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魏光明工作室·探索||小学数学作业评价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结果

作业是学习外显化的必要,可以把学生内在认知的过程以可视化的形式表露出来,是数学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有利于教师捕捉学生学习的真实状态。

笔者以为,需要发展与更新作业评价的理念和模式,将“对学习的评价”调整为“为学习的评价”:从关注作业结果到关注作业过程,从关注甄别到注重发展,推进学生数学思考和数学态度的发展。立体多元的评价主体、丰富多样的评价方式以及对评价结果的适当运用是“为学习的评价” 的具体表现。

Vol.1

立体多元的评价主体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版)》(以 下简称“课标”)指出,教师、家长、同学及学生本人都可以作为评价者。因此,评价的主体可以更为立体化,改变以教师为唯一评价主体的单一评价,综合运用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做较为全面的考查。

  (一)学生自我评价—— 凸显学习主体性

学生对自己作业的正确评价可以促进他们的内省,从而改进他们的作业和学习习惯。当然,这种自我评价也不是脱离作业结果和作业态度的孤芳自赏,学生需要综合多个评价角度,最终形成对自己的正确认识。

笔者曾布置过有关数学阅读的作业,为帮助师生共同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及效果,设计了如下页图1所示的自我评价反馈单。

图1

此自我评价反馈单设计的宗旨是让学生不仅知道他们的阅读任务,而且掌握阅读行为的自我评价方法。第2项,引导学生合理规划阅读时间, 培养他们做事的计划性,体会学习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3项,引导学生面对困难时主动寻找突破方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第4项, 引导学生对所阅读内容进行回顾和反思,形成自己的主观判断和认识,从而形成反思性的、主动的知识建构的学习智慧。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育每一个学习者的“自我教育力”,评价也必须置于学习者的内部。教师为学生提供自我评价的机会,学生就成为评价的主体,他们通过评价自身的学习状态、自身的准备、自身的感觉等进行自我反思,支撑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进步,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以及后继学习行为的调整。

(二)同伴评价—— 构建学习共同体

同伴之间的互相评价,可以促进学生了解他人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从中借鉴经验,取长补短, 更大范围地辐射评价的影响。

笔者的班级从三年级开始就一直延续着这样一项周末作业:搜集与下周学习内容联系较为紧密的数学阅读资料,可以是数学史、数学故事、数学谜语… … 那谁收集的资料与所学内容联系最紧密,让人眼前一亮呢?笔者把评价的机会给了“大众评委”——— 全班学生。在一周学习的尾声,学生投票产生每周的“最佳数学阅读资料”。

学生互评能够更好地发挥评价的“发展”功能:同伴之间年龄相当,有共同的语言,因此同伴对自己的评价更容易被接受,进而发生改变。如果初期收集的资料不够好,则可以根据他人的意见重新递交资料,以改进自己的学习。同伴互评机制,让班级里的每个人自觉成为资料 的搜集者、整理者、阅读者、评价者,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收获学习的方法,提升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数学素养和能力。而带着评价的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从而形成积极思维的学习共同体,也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活动的最大受益者。

这样的互评机制形成了以作业为“圆心”,以数学素养为“半径”的“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分享意识、合作能力、学习态度、持续注意力等,都能在这样的“圆”中得到培养和 锻炼。互评机制的发展和完善,能让“圆”的“面积”不断地扩大。

(三)家长评价——关注情感评价

基于三维目标的要求,学习情感评价理应成为“为学习的评价”的关注对象。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主要体现为积极的学习情感、良好的态度和动机。邀请家长参与评价,能够追踪教育细节,透视学生在学习上的细微变化和发展,从而完善对学生能力和情感态度的评价。

笔者在元旦假期结合“复式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的教学内容,给五年级的学生布置了如下页图2所示的作业,同时邀请家长对孩子的作业过程进行评价。

图2

开学后,笔者收到了一封特别的邮件:

孩子非常认真地完成了本次的作业,她的一些想法也让我转变了对待数学作业和数学学习的态度。

当她和我讨论这项作业时,我的第一反应是用电脑绘制就行了,这样的图表用Excel太好做了。可孩子说,全部交给电脑,就没有太多的收获了,自己应该参与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绘制图表、分析数据的过程,最后再用电脑来检查统计的结果。孩子的意见,让我比较汗颜。

按照体测标准,明确每个同学的成绩对应的等级,然后再分类统计每个等级有多少人。这可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每个等级有一个数值范围, 孩子在完成这项统计时特别仔细,采用了画“正” 字的方法统计相应的人数。在绘制统计图的时候,她刚开始没有注意纵轴刻度的取值,将刻度值放得很大,结果一个个条形图都成了 “武大郎”。我通过Excel操作,让孩子看到了同样的数据不仅可以作成条形统计图,还可以作成饼状图、柱状图… … 孩子感叹:统计真是门大学问!

和孩子一起成长,我也又做了一回小学生。我特意拍下了照片,给成长留个纪念。

家长参与评价,可以让家长和教师更清楚地了解学生日常学习的全过程,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从而进行更为有效和更具针对性的指导;能够更好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化表现,能够相对准确地预估学生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

(四)教师评价—— 发挥“合力”作用

“为学习的评价”在追求评价主体多元的同时,并不意味着忽略教师评价,教师应是评价的主要实施者。笔者认为,教师评价应是每次作业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应是画龙点睛之笔,应从更为专业的角度对学生个体或整体加以引导。

教师应作为立体化评价主体中的核心,发挥着协调、连接等作用。学生的自我评价可能会“片面化”,同伴之间的评价可能会  “情感化”,家长的评价可能会 “失真化”… … 这时,教师的作用就尤为重要,需要做到对各种评价的平衡、补充、调整、修正等,做好综合评价工作,发挥出多元评价的“合力”作用。此外,教师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共性和个性,可采用以分层评价为主、统一评价和分层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Vol.2

丰富多样的评价方式

课标指出,评价方式多样化体现在多种评价方法的运用,包括书面测验、口头测验、开放式问题、活动报告、课堂观察、课后访谈、课内外作业、成长记录等。每种评价方式都具有各自的特点, 教师应结合学习的内容及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

(一)中肯实用的文字评价

文字评价是较为常见的书面评价形式,应强调其指引性、鼓励性、肯定性。如:“你的创意让老师感到惊喜!”“通过你的介绍,我才发现这本书竟如此有趣,我也来读一读。”“原来这里的红绿灯设置真的有问题,我们一起写信建议交管部门改一改。”教师要尽量借助合适的评价语言,对学生产 生良好的情感价值导向,彰显学生个性,激励学生进一步的学习。

(二)喜闻乐见的符号评价

从儿童心理年龄特点出发,符号评价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评价的载体。“☆”、“△”等符号较为传统,可以加入一些带有趣味性、形象性更强的符号。如作业完成较好的,可以得到  “

”;作业中有独特创意的,可以得到   ”
”;作业欠佳的会得到  “
”。这些充满了趣味和人情味的符号能拉近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亲子之间的心理距离。

(三)及时互动的网络评价

网络互动评价的即时性和互动性更强。因此,可以借助 QQ、微信等通信软件,及时发布教师、家长的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的互评意见,利于教师、家长和学生自己及时了解班级作业的完成状态,在互动中了解作业中的“优法” 或问题,从而把评价变成进步的动力,让作业完成得更好。

此外,在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精彩的瞬间值得珍藏和点评,教师和家长可以拍下这些精彩瞬间,并给出相应的评价。

Vol.3

对评价结果的适当运用

“为学习的评价”关注将评价的核心功能从对学习的评判转向对学习的促进。而评价结果的恰当呈现和运用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提升能力和素养。

从学习结果的不同呈现方式来看,可以将作业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类。不同类别的作业可以采取不同的呈现方式:

(一)静态作业——欣赏式解读

有时,作业的呈现方式是纸面的、静态的,教师则可以精选典型的作业成果进行展示,并引导学生欣赏式解读。

例如,针对一年级的数字想象画作业,可以举办数字想象画校园展。展示学生的精彩创意,彰显数学的色彩斑斓,使学生心中的数学世界直观化。欣赏式解读,得到肯定的不仅是最终呈现的作业,还有学生完成作业过程中的态度和创作热情。同时,它也为不同能力结构的学生提供了展示才能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学习自信心的提升。

(二)动态活动——延伸式交流

不少作业会以活动的方式布置,教师则可引导学生开展延伸式交流活动来进行 “为学习的评价”。

例如,认识人民币时,不同面值之间的进率以及付钱、找钱方法学生掌握起来有些困难。针对这些难点,教师通常会布置这样一项实践作业:和家长一起去超市、菜市场购物,学习付钱、找钱。为了进一步了解和评价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以及完成过程中的收获,教师可以后继组织举办“小小跳蚤市场”的购物活动。这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考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和理解了人民币的使用,同时考查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为学习的评价”是一种支持学习的评价模式,关注相对于自己而非他人的个体成就,关注能力而非智力的检测;是一种建设性的评价观,将评价的核心功能从对学习的评判转向对学习的促进,追寻的是进一步促进学生知识的获得,而不是对学生进行分级。未来的学习评价应该是“为学习的评价”,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目的,注重学生整体能力的提升和情感的发展,把评价看作改进学生学习的有力工具,以评价促发展。

本文发表于《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2021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崔允漷,王少非,夏雪梅.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LindaCampbell,BruceCampbell,DeeDickin- son.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第三版)[M].霍力岩,沙莉,孙蔷蔷,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

[4]钟启泉.学业评价:省思与改革——— 以日本高中理科的“学习评价改革”为例[J].教育探究,2013(1).

[5]王丹.从“为学习的评价”到“为学生的评价”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

     供稿:姜   华     

编辑:孔令春

 审核:魏光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作业批改的作用
写给青年教师(23):打破评价瓶颈:学生主体参与的自评方式探索
“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策略
初中数学学科学生发展性学习评价方案
放飞生命的生本教育
中学生数学学习主体性评价的探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