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佛教缘起论的真实义趣
人有一个什么特点呢?有一种自以为是的特点,以为自己都明白了,其实呢,真正作为一个明白不容易。你什么明白了,你什么也不明白,尤其是学习佛法。学习了好多年,看了好多书,听了很多东西。以为这叫知识,以为这是你要获得的东西,其实不是。就像咱们说的这桃,这桃是一个存在,桃是一种感受,桃是一种直观。但那关于桃的意见,无穷无尽。桃大桃小、桃红桃绿、桃甜桃酸……无穷无尽的品味。可以做无数首诗,讲无数个故事。但这些东西跟桃一点关系都没有。那么我们所知并不是桃,而是关于桃的主观的、各式各样的想法和想象。那么就在这两者之间,我们就认为我们知道的是桃。其实呢,连一口桃你没吃过。即便你吃了,恐怕你的感觉也不能够很准确地让你能有一个有效的感觉。而我们纠缠的东西都是什么?纠缠了这么多东西,都认为自己掌握了好多好多关于桃的知识,就可以讲桃。其实桃很实际,桃就是自己存在的自己,桃具有自己的本性,你吃了它你就知道了。当然在禅宗它会说这叫“冷暖自知”。在佛法也讲现观。那么,佛法讲了这么多东西是什么呢?长期以来,觉得自己会说,觉得自己会讲,觉得自己灵敏,其实这都是错乱。所以说,今天我想讲的一个题目是“佛教的缘起论的真实义趣”。
“缘起论”安立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讲“缘起论”?讲“缘起论”是有条件的,不是在肯定一个东西,而是在否定一个东西。因为啊,世间人多执“有”,依“有”有“自性”存在。所以缘起的提出是要离自性有见,说这没有一个自性。那么,大家马上就会想是不是有一个非自性缘起呢。缘起本身是对治的,如果你要说有一个执“无”的或者“空”的,这能不能度化啊?不能度化。佛度“有见”,“无见”的人是度化不了。拔无因果,断灭见,顽空见是不度化的。“缘起论”不是对顽空见说的,是对执“有”的来说的,破“有见”。所以佛叫“破有王”。断灭见根本不在度化范围。什么叫与佛有缘?虽然执着“有”,但是他可能信佛,还有缘。什么也不信的断灭见,佛就没有缘。所以佛所有的东西都在破这个“常见”。“断见”已经断了,他根本什么也不受,不能度。所以说,这个离见主要来讲虽然讲离有离无,但讲的主要是针对“有”说的,因为“无”是缺缘,就没法说。所以总是安立一些讲“无自性而缘起”是这样的。真正缘起本身是什么?是在解一个死扣,解完了扣就拉倒了,并不是建立一个,说事实有一个“不是自性”的。其实你已经暗含了有一个法体。其实呢,这个缘起论是在否定一个自性见。“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只是离见而已,缘起是空的。缘起不意味着有一个实有的“空”。实有的“空”那就不空了,就有一个东西叫“空”了。“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缘起就是空啊。“亦名为假名”因为缘起是假名安立的,“亦为中道义”知道它即空即假,这就是中道,没有别的。问缘起后面有什么,什么缘起后面,根本就没有这些东西,(缘起后面有什么)这是你的想法啊。
在事物之中你要知道,现量是离分别的,比量才有构造性。现量只是一刹那,在比量活动之中必然要生起时间、空间、事物、事物的状态(静态、动态等等等等)……在现量的直观之中,才离分别的、不错乱的、无欺的,无欺智。而且现量是不能重复的。我们整个都在思维的活动中,进入思维了,思维才安立什么呢?概念名言,思维才有种种施设,才安立这个“自性”,就像定义似的,然后“差别”。事物之间就有比较了,红和黑的差别、大和小的差别、远和近的差别……都属于思维中的事啊,都是第六意识里的东西。而执着这些东西,遍计所执,就是第六意识啊。所以说我们破“邪见”的时候,主要是对第六意识的活动加以抉择。缘起告诉你,你这样执着的实在性是没有的,而后来把它(缘起)当做知识论了。其实这才叫知识,比如说红、黑、大、小、长、短……这都是概念,它们不是知识。什么叫知识?笔不是知识,这是一支笔叫知识,有判断叫知识。概念本身不是,概念就是一个存在。天、地,这都是概念,这是天、这是地,才叫知识,这是判断,有认知。天、地,这只是事物。所以说,比量才有这样的能力,才安立这些东西,安立了无数个量,你的自性见是不是从这里生出来的。小乘在讲缘起的时候,讲分析空,就拿一个事物进行分析,分析到最后没有一个主宰,这就叫“空”。小乘是经验论,通过分析,拿树作比喻,没树梢、没树皮、没树干……分到最后就没有一个叫“树”的东西,树不过是个假名安立。这是小乘的经验分析。中观就比它层次高了,中观上升到理性分析,当体就空了。所以说,从分析空到当体空,这是一个层次问题。到唯识的时候就是观空。支持这个“空”的前面都叫“缘起”,缘起空。得看空到什么程度,缘起的是什么事物,这是有差异的。但是总的来说,佛法都是在讲缘起,也都要在不同程度上讲“空”,就是空到什么程度。
所以说呢,从唯识角度来说这叫“境”,也叫“义”,也叫“尘”,唯识无境。“境”就是个自性,有个东西了,实体存在了。所以讲“无境”,为什么无境?因为唯识。“境”是遍计执,“识”是依他起。破了遍计所执这叫唯识无境、唯识无尘、唯识无义,这时候是无自性,是不是缘起,依他起是不是缘起啊,缘起无自性。但是有一点,“若执唯识真实有者,如执外境,亦是法执”。把依他起性破掉之后才能进入实性。实性是什么呢?圆成实。你看看,这个是没有(遍计执),这个是幻有(依他起),这个才是真有(圆成实)。唯识是从修行次第角度这么样展开说圆成实自性。所以缘起的意义很重要,特点还是在对治,缘起论是方法论。如果离开了方法论和对治论,你就会把缘起论演化成一种实有的法了,实有的东西叫缘起了。那不就和小乘的“法我执”一样了吗。佛说的法喻伐,也要舍啊。缘起论只是个方法啊。小乘认为佛说的法是实有的了,缘起本身是个方法,是对治。其实只是做了个喻来说,这个桌子是什么组成的,只是对于你有个桌子自性,说是缘起。并不是说自性的桌子没有了,有了个缘起的桌子。这也是一种“见”,仍然属于思维中的一种“见”,你就没超越。超越一定是对“见”的熄灭。龙树菩萨说:“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缘起是在灭戏论,你不能安立一个戏论。
好多文化爱好者,真是一种虚伪而不知虚伪。就像现在很时兴的文化收藏者,都是觉得自己爱好文化,收藏文物,收藏什么东西。其实你没有文化的鉴赏能力,你收藏啥,你收藏的都是赝品。真的假的摆在面前都不知道,其实你别有用心啊,你是靠它增值。你不是艺术家,你是收藏家。收藏家本质是什么呢,是商人,目的是利。佛学也是一样,说学佛,你是什么学佛啊,你学佛是修佛吗?你是一个佛教文化爱好者。佛教文化爱好者当然了,真的佛法、小佛法对你就不重要。就像在杭州,那边有群人每周都有个活动,有个专题,一会儿是礼学、一会儿是道学、一会儿是武术、一会儿是艺术、一会儿是佛法……啥都来,大杂烩。现在中国人有闲暇了,过去中国人忙于嘴,就是吃。现在吃饱了之后嘴要说。说怎么办呢,就要搞文化。就是想东学一点,西学一点。但是要心沉静下来,专门学什么,学不了。你说学唯识捧一本书捧多少年,捧不了。捧几天,捧不了。甚至捧几个小时都捧不了。一天得读好几本书呢,爱好这么广泛,他怎么能专业呢。杂家是什么?杂家就是杂念。思想有杂念,心不专一,他才杂,东一下子西一下子,大杂烩。命怎么就一个,(同时)不给你九条命呢。其实命就一个,就慧命。你有慧命才能够相续,你没有慧命相续什么呢?南方有伙人他们有钱,但不是特别有钱,应该就是说中产阶级了。开个车,一年能有半年时间旅游。一会儿上峨眉山,一会儿上普陀山,一会儿上庐山……几个人在一起搞一个活动,请专家讲座,附庸风雅。其实这就叫戏论,什么好也没有幻想好,因为幻想是满足人精神需要的一个手段,幻想能有一个寄托。所以人呢,贫穷不怕,就怕没有幻想。贫穷可以在那幻想我是亿万富翁,成天在那幻想,人很难丢掉幻想。人要真正丢掉幻想,人就不得了。其实你想想,每天绝大多数人处在幻想状态的时候很多,务实的时候很少。也许务实的时候就睡着了,一醒的时候就开始设计。有的设计是属于理想,还有点现实依据的,明天干什么后天干什么,一步一步的。还有的呢就凭空想,完全毫无实际的,既错误估计客观,也错误估计主观。认为自己了不起,看谁都不如他,这样的人很多。就是虚妄意识,形成了我痴、我慢、我爱、我见。末那识的作用是巨大的。一句话,从这个角度来说,都是从那一个“有”出来的——自性有、自性见。所以佛说缘起,就是要讲平等。讲空就要讲平等。说你那个自性啊,是虚妄分别有,根本就没有。好多人又(认为什么都)没有了,你又着在绝对没有,又错了,你是顽空。顽空的人因为什么也不信,佛也说度不了他,诸佛所不化。没看到一些疯狂的人什么也不信吗,因为什么呢?在他那里什么都是无啊,佛也是无的。所以说你认为佛伟大,是因为你信佛。你要不信佛,佛又算啥啊。所以说缘起本来就是离开这个邪见的法,现在往往把缘起当成一个实有的时候,这个错误其实很大的。缘起,离有情义、无作者义、无动作义……好好理解缘起十一个要义。缘起义是非常深的。
佛学归根结底就这么一个任务——断惑证真。断惑证真在唯识学叫什么呢,转识成智。智和谁相应?智和真如相应,识和惑相应。识一动就是虚妄分别,就是惑啊。所以要转识成智。由智才能证真。这才是佛法。在佛法面前千万千万记住别耍小聪明,因为这是无穷无尽的法门。为什么要转识,识就是错乱,智才是契合真如的。虚妄分别都由这个识啊,惑就是不知一切法的甚深缘起。因为你执着有一个自性见,所以要破执。也就是从根本上改变我们主观的错误思想、错误思维、错误行为。幻想落在行为之中这就叫疯狂。好多人不知道有一些法门是一些什么法门,就是一些虚妄想法。人怕死,就想出一个不死的办法,就得修仙啊。他就相信世界上有一种物质,这种物质有巨大能量,吃了它之后就能永远不死。这就有求仙草啊、灵丹妙药啊,其实那早就有一个不死的自性。说我吞了这丹就不死了,神通广大啊,永恒存在啊。存在永恒不永恒这是你的观念,根本就没有这事情。你看打雷,在虚空中打雷,但虚空不是雷啊。你想不死,你想死,死和不死都是假名安立。你一心执着在一端上了,这有生死、这有不生不死,其实这是两个概念,这是你的颠倒。如果有一个生、死存在的话,生、死岂不是“有”了吗。为什么生、灭是不相应行法,不给作为一个实有的体?
缘起论本来是佛说的方法来为我们众生解惑的,让我们转识成智的。佛所说的一切教法,是度化的方便。他让你明白怎么放弃你错误的思想,并不是给你一个什么什么东西。问题就是你的手被绳子锁上了,解开了锁就拉倒了,并不是再给你一个别的东西啊。什么叫自由?自由就是解开了束缚就是了。般若不是说“无所得”吗。“有所得”就是自性,“无所得”就是无自性,并不是说有一个东西是“无自性”。因为自性是个错误,无自性也是一个观点,(应该)离这些见。所以说,离有离无,离空离空空,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是这么讲的,双离的。
“举心动念无非是罪”是什么意思?处处都是自性执着。就是说,但熄妄不求真。熄妄之后再谈那个东西。熄妄都没熄呢,怎么能真呢。破妄显真,“妄”不就是颠倒妄想吗。自己的颠倒妄想、错乱思维都不能对治,你都不知道自己举心动念都在错误中,你还讲什么呢。还在这里进行设计,然后构成一个理想的图,就能成就梦想?世界上从来不缺少幻想家、梦想家、设计师。你看看,数学家、科学家、设计师……都会有一种设想。但设想的结果,本质而言无非是思维之能事,无非是比量之造作,无非是法尘泛起。法尘是什么?第六意识的境遇。人们就赞叹这叫高智商,高情商。其实这叫遍计所执自性比赛。告诉你现量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能所,当下直观。你不能安立,一安立已经转心论,九心轮就转起来了,思维概念又安立了。佛经称之为“世智辩聪”。我们培养人才、天才,早成。现在家长都拼命让小孩两岁、一岁、胎教,让孩子成长。高智商、高度发展、潜能无限,你看下你怎么开发的呢?拔苗助长。79年到80年的时候,中国科技大学就有一个少年班,9岁就上大学,12岁大学物理系毕业了,这多了不起啊,天才啊。结果事实上来看,几乎都没成才。为什么呢?慢慢琢磨琢磨。几乎都没成才,我知道几个不是疯了就是自杀,要不就是出家当和尚了。而世界上真正有作为、大器晚成的科学家,也是很正常,而他们都不是所说十几岁、七八岁就干四五十岁人的事了。所以说培养孩子造就天才,其实回过身你看看自己,你又何尝是个天才。这之间的因果你怎么不考虑考虑。是你某种的幻想,不合实际的一种妄想。即便是这些东西,还属于世智辩聪,不是真正的现量的心。而且我们所谓的“天才”普遍都是偏执、脆弱,和正常人的生活都不太一样。所以我们对人的研究,对人的能力的一种合理的开发没有一个合理的方法,更多的是一种功利心。其实问题很简单,就是一正一负,正的是什么,负的是什么,这个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就懂了,并不那么复杂。其实这两个东西还要离两边,因为有“两”就有对比,这就比量。真的从来不在“两个”里头,只有离开了两边才是中道。两个里头其实都是假的,能取、所取都是假的。假的是附加上去的、比量出来的,现量不可能是“两”。两个一定是最基本的比量的前提,进入“二”的法门了,你已经颠倒了。入了“不二”的法门才是进入真实之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嘉兴石佛寺“定慧之路”止观禅修小结
中观论
谈真如
《大乘百法明门论》第一讲|唯识宗的起源源不断(上)
宋词极简史:这27首名作,唱尽大宋王朝319年
什么是“三法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