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同衡学术讲堂丨全域视野下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对省市全域范围内的遗产进行整体评估,构建更完整全面的遗产体系,与其他规划进行多规合一的协调,推动遗产进行全域范围内的更有成效的资源统筹,成为当下城乡遗产保护不可回避的重要方向。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遗产中心主任霍晓卫博士以同衡近年来在浙江、海南、晋江、广东等地的实践案例与思考为基础,分层解读省市全域遗产保护的工作目标和方法。


霍晓卫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副总规划师

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 主任

博士、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大家好,很高兴跟大家分享《全域视野下的遗产保护与利用》。首先介绍一下“全域”的概念,它实际上是以一个城市或者一个省份的行政管辖范围作为规划编制范围。表面上看,行政范围是由一个时代的国家中央政府来提供划分的,但从我国来看,历史上行政边界的划定,实际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层层变迁,大都是根据山川形变或者犬牙交错的原则来进行划定。所以,行政范围本身具有延续性和传承性,同时它也是形成、酝酿和发展一种地域文化类型的基础条件。我今天讲的这个主题就是关于市域或者省域范围内的整体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利用的一些研究,以及一些相关案例分享。


01

历史城镇与文化遗产之间的联系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说,历史城镇本身是一个基本规划编制单位,但是历史城镇也有文化遗产的属性,它是一类特殊的文化遗产,是聚落遗产的一种类型。所以我们要对历史城镇与文化遗产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基本的认知。

 

第一,城镇是人类发展历史上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与文化载体。任何城镇,无论我们今天说它建的好,或者不是那么理想,它都是那一时期很多代人的心智和体力的凝结,是一种文化现象与文化载体。

华盛顿从纯自然状态(右下)到形成行政主轴(左上)


第二,历史城镇是文化遗产最为集聚的地区,本身具有复合的遗产属性特征。从历史城镇的分布可以看到它所带来的人类的文化足迹以及这些足迹所反映的特点——文化遗产可以呈现出一个非常广泛的分布,也会有一些聚居性的集中。而历史城镇又不单单是城墙围城的,它与周边的自然、人文环境都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

云南昆明滇池周边文化遗存分布


第三,经济社会的变迁引发新的城镇发展现象以及新的文化遗产类型,二者往往紧密相关。在上世纪60年代,一些西方城市也做了旧城更新,但大的思路原则就是把以前城市里的传统的老房子全部推倒重建现代主义风格的新建筑。也就在那个时候,西方的一些规划学者以及遗产保护专家开始反思,成片的历史肌理、历史地区是不是也应该作为遗产来认识?可以说,把成片的历史地区当成文化遗产来看,是城市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思路转换

上世纪60年代西方城市旧城更新案例


总的来说,城市的发展也是文化的累积,在城乡规划中贯彻遗产观,对于塑造高质量的城乡建设是非常有贡献和作用的。文化遗产是城乡规划的创作源泉,是认知老城区价值特色的一个重要视角,是勾勒以及梳理城乡特色空间环境的结构


再回到今天的主题上,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介绍:

(1)全域遗产保护利用的现实诉求,从城乡的角度来说,在有了方方面面的诉求之后,我们必须面对“在当前的历史时代,怎样去进行更有利的、也更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问题;

(2)全域遗产保护和利用已经形成了的一些对应的技术准备;

(3)结合我们参与的、或者我们比较了解的四个案例给大家做分析讲解。



02

全域遗产保护利用的现实诉求

2.1 遗产分布在全域内,即便是名城的历史城区,街区内遗存数量绝对占比也非常小

比如,昆明的历史文化街区及文物保护单位的比例只有百分之十几,而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也仅仅占到22%。另外,我们还统计了中国40个县级历史文化名城,仅有20%的各级不可移动文物位于历史城区及历史文化街区。在2017年名城大检查的132座名城中,其中114座名城中街区内文物数量占市域文物总数比例的中位值为5.30%

各个县级历史文化名城中不可移动文物占比


2.2 全域内的文化遗产的类型与价值,中心城区无法全面覆盖

以西北的历史文化名城银川为例,下图中右侧中间的蓝点是银川历史城区的范围,除了这个历史城区范围之外,它的周围还分布着一些非常重要的体系性的文化遗产,包括西北方向的西夏王陵、人工渠溪体系、边防文化线路、军事防御相关的遗存以及新旧宁夏八景等。

银川文化遗产保护内容及分布


历史城区的遗存很重要,但是它与市域的遗存不一样,它们是互相补充、各有重要性的两个体系,它们整体的遗存体系以及对应的价值才共同构成了银川这样一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2.3 中心城区与郊区的遗产保护所面临的威胁不同

中心城区面临的威胁有以下几点: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存在矛盾;大拆大建、拆真建假;不合理的占用和利用;基础设施需要改善等。但总的来说都是过于积极建设和保护不当所导致的威胁。

大拆大建和不当的整治更新方式

导致古城大面积风貌片区消失


同时,中心城区面临的威胁还有规划管理不当。我们国家在规划管理方面对于历史文化遗存的协调和一些针对性的技术研究不足,使得历史文化街区里面要么是没办法进行基础设施的整修,要么就是提升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基础设施的产业水平却导致历史街区受到伤害。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而郊区面临的威胁往往是一些文化遗存被忽视以及无从利用,主要体现在“低级别遗存位于保护盲区”、“年久失修、修缮养护不到位”、“亟需环境整治”以及“展示利用不足”等方面。

明长城由于厂房建设而被推倒


对于郊区来说,大量低级的遗存位于非常广泛的区域。从城乡规划的角度来看,由于没有做过整体保护的梳理,没有整体的策略,且没有在全域层面上认识到这些遗存的整体价值,所以有限的规划管理或者保护管理的人员,没有办法进行全面的监管,导致有很多低级类的遗存因为农村居民点的建设、农田的平整等等原因被忽视、废弃和破坏。

遗存内部及周边环境遭到破坏


2.4 国野一体、跨城乡、跨行政区划的大尺度、整体性遗产类型与分布

我们国家在非常长的历史时段所建立起来的“国野一体、跨城乡、跨行政区划”这样一个大的行政管理,以及文化的交流、交融、互动,遗留到今天形成了非常多的大尺度的、整体性的遗产类型与分布。以顺天府来说,它的管辖是以都城为中心,脉辖共同形成24个州县的整体的行政管理。

顺天府二十四州县


不同级别的城市之间会在功能构成上存在分工,它们会进行文化、经济、行政管理等各种交流活动,遗留到今天就会形成大量的、丰富的遗产类型。比如《凤台形胜祗》,这张图其实给我们勾勒出来的是一个依托拜谒行为所关联的包含很多聚落遗产、山水景观在其中的整个的遗产体系。

凤台形胜祗(《凤台祗谒笔记》)


2.5 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文化交流、经济互动、社会平等的需求

全域遗产保护与利用是中国发展到今天为了实现城乡一体的文化交流、经济互动和社会平等的需求,我们讲城乡一体化就是希望能够使城和乡在方方面面能够融合,互为资源,互相服务,达到在经济、社会、生态空间、制度以及文化方面整体协调发展的目的

 

对于文化遗产来说,它承载的不仅是城里人的历史记忆,也不仅仅是村里人的历史记忆,它承载的是在这个区域内生活的人共同的历史记忆。以“全域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来做抓手,就可以通过文化的整合来提高区域内的共同发展的意识,从而促成产业以及社会的一些积极的互动。

临海传统村落调研与保护利用策略研究


03

全域遗产保护的技术准备

3.1  对国家遗产家底的全面盘查

我们国家有一个文化遗产的构成体系,包括文物、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建筑(区别于文物的建筑类遗产)、工业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这个遗产体系的构建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直到今天才建立起了这样一个框架。

我国文化遗产构成体系


到目前为止,我国共有134座历史文化名城,县级以下的名城有41座,其他的都是县级以上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大约是有861片,这是一个很大的数额;经过第三次文物普查之后全国共有约77万处不可移动的文物,以及经过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之后,全国共有4200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全国已确定了的历史建筑有1.87万处;名镇名村经过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六批公布后一共是有252个名镇、276个名村;还有经过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门四批公布,全国共有4000多个传统村落这些庞大数量的文化遗产都是我们国家重要的家底


3.2 大尺度跨区域遗产类型与方法的国际共识和国内探索

在全域文化遗产保护中,有很多尺度非常大的遗产类型是分布在全域范围内的,这些类型也是跟国际上的一些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路和技术方法的探索紧密相关的。比如,在上世纪的九十年代首先提出了“遗产廊道”的概念,后来用“文化线路”代替了“遗产廊道”,之后文化线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也不断地推进。法国的朝圣之路、日本的参拜道以及中国跟其他国家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到天山的廊道路网,都是一种文化线路。


2011年《文化线路申请世界遗产研究报告》中,共梳理出有潜力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文化线路26条。其中,“国际/洲际”交通线路11条,全国性线路6条,国内区域性交通线路9条。报告中提到的丝绸之路、大运河目前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其中大运河是以运河类遗产列入的世界文化遗产。

法国的朝圣之路(上) 日本的参拜道(下)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


还有一种大尺度的、可以跨区域的遗产类型叫做“文化景观”。文化景观也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被明确的人和自然共同创造的一种遗产类型。比如,新锡德尔湖周边有许多在生产生活的人类聚居,那么湖和周边城镇就共同形成了一个文化景观;类似的还有五台山文化景观、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其中,哈尼梯田是由森林、水系、村落、梯田四素同构的文化景观,它的范围涉及云南红河州四县上百平方公里的梯田,以及中间上百个村镇。

新锡德尔湖(左)和五台山文化景观(右)

哈尼梯田文化景观


3.3 全域层面多规合一的要求

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要“推动有条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多规合一’”。“多规合一”是指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依据,强化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环境保护、文物保护、林地保护、综合交通、水资源、文化旅游、社会事业等各类规划的衔接

 

比如,在大理的“多规合一”工作里面就包括非常多的类型,里面也有跟文化遗产相关的叫“紫线”跨地域规划。“紫线”是我们对于文化遗产保护范围的统称,它是一种保护的边界。

大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界线


04

全域遗产保护利用的案例分享

4.1 浙江省域历史城市文化资源评估与利用潜力研究

这个项目实际上是对于浙江省其他没有被列为省级及以上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城市进行整体的资源与价值的梳理,提出未来具备申报省级或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的资源清单,以及关于如何申报的技术路线的课题研究。对象涵盖了浙江非省级以上的历史文化名城,共计33座县和市。

浙江非省级以上的历史文化名城


我们以历史城市文化脉络研究来解读浙江省域历史发展,并梳理出覆盖省域历史进程的价值主题,再以名城保护的方法和标准来指导这些虽然不是名城、但是具备名城潜力的历史城市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并提出基于历史城市文化资源整合的在省域层面展示利用的一些建议。

浙江省域历史城市文化资源评估与利用潜力研究技术路线

浙江历史城市的十二项价值主题

历史文化名城申报的不同梯队


4.2 海南省的文物保护总体规划

这是以清华同衡遗产中心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为主做的一个省域范围内的文物保护的总体规划项目。海南省是国家进行多规合一的重要试点省份,通过对背景、现状问题和文物资源的全面梳理,提出了本规划的技术路线,全面梳理了“多规合一”下的省文物保护规划的技术框架。我们将技术路线整体分为三个层面,分别是技术层面、发展战略层面和实施管控层面。

“多规合一”下的省文物保护规划技术框架


通过微信填报等方式收集、核对了文化遗产的信息之后,我们完善了文物的坐标点,并编制了保护的规划区划,并将一批重要文物保护单位的区划都纳入到多规合一的平台中。然后把非常多的低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通过GIS分析工作赋予它们不同的类型、不同的级别、不同的价值属性、不同的群众。让它们在空间上有一个整体性的流程线,那么就能根据文物分布的重要性以及密度、数量等特征,划定出重要的保护区域、开发建设的限制区域以及开发建设的不敏感区域,这是从省域层面进行空间和统一运用管理的一个对策。然后再结合文物分布规律梳理出展示主题,并联系省域交通基础设施提出规划利用建议

海南全省文物分级管控分布图


4.3 泉州晋江市域范围内的传统民居建设群的保护与利用

我们国家现在有非常多的传统民居的类型,分布在各个县域级的市域范围内,这种情况在浙江、江苏、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省份尤为突出。晋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建泉州的一个县级市,它的县域面积有721.7平方千米,辖6个街道、13个镇,共有92个社区、293个行政村。我们在晋江做了一个关于全市域的传统民居建筑群的普查以及如何与其他规划相衔接的工作。

 

首先,我们搭建了一个基于GIS系统的平台,结合高精度的航拍,大概确定一些集中成片的传统建筑群的所在分布,然后再去进行田野调查,来具体核定这些历史文化遗产。

搭建GIS平台支撑解译、调研、规划、管理全过程


经过解译,我们共发现了1337处传统民居建筑群,四万五千多栋传统民居建筑,分布在所有的乡镇范围地区,经过进一步的深入摸底普查,传统民居建筑精确到了43335栋。这些传统民居建筑的类型既有大厝、番仔楼(受东南亚、南洋的影响,跟传统民居建筑相结合的建筑)、也有更西式的洋楼以及石屋等等。

传统民居建筑解译要素

传统民居建筑类型


然后,我们确立了传统民居建筑群的评价体系,以久远度、稀缺度、规模、丰富度、完整性以及工艺美学价值等作为评价因子,再根据传统民居建筑在市域范围内的分布,判断它如何跟其他的城乡规划或者其他的专项规划如旅游规划、绿道系统规划、全域田野风光体系规划、十三五的重点项目规划等相衔接。

将建筑群纳入城市旅游规划、绿道系统规划、全域田野风光体系规划、十三五重点项目规划等


4.4 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线路保护利用系列工作

这项工作基于对南粤古驿道的价值认识,它经过了历朝历代千百年文化的发展,是闽南地区与长江流域、中原地带以及一些海外国家之间持续不断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

南粤古驿道


经过广东省两年多的工作,南粤古驿道已梳理出包括古道、绿道、步道、风景道及水道在内的文化线路路径载体,建立起了南粤古驿道标识系统,并聚集起体育、农业、文化、旅游、生态等不同产业发展的资源要素,八条各具特色的古驿道示范段初具规模,保护修复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了良好的示范引领效应。

聚集文化、体育、农业、旅游、生态的古驿道

八条各具特色的古驿道示范段


在对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线路保护利用系列工作进行评估的过程中,我们总结了一些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的想法:


一,高点定位,理念鲜活,以具有创造性的顶层战略设计统领全局,整合各方资源,尤其为遗产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与示范;


二,有效整合多部门、多层级,建立起一套高效实干、责权明晰、统分结合的保护管理机制,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之路做出了具有启发性和借鉴意义的实践;


三,在推行过程中,通过大量品牌活动唤醒公众及社区对共同历史的记忆,调动起广泛参与热情,实现遗产的社会价值,在省内形成一股强劲的“古驿道热”、“传统文化热”、“历史文化热”,真正使遗产“活”起来。


最后给大家做一些总结:第一,鉴于中国全维度的国野一体的文化脉络与遗存分布,只有全域视野才能全面讲好“中国故事”,才能将宏大的“中国故事”分解为准确的“地方故事”,增强文化自信。第二,文化遗产是发展文旅文创的基本资源,多规合一、城乡统筹、精准扶贫等是当下发展大势,全域文化遗产系统化保护活化是有力抓手。第三,坚持调研监管、保护利用、活化宣传的制度机制技术创新,多主体参与、社区参与形成合力,田野调查与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结合,才能做好全域遗产保护利用的大事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河北省大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乡愁里的广东 ‖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劲:南粤古驿道于考古学科而言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2015规划年会 | 专题会议:城乡历史文化保护的探索与发展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拟定规划升级版
近日,省政府正式批复徐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解析文化遗产保护的“泉州样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