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艺术课堂 | 国画中的皴法(二)

所谓的「皴(cūn)法」指的是:中国古代画家将对山石纹理的观察剖析研究和综合整理后,用笔墨把感受的意象,巧妙的表达出来的一种技法。画家把山石的纹理感受,经由毛笔巧妙的传达出来,使观者亦起共鸣的艺术过程,就是山石纹理与笔墨的一种组合。

第一次说出“皴”字的要算是北宋的画家,现代的“皴法”,多指线条的结组。皴法的种类如下:


披麻皴、乱麻皴、雨点皴(芝麻点皴)、小斧劈皴、大斧劈皴、长斧劈皴(雨淋墻头皴)、云头皴、泥裡拔钉皴、拖泥带水皴、矾头皴、乱柴皴、弹涡皴、鬼皮皴、骷髏皴、马牙皴、荷叶皴、牛毛皴等。 


今天为大家介绍其中的三种皴法,后期将陆续推送其他皴法,关注「百年巨匠·教育」,学习了解国画皴法。



   亦称“麻皮皴”,其状如麻披散而错落交搭,故曰“披麻皴” 。


披麻皴,山水画皴法之一,亦称“麻皮皴”。 董源和巨然根据南方的地质地貌,始创披麻皴,元·汤垕《画鉴》所述:“董源山水有两种:一种水墨矾头,疏林野树,平静幽深,山石作麻皮皴。”其状如麻披散而错落交搭,故曰“披麻皴”,有长(大)披麻、短(小)披麻之分,多中锋用笔,有时也偶用侧锋画出,笔上含水分不能太多,行笔稳健,笔势较直,用以表现南方低缓丘陵、植被茂密的特点。披麻皴的一般画法, 清龚贤说:“皴法先干后湿, 故外润而内有骨;若先湿而后干, 则墨死矣, 湿墨每淡于干墨。”


龙宿郊民图

五代 · 董源

156cm x 160cm

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


披麻皴是众多皴法之母,可起到举明一通百的作用,荷叶皴、 解索皴、斧劈皴、雨点皴、折带皴、乱柴皴、鬼面米点等皴法, 皆从披麻皴法演变而来。披麻皴又有长、短、横等分别,长披麻用线相对长些,结体雄秀;短披麻用线稍为短些,连续出之,势如长披麻,结体丰满;横披麻比较适合表现石坡,横向用笔,长短线相结合,为了更好地表现,常强调起笔和落笔。


龙宿郊民图 · 披麻皴 局部


披麻皴用笔既要有条理又要有变化。所谓有条理,也就是说线的排列组合必须按照披麻皴特有的规律,不能肆意直扫。一般画石头,必须先分面,再立阴阳。皴多集于阴面,阳面留白,这样就可以做到阴阳分明。中国人强调天地,朝天面为阳,所以又有“皴下不皴上”之说,皴又多集中在山石的下部,山石因而显得稳重。皴又必然随着山势的起伏而转折,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皴是运动着的。在山水画皴法的流变过程中,“披麻皴”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皴种,贯穿了整个山水皴法的发展史。 


龙宿郊民图 · 披麻皴 局部


董源以浑厚滋润的笔墨来表现江南山水的葱郁湿润的景象,被后世称为江南画派的创始人。此皴法善于表现江南土山平缓细密的纹理,董源多运短披麻皴,巨然师承董源,将董源的“短披麻”变为“长披麻”,更加完善了“披麻皴”的面貌。董、巨所创江南山水画派系即以披麻皴为显著特点之一。这种皴法能更真切地表现江南秀美山峦,董源的著名代表作品《龙袖骄民图》就成功地运用了这种皴法来表现江南景色。




  雨点皴亦叫豆瓣披,为长点形的短促笔触,常用中锋稍间以侧锋画出。


雨点皴,亦叫豆瓣皴、刮铁皴,是中国山水画常用皴法之一。雨点皴如雨点小粒,聚点成皴,宛如聚沙成山,后人因其形似故名。用笔似“小斧劈皴”,但用点垛笔法,下笔飞舞如雨点,也应浑厚。雨点皴为唐代王维所创,《绘事发微·皴法》载:“王维亦用点攒,簇而成皴,下笔均直,形似稻谷,为雨雪皴也,又谓之雨点皴。”

溪山行旅图

宋 · 范宽 

绢本浅设色画 

206.3cm x 103.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雨点皴的特点为用中锋画外轮廓,秃笔沿着山石的形态,由上向下皴行笔,且行笔要短,为长点形的短促笔触,干湿相间,常用中锋稍间以侧锋画出,笔墨要质朴厚重,密点攒簇,参以“刮铁”的笔道,不可只用干笔或湿笔,否则就会没有层次感,缺乏浑厚润泽之感。它的染法与其他皴法的染法有所不同:渲染用笔与皴法用笔相同是点出来的,只是含水分要多,局部甚至出现流痕,它能表现山石的苍劲厚重。


溪山行旅图 · 雨点皴 局部


点类皴一般均通过表现山石上的植被来体现山石的结构,而雨点皴则是少数直接表现山石结构纹理和质地的点类皴法。所谓雨点或豆瓣,都是形容用中锋画出的较浑厚的长点。长点也可看作短线,因为点与线之间原本就没有绝对的界限。雨点皴用的全是中锋,短线显得浑厚圆润,点与点之间虽然大同小异,没有明显的变化,只有在一些山石转折特别厉害的地方才跟着作些变化。作雨点皴的山石一般都比较大,块形丰满整体,而少碎石,这给皴点的密集提供了适宜的空间。


溪山行旅图 · 雨点皴 局部


在画史上运用雨点皴的成功范例是北宋范宽,他的皴法粗笔实按虚出,顿挫有力,能充分表现出石体的特点。他的山水具有“峰峦浑厚,势状雄厚今”的独特风格。《溪山行旅图》是他的代表作,画面中山形巨大,山顶大片密林,用短线与密点来表现,山体与岩石则使用雨点皴,再用墨进行反复渲染,沉着而浑厚。历史上常用雨点皴法的画家甚少,直至清代的龚贤在雨点皴法上有所体悟和发展,当代某些画家在使用过程中也有所创新




  由披麻皴演变而来,因状如牛毛而得名。元代王蒙善用此法。


牛毛皴,中国山水画传统技法之一,是我国元代王蒙结合自身的实践从“披麻皴”“解索皴”变化而来的一种皴法,因皴法细若盘丝厚若牛毛而得名。在清代郑绩的《梦幻居画学简明》中,对“牛毛皴”是这样定义的:“牛毛皴,如牛之毛也,牛毛法与小披麻无异,唯小披麻用笔稍纵,牛毛必用正锋,小披麻粗幼兼用,牛毛有幼无粗,如发如毛,古写牛毛法,墨不宜浓,笔不宜湿,笔湿墨浓,则融成一片,毛不成毛矣,必要渴笔淡墨,细细密皴,再加焦墨,疏疏醒之,浓里有淡,淡上见浓,毫丝显然,层次不混,乃是牛毛嫡派”。


夏山高隐图

王蒙

纸本设色

110cm x 55.7cm

上海博物馆藏

此皴法的特点是用笔纤细飘动,层层编织,反复叠加,杂而不乱,密而不闷,乱中有其规律。用墨时,浓墨淡墨夹杂而用,最后用焦墨提神。其点法最有特点,秃笔散点,有的苔点用笔扫出来的,或用笔肚点出来。用牛毛皴切忌行笔时杂乱无章,墨色单调。牛毛皴属于解索类线皴的一种,它虽然弯转曲折,变幻多端,但绝不能浮滑无力。此法着力表现江南山川植被茂密,郁郁苍苍的景象。

 

夏山高隐图 · 牛毛皴 局部


牛毛皴是王蒙是在自然中长久体验总结,通过对自然山水做真实的描写与艺术加工,创造的特殊的绘画样式。他的牛毛皴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从笔墨方面来说,短小秀俏、干淡、毛涩,这种短小卷曲的效法形态正好适合表现南方松软的土质,也能很好地烘托出南方繁茂的植被。


夏山高隐图 · 牛毛皴 局部


其中《夏山高隐图》《青卞隐居图》《夏日山居图》皆是王蒙用此皴法的典范作品。元末以赵原为代表,明代以沈周、文徵明为代表,都对牛毛皴的表现形式有新的发展,沈周作的《庐山高》就是对王蒙的牛毛皴的经典论释。清代的八大、四王对牛毛皴的点法都大有体悟。在近代,对牛毛皴继承并创新比较成功的为黄秋园,在技法上一变王蒙的牛毛“线皴”为自创的牛毛“点皴”,使画面呈现出新的艺术效果。


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芥子园山石皴法16种详解
峻峭嶙峋绘山石的画法
【经典】中国山水画皴法绘出的经典之作
书画鉴定不得不懂的皴法!
沈周的山水画的皴法,凝练其一生的笔墨功夫(附高清山水赏析)
古人写山水皴分哪十六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