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深度解析:相对于好莱坞“六大”,历史悠久的“八大”国有电影公司何去何从

文丨达伦糕    来源丨制片人内参

 

迪士尼收购福克斯的新闻又一次让人们关注到了好莱坞巨头的兴亡变化:最早的好莱坞黄金时代有”五大“:米高梅(MGM),二十世纪福克斯(20th Century Fox),雷电华(RKO),华纳兄弟(Warner Bros.),派拉蒙(Paramount)。


后来,随着哥伦比亚(Columbia), 迪士尼(Disney), 以及环球(Universal)的崛起,“五大”开始变为“八大”。

 

再后来,雷电华电影公司1951年退出电影圈,转向无线和有线电视发展。之后1981年联美公司又并入米高梅公司,改称米高梅—联美娱乐公司。 2005年索尼吞并了米高梅,终于奠定了看似稳定的六大格局。

 

中国有没有这样历史悠久的电影公司呢?除了最近二十年来崛起的行业大佬,诸如万达,华谊,光线,博纳等等,其实中国也曾经有属于自己的“八大”影业公司。

 


中国“八大”电影集团”包括:中影(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上影(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潇影(潇湘电影集团)、长影(长春电影制片厂)、八一(八一电影制片厂)、峨影(峨眉电影集团)、西影(西部电影集团,前身为西安电影制片厂)以及珠影(珠江电影集团)。

 

这些“宝大祥”的老牌公司有的已经有了接近百年的历史,见证了中国电影的兴亡盛衰,那么为何这八大集团没有在当代的影坛获得诸如好莱坞“六大”一样的霸主地位呢?

 

本文就将为您解析一番。

 

企业转型路漫漫:没上市的地方国企苦哈哈


 

2016年8月9日,中影在上交所上市,之后连续迎来了12个涨停。2016年8月17日,上海电影同样在上交所挂牌,连续迎来了8个涨停板。

 


在“八大之中”,不仅仅是因为“中”字头的光环,中影集团的两项垄断性业务足以令其彻底摆脱同辈的行列,让人难望其项背。

 

一是外国影片的引进和发行权。中影集团是中国大陆惟一拥有影片进口权的公司;并且,中国目前只有中影集团和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具有进口分账片的发行权,而中影集团亦持有华夏11%的股份,仅次于最大股东中国广播电影集团持有的20%股份。

 

二是中影集团所拥有的电影频道(CCTV-6)平均收视率和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保持在央视各频道的第二名。

 

其实,就算中影不上市,它的地位和业务范围也注定其生存状况优于他人。

 

上影集团在上市前就已经拥有联和院线、上海影城、永华影城等院线公司。其中,联和院线在2016年实现31亿元票房,占全国市场份额7.14%。 

 

在发行渠道上,上影集团去年联手浙江时代电影、江苏幸福蓝海院线、河南奥斯卡院线、四川省电影公司组建成“四海电影发行联盟”。根据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对外的说法,四海发行拥有的院线资源占全国近20%。

 

与中影、上影两家通过上市促进结构改革不同,由于缺少中影、上影这种接近政治中心或经济腹地所能得到的资源支持,包括峨影、长影、珠影等在内的其它“八大”国有电影集团,则基本都处于苦苦挣扎阶段。

 

资金和人才的压力成为限制其发展的最大瓶颈:每年能赚钱的业务越来越缩水,成本负担却与日俱增;曾经撑起企业门面的制作人才纷纷下海,而只占位却跟不上潮流的老员工却积重难返。

 

以峨眉电影集团为例,据2016年的调查数据,峨影员工平均年龄50多岁,人数达到了1000多人,离退休占到一大半;但是人员的配置却极其不合理,连两到三个配置完整的剧组都很难组起。不仅是人浮于事,最大的负担其实是来自于工资及退休补贴,峨影集团近一千人,包括在职与离退休,一年的各种费用发放便高达两千万余元。这样的成本结构放在收益状况良好的民营企业也算是高的。

 

成本偏高,经营性收入渠道有限,峨影2015年-2016年的扣非净利润都为负数。

 

这样的现象在中影和上影之外的“六大”其实很普遍,曾经是新中国多个“第一”(包括第一部故事片,第一步译制片,第一部动画片)拥有者的长春电影集团(长春电影制片厂)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数据显示,长影2014~2016连续两年度公司营业利润均为负,营业外收入远超主营收入。这也是国有电影公司普遍的现象造成的结果:拍电影并不赚钱,收入往往是依靠其他渠道,比如器材租赁,场地外租等等在既有资源再利用上的收入。

 

九十年代是分水岭:民营电影公司开始崛起称为主流


 

国字头电影集团的拐点出现在上世纪90 年代,中国电影市场化进程下民营影视公司纷纷崛起,占领市场重新洗牌。

 

而在90年代之前,八大电影公司占据了中国电影的绝大部分市场,问题在于,那个时候的市场之小,电影观众之匮乏,是现在的这个时代难以想象的。

 

在2003年电影产业化改革之前,中国电影曾经历长达十几年的低迷期,在1990年-2003年期间,中国电影完全依靠的是国有企业在坚持国产电影的生产,但是由于整体形势低迷,日子并不好过。

 

2002年算是国产电影的最低谷,当年全国一共只有9亿元票房收入,其中5亿元来自国产电影,这样的数据还比不过现在国内某些热门影片单部的票房。据统计,当时电影行业大约有50万从业人员,等于每人每年只有1000元的收入。这个时期国有电影企业的消耗是巨大的,投入和产出完全不成比例。

 

在进入新世纪之前,电影的生产资源完全是国家垄断的,牌照是国家的,民间资本、社会资本是不能介入的。2003年产业化改革后,国有企业失去了对资源的专属占有权,如果不按照市场机制去运作,大量人才的流失在所难免。

 


2009年,势头正劲的民营影视企业华谊兄弟挂牌上市,成为国内影视行业第一股。此后几年间,万达院线、光线传媒、华策影视等民营影视公司也相继登陆资本市场。而以传统“八大”为代表的国有电影企业,却深陷内部机制改革的困顿中难于脱身。

 

国有电影企业错过了中国电影与资本联姻的第一个黄金机遇期——2003年改革初始的全国票房仅仅10.1亿元,但是此后产业化改革释放的能量推动票房以每年30%以上的增幅增长,2010年即超过100亿元,2016年超过400亿元,2017年超过了500亿元,而增幅仍然不减。

 

非常遗憾的是,以“八大”为代表的国产电影公司却没有抓住这个黄金时期,没有同其他民企一样乘坐上资本的高速列车。

 

要在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就要摒弃事业单位的基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机制对自身的有效约束,于是,上市成为必由之路;当然,上市不是万能的,就算是上市之后的民企电影公司,在获得资本扶助之后也要面对市场变化的诸多问题。

 

曾经的辉煌是否能够造就未来的复苏?


 

中影和上影上市一定程度改变现有的影视产业格局,也给了“八大”国企中剩下的地方公司以有利的启示。之所以这些国有企业上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民营影视企业的迅速崛起。他们的不断发展壮大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国有企业的发展空间,使得这些企业不得不转变思路,投奔到“资本大海”之中,来继续巩固自己的行业地位。

 

当然,资本不是万能的,就算能上市,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中影上市时,便提到了中影发展困境在于“对于优秀的电影创作人才吸引力不够”;而上影的总裁任仲伦同样表示,上影的短板在于“缺乏商业电影市场比较有号召力的导演”。

 

说白了,无论是已经上市的中影和上影,还是还在挣扎之中的其他“八大”,都面临着制作能力上的严重不足以及孵化并出品具有商业效应和口碑IP的短板。

 

想当年,其实“八大”也可为精品IP层出不穷。

 

“上影厂出品:《铁道游击队》《家》《渡江侦察记》等影片曾为新中国电影奠定了最初的基石。”

 

“由郭沫若亲笔题写的“峨眉电影制片厂”曾出品:《焦裕禄》《鸦片战争》等30多部影片,获国内外各种奖项80余次。”


霸王别姬剧照


“西安电影制片厂则是张艺谋,陈凯歌,顾长卫的摇篮,曾经出品:《天地英雄》《霸王别姬》《大红灯笼高高挂》等一系列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作品。西影一度代表了中国电影最高水平。”

 

“长影被称为中国电影的摇篮,有着深厚的电影制作积淀,在70 年的历史中,曾拍摄出:《上甘岭》《英雄儿女》《五朵金华》等多部经典影片。”

.......

 

稍微查阅下就可以发现,“八大”电影曾经为中国观众贡献了无数的精品力作;只可惜的是,这样的精品内容的生产能力随着人才的流失逐渐干涸,现在的国产电影公司竟然已经把内容的匮乏作为了主要难题。

 

作为国有企业来说,改制的关键是人,不仅是前面所说的内容制作上的人才,公司化运营以及符合现代标准的电影项目的管理人才也是关键。在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的优点非常突出,尤其对于中影、上影,长影这样的老字号、大招牌来说,在文化企事业单位里行政级别高,对资源的调配几乎可以说手到擒来,但这并不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用人机制,对于很多已经习惯靠体制吃饭的人来说,人事制度改革无异于断了口粮。

 

尽管积弊重重,国有电影公司也有属于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中国的商业环境下,企业的发展是离不开政府与相关政策的扶持的。在这一点上,“八大”国有企业每年都能获得巨额的来自中央和地方的各类补助,少则几千万,多则能够达到几个亿。获得一定的政府与政策支持后,有利于国企的制度转换,为进一步发展赢得空间。


 

另外,因为历史原因,有不少国企拥有先天的影院资源。抛开中影不谈,上影下属的联合院线是全国票房收入排名前列的城市院线拥有超过200家加盟影院,峨影也有太平洋电影院线、峨眉电影院线、新天地数字院线的参股,合计影院超过100家,珠影旗下的传奇院线和星光院线累计也有超过400家影院.......这样的影院优势在票房日益高涨的今天无疑为国企提供了可靠的收入来源。

 

问题在于,国企如何能够更好地管理并运营这些影城,在既有资源的优势下依靠影院生意提高自己的业绩,而不是让庞大的影院资源成为自己的负担甚至连年亏岁,最后不得不拱手让人。

 

总结来说,除了历史原因造成的人才流失,老龄化,以及国营企业体制僵硬难以快速适应市场变化来说,归根结底,电影企业的关键在于创新力。国有影视企业的管理行政色彩较浓,创新活力较低,不仅不利于吸引资本的青睐,也无法吸引人才的停留。

 

看来,和美国“六大”面对互联网企业的冲击而需要兼并整合,与时俱进一样,作为中国传统国企的八大,也必须在接下来的转型道路上走出自己的“创新”基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电影制片厂的前世今生
国内几大电影制片厂现状
改革进行时:国有电影企业的现状与走向
老电影《七天七夜》1962年(长影 西安电影制片厂联合出品)
北京市电影公司改制完成
新中国第一家电影制片厂,长影七十三载培养出的璀璨群星名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