轰轰烈烈爱过,然后被萧军一脚踢开。

庸医误诊、病痛离世,从南到北、一生流离。

在不受待见、饱经离弃的短暂一生中,父亲厌恶她,爱人背叛她,唯有文学道路上的引导者鲁迅,带领她完成《生死场》作品的同时,也给予了这个敏感自卑的女子,深深的肯定和赞誉。

在这孤独无依的世上,还有什么比得到他人的认可,更倍感希望的事情呢!

执意葬在鲁迅身边,对遗憾离世的萧红来说,是通往天堂之路的新生,也是这颠沛一生的圆满收尾。

.

1942年,萧红病逝于香港的消息传来,文坛一片哗然。

这个被誉为“三十年代文学洛神”的女作家,在奔波穷困的一生,却用最为细腻的心思和天赋,留下了独树一帜的文学创作。

所以在萧红去世后,许多人给她写下追忆文章;这其中包括生前好友骆宾基、闺中密友白朗、作家舒群等,以及鲁迅先生的夫人许广平。

因为萧红和鲁迅关系要好,几乎每天都前往家中拜访;所以萧红与许广平两人也是至交。

萧红去世的三年中,许广平两次写下追忆悼文。

可令人惊讶的是:不同于其他人的悲痛怀念,许广平文章中歌颂萧红生前事迹的文字并不多,而是大篇幅回忆了萧红前来家中作客的场景,而这些回忆,也充斥着不耐烦和醋味。

——“鲁迅先生不时生病,不能多见客人。他们搬到北四川路离我们不远的地方住下来。据萧军先生说:'靠近些,为的可以方便,多帮忙。……但每天一两次来的不是他,而是萧红女士,因此我不得不用最大的努力留出时间在楼下陪萧红女士长谈......”

——“萧红先生无法摆脱她的伤感,每每整天的耽搁在我们寓里。为了减轻鲁迅先生整天陪客的辛劳,不得不由我独自和她在客室谈话,因而对鲁迅先生的照料就不能兼顾,往往弄得我不知所措…”

而这种带有埋怨的语气,也是源于萧红偏尽孩子般纯粹且任性的性格。

这种性格,让她在感情上经历了一生的命运悲剧:

不管是与未婚夫汪恩甲的感情,还是与萧军的分道扬镳,甚至与端木的草草结合…她几乎都是将外人的帮助视为救命稻草,而衍生出误以为爱情的感激和依赖。

同样的,这种性格也反映在萧红的为人处世上,她的率性和单纯,也给周围的朋友带来了烦恼。

作为鲁迅夫人的许广平,亦是“深受其害”。

在恩师鲁迅那里,萧红找到了她失去的祖父般的温暖与爱。

她是真心把鲁迅和许广平当做自己的家人,几乎“每夜饭后必到大陆新村来了,刮风的天,下雨的天,几乎没有间断的时候。”

但这种频繁到访,给予许广平的却是无尽的劳累和打扰。

晚年的鲁迅身体不好,需要卧床静养,许广平为了不打扰丈夫的休息,努力守护着家中的安静;但对年幼的海婴来说,这样的安静,也是难捱的沉闷。

而萧红的出现,让海婴万分欢喜,他有了可以玩耍打闹的大姐姐;作为导师兼伯乐的鲁迅,心中亦是欢喜的。

即便身体不好,他有时还会亲自下楼,参观萧红做饭的手艺。甚至加以指点和褒奖。

每次萧红做出的饭菜,鲁迅总会多吃几个;面对饭桌上沉默的许广平,鲁迅竟像个孩子般问她:我能再吃几个吗?

如此亲昵的询问,让身为妻子的许广平受宠若惊的同时,也有一种如鲠在喉的压抑和委屈;毕竟,这份夫妻间罕见的亲昵,是让萧红成全的结果。

长久的压抑和劳累中,许广平也清楚感受到海婴和丈夫对萧红的欢迎和喜爱。

女性天生的醋意,也让许广平失去了权衡公平的理智。甘愿为鲁迅付出一切的她,只能去责怪萧红频繁的来访让自己做事分心,责怪萧红的到来打乱了一家人的生活节奏。

这也决定,长久的压抑状态下,许广平对萧红的怀念文章中,更像是对长久以来,自我委屈的倾诉和发泄,这是一种情绪的渠道,即便她也是无意为之,却也别无选择。

同样的,对于萧红想要葬在鲁迅墓旁的这份遗愿,许广平也给予了深深的理解。

就如她在《忆萧红》的文章后半段写道:

许,她喜欢像鱼一样自由自在的吧,一个寻求解放旧礼教的女孩子的脑海,开始向人生突击,把旧有的束缚解脱了,一切显现出一个人性的自由,因此惹起后母的歧视,原不足怪的。可怜的是从此和家庭脱离了,效娜拉出走的萧红先生却是遭遇困厄最惨痛的开始……”

从这段话也不难发现:原生家庭的隐痛与上海,始终是萧红竭力与命运抗争的动力;而如娜拉出走的失败中,饱受感情打击的她,却在鲁迅这里得到了弥足珍贵的温暖。

这种对家庭的渴求,对亲情的贪恋,是她一生苦苦的追求,也是她至死仍旧捍卫和守护的存在。

人生的种种隐痛,因鲁迅先生的出现得以疗愈;而乱世的漂泊与动荡,也让萧红愿意至死追随鲁迅,以成全人生的完满。

【放在最后的话】

“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萧红去世前的这句感叹,如今再看,依旧让人惋惜和感慨。

有人说她追求浪漫,有人说她向往自由。

有人说她至情至性,有人说她无脑放荡。

可纵观萧红的一生,她的心愿其实隐秘也简单,不过是:于乱世寻一隅,可执笔写春秋。

她一生颠沛流离、动荡不安,可即便处于最残酷最无情的命运中,她却始终活得纯粹、善良、坚定、感恩。

就如她提前立好的4封遗嘱:

第一,要端木保护她的作品,尤其将来不要被人随意删改她的作品。版权都由端木负责。

第二,死后想葬在鲁迅先生的墓旁,若条件不允许,就先把她埋在一个风景区,要面向大海,等时局稳定再迁鲁迅墓旁。

第三,要端木帮她找寻她和未婚夫汪恩甲所生的女儿,生下女儿后,她当时因无钱交费,而和萧军将女儿扔在了医院。

第四,她的新作《呼兰河传》版权送给骆宾基,以答谢他的照顾。

想葬在鲁迅墓旁的遗愿,与想寻回亲生女儿的期盼,都是弥留之际的萧红,以自我成全的方式,在达成一场关于亲情和家庭的圆满。

一个如师如父,一个是亲生骨肉,颠沛流离的半生中,她羡慕着鲁迅一家人的生活,却也亲手放弃了自己的孩子,这番看似冷酷的做法,也是她的不得已为之,生命的最后,追寻与赎回,是她最渴望的救赎。

而对生命中其他三个男子的安排,则是她最后的报恩。

曾经的恋人萧军将她从黑暗的谷底拉上来,给过她最火热的温暖与爱,引导她走向文学道路,那段感情烙印在她的心底,融进她的骨血,无可替代;弥留之际,她将成名作《生死场》的版权留给了对方。

而新作《呼兰河传》版权送给骆宾基,则是答谢他的细心照顾。在端木两次离开医院的过程中,这个善良的年轻男人,始终无微不至照顾着孤独的萧红;生命最后的这场宝贵陪伴,也让萧红贫瘠孤单的生命再添暖意。

作为丈夫的端木带给了她最为安稳的一段生活,这也是她作品最高产的时候;即便端木在萧红去世前曾两次抛下她外出,可将近20年的未曾再娶,也让世人看到了这个男子的深情;把寻找女儿的事情交给端木,把其他作品的版权交给端木,亦是萧红的信任与托付。

终其一生,她得到的温暖都好似海市蜃楼一般,短暂而缥缈;至死方休的苛刻命运中,这是她能够亲手选择和安排的全部。

半身遭尽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萧红的一生,伴随着白眼和不甘!但作为“文学洛神”的传奇存在,她的文字却愈发璀璨而悠然。

文笔干净似雪,内心凛冽如刀;满纸都是萧索,满篇俱是悲凉。

这是她的作品,更是她的人生!

岁月飘摇的时代,人生如蝼蚁,免不了在风霜雨雪中,被无情地吹打着。

萧红笔下的故事,生与死、悲与欢,还有那些悲悯的、老旧的、甚至荒谬的,跃然纸上。

短短几百页,写尽了人间的苦,而这些也是她亲自经历的苦!

如果想要了解这位最赤诚、最悲悯的作家,她的作品值得放在枕边,反复阅读一生。

于我们而言,能够跳脱出这位才女的情感纠葛,透过她的文字,去理解沉重与苦难的宿命,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也就理解了慈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萧红:她不愿残忍地面对自己,轮到别人残忍地对待她
【转】萧红之二 成也萧军败也萧军
萧红逝世后,许广平发文追忆,却充满着不耐烦和醋味
萧红:比作品更精彩的是生命(下)
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萧红31岁英年早逝,死前遗愿:葬在鲁迅墓旁
萧红与鲁迅的特殊感情,许广平为她装饰,他生气地说“不要那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