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让孩子在“魏晋风度”里汲取精神营养 张清义聊家教

生命历程中无疑即需要物质营养,又需要精神食粮。这正如我们行进中迈开的两只腿,缺一不可。精神营养要想高质量地汲取,就需要我们从中华历史上寻找这样一个时间段,并且在这个时间段里的社会必须让我们倍感神秘、亲切、清新、洒脱、超凡、脱俗。谈到这里或许有人就能猜出我们即将蹋访的这个令人心仪的高台:对,不错,就是魏晋时期。纵观中华历史,要想探寻生命的真正内涵,我们最好问道魏晋。

'魏晋风度'自然出现在魏晋时期。在这里我们首先说明一个容易误解的问题,就是这个'魏',是东汉瓦解后,三国时期北方曹魏政权的'魏',而不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的'魏'。

那么,什么是'魏晋风度'? 简单来讲,就是魏晋时期一些名士具有的一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

既然谈到 '魏晋风度'的行为风格,就离不开魏晋精神,需要说明的是这种精神散发着一种自由的光辉。并且这种精神昭示了中国知识分子在集体彻悟。

如果要探寻产生这种空前绝后的思想光辉成因,我们只有从秦、汉两个朝代来寻觅答案。

我们知道,秦汉时期的政治形态可谓血腥混乱,金戈铁马不断摧毁各种思想流派,从生命角度来看,人们的心灵精神家园是荒芜的,心灵被专制统治者的思想所奴役。李白的'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寥寥数语,就透出秦和秦始皇是何等的宏伟气魄,但'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就不仅仅是气势的问题了,而是显示了一种超乎想象的专制。秦建立的集权专制制度,说到底,就可以用'制度'二字来说明,也就是统治者'制'百姓于死地,'度'自己上天堂。

正因为建立的专制主义集权,使秦朝暴虐不仁,仅有14年便短命而亡。当时一些法家学者命运随之也很凄惨。

如果说秦朝的统治是'有为',到了汉朝就是'无为而治',汉朝的精神方向发生了改变,以道家为根基的'黄老之学'一时风行,起到了稳定经济的作用。汉武帝对国家的大好形势极不满足,他重用董仲舒推行儒家思想。董仲舒可谓不遗余力,他把儒家思想运用到了极致,直接辅佐汉武帝的政治权力。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讲'天人感应','君权神授'遗憾的是,儒术的社会实践带来的是东汉政治昏暗与腐败以及随后的三国之间的硝烟弥漫和战马嘶鸣,这样就使大批社会名士陷入深沉思考,最后导致了魏晋时期在精神上的空前清醒。

如果要谈到'魏晋风度'里的生命营养,我们不妨从思想文学艺术和生活方式两个方面来阐述:

一、在思想文学艺术方面:

社会实践证明,儒学有伪饰和无效的一面,所以魏晋名士在哲学上开始追问老庄哲学里的'无',在生活形态上追求'放',在精神境界上追求'达'。名士们在残酷的现实中陷入思考:活生生的生命不应该受伦理教条的束缚,而应该向自我、人性、真情回归。所以老庄哲学里的旷达玄远、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生活态度被当时很多修身者所青睐,最后在社会思想界出现了孔子的'贵名教'和老子的'明自然'之争辩。结果是把道家思想融入儒家思想体系中,也就是'援道入儒',形成了一种新的哲学思潮: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主要是通过'清谈'这种形式传播开来,其实就是以玄学为中心的学术辩论会。冯友兰先生说,魏晋玄学是新道家。一个'新'字说明当时名士的人生价值观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在传统观念中,社会以功名利禄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体系,在士人这里坍塌了。他们认为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一时一事的物质得失,而在于心的自在,真性情的释放。因此可以说自由洒脱的玄学激活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魏晋时代沿袭秦汉以来的中原文化脱胎换骨,在各个方面都显示出崭新的面貌,那个时代的思想家都透出浓烈的玄学气息,名士的一举一动都流露出飘逸的魏晋风度。

玄学的终极目的,就是探究真意。只不过这真意是世界和宇宙。真意的表达只能诉诸'玄言',当言不能由衷时,就只能诉诸于文学艺术了。

魏晋时期自由思想的光辉映射出中华世上艺术天空里道道彩虹,使文学艺术在很多方面都达到了巅峰。

首先是书画艺术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书画大家层出不穷。公元353年,阴历三月初三,41位峨冠博带的文人在绍兴兰溪河畔做祭祀活动,他们把羽觞放入水中,漂到谁的面前,谁就饮酒賦诗。这个时候,50岁的王羲之带着酒意,即席挥毫,为众人写下一篇诗序,这就是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这篇序共有324字,在结构上舒缓有致,在用笔上每个字都不断出现新的变化,其中有7个'不'字和'21个'之'字,它们个个富于个性,无一雷同。通篇看去,完美无缺。王羲之的出现,使中国的书法艺术全面成熟,也表明魏晋的书法艺术水平出现了一个巅峰。所以后人有'书不入晋,故非上流。''法不宗王,讵称逸品。'的感叹。

还有两位名士也同样有代表性,一位是画家顾恺之,一位是弹无弦琴的陶渊明。他们的人生态度都是哲学和艺术的。

顾恺之和其他名士一样,喜欢浙江绍兴一带的山山水水,他的描述是: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朦胧其上,若云兴霞蔚。从绘画理论上来看,顾恺之提倡:传神写照,以形写神。他非常善于用环境描绘表现人物的性格志趣。他的作品的艺术表现离开了礼教和政治,开始重视人物的言论风采和才华。我们从这里不难看出顾恺之的思想意识和其他名士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他们眼中的自然界,不再是孔夫子的道德象征,也不是董仲舒的政治筹码,他们认为自然界和人物一样,可以观赏和品评。因此,当这些名士不再将自然界道德化和政治化以后,发展起来的就是自然科学以外的两种精神文明:哲学和艺术。

顾恺之的生活态度是哲学和艺术的,表现在他绘画的严谨和独立特行上面,他画人物,有时几年目不点睛。因为在他看来,人体的其他部分无关紧要,传神写照就在瞳孔。正因为他对艺术至臻的追求,他的作品艺术水平在中华史上可以说达到一个巅峰,他被后人称为'画绝'、'文绝'、'痴绝'。他的«洛神賦图»被列入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另一位需要着墨的就是弹无弦琴的陶渊明。魏晋名士清谈时有'言尽意'和'言不尽意'之争。对陶渊明来讲,就是'无需言',只要有酒,陶渊明永远抚弄他那无弦的琴,弹着谁也听不懂的曲子。村子里的鸡鸣狗吠,山中人家的袅袅炊烟,农夫的带月荷锄,都升华成陶渊明对自然界的浓浓情怀。他不仅发现了自然的美,还用一生享受了自然的美,他用内心的纯净面对山水,也就是'玄对山水',最后使玄学艺术化。

二、在生活方式方面:

魏晋名士的生活方式可以概括为四种形式:服药、饮酒、清谈、纵情山水。

1、服药。

魏晋名士把服药作为一种时尚,吃的是一种叫五石散的药。这种药是东汉张仲景研制的,原本是治疗伤寒的。思想家何晏无意中体验了五石散的神奇功效,因此就成了吃药的发起人,因为何晏的超强社会影响力,使社会名士纷纷效仿。

何晏,是魏晋名士的杰出代表,曹操把他养大,司马懿把他杀掉,并对其满门抄斩。他一直思考着天地万物的本源。他认为万物的本源就是一个字:无。在这里我们不谈他的思想,只是从他服药这个方式来谈谈他从一方面造就了名士的'风度'。

我们知道,一种新的事物出现时,都有它的本因。为了更好的治疗心脏病,研制出了伟哥,结果被广泛地用在改善人们的生活。印刷术的发明是为了便于印刷,结果打破了特权对知识的垄断,使文化大面积传播。何晏所吃的五石散,本来是治疗伤寒的,名士们效仿吃了后,会全身发热后再发冷,成了麻醉肉体的独特药剂,其实在当时就是一种'毒品'。五石散的服用,改变了名士的风度。以前的士大夫都是谦谦君子,正襟危坐,衣冠楚楚。魏晋名士变成了宽衣博带,披头散发,脚拖木屐,扪虱而谈。不吃药的也学成此样,装出抓虱子的动作,以为这样就飘逸潇洒。

2、饮酒。

魏晋名士嗜酒如命,饮酒也就自然成了名士们生活方式的一大特点。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几乎泡在酒坛里度过了一生。比阮籍还要厉害的,就是七贤中的刘伶了,他让仆人扛把铁锹跟在后面,自己坐在鹿车上,边走边喝,并对仆人说:'我醉死在哪里,就把我埋在哪里。'辛弃疾在词中就对刘伶醉酒一事有直白地描写,他写到:汝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

魏晋名士因为性情不同,对酒产生的情趣也各有特点。下面我们再谈两位名士:

一位是归隐名士陶渊明。陶渊明同样嗜酒如命,他任彭泽县令享用三顷公田,竟然吩咐手下全部种上酿酒用的高粱,后来他太太力争了五十亩改种了稻子。

陶渊明有酒必喝,每喝必醉。他的酒兴都升华为诗兴,所以他才有了«饮酒»二十首。他的诗兴三分化成傲骨之气,七分化成了自然风情。他对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了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强调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他提倡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他的«饮酒»中才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传世佳句。因为对自然的神往,才写出'心远地自偏'的心声。

另一位,是一位大思考者,后人对他只有远眺,不能亲近,因为他当时是一面文化的旗帜,这个人就是竹林七贤的核心人物嵇康。竹林七贤饮酒,各有千秋,或避世,或酣饮,尽显风采。嵇康的风采可谓独树一帜,他从不喝的酩酊大醉,更不会像阮籍那样醉数十天,也不会以酒浇愁,他是小酌小饮来怡情,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生命的思考,一直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嵇康的饮酒特点概括起来有两点,一是从容有度,一是趣味高雅。王戎说:'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这是何等的风采,何等的风度,何等的大师风范。

正因为有如此高深的修为,嵇康在得罪钟会后,被杀时可谓从容就戮。那一年,嵇康40岁,他看了看地上的影子,知道离行刑还有一段时间,于是让人取来琴,演奏了一遍«广陵散»,并慨然长叹曰:'«广陵散»于今绝矣!'

3、清谈和纵情山水。

魏晋的哲学是玄学,玄学的表现是清谈。清谈和唯美是当时的两大风尚。魏晋时的清谈是名士们承袭了东汉清议的风气,对玄学问题析理问难,反复辩论。也就是清雅的谈论。

儒家是实践理性,玄学则是纯粹理性。之所以叫清谈,其中的'清'就是内容不涉及生活,不涉及政治,没有柴米油盐,没有治国理念。谈的内容都是易经、老子、儒家的思想理念。争论的都是本和末、有和无、一和多等诸多哲学问题。因为名士们对社会政治毫无兴趣,所以他们经常聚集在山水竹林之地,释放自己的真性情。所以除了清谈,纵情山水也是他们一大生活方式。

何为'魏晋风度'?其实简单来讲就是一个性情中人的风度。也就是:真性情,美仪容,尚自然,爱智慧,重门第。其实我们要想真正从'魏晋风度'里汲取生命营养,就必须辩证地吸收。因为这种风度只重视了'风',有了风采,但没有'度',这个'度'就是把握分寸,中庸智慧里的'度'。不是吗?魏晋名士太局囿、太自我、太自私、无境界、太放任、小格局。他们思考着宇宙万物,自身却遁入竹林。在追求个性自由时发现他们个个都特别自以为是。他们漠视儒家礼教,同时也否定了儒家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他们从容就戮,大义凛然,但百姓不知他们为何而死。他们纵情山水,却漠视了茅屋被秋风所破的凄惨景象,最重要的是他们永远远离了万家炊烟中那些世俗的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通史 | 学习打卡第9天:魏晋风度
6个人,8个故事,一文读懂魏晋名士的“高风亮节”和苦闷彷徨
此物风靡魏晋,引嵇康、阮籍竞折腰,王羲之和陶渊明更钟爱之!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名士风度及其心态
害死2位皇帝的五石散:为何风靡中国600年?
中国国学网-- 玄学对文学的渗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