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初读《六祖坛经》,我学会了读书

提起禅宗,人们总会想到参悟话禅,想到见性成佛,而禅宗的这部经典《六祖坛经》就是记录了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悟道的一部经典。

然而,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当笔者在初读这本经典的时候,萦绕在心头的倒不是如何去修行,如何可以成佛,反而是从其中学到了读书的方法。

在谈及这个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就六祖惠能的生平作一简要介绍。

六祖生平

六祖惠能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他本来是穷苦人出身,大字不识,却在卖柴过程中无意听到别人诵读《金刚经》而突然开悟,于是就转而到五祖弘忍处学佛。

惠能在与五祖的初次会面,可谓是给了五祖一个下马威,当时五祖看到他以后,便以地域、人种等原因质疑他。而这时,惠能说了一句“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来回应他,五祖当下发现了这个人的不俗之处。

一日,五祖传令门下弟子每人做一偈,以察看这些弟子们悟道深浅程度,择其优者而传以衣钵,是为六祖。这时,神秀上座便作了首“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段偈子,总的来说还是没有达到禅宗所主张的“自性光明”的境界,因此五祖直言只是到了门外,还未入门。而这个时候,惠能站了出来。

他在听闻了神秀所作之偈以后,当下便明白了这个偈的局限性,因此也自作一偈。由于他自己不会写字,因此只能请别人帮忙写在墙上。亦即: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个偈,和神秀所作的一比,高下立判!于是,五祖便将衣钵传给了惠能,是为六祖。从此,六祖惠能就开始他传道授业解惑的传奇一生。而本文笔者想要说的读书之道,亦是从中而来。

首先,读书当重义理而轻文字。

六祖在入佛门之前,一字不识。在入了佛门以后,六祖也同样是“目不识丁”,但是,这却丝毫不影响六祖对经典的参悟和解读。

当时,有一位尼姑诵读《大涅槃经》却不能理解其中深意,于是来请教六祖。这时,她拿着书然后指着书中的具体字句来请教。六祖只好淡淡地说了句“字我不认识,你可以问我其中的义理所在。”(字即不识,义即请问。《六祖坛经》

尼姑一听此言,就有些不高兴了,忍不住问“你连字都不认识,又怎么会明白其中深意?”(字尚不识,焉能会义?《六祖坛经》

六祖当下回道,“佛理和文字有何关系?”(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六祖坛经》

也就是说,文字只是工具,义理才是根本,一味地追求文字而忽略了真正的义理,岂非本末倒置?读书亦然,读书之目的乃是在于一本书中关于思想的全面表达,而非着力于其中只言片语,导致舍本逐末,出现买椟还珠的笑话。

其次,读书当有精一之功。

《尚书》有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其中的重中之重就在于要做到“惟精惟一”,然后才能有所成。而惟精惟一的意思就是要用功专一、用功至深。而从这方面来说,六祖其实也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六祖在初闻《金刚经》就有所开悟,到后来五祖为他讲述了《金刚经》全文时,当下就大彻大悟。这时候的六祖,不需要再去了解汗牛充栋的大乘经典,因为一部《金刚经》已经让他了悟了世间大道。正如很多人所主张的那样,读书“一经通,百经皆通。”

言下之意,就是说我们也需选择我们喜欢的经典而进行深入的探索,在这一方面曾国藩也有过类似的经验,在研究经史子集的时候,不要贪多,而是要在一部上面下功夫。功到自然成,到时候自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再者,读书之要在躬身实践。

在六祖为别人答疑解惑的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深深地触动了笔者。

当时有一位僧人名法达者,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他来礼拜六祖的时候,却头不至地。六祖当下便问,头不至地而礼佛,不如不礼,问他有何疑惑?

法达便说自己已经读诵《法华经》三千遍,但是却还是未解其中大意,恳请六祖为其说法。

这时,六祖便让他读经来听,而听到其中譬喻品一节时,六祖便明白了这部经书之义理。于是,六祖便从“佛之知见”与“众生知见”的角度来为他解释这部经典,关键点在于读经的过程中要将将经中之义理付诸于实践,躬身行之。

最后,六祖特意补充道“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

在六祖看来,单纯的诵经读书,无异于是“被经所转”,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绝知此书此理要躬身实践,才能“转经”,才能将书中的道理真正的为己所用。

当真是“一灯能破千年暗 一智能灭万年愚!

何以很多人觉得不会读书?何以很多人觉得读书无用?这句话不就是做了最好的答复吗?

要想读书有用,那得“转书”,而非“被书转”;得亲自去实践验证,而非纸上谈兵。

最后,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道德经》开篇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金刚经》四句经典,“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孟子 尽心》中有云“尽信书,不如无书”。

儒释道三家似乎都在这件事上持以莫衷一是的态度,简而言之就是对于书中所言、对于一些盖棺定论,除了要躬身实践积极参悟以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持怀疑态度。毕竟,老子都说,“可以说出来的道,只不过是一般的道”,道本不可言,只是因为大众根性悟性高低不同,所以圣人为了“普度众生”才不得不写下来,但其实这一切都是“不可说”的。

所以,读进去,然后走出来,才是真正的读书之道。

总的来说,读书对于一个人的进步其作用难以估量,而为了让我们所读的每一本书都发挥出其最大价值,那么就有必要摸索真正适合自己的读书之道。而本文,笔者以《六祖坛经》为出发点,结合自身的读书经验来对读书之要进行总结,以期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也希望能为更多的人提供见解与帮助。

参考书籍:《六祖坛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汤达:作为小说的《坛经》
禅要修心 书法也要修心
傅山小楷《金刚经》
禅、禅学与学禅
程朱理学一直是辟佛的。如朱熹特别痛恨禅宗...
为什么是须菩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