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典控制理论简介
自动控制理论中建立在频率响应法和根轨迹法基础上的一个分支经典控制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单输入单输出的自动控制系统,特别是线性定常系统经典控制理论的特点是以输入输出特性(主要是传递函数)为系统数学模型,采用频率响应法和根轨迹法这些图解分析方法,分析系统性能和设计控制装置经典控制理论的数学基础是拉普拉斯变换,占主导地位的分析和综合方法是频率域方法经典控制理论主要研究系统运动的稳定性时间域和频率域中系统的运动特性(见过渡过程频率响应)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和校正方法(见控制系统校正方法)经典控制理论包括线性控制理论采样控制理论非线性控制理论(见非线性系统理论)三个部分早期,这种控制理论常被称为自动调节原理,随着以状态空间法为基础和以最优控制理论为特征的现代控制理论的形成(在1960年前后),开始广为使用现在的名称 
控制理论的形成远比控制技术的应用为晚古代,罗马人家里的水管系统中就已经应用按反馈原理构成的简单水位控制装置中国北宋元初年(1086~1089)也已有了反馈调节装置水运仪象台但是直到1787年瓦特离心式调速器在蒸汽机转速控制上得到普遍应用,才开始出现研究控制理论的需要 
1868年,英国科学家J.C.麦克斯韦首先解释了瓦特速度控制系统中出现的不稳定现象,指出振荡现象的出现同由系统导出的一个代数方程根的分布形态有密切的关系,开辟了用数学方法研究控制系统中运动现象的途径英国数学家E.J.劳思和德国数学家A.胡尔维茨推进了麦克斯韦的工作,分别在1875年和1895年独立地建立了直接根据代数方程的系数判别系统稳定性的准则(见代数稳定判据) 
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H.奈奎斯特运用复变函数理论的方法建立了根据频率响应判断反馈系统稳定性的准则(见奈奎斯特稳定判据)这种方法比当时流行的基于微分方程的分析方法有更大的实用性,也更便于设计反馈控制系统奈奎斯特的工作奠定了频率响应法的基础随后,H.W.波德和N.B.尼科尔斯等在30年代末和40年代进一步将频率响应法加以发展,使之更为成熟,经典控制理论遂开始形成
1948年,美国科学家W.R.埃文斯提出了名为根轨迹的分析方法,用于研究系统参数(如增益)对反馈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运动特性的影响,并于1950年进一步应用于反馈控制系统的设计,构成了经典控制理论的另一核心方法根轨迹法
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频率响应法和根轨迹法被推广用于研究采样控制系统和简单的非线性控制系统,标志着经典控制理论已经成熟经典控制理论在理论上和应用上所获得的广泛成就,促使人们试图把这些原理推广到像生物控制机理神经系统经济及社会过程等非常复杂的系统,其中美国数学家N.维纳在1948年出版的控制论最为重要和影响最大
经典控制理论在解决比较简单的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问题方面是很有效的,至今仍不失其实用价值存在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只适用于单变量系统,且仅限于研究定常系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自动控制原理 (第四版) 导教·导学·导考
自动控制原理
倒立摆控制系统
【干货】结构频率响应分析常用卡片集锦!
液压传动:比例伺服技术液压阀实用详解(三)
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之三经典控制理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