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工艺考古 | 汝窑与南宋官窑制作工艺对比

宋代各色窑址中汝窑瓷典雅精致,部分产品为宫中贡御而烧造。而北宋官窑存在较多争议,学术界尚未确定其具体窑址,许多文章围绕北宋官窑与汝窑的问题展开了探讨。陈万里、叶喆民、秦大树、任艳、李民举、郭木森、李辉柄、王团乐、吕成龙、丁银忠、苗建国等学者都对此有所论证[1]。南宋迁都江南,官窑地点随之变化,杭州修内司和郊坛下两处窑址被认为是官窑所在。邓禾颖、李知宴、李辉柄、李德金、陆明华、吴晓力、赵文军、赵青云、郑建华等许多学者对官窑进行过细致分析[2]。同时,有部分学者将汝窑与南宋官窑进行了对比,如叶喆民指出汝窑与南宋官窑的胎釉成分不同[3];唐俊杰比较了汝窑与南宋官窑的器形等表现形式[4];蔡全法在文章中论述过汝窑与南宋官窑的关系[5],从化学组成角度分析了汝窑的创烧情况及性质;权奎山则在器类、器形、胎釉、装饰、装烧工艺五个方面对汝窑和老虎洞官窑进行了比较研究[6];而刘毅从梅瓶盖、玉壶春品、弦纹三足炉、三足盘、洗、莲花炉等具体器形及工艺方面对比了汝窑与郊坛下官窑[7];沈岳明推断低岭头类型处于汝窑和郊坛下官窑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8];老虎洞窑址考古发现的专家论证会上,孙新民从两窑器物的造型、支烧工艺及釉色、窑具等方面阐述了老虎洞与汝官窑间的相似之处和发展变化[9];张浦生亦指出,老虎洞窑从宋到元,在生产工艺上体现了多源的特点[10];还有森达也比较了汝窑与南宋官窑、耀州窑在烧成技术与支烧方法方面的共通性与差异性[11] 等。但有的文章只是将南宋官窑之一与汝窑对比,有一些全面涵盖了老虎洞官窑和郊坛下官窑的文章只是将在二者内部对比或与越窑、龙泉窑等进行比较,故本文试图通过将汝窑、修内司官窑、郊坛下官窑放在一起,分析三者之间的关联,以此说明汝窑与南宋官窑之间的关系。

 三窑址基本情况

汝窑窑址宝丰县清凉寺位于河南省中西部,从1950年至今经过了多次调查与发掘,窑炉、作坊、建筑基址、过滤池等都有发现,出土了碗、盘、碟、盏、盏托、器盖、钵、洗、盆、套盒、瓶、炉、壶等大量汝窑产品。对于其性质,李辉柄、王团乐等先生认为是北宋官窑,而陈万里、叶喆民、秦大树等学者持相反观点,还有国外学者通过化学分析来进行判断。

修内司官窑位于杭州凤凰山老虎洞,该窑址的发现为解决修内司官窑的存在及相关问题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支持。从1996年发现至今已经过两次大规模发掘[12]。修内司窑出土瓷器种类大体可分两类:一是碗、盘、杯、罐、碟、壶、洗、盏托等日常生活用具为主,器形设计多与传统北宋越窑风格的碗、盘、碟产品相似。二是以炉、尊、觚等仿青铜器的礼器、祭器、陈设器为主,部分器形很大,造型与北宋汝官窑的风格相类[13]

1985年—1986年发掘的郊坛下官窑位于杭州乌龟山西麓,发掘出的1000多平方米生产工序遗迹、3万多片瓷片与窑具实物。出土的器形种类十分丰富,除碗、盘、瓶、壶等生活用器外,还发现了较多鼎式、鬲式、簋式炉、觚、琮式瓶等仿古铜器器形,先后生产了厚胎薄釉和薄胎厚釉两类产品,制瓷历史久长[14]

 窑炉

 汝窑

汝窑窑炉平面形制大致可分为马蹄形和椭圆形两种,中心烧造区的椭圆形窑炉多是连体的[15]。窑炉属于北方典型的半倒焰式馒头窑,火焰在进入窑室后,先上升到窑顶,热量遇阻向下燎烧窑底,烟气则从吸烟孔经烟囱排出窑外[16]

马蹄形窑炉前圆后方,多由工作面、窑门、火膛、窑室、隔火墙、烟囱和护墙等部分组成,窑室面积较大,半圆形火膛,略低于前高后低的横长方形窑床,部分窑炉的窑床上还有匣钵或印痕遗留,可能是汝窑创烧的初期阶段。火膛内出土遗物有匣钵、瓷器残片、大量红烧土堆积等,如 Y14 出土 98%表面不涂抹耐火泥的褐红色匣钵,另 2%则为涂有耐火泥的灰白色匣钵,与烧制天青釉汝瓷的工艺一致[17]。两个烟囱位于窑室后部两侧,隔火墙体、烟道口砖墩和两烟囱之间隔墙印痕多清晰可见[18]

年代略晚于马蹄形窑炉的椭圆形窑炉多由工作面、窑门、火膛、窑室、隔火墙、烟囱等部分组成,火膛内残存有匣钵、垫饼、火照、天青釉瓷片等。窑床前高后低、亦为横长方形,在窑室后半部垒砌隔墙,隔墙下部设置烟孔,隔墙后部即为烟室。相比于马蹄形窑炉,椭圆形窑炉的窑室面积较小、装烧量不大,皆连体式布局,且出土匣钵多数表面涂有耐火泥。(表一)

修内司官窑

在修内司窑址的考古发掘中也发现了两类窑炉的遗迹。

一类是南方常见的龙窑,由火膛、窑室、出烟室组成,前低后高,火膛位于山坡最低处,平面呈半圆形,后有隔墙,窑室位于火膛之后,出烟室则位于窑炉尾部。龙窑破坏较严重,残存 15 米左右[19],与南方其他窑址的龙窑窑炉相比较短。建造材料中使用了造价昂贵、只在官府建造皇室建筑时使用的香糕砖,不同于普通民窑建造的窑炉使用破旧的匣钵、瓷器残片混搭而成,更便于控制炉温和里面的烧造气氛,提高瓷器质量[20],规格之高可见一斑。

另一类为馒头窑,由火膛、窑床、出烟室和护墙组成,这种馒头形窑炉是北方各窑址所常见的,南方宋元时期基本不见[21],且其形制与宝丰清凉寺汝窑址中的窑炉 Y1 十分相似。很可能是直接从汝窑继承过来的,甚至唐俊杰等学者认为这是窑工南渡的结果。但稍有不同的是这种窑炉在修内司窑中是专门烧制素烧坯件的,修内司窑可能是继承了汝窑的素烧技术。(图一)

图一 修内司官窑馒头窑

从窑炉形制的变化可以看出修内司窑的烧造条件与汝窑相比有很大改变,其普遍采用的龙窑窑炉形制更适于南方多山少煤的自然条件,为烧制出质量上乘的瓷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烧制素烧坯件的馒头窑的出现却也说明了该窑址与汝窑之间存在关联。

 郊坛下官窑

郊坛下官窑的窑炉形态与修内司官窑一样,也有两类——与汝窑相似的马蹄形素烧炉和南方地区常见的龙窑窑炉。(表二)

乌龟山龙窑与修内司官窑接近,只不过长度略长,由火膛、窑室、出烟室组成,结合本地特点增加了火膛口的长度。建窑用材比普通民窑窑炉所用的建材规格高,长度、坡度、火膛面积亦不同于宋代普通民窑[22]。且窑头火膛及窑顶坍塌部位发现浙江其他地区未见的耐火材料[23],笔者猜测这是官窑性质的体现亦是与汝窑相关的体现。除发现马蹄形素烧炉外,郊坛下官窑炉膛前方还发现大量素烧坯堆积[24],也可看出与汝窑之间的密切关联。

 窑具及支烧方法

 汝窑

在汝窑窑址的烧造区内出土了大量窑具和制造工具,包括大小不同型号的匣钵、支钉架、垫圈、垫饼、支烧、火照等[25]。

汝窑以涂抹耐火泥的匣钵烧造天青釉汝瓷,使用试烧插饼和试烧插片进行温度测试。这些技术更好地控制了坯件在进出窑炉时的温度不要升降过快,增加了成品率。虽增加了成本,但能控制温度以烧造出符合要求的釉色。

汝窑的烧制工艺采用支烧和垫烧两种。支钉皆采用优质瓷土高温烧成,垫圈则多以耐火泥条盘成[26]。此外还有形制相近、大小不一、腰部有凸弦纹或线弦纹的亚腰形中空圆柱体[27]等,最近几年的发掘中又发现了三叉支烧具等新窑具,充分证明汝窑烧造工艺的复杂和多样性[28]。宝丰清凉寺出土了大量碗、盘、洗的模具,大部分形制极为规整,说明在宋廷对器物尺寸严格要求的情况下汝窑已经普遍使用此种成型方式了[29]。另外,汝窑中心烧造区出土的素烧过的器物或残片,表明汝窑已开始部分采用二次烧成的新工艺[30]

修内司官窑

修内司官窑主要有三种装烧方式:支烧、垫烧和支垫烧。垫烧的方式占多数,少数为支烧,体积较大采用支垫烧。修内司官窑碗盘等采用了同汝窑相同的而浙江其他窑址所未见的满釉裹足支烧法[31],可见故京遗制对其影响,但支钉痕较大。另,少量大件器物则选择裹足刮釉[32]。笔者猜测可能因胎土不同导致支钉荷重能力不同,故在实践尝试后选择了刮釉的方法。

从修内司官窑出土的青铜器素烧器与汝窑几乎一样可以看出修内司官窑还继承了汝窑的素烧工艺[33]。文献记载修内司官窑“澄泥为范”,但窑址内并未发现许多,故有学者认为修内司官窑以轮制为主,个别手制或模制[34]。但也有学者指出根据部分器物上的接足痕迹或接错足的痕迹可以推测是存在模制的[35]。不论怎样,在成型工艺上,修内司官窑未完全继承汝窑,而是多种并用,根据器形灵活选择成型方式。

总体来看,修内司官窑以馒头窑素烧坯件,部分器物裹足后支钉支烧,这些是继承了汝窑的工艺,5头片状支钉、少量垫圈、浅平底匣钵等也与汝窑颇为相似。至后期有了自己的发展,烧造方法变为垫圈,逐渐取代支烧,窑具与支钉痕皆发生改变,成型工艺亦是多种并用,灵活选择。

郊坛下官窑

郊坛下官窑有垫烧、支烧,前者略多。不同于越窑垫圈支烧的情况,郊坛下的支烧方式的确存在模仿汝窑的痕迹,且支钉的数量、支烧痕形状皆类汝。但不同于汝窑的是,郊坛下出土匣钵的数量和种类都很丰富,钵形、罐形、碗形、盆形都有,比汝窑更粗糙未见汝窑常用的漏斗形匣钵,反而是更接近越窑寺龙口等窑址的 M 形匣钵、钵形、碗形等[36],更多呈现了地方特色。在成型工艺上,郊坛下官窑不同于修内司官窑,主要以轮制为主的方式,轮制、模制、手制并用,还有坯胎分段镶接或分片粘接等手法[37],运用更为灵活合理。(表三,表四,表五)

胎、釉情况

1. 汝窑

汝窑胎有浅灰、灰白、深灰等色,釉异常莹润,有月白、卵青、粉青及最典型的天青等色。

器物表面带有烧成过程中胎釉膨胀系数不同而出现的冰裂状或鱼鳞状细密的开片[38],《格古要论》《饮流斋说瓷》 等皆有类似描述。其风格也影响了修内司、郊坛下的审美取向。

汝窑瓷的胎、釉特征,与原料的选择和技术的先进性有很大关系。汝窑采用石灰碱釉,烧制时黏性增大、烧制后釉色柔和,另有玛瑙矿石入釉使其呈现出特殊的光泽。技术上汝窑采用了二次烧成法,如清凉寺汝窑址 F1 处发现大量素烧坯,增加胎体机械强度、帮助釉料更好附着、增加了胎釉结合度[39]。而石灰碱釉技术和二次烧造技术,都被南宋官窑修内司窑和郊坛下窑所继承。

2. 修内司官窑

修内司官窑胎土细润,有深灰、紫色、黑色等,但胎体并不致密、可见开口气孔;釉色粉青为主,因铁元素含量高而呈现“紫口铁足”特点。

修内司官窑受汝窑影响很深。早期呈色不稳定的可能是对汝窑模仿的探索。成熟的器物同汝窑一样为玉质感强的石灰碱性乳浊釉。此外,修内司窑沿用了汝窑低温素烧胎体、再高温施釉的技术,稍有差异的是,汝窑经低温一次素烧,再高温施釉而成。而修内司官窑则是多次素烧,多次施釉,因此修内司官窑器的釉层要厚于汝官窑器[40]

同时二者也有胎釉颜色的差异,老虎洞官窑取土矿坑中的瓷土是取材于附近的灰白色的瓷土矿和紫金土矿组成的混合物[41],氧化铁含量较高,故而胎色较深,与时代更早的越窑系寺龙口窑址、低岭头窑址等相似。这证明修内司官窑产品的生产未脱离本地环境与资源,继承了当地越窑部分传统。且龙窑中烧造的窑内气氛、温度必不同于北方的室形窑,这都会影响胎釉颜色的变化和裂纹的形成[42]

3. 郊坛下官窑

乌龟山郊坛下官窑在南宋前、后期生产两种精美青瓷,前期受汝窑影响更大,前期瓷器胎色有浅灰、灰、深灰和紫色多种,胎体外上一层粉青、青灰或米黄色的薄釉,而汝窑亦属薄釉产品。前期瓷器有浅灰、灰、深灰和紫色等色胎体,胎体外上一层粉青、青灰或米黄色的薄釉,多用支钉支烧,而汝窑亦属薄釉产品。然日用器的圈足高而外撇,有的带有粘接上去的特点,这是延续本地的制作风格。后期的瓷器从薄釉转变为通过多次上釉、多次釉烧的工艺技术烧造的薄胎多层釉结构黑胎厚釉青瓷。放弃了汝窑的工艺而在器底足刮釉,并用垫饼垫烧,多以刮底垫烧为主,垫饼窑具制作精细[43]。修内司窑的某些胎釉特征,如紫口铁足,有冰裂纹、蟹爪纹样的开片,多次素烧反复上釉的技术,都为郊坛窑所继承和发展,其玉质感也是这三个窑口所产瓷器中最强的。

曾有学者选取了郊坛下官窑、汝窑、现代仿官窑瓷片样品等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后,推测两窑口所选用的岩石矿物原料相近,郊坛下官窑的原料和配方可能与清凉寺汝窑有一定的承继关系[44]

但也有学者指出,南宋官窑瓷釉是沿用了越窑系青瓷釉精选细瓷土加灰釉 (草木灰加石灰) 的技术路线。经过对修内司和郊坛下官窑瓷片样品的X-ray 分析和工艺试验的对比证实,郊坛下亦为就地取材[45]。(表六,表七)

胎釉成分对比

老虎洞官窑、郊坛下官窑的胎体皆不致密,胎体吸水率一般在 0.5%~3.0%之间 (表八)[46],汝瓷胎也未呈现对致密度的追求。

另外有学者用EDXRF技术分析化学组成后发现,两类官窑的矿料产地相隔不远,但釉料分区明显,显示出两处窑工的瓷釉用料上各有特色[47]

老虎洞、郊坛下官窑的瓷土成分相比于浙江其他地区是低硅高铝的状态,若与北方的汝窑相比铝含量仍较低,笔者从鲁晓珂先生的《现代实验技术在汝窑和张公巷窑研究中的应用》和杜正贤、周少华先生的《中国古代名窑系列丛书——南宋官窑》中摘取了汝窑和老虎洞官窑、郊坛下官窑的胎体主量元素的数据,制作了如下的散点图 (图二,图三),从图中可看出,二南宋官窑比汝窑的铝含量要低,同时含有较高的Fe2O3,这些元素含量的不同也就使得汝窑烧结温度更高、而南宋官窑的胎更黑。也导致高温荷重软化程度不同,因而支钉痕有很大区别,可见即使像这一较为典型的“故京遗制”,到了南方,由于原料的改变也变了样[48]

在原料有着不同化学组成的情况下,加上窑炉、装烧工具等的不同所促成的窑内温度和气氛的些许不同,即使是承袭了汝窑的石灰碱釉,但也会呈现不同的粘度、颜色等性质。

小  结

通过对三窑窑炉、窑具、制造工艺、胎釉特征等方面的对比可以发现,汝窑对两座南宋官窑的确都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南宋官窑在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条件的情况下学习了汝窑的素烧技术,素烧器、模具等都与汝窑非常接近,支烧具等也有参考汝窑,甚至有些支烧技术是浙江本地传统中未见的,如此烧制的产品也带有汝瓷的影子。后期南宋官窑则逐渐发展出了自己的烧造风格,支烧方式等发生改变。且相比于稍晚的郊坛下官窑,修内司官窑的模仿更明显。但南宋官窑地处浙江,受环境、原料的影响无法烧出完全一致的产品。支钉痕、胎釉颜色都显现出自五代、北宋早期以来浙江本地传统的影响。杭州地区特殊的原料令就地取材的南宋官窑烧造出了有独特风格的产品和精美的黑胎瓷器。

器物外在表现与背后的原料、窑炉、工艺制度等息息相关,一道工序甚至是参数改变都会引起一系列的变化。烧出天青釉的汝窑工匠即使南下参与了南宋官窑的生产也不一定能在南方的条件下比得过本地熟练工匠。故笔者推测,两座南宋官窑的工匠是按本地条件进行取材、烧造、制定配方再进行烧制的,但其中有人为对汝窑产品的模仿或选择了汝窑中较为成功的部分进行学习,比如二次烧造、个别窑炉结构、支具、模具、产品造型、器物风格或装饰等,最终在对浙江工艺传统的继承和对汝窑的模仿之下制造出了南宋官窑产品。

且较早的修内司官窑受汝窑影响更大,郊坛下官窑则是在汝窑、修内司官窑、浙江本地传统的多重影响之下生产的,作为朝廷“另立”的新窑,窑工更加熟练,灵活选择更合适的方法。若据此分析南宋官窑窑工来源,笔者认为可能会有北方南下的窑工或传授技巧或直接参与生产,但更多为本地窑工。

作者:王静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来源:考古与文物研究 2021年第一期

[1] 陈万里. 汝窑的我见 [J] . 文物参考资料,1951 (2);陈万里. 中国历代烧制瓷器的成就与特点 [J] . 文物,1963 (6);叶喆民. 汝窑廿年考察纪实 [J] . 中国陶瓷,1987 (6);秦大树. 宋代官窑的主要特点—兼谈元汝州青瓷器[J] . 文物,2009(12);秦大树. 汝窑的考古学观察与探讨 [J] . 紫禁城,2015 (11);任艳.关于宋官窑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J] . 中原文物,2000(2);郭木森,赵文军. 试析汝窑及相关问题[J] . 华夏考古,2000 (3);李辉柄. 宋代官窑瓷器 [M] . 北京故宫出版社,2013;王团乐. 试析汝窑的性质及相关问题 [J] . 中原文物,2005 (4);吕成龙,丁银忠. 略谈宋代官窑瓷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J] . 故宫博物院院刊,2010 (5);苗建国. 古陶瓷产地判别的科学研究[J] . 故宫博物院院刊,1992(3);李喜宽. 北宋官窑与“京师”及“惟用汝器”—北宋官窑研究序说 [J] .故宫博物院院刊,2010 (5);伊藤郁太郎. 北宋官窑的谱系—关于汝州张公巷窑的诸多问题 [C] //故宫博物院八十五华诞宋代官窑及官窑制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故宫出版社,2012;小林仁. “澄泥为范”说汝窑[J] . 故宫博物院院刊,2010(5) .

[2]沈琼华、李刚等研究者探讨过南宋官窑与浙江其他窑场的关系的关系;耿宝昌、王光尧、李卫东、李辉柄、黄卫文、郑宏、李合、丁银忠、苗建民等对修内司官窑的具体性质、官窑与哥窑或龙泉窑等其他窑址的关系、后代仿官窑器相关问题进行过探讨;还有的学者从细节入手,如沈岳明对掩埋制度进行了否定、项坤鹏总结古文献的官窑相关记载等等;国外学者出川哲朗等亦发表过相关文章。

[3] 叶喆民. “官窑”试论[C]//故宫博物院八十五华诞宋代官窑及官窑制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 北京:故宫出版社,2012:19-33.

[4] 唐俊杰. 汝窑、张公巷窑与南宋官窑的比较研究—兼论张公巷窑的时代及性质[C]//故宫博物院八十五华诞宋代官窑及官窑制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 北京:故宫出版社,2012:235-246.

[5] 蔡全法. 汝瓷渊源与南北官窑之关系 [J] . 江西文物,1991(4) .

[6] 权奎山. 汝窑和老虎洞窑瓷器的比较研究 [C] //故宫博物院八十五华诞宋代官窑及官窑制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 . 北京:故宫出版社,2012:217-234.

[7] 刘毅. 从汝窑到郊坛下官窑的传递 [C] //南宋官窑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123-139.

[8] 沈岳明. 低岭头类型再认识 [C] //南宋官窑文集.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79-87.

[9][10]秦大树. 杭州老虎洞窑址考古发现专家论证会纪要[J] . 文物,2001(8) .

[11] 森达也. 汝窑与南宋官窑—烧造技术和器种的比较.[C] //故宫博物院八十五华诞宋代官窑及官窑制度国际学 术 研 讨 会 论 文 集 (上) . 北 京 :故 宫 出 版 社 ,2012:163-194.

[12] 杜正贤. 杭州老虎洞南宋官窑址 [J] . 文物,2002(10) .

[13][19][23][32][37][45][46] 杜正贤,周少华.中国古代名窑系列丛书—南宋官窑 [M] . 江西:江西美术出版社,2016.

[1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市园林文物局. 南宋官窑 [M] .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王光尧. 中国古代官窑制度[M] .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94.

[15]赵宏. 汝窑2011~2016年考古新发现[C]//梦韵天青宝丰清凉寺汝窑最新出土瓷器集粹. 郑州:大象出版社,2017.

[16] 孙新民. 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址发掘的主要收获 [J] .南方文物,2000(4) .

[17]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宝丰清凉寺汝窑 [M] . 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19-26.

[18] 郭木森. 宝丰清凉寺汝窑址 2000 年发掘简报 [J] . 文物,2001(11) .

[20][29][34][39][40] 霍旭东. 从汝窑、修内司窑和郊坛窑的技术传承看宋代瓷业的发展 [D] . 辽宁师范大学,2010.

[21][35] 邓禾颖,唐俊杰. 南宋官窑 [M] . 杭州:杭州出版社,2008:42,53.

[22][2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市园林文物局. 南宋官窑 [M] .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18,14.

[25][27] 赵青云. 宝丰清凉寺汝窑址的调查与试掘 [J] .文物,1989(11) .

[26]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宝丰清凉寺汝窑 [M] . 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61-75.

[28]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宝丰汝窑博物馆. 梦韵天青—宝丰清凉寺汝窑最新出土瓷器集粹 [M] . 郑州:大象出版社,2017:230.

[30] 孙 新 民. 汝 窑 考 古 发 现 述 略 [J] . 紫 禁 城 , 2015(11);郭木森. 清凉寺汝窑考古新发现及初步认识[C] //梦韵天青—宝丰清凉寺汝窑最新出土瓷器集粹. 郑州:大象出版社,2017:278.

[31][42][48]李家治. 老虎洞窑和汝官窑瓷微量元素的研究[J] . 建筑材料学报,2003(2) .

[33] 郭木森. 清凉寺汝窑考古新发现及初步认识[C]//梦韵天—宝丰清凉寺汝窑最新出土瓷器集粹. 郑州:大象出版社,2017.

[36]周燕儿. 绍兴越窑装烧工艺初析[C]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国古陶瓷研究会. 95年会论文集《文物研究》第十期. 合肥:黄山书社,1995.

[38] 范冬青,周丽丽. 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汝窑窑址调查[C] //汝 窑 的 发 现. 上 海 :上 海 人 民 美 术 出 版 社 ,1987:23-24.

[41] 在还原气氛下,胎色与 Fe2O3在胎中含量高低直接相关,这是南宋官窑产生“紫口铁足”的主要原因。周少华、梁宝鎏、杜正贤、唐俊杰等学者对此矿物进行 X射线荧光显微分析后发现这种原料的化学组成与黑胎青瓷残片的组成相符合,特别是 Fe2O3,含量为 2.5%~3.5%,比纯紫金土明显降低了,又高于另一种瓷土,恰好满足了生产官窑黑胎青瓷所需要的内在条件。

[43] 杜正贤,周少华. 中国古代名窑系列丛书—南宋官窑[M]. 江西:江西美术出版社,2016:57;蔡全法. 汝瓷渊源与南北官窑之关系[J]. 江西文物,1991(4).

[44]李融武. 用中子活化分析研究郊坛下官窑与清凉寺汝窑的原料来源 [J] . 核技术,2004 (8);李国霞,赵维娟,李融武等. 郊坛下官窑与清凉寺汝窑所用原料的初步分析 [C] //南宋官窑文集.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264-269.

[47] 彭子成. 用微探针型 EDXRF技术研究南宋官窑瓷片的化学组成及其含义[J] . 南方文物,2008(2) .


鉴赏 | 世界顶级瓷器不完全品鉴指南,唯有中国独领风
审美思想 | 从宋代的陶瓷造型中发现美学思想
学者论丨秦大树:北京大学陶瓷考古学科的创建与发展
香的考古 | 考古所见六朝瓷香炉与香文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汝窑研究几点新发现 剥开“汝窑”迷雾
[转载]“汝窑”,终于拨开迷雾见青天——一篇振奋人心的《成
寻找汝官窑
你最想看的汝窑,都在清凉寺!
秦大树:汝窑的考古资料释读及生产体制探讨
文物专家在清凉寺遗址,出土了奇形的器皿,它竟是烧窑的一件宝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