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丧葬礼俗

清末忻定盆地的丧葬礼俗既有儒家的“礼”,又有民间自然形成的“俗”。现按一般礼俗加以略记,不做妄评。

一、病笃

(1)落炕:旧时,病人一旦沉疴不起,谓之“落炕”。凡长辈一旦病危,都要由偏房迁于正房。因正房是最尊贵的地方,死后即所谓“寿终正寝”。长辈的原配夫人病危,迁入正房套间,死后谓之“寿终内寝”。如病人还有长辈,一般不移。

在病人的“弥留”阶段,其子女们要做到每日斋戒、焚香叩首,祷于神、佛、祖先保佑,以“感应天地”转危为安,并访医求药;躬亲伺候汤药,夜间儿子们轮流守于床侧,以防不测;适当情况下问病人有何言,均须一一如实记于纸,日后整理成书面遗嘱;务使安静,勿使他人喧哗惊扰,“乱其神智,失其正念”。此时,长子与伯叔及手足兄弟协商料理后事。根据经济状况,决定丧事从丰或从简;一是要搞清楚老人家存有多少款额,有何“寿产”,怎样处理,尽快筹集丧事资金;二是画像或放大照像,称为“画喜神”、“放真容”。根据丧事规模,请懂丧礼的人到棺材铺买棺材,定灵棚、雇响器、订制纸扎、饭店定饭、庙里请僧放焰口。上述工作均一一订妥,不等病人咽气,却都万事俱备。

 (2)换床:忻定盆地的土炕上都铺蓆子,病人气绝之前一定要给他换床。忻定盆地病人临终换床有两种形式:一是将棺材内的“七星板”取出;二是将自家的屋门板卸下,支上两条板凳,谓之“搭床”。凡正寝、内寝者,搭床要在住房正中。换床时,由亲人亲自动手,长子抱头,次子抱腰,三人抱脚。如无次子,由其孙子、侄子等。这时儿子说:“爸(妈),给您老人家冲喜冲喜吧!”然后,将病人头朝西,脚朝东放在床上,取“西方接引”之意。

(3)衣殓:古代“衣尸为殓”,近代叫穿寿衣,俗称“装裹”。衣殓为小殓,棺殓为大殓。见病人势在必死,要抢在咽气之前装裹好。然后给洗脸、理发,理发只剃前额和两鬓的发,后边不动,谓之“留后”。并剪手足指甲,盛于小布袋,放于棺内。

寿衣有生前就备好的,做寿衣要选择闰月年的闰月,一般为蓝色宁绸棉袍,红青宁绸马褂,内衣亦白布裤褂,头戴瓜皮小帽,脚穿白布棉袜,圆口鞋,鞋底绘有莲花图案,头枕金线绣莲花的“平金枕”。还有白布枕,中间凹,两头翘。妇女的寿衣,上身是红青(古铜)色的大襟褂子,下身是长至脚的夹裙子,颜色有豆绿、深蓝、浅蓝不等,依亡人年龄而用。解放后,一般寿衣多以时装为多。寿衣无论内外衣,一律不钉纽扣,只钉飘带,取后继有人之意。衣料不用缎子,因为与“断子”谐音。件数必须是单数,避免“重丧”。鞋用布底,不用皮底,更不穿皮衣。以免除亡人转为身上有毛的畜类。

衣殓时讲究亡人戴首饰,尤其是女人。为了防盗,一般是假首饰。亡人身上铺与盖,称为“衾”,不叫被子,因被与背同意。一般贵族用“九铺九盖”,次则“七铺七盖”、“五铺五盖”,平民用“三铺三盖”。古人“以玉实死者之口谓之”,忻定盆地多口含铜钱和五谷,称“饭”。衣殓之后,将亡人生前的枕头撕开一个口子,有的放于灵床之下,称“红门早开”。有的将枕头内装之物倒于巷口垃圾堆,有的将亡人生前用的被褥扔在房顶。

二、初终

 (1)倒头琐礼:从病人“落炕”到“衣殓”,均属于病人的弥留阶段。其子孙们守床,以记取亡故时刻。病人刚气绝,称“初终”,俗谓之“倒头”,即“头既倒,身亦亡”。病人初终,急设供桌于灵床前,用棉花捻成灯芯,浸上植物油,放进灯碗里点着,谓“长明灯”,亦称“照尸灯”。民间相传幽冥茫茫如夜,需燃灯给亡人照路。同时做一碗小米饭,谓之“倒头饭”,上插三根三寸长的秸棍,每根棍端插一面球,称“打狗棒”。饭上还有三个小饼,称之“喂狗饼”。传说阴间有饿狗村,亡人经过时,恐有群狗拦路,故给亡人准备打狗的家伙和喂狗的食物。定襄、忻府区让女儿速速上房,嘴对烟囱高呼“大(妈)呀!回来呀!不要走,穿上鞋呀”。俗称“招魂”,实际是通知邻居快来帮忙。

焚香设供,孝子贤孙跪于地上,焚烧金银叠成的元宝,谓“烧倒头纸”。并将焚烧金银元宝的纸灰,月白麻纸包好,揣于亡者胸部,据说只有这钱,亡者才能花用上。同时在街门外按亡者男左女右挂起“倒头纸”,倒头纸的张数与亡人享年一致,一岁一张,另加天一张,地一张。据说是为亡人招魂,实际是向外报丧。

烧过纸、嚎过丧,将亡人面上苫一张白麻纸,俗称“苫面纸”。一是不让生人目睹死容,二是怕假死。如亡者是暴亡,或寿衣棺材未备,一时不得人殓,其尸停放板上,俗称“停尸”。有的还请和尚、喇嘛,给亡人诵念“倒头经”的。

 (2)丧服:丧服俗称“孝服”。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守制”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或为亡人“免罪”。穿孝、戴孝,谓之“成服”。每个孝子贤孙依据自己与死者的血缘关系,按传统定制和社会公认的形式来穿孝、戴孝,谓之“遵礼成服”。

 (3)报丧文告:古人认为,“亲遭凶变惨祸”,应速遍告亲戚,特别是“人主”,不得“慝丧不报”。否则,是最大的违礼和失礼。过去一般平民百姓落了丧事,仅以口头报丧。官宦、绅商富户,以不同形式发出报丧文告,谓之“讣闻”。讣闻一般写清死者姓名及与报丧者的关系,写清死者的出生年、月、日、辰及死者死因、死地、享年、含敛、发引时间等立于门前,谓之告示牌。

 (4)出殃:旧时为了避凶,请阴阳先生开具“殃榜”,亦称“殃书”。写明亡者出生时间和寿终时间,还有在世多少岁及推出亡人入敛及出殃时间和妨忌。相传一般妨忌四相为:正、四、七、十月,亡者妨忌虎、猴、蛇、猪;二、五、八、十一月,亡者妨忌鼠、马、鸡、兔;三、六、九、十二月,亡者妨忌龙、狗、牛、羊,但亲丁不忌。

所谓殃是指死者的三魂七魄而言,亡人的七魄按一定的日时出来,化为某色气,向何方而去,谓之“出殃”。出殃后要净宅,要给土地神、天地神、门神、灶王爷等神灵上香致祭。

 (5)棺木:棺木是葬具之一,人死之后,先殓以棺,后埋于土,这种土木复合葬早在夏商时就有。周代以后始成习俗,而且被统治者加以制度化。因此,棺木在忻定盆地民间因袭相传至今。

棺木,俗称棺材。人们把它看成是死后住的“房子”。所以,棺木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多数老年人根据自己的年龄,提前置办下棺材,棺材头前贴个大红“寿”字,称“寿器”。置办“寿器”的时间是闰月年的闰月。棺材盖上有三个银锭式的“锁眼”,装殓的是男人,左边一个,右边两个。装殓的是女人,左边两个,右边一个。男左女右,取其单数。忻定盆地的棺材均为大头小尾,这种造型据考古发掘资料证明,在春秋时期即以定型,一直流传至今。棺材的好坏以其木质和厚薄为准,富裕人家多用松柏木,贫苦人家,多以杨柳木为棺。但不用榆木,以榆得愚,累及后辈儿孙。个别贫穷人家,以木柜葬亲者。实在无办法,只好用炕蓆裹尸葬亲。殷实之户,棺内还有“七星隔板”、“沙罩”。

入硷前,棺木内外要进行装裱,亡人入棺后进行裱刷画棺。有单线平绘和沥粉贴金者。棺木总色调,亡人不足五十岁者,多以朱红色,称“朱棺”。六十岁以上者多画金黄,取其色似赤金,人称为“金棺”,周围绘百寿图,富贵不断头,软草花边,二十四孝人物等。考古工作者在定襄县发掘出春秋晚期墓,还有椁即棺材外用大木厚八寸做成一个大椁匣子,故名“椁”。

如幼丧,做一个小匣子,涂上红土即可。有的妇女怀孕,未分娩就死了,人们视为母、子双亡,于是死去的孕妇装入棺材,另外再做一口小匣子,内装一牌位,象征那个未降生而死去的婴儿。这样做,相传一是避免百日内再死人;二是避免死婴变成“旱魃”,出来做怪,使一方干旱成灾。

空棺材抬至丧家门口,不能直接进院。让本家用簸箕装些炭、五谷杂粮、钱倒入棺内。然后,四平八稳地将棺材舁进院内,谓之“不进空财”。殓后,钱币为舁棺者所得。

 (6)棺殓:棺殓也叫入木,将亡人尸体殓入棺木。由此亡人一生功过,就此定论,即盖棺定论。实际入殓是与亡人最后告别。正因为这样,入殓时亲属都要到齐,入殓按吉时入殓。所忌的四种属相,均由阴阳先生根据亡人的“原命”(出生时间)和“大限”(死亡时间)推测出来的,亲丁不忌。

这时,在场亲属一一往棺内探视,与死者做最后的诀别。随后,将棺盖盖上。众孝子跪于地上嚎陶大哭。此前,是不准参殓人落泪的,更不准眼泪落入棺中,据说,眼泪落入棺中,对死者转生不利。最后由众友将棺盖钉住,忻府区讲究由原打做棺材的木匠钉棺盖。钉盖棺时,孝子们边哭边喊:“X X躲钉”。凡在场的众友,每人发给红腰子一件,以避邪。至此,大殓礼成。

(7)灵堂摆设:家中长辈死亡,停柩于北房正厅,这是家族中对亡人的最高礼遇。未扶正的姨太太只能停于西房或东房正间。“外丧鬼”(指暴死于外的)即便是家长也只能停于院内东侧。凡未成年的人死后,一律停于院内西侧。如租赁房子,与房东同住一院,不论死的什么人,只能停在自己租住屋的窗台下。

灵柩停好后,底下摆亡人的枕头(撕开一小口)、孝子盆、食饽子,亡人巨幅遗像。灵前设一高桌、一低桌;高桌在后,上放一个素色三门式的纸龛。低桌在前,上摆供品和祭奠用的酒壶、五供器、照尸灯。旁放一块白布,以备孝子下头时跪用。贫穷人家,灵柩前放供桌一张,上摆供器、酒壶、照尸灯、供品等。

(8)丧棚:旧时,人们对尸体、灵柩,都忌讳停放在光天化日之下。据说是怕受到“日晶月华”,更怕冲犯天上过往的神灵,所以停灵柩必在屋内或棚内。

 (9)停柩办事:一般死了人都不马上埋葬,而要在家停柩办事。所谓办事,就是按照传统风俗习惯每日祭奠、上供、烧纸、叩首,亲友吊唁等。除每日三餐上供烧纸外,以七日为期,逢七必祭。又以“七七”为终局。佛教认为这样可超度亡灵。

停柩期间,祭奠的规模依据经济条件决定,“贫不能为礼,富则可为礼”。发引日子,一般从倒头之日算起,至发引当日止,用单不用双。忻府区习惯二七内不准发引,定襄一般为五天头上发引,也就是一七内发引。发引日程一经择定,不得更改,不受气候限制,只受礼法制约。对“外丧鬼”不准抬回家停柩治丧。凡凶死者,多将灵柩停于庙里举行丧礼。

(10)送行:原平、定襄、五台是发引前一天晚上送行,忻府区是人死第三天晚上。送行是给亡人的神魂送行,所有人必手执香灯火把照路,也有打灯笼的,谓之“引路灯”。众孝属依序跪于灵前,长子打着挑钱纸,在灵柩头顶,左转三圈,右转三圈,随后依次走出,响器前导,孝亲拿纸扎,一齐去埋葬方向的村口外送行。据说,这天上界神、佛对亡灵接引而去。他的灵魂必到“望乡台”上与家人做最后的诀别,所以,孝属也定要隆重地祭祀一番。

三、吊祭仪式

 (1)亲朋吊唁:吊唁,吊是对亡人的祭奠,唁是对亡人家属的慰问。凡亲戚朋友家落了丧事,不论是否收到报丧条子,只要闻讯,即前往吊唁,以表示对死者的悲痛和对家属的慰问。出嫁的女儿,到娘家吊孝,要先向公、婆行叩首礼,谓之“讨孝”,一般亲戚是第三日赶来探丧。

民国以来,兴起向来客散发小白花的习俗,有的在白花下垂一条白绸带上书“来宾”二字。有的是等来宾到帐房交了礼钱后,才发给一白花。礼宾见到戴花的,才请他入席吃饭。

 (2)奠礼:旧时,到亲朋家吊唁,除礼节之外,还要给丧家一些现金或礼物来助丧,谓之“奠礼”。清末民初称之为“出份子”、“随礼”。一般出份子礼都很少,不许任意增加,抬高数码。如本人生活富足,与丧家情谊深厚,可外送若干。民国以后,大多只有份金、挽幛、匾、花圈、挽联、挽词。

 (3)念丧歌:念丧歌的这帮人不是乞丐,有的是又穷又硬又横的无业浪人,他们专在红、白事筵上讨赏钱,混吃喝。凡遇人家过生日、办满月、盖房上梁、店铺开业,他们都去“念喜”。遇有丧事,则以吊唁为名,前去念“丧歌”。

 (4)守灵:发引前一天,孝子通宵陪灵守孝,谓之“伴宿”、“坐夜”,俗称“守灵”。实质守灵是止吊之日,筹备明日发引的一切事宜。发引是对亡人最后一次的总祭奠。因此,守灵的规模总要超过其它任何一次祭奠,有作佛事超度的,响器一整夜的吹奏,忻府区谓之“聒灵”。

 (5)凡盛大殡仪,丧家要在棚口或照壁上,醒目公布明日发引的具体时间、路线、标出路祭的具体地点,以及送殡队伍行进顺序清单,还有事筵工作人员名单,以示庄重、严肃。

 (6)守灵之夜,要举行辞灵礼,亦称“移灵”。先由长子奠酒,依次拜奠。接着由伙计将棺柩前端稍稍抬起,孝子把一个铜钱垫在棺柩下面,并喊:“XX您惊动惊动”。意为亡人明天就要金棺入土了。然后,众孝子以新笤帚将棺盖上的浮土扫在簸箕里,倾于死者生前的炕檐下。谓之“扫材起棺”,取“捎财起官”之意。

四、点主

点主就是给先人建立木主。古人认为,家鬼依木不依墓,所以死了人,在治丧期间,就要通过“成主”仪式,建立一个木制的牌位,以便让死者的神魂依附于上,留给后代奉祀。三年后,这个木主牌位放进家族的宗亲龛内,这样就确立了死者在宗祠里的地位,从这个意义讲,是家族族谱的后续仪程。

五、棺罩

棺罩是抬运灵柩的工具,人死先用棺殓,后以土埋。从丧居家往坟地抬灵,都必须用棺罩,谓之“发引”。忻、定盆地平川地带均用棺罩,山区地带用柩而不用罩。如小姑娘死了,把棺罩打扮的特别漂亮,出丧当做“出嫁”。舁棺材的人,山区地带多为八人,平川地带有十六人或三十二人的。舁材者均为两班人马轮换舁。如夫妇两人先后亡故,同时走灵,行进时,夫在前,妇在后。棺罩是为了避免所谓“日晶月华”,不让太阳照射。

六、发引

(1)引魂幡:出殡时例由长孙打幡,男死以左手打,女死以右手打,如亡人无儿无孙,可由继承死者遗产的亲属代之。有的男人死了,由妻打幡,表示终身不嫁。如死者年轻,找不出打幡的,出殡时,将幡儿放在棺材盖上,说是让死人自己打着,谓之“顶幡”。

旧时,民间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谁继承死者遗产,谁打幡、摔盆。有的死者年轻,无子孙,敬子盆由舁材人用脚踩碎,或由其兄、弟用脚踩碎。因此,不存在继承遗产的情况下,一律用脚踩而不用手摔。

 (5)食皮饽饽:一个小瓷罐,内盛糕与馍,出殡时由担干水的担内挑走。下葬时,放在棺柩前,男左女右,做为给亡人的永久供养。有的称“依饭饽饽”。相传多年出土后,罐中食物化成水,对治疗噎食反胃的病有特殊疗效。

 (6)俗话“送殡不能空肚子”,丧家要准备酒席。来宾入席后,总理领孝子三叩首,谓子“孝子谢席”。

 (7)饭后由人主在灵前敬纸,谓“起灵纸”。这时女孝哭着先走,忻府区女孝站在彩车上,跟于灵柩之后。定、台、原、代是女孝走着哭至村口等灵柩。这时本家派人将灵柩底下亡人的枕头拿到当街,将荞麦皮倒出来。孝子在灵柩前示意背一下,然后哭着到门口跪下。众人将灵柩舁起抬至门前棺罩内。哀乐为前导,孝子在后。定襄是孝子拉灵,忻府区女孝在最后,鼓乐齐鸣,灵柩上路。

中途有路祭者要停灵柩,忻、定、原有拦住听响器演奏习俗。忻府区中途舁材者换班时,向亡者女婿要烟习俗。沿途扬撒纸钱,谓之“买路钱”。出殡扬撒纸钱始于晚清。扬撒纸钱的目的,据说是打发拦路鬼的。纸钱径3至4寸,中有小方孔,类似古铜钱纹。

 (8)路祭:清末民初忻定盆地的殡仪中仍盛行路祭。凡社会交际较宽,生前有一定业绩,而且有名望的人物死后,他所在的行业或同人,往往出面在其出殡经过的街道路口上,搭个棚,等殡列过来时,举行公祭,谓之“路祭棚”。还有规模略小的,仅放一供桌,谓之“路祭桌”。

殡仪队伍到来时,由主祭人托着香炉或举着香到棺罩前迎灵,这时孝子下跪还礼。然后,将亡人遗像请至棚内,摆上丰盛的供品。主祭人、陪祭人奠酒上香,孝子下跪,鼓手吹打奏乐。礼成,主祭人、陪祭人与孝子哭。民国以后,变成慰问孝子。最后,主祭人跪于道旁目送灵柩上路。

七、下葬

旧时,人们认为死了人,先以棺装殓,后以土进行掩埋。这种木、土相结合的殡葬形式是一种礼遇,也是死者最好的归宿。俗言“死人奔土如奔金”、“入土为安”。故此,忻定盆地家家都有自己的墓地。有钱人家墓地内种植松柏树,墓地内按辈份埋葬,有官爵的筑起宝顶圈葬,一般人堆起坟头,以便给人凭吊。

旧时,打墓谓之“破土”。打墓时,将第一锹土留好,待下葬时,由长子把这头锹土扬撒于坑内。一般人为土葬,有功名的要用石或砖券葬,地面有祭堂等建筑。

下葬是丧礼的最后环节,也是死者享受哀荣的最后时刻。对此,人们极其郑重其事。下葬时,首先找好座向方位,然后把灵柩吊下墓坑。灵枢头朝前,尾朝后,与在家停灵的方向相反。下葬后,众人掩土将坑填满,堆起坟头。全体孝子下跪,将所有纸扎、花圈都一齐焚化。礼成后,孝子脱孝,向众亲友叩谢,然后返家。

作者简介:李有成,原平市人,文博研究员,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曾任忻州市文管处处长。现为中国民俗学会民俗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委员、山西省考古学会常务理事、山西省博物馆学会常务理事、山西省古钱币学会理事、忻州古钱币学会副理事长、三晋文化研究会忻州分会理事、副秘书长;李隽,女,原平市人,忻州市文管处工作,本科学历,中国传统建筑园林研究会会员。

(2)灵牌:是纸制的临时灵牌,它不同于木质神主牌,上书亡人名讳。出殡时,用一块黑纱蒙起来,由次孙捧着,谓之“抱牌”,今日演变成遗像。

(3)哭丧棒:这是从古代孝子居丧守制时用的杖演化而来,故谓“哭杖棒”。父死用竹杖,母死耳桐杖,上圆下方,其长度皆与肚齐平。“孝子哀甚,拄杖以支其身”。后来被简化,用柳木,长度二尺。个别地方用茭秸裹上剪成穗状的白纸,变成象征性的东西。

 (4)孝子盆:亦名吉祥盆,阴阳盆、敬纸盆。在家停柩每日敬纸时在此盆焚化,忻府区停柩敬纸在磬内,发引时换成盆。出殡起灵时由长子头顶往地摔碎,摔不碎时忌摔二回,可用脚踩碎。死者无子孙,其妻若不再嫁,可由她摔盆。旧时,民间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谁继承死者遗产,谁打幡、摔盆。有的死者年轻,无子孙,敬子盆由舁材人用脚踩碎,或由其兄、弟用脚踩碎。因此,不存在继承遗产的情况下,一律用脚踩而不用手摔。

 (5)食皮饽饽:一个小瓷罐,内盛糕与馍,出殡时由担干水的担内挑走。下葬时,放在棺柩前,男左女右,做为给亡人的永久供养。有的称“依饭饽饽”。相传多年出土后,罐中食物化成水,对治疗噎食反胃的病有特殊疗效。

 (6)俗话“送殡不能空肚子”,丧家要准备酒席。来宾入席后,总理领孝子三叩首,谓子“孝子谢席”。

 (7)饭后由人主在灵前敬纸,谓“起灵纸”。这时女孝哭着先走,忻府区女孝站在彩车上,跟于灵柩之后。定、台、原、代是女孝走着哭至村口等灵柩。这时本家派人将灵柩底下亡人的枕头拿到当街,将荞麦皮倒出来。孝子在灵柩前示意背一下,然后哭着到门口跪下。众人将灵柩舁起抬至门前棺罩内。哀乐为前导,孝子在后。定襄是孝子拉灵,忻府区女孝在最后,鼓乐齐鸣,灵柩上路。

中途有路祭者要停灵柩,忻、定、原有拦住听响器演奏习俗。忻府区中途舁材者换班时,向亡者女婿要烟习俗。沿途扬撒纸钱,谓之“买路钱”。出殡扬撒纸钱始于晚清。扬撒纸钱的目的,据说是打发拦路鬼的。纸钱径3至4寸,中有小方孔,类似古铜钱纹。

 (8)路祭:清末民初忻定盆地的殡仪中仍盛行路祭。凡社会交际较宽,生前有一定业绩,而且有名望的人物死后,他所在的行业或同人,往往出面在其出殡经过的街道路口上,搭个棚,等殡列过来时,举行公祭,谓之“路祭棚”。还有规模略小的,仅放一供桌,谓之“路祭桌”。

殡仪队伍到来时,由主祭人托着香炉或举着香到棺罩前迎灵,这时孝子下跪还礼。然后,将亡人遗像请至棚内,摆上丰盛的供品。主祭人、陪祭人奠酒上香,孝子下跪,鼓手吹打奏乐。礼成,主祭人、陪祭人与孝子哭。民国以后,变成慰问孝子。最后,主祭人跪于道旁目送灵柩上路。

七、下葬

旧时,人们认为死了人,先以棺装殓,后以土进行掩埋。这种木、土相结合的殡葬形式是一种礼遇,也是死者最好的归宿。俗言“死人奔土如奔金”、“入土为安”。故此,忻定盆地家家都有自己的墓地。有钱人家墓地内种植松柏树,墓地内按辈份埋葬,有官爵的筑起宝顶圈葬,一般人堆起坟头,以便给人凭吊。

旧时,打墓谓之“破土”。打墓时,将第一锹土留好,待下葬时,由长子把这头锹土扬撒于坑内。一般人为土葬,有功名的要用石或砖券葬,地面有祭堂等建筑。

下葬是丧礼的最后环节,也是死者享受哀荣的最后时刻。对此,人们极其郑重其事。下葬时,首先找好座向方位,然后把灵柩吊下墓坑。灵枢头朝前,尾朝后,与在家停灵的方向相反。下葬后,众人掩土将坑填满,堆起坟头。全体孝子下跪,将所有纸扎、花圈都一齐焚化。礼成后,孝子脱孝,向众亲友叩谢,然后返家。

作者简介:李有成,原平市人,文博研究员,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曾任忻州市文管处处长。现为中国民俗学会民俗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委员、山西省考古学会常务理事、山西省博物馆学会常务理事、山西省古钱币学会理事、忻州古钱币学会副理事长、三晋文化研究会忻州分会理事、副秘书长;李隽,女,原平市人,忻州市文管处工作,本科学历,中国传统建筑园林研究会会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白事会》鉴赏资料之—北京地区丧葬礼仪--常人春
下卷 丧葬礼俗
出殡仪式与风俗
【民俗】西北丧葬风俗里的那些“丧”和“葬”!
中华民间丧葬风俗程序
按中国的传统,老人去世,整个葬礼的流程是怎样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