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国家地理》十大新天府

1,三江平原(黑龙江佳木斯、鸡西)

 

昔日"北大荒"、今日"北大仓"--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北起黑龙江、南抵兴凯湖、西邻小兴安岭、东至乌苏里江,行政区域包括佳木斯市、鹤岗市、双鸭山市、七台河市和鸡西市等所属的21个县(市)和哈尔滨市所属的依兰县,境内有52个国有农场和8个森工局。总面积约10.8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62.5万人,人口密度约为79人/平方公里。

三江平原的"三江"即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三条大江浩浩荡荡,汇流、冲积而成了这块低平的沃土。这里虽然纬度较高,年均气温1℃-4℃,但夏季温暖,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2℃以上,年降水量500-600毫米,集中在6-8月,雨热同季,适于农业(尤其是优质水稻和高油大豆)的生长。区内水资源丰富,总量187.64亿立方米,人均耕地面积大致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在低山丘陵地带还分布有252万公顷的针阔混交林。

乌苏里江边的东方第一哨,是我国迎接太阳升起的"华夏东极"。饶河、同江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赫哲族的集中居住地。历史上,三江平原曾经是以狩猎和捕鱼为生的满族、赫哲族的生息之地,直至新中国成立前,依然人烟稀少,沼泽遍布,故有"北大荒"之称。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有14万转业官兵和45万知识青年"屯恳戍边",昔日"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荒芜景象,才渐至今日"北大仓"--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年总产量达1500万吨,商品率更是高达70%!  

现在,三江平原环境状况保持良好,广大林区、农村和大部分农场的大气质量均属清洁级水平;除部分河段外天然水质良好。天然沼泽湿地面积尚有134.7万公顷,是珍稀水禽的重要栖息地和繁殖地,已建成6个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其中3个被列入了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三江平原的收获季节最让人向往,在广袤的田野上,渠道纵横、农机轰鸣、稻花飘香、麦浪滚滚,一个个领先全国机械化水平的现代化农场,生机勃勃,忙碌而殷实。冬日的三江平原又是寂静、闲适的,冬季有多么漫长,农闲就有多么漫长。在这片无数知青奉献了青春和汗水的土地上,已有10个沿江县市作为一级口岸面向东北亚开放,生活安逸、祥和的老百姓开始梦想着更美好的未来……

撰文/马学慧(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研究员)

2,松嫩平原第二松花江下游流域(吉林长春、松原)

松嫩平原第二松花江下游流域是我国著名的"黑土地之乡",辖长春、吉林、松原3个地级市以及农安、九台、德惠、榆树、舒兰、扶余、前郭、乾安、永吉9个市县。面积约4.6万平方公里,人口1236万人,人口密度达268.7人/平方公里;年降水量580毫米;水资源量96亿立方米;年日照时间2700小时,年均气温2-6℃;森林覆盖率42%左右。区域空气质量符合国家二级标准。

第二松花江下游流域地处世界著名的"黄金玉米带",是国家大型商品粮和油料基地,有耕地210万公顷,年产粮食达到334亿斤左右,占吉林省的61%。其中榆树、农安、扶余、前郭和长岭5个县跻身2005年全国10大产粮县。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1.5%。国民生产总值2597亿元,占全省的71.8%。

有"北国春城"美誉的长春市,还拥有"国际汽车城"、"绿色食品城"、"科教文化城"、"电影城"等称号。长春气候宜人,四季分明:春季较短,干燥多风;夏季温热多雨,炎热天气不多;秋高气爽,日夜温差大;冬季漫长、寒冷。全国唯一与省名相同的城市"江城"吉林市,则以美丽的山水闻名于世,有着雾凇仙境,滑雪天堂,素有"南有桂林,北有吉林"之说。而以 "粮仓、肉库、渔乡、油海"著称的松原,是1992年建立的新兴石油化工城,吉林油田就坐落于此。境内有"三江、一河、一湖"( 松花江、第二松花江、嫩江、拉林河、查干湖),是国内为数不多且没有完全开发的亲水城市、滨江城市。2007年7月23日,国家天文台宣布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命名公报:小行星1997JZ7被正式命名为"松原星"。

流域内有着草原湿地、江湖泥林、林海雪原等自然美景;有着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禽天鹅、丹顶鹤等野生动物;有着闻名全国的黑木耳、针蘑、鸡腿蘑、猴头蘑等菌类美食。除了富饶的资源,这里还有悠久的文化,辽金古迹点缀其中,满蒙风情依然浓厚,而有着200年历史、俗称"蹦蹦"或"棒子戏"的地方剧种"二人转"更是在全国家喻户晓,其唱腔被形象化为"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

撰文/闫百兴 (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研究员)  

3,呼伦贝尔大草原(内蒙古呼伦贝尔)

呼伦贝尔地处我国最北部,北、西与俄罗斯、蒙古国毗邻,东南与黑龙江和内蒙古兴安盟接壤。总面积25.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70余万。有汉、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10余个民族,充满了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质。

呼伦贝尔跨越中温和寒温带,年平均气温-5℃-2℃,年降雨量250-500毫米,无霜期42-121天。

呼伦贝尔是北半球三大植被区的交会处:欧洲-西伯利亚针叶林区的南伸,欧亚草原的东部,东亚阔叶林区边缘区西部。众所周知,欧亚草原的东西两端是最湿润的,所以位于东部的呼伦贝尔可谓世界上保持最好的天然草原,草原上众多河流、湖泊纵横交错,还有呼伦湖和贝尔湖这两颗草原上的明珠。

大面积的天然湿地是呼伦贝尔的另一资源优势,特别是以钻天柳、粉枝柳、香杨等乔木和多种灌木组成的木本湿地,更显得壮观和原始。呼伦贝尔湿地不仅分布着大面积的天然樟子松林、杨桦林,还有沙地、草原、草甸和湖泊、湿地,是牧民、牲畜、野生动物的美好家园。

呼伦贝尔有熊、梅花鹿、驯鹿、雪兔、白尾海雕、松鸡、花尾榛鸡等珍稀动物,另外还有丰富的矿藏,尤其是黄金。

呼伦贝尔腹地的大兴安岭,应该是呼伦贝尔草原最值得书写的地方,因为它不仅是我国两块泰加林中最大最完整的一块,还是我国主要的木材基地。大兴安岭被视为呼伦贝尔的母亲山,整个内蒙古80%的地面水都来自大兴安岭,她哺育了大半个内蒙古的土地。大兴安岭是多种生物传播的通道和基因库,它的南面阳坡同样分布着草甸、湖泊和湿地,而内部也同样有丰富的草原,它们跟外围的草原紧密相连,可以属于呼伦贝尔大草原区域。

呼伦贝尔在三万年前就生活着披毛犀、猛犸象,一万年前就有古人类的活动。东胡、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多个民族都在这里上演过不朽的历史剧,有人把呼伦贝尔比作中国民族历史的后院,是内蒙古的缩影。除了没有荒漠,草原、森林、湿地和沙地都是呼伦贝尔最精华的所在。呼伦贝尔应该是人们心目中的人间天堂。

撰文/ 刘书润(内蒙古教育学院 教授)

4,湟水谷地(青海西宁)

湟水是我国母亲河--黄河的一级支流,位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发源于青海省海晏县祁连山系达坂山,向东偏南流径青海省首府西宁市于民和县下川口(海拔1650米)注入黄河。河谷北面躺卧着达坂山,南面屹立着拉鸡山,西面纵立着日月山,海拔均在4000米以上。谷地口朝东南,能吸纳东来水汽。湟水源远流长,水源充足,水质优良。

湟水谷地农业资源优越,流域面积1.6万平方公里,仅占青海全省面积的2.2%,耕地面积却相当于全省的56%,并养育了全省人口的61%。  

湟水谷地生态环境良好。因海拔相对较高,空气湿度不大,夏季十分凉爽,是消暑度夏的良好场所;冬季又因河谷静风与焚风效应,气温相对温和,生态景观具有多样性,浓缩了荒漠草原、干草原、草甸草原和森林、高山草甸、冰川等各种景观类型。尤其是海拔2700-3300米的森林与草甸草原带内,白桦林的皎洁、红桦林的炽热、青扦、冷杉林的挺拔、圆柏林的坚韧……以及青翠碧绿的草甸草原景观,让人目不暇接,如果是夏季,缓坡地上大面积绽开的油菜花,宛如黄金地毯,让人疑为江南。  

湟水谷地孕育了辉煌的文化。这里是青藏高原、西北干旱区与黄土高原三大地域单元的结合部,居聚的民族有汉、藏、蒙、土、回、撒拉等,因而多元文化特色浓郁。日月山是重要的农牧文化分界,从海晏翻过日月山向西至青海湖和向南至恰卜恰,便从纯农区到了纯牧区,唐时的文成公主,便是从日月山进藏的;著名的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建在湟中县6座莲花瓣地形的中央,黄教文化独树一帜,蜚声中外;西宁市关东清真大寺,富丽堂皇,建筑风格和宗教文化在国内驰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婚俗、节庆、服饰、文化艺术,在湟水谷地更是七彩缤纷,气象万千。蒙族的"那达慕"、回族的"开斋节"、土族的"纳顿节"等,均是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文化节日;能展现现代高科技文化的位于海晏县三角城的"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纪念地"是湟水谷地的骄傲。青藏铁路起点西宁市,是进入青海湖、柴达木盆地、青藏最大人工水库龙羊峡水库的起点,来到西宁,就意味着来到了我国西部最为安居乐业的宁远之地。

5,伊犁河谷(新疆伊宁)

俗话说"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素有"塞外江南"之美称的伊犁是中国西部最富饶的土地之一。这里降水充沛,气候宜人,风景秀丽,资源雄厚,物产丰富。既有雄美、壮丽的雪峰、冰川,也有俊秀、迷人的河川;既有恬静悠然、肥沃广袤的草原,又有人神共织的农耕大地。美丽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巨大的工农业发展前景,日新月异的经济建设共同造就了这片神奇的土地。

伊犁河谷位于中国天山山脉西部,三面环山,地处80°09'-84°56'E,42°14'-44°50'N。北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接壤,东与塔城地区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毗邻,南和阿克苏地区的拜城、温宿县连接,西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交界,是古丝绸之路的北道要冲,地域优势十分突出。

伊犁河谷东西长360公里、南北最宽处75公里,面积5.64万平方公里。隶属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辖伊犁州8县1市以及兵团农四师和21个团场等单位。人口232.56万,人口密度为42.1人/平方公里,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7.38%。

伊犁河谷气候温和湿润,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0.4℃,年日照时数2870小时。年降水量417.6毫米,山区达600 毫米,是新疆最湿润的地区。伊犁河谷自然条件优越,农、牧业发展优势显著,农畜产品丰富。天然草场总面积约2000多万公顷,森林面积18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69%。

伊犁河谷的矿产资源极具开发潜力。目前已发现矿种9类86种,其中铍、白云母、钾长石储量居全国之首,铜、金、硫铁矿、钴等23种矿产储量居新疆之首,煤炭远景储量约为4771亿吨。伊犁河谷拥有新疆境内流量最大的河流--伊犁河、海拔最高的高山湖泊--赛里木湖。伊犁河是一条重要的国际性河流,发源于新疆天山西段,其中、下游流经哈萨克斯坦汇入巴尔喀什湖,年径流量约381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为705.25万千瓦。

伊犁河谷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2006年国民生产总值162.08亿元,居全疆14个地州市第5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全疆第12位,其产品出口42个国家和地区,是自治区最重要的粮食、油料、畜牧、甜菜、亚麻、水果生产基地。

伊犁河谷雪峰巍峨、冰川瑰丽、草原无垠、林海苍茫。自然景观记录了历史的脚步,人文古迹融合了多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特色分明,优势显著。以那拉提、唐布拉、库尔德宁为中心的草原风情游;以伊宁市、伊宁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霍城县为主的伊犁河谷休闲游;以将军府、钟鼓楼、靖远寺、圣佑庙、八卦城为主的文物古迹游;以霍尔果斯口岸、木扎尔特口岸为主的跨国边境游,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吸引中外游客。

在这里,你不仅可以寻访到《天山景物记》中描述的奇妙"仙境",也可以领略戈壁的荒凉之美,更可以体会到绿洲特有的细腻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集现代文明和完美自然于一身的伊犁正向世人展现出她神圣、神奇和无穷的魅力。

撰文/陈亚林(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研究员)

6,阿克苏河冲积平原(新疆阿克苏)

7,玛纳斯灌区(新疆石河子)

荒漠到绿洲,这就是横卧在天山北坡和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间的玛纳斯河灌区几十年发生的巨变。良田万顷,林带环绕,灌渠纵横,还有一座被绿色和鲜花包围的获得"人居环境奖"的城市石河子。

享誉世界的新型灌溉农业区--玛纳斯灌溉区位于天山北坡、准噶尔盆地南缘之间的玛纳斯河流域,行政区划包括石河子市、玛纳斯县和沙湾县以及19个农牧团场、新湖总场,总面积2.2万平方公里,有汉、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等32个民族,总人口101.7万人,人口密度41.8人/平方公里,人均GDP为17000元左右。

丰富的水资源是创造绿洲的先决条件。玛纳斯流域附近共有6条大河,下游平原区水利灌溉系统建成后,渠道纵横交错,玛纳斯河与相邻的塔西河、宁家河、金沟河、大南沟河、八音沟河等下游灌区连成一片,共同构成了玛纳斯灌区。灌区河流年平均径流量近22.95亿立方米,年降雨量160-210毫米,在灌区内又大规模建设大量引水灌溉水利工程,在天然绿洲下游的戈壁荒漠区,开发了大片的人工绿洲。灌区耕地面积从解放初期的156平方公里增加到现在的4680平方公里;粮食产量从不足1.5万吨增加到39.17万吨。更为可贵的是,灌区内已形成引、蓄、输、配完整的灌溉网络,灌溉水利用率高达78%,创造了"人进沙退,荒漠变粮仓"的传奇,也培育出许多全国名产:"花园"蟠桃、"下野地"西瓜闻名遐迩,甜瓜、葡萄、苹果香脆甜美;天然彩棉、小麦、玉米优质高产;石河子番茄酱远销世界各国,玛纳斯葡萄酒誉满全疆,沙湾大盘鸡成为叫响全国的新疆特色菜品。

灌区水草丰美,自然环境未遭严重破坏,野生动植物繁多。其代表城市石河子市绿化覆盖率达41%,2006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过全年的90%,在城市布局、绿化、美化、亮化等规划建设方面均成为干旱区的样板城市,能不叫"天府"?

撰文/杨兆萍(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研究员)

8,宁夏平原(宁夏银川、中卫)

在《瞭望东方周刊》刊登的"中国城市幸福感调查"中,在"文明幸福感"和"城市发展幸福感"的榜单上,银川均排名第二。就前者而言,银川仅位列成都之后。银川人的幸福感,应该与银川所拥有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那从天而来的黄河水,令这里沟渠纵横,灌溉农业发达,从而造就了银川所在地宁夏平原的富庶,于是宁夏平原自古即享有"塞上江南"、"西北明珠"的美称,而今依旧是中国西北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特色农业基地。

宁夏平原西南起自中卫市沙坡头,北止于石嘴山,宛如一条玉带,斜贯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南北长约320公里,东西宽约10-50公里,总面积达1万平方公里。它是由黄河冲击而成的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引水方便,利于自流灌溉。因此虽处于温带干旱区,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但黄河年均过境水量达300余亿立方米,加上年3000小时的日照时数,光、热、水、土等农业自然资源配合良好,为发展农林牧渔业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小麦、水稻高产稳产,枸杞、瓜果品质优良。银川附近遍布的湖沼是宁夏的水产基地,而贺兰山前广袤的草场,则是宁夏滩羊的重要产区。

宁夏平原灌区农作物单产量不亚于长三角与珠三角,今天其富裕程度也堪与成都平原媲美。宁夏平原有人口300多万,以银川市为例,2006年的人均生产总值为29965元,农民人均收入为3799元,均高于全国平均数;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4.1%,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2.2%,均低于全国平均数。宁夏平原的大气质量优良,近年来,城市污水处理率已接近60%。但黄河来水的减少,可能对绿洲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撰文/黄秀芳(本刊编辑) 审稿/汪一鸣 (宁夏发改委 研究员)

9,河套平原(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巴彦淖尔)

 

从连绵起伏的阴山山脉南麓至黄河北岸的一马平川,就是被称为"塞外米粮川"的河套平原。河套平原西与乌兰布和沙漠相连,东及东南与蛮汉山山前丘陵相接,北至阴山南麓,南到鄂尔多斯高原北缘的陡坎。其行政区域包括呼和浩特、包头两市的大部,巴彦淖尔南部以及鄂尔多斯的北部和乌兰察布的小部分。面积约3.5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560万,人口密度约160人/平方公里

黄河从磴口县的巴彦高勒进入平原,至清水河县的喇嘛湾出境,全长550公里,河道逶迤蜿转,河曲发达。年径流量250亿-300亿立方米。因此虽然地处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在150-350毫米之间,但有丰沛的黄河水以及地下水的补充,可以引黄河水灌溉农田,这令河套平原这一荒漠草原与荒漠上也有了绿荫弥望的景色,成为渠道纵横,土地肥沃,良田万顷的内蒙古西部大粮仓。河套平原的年日照时数为3000小时左右,农作物一年一熟,适于种植小麦、水稻、糜、谷、大豆、高粱、玉米等等。而河套的蜜瓜、西瓜、黑瓜子、苹果梨、枸杞和番茄也是优质的农产品。平原上还蕴藏着煤、铁、铜、金、石墨、石棉、盐、碱等多种矿产资源,工农林牧相得益彰,使得这里成为内蒙古最为富庶之地。2006年呼和浩特市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900亿元,农民人均收入也达到了5308元,明显高于区内其他地盟。不过,虽然目前河套平原生态环境尚可,但其工业污染对未来的发展可能产生一定限制作用。

撰文/黄秀芳(本刊编辑) 审稿/汪久文(内蒙古农业大学 教授)

10,关中盆地(陕西西安)

 

关中盆地位于陕西省中部,通常指南依秦岭,北靠北山,西起宝鸡,东至潼关,东西长约360公里,南北宽约30-80公里的地区,以平原和黄土台原为主。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5市的平原和黄土台原部分及杨凌区。地势西高东低,中部较为平坦宽阔,平均海拔约400米。总面积39064.5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土地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的19%。总人口2241.7万,人口密度573.8人/平方公里。

渭河自西向东横贯盆地中部,形成广阔的渭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气候适宜,是关中盆地的精华和陕西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号称 "八百里米粮川",粮油产量和国民生产总值约占陕西省的2/3,是全国的小麦、油、棉生产基地之一。

关中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早在远古时代,蓝田猿人就生息繁衍在这里。新石器时代,半坡先民在此建立部落。3000年前,先民的居住区周围分布着大面积的沼泽和水体。秦国时开凿郑国渠,进一步优化了关中地区的生存环境。秦末时期关中的人口至少占全国人口的近三分之一,其富庶为国内其他各地所不及。

西安为关中盆地中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属于暖温带半湿润的季风气候区,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3℃。年降水量507.7-719.8毫米。很少有大风,非常适合人类居住。

西安是著名的世界历史名城。"秦中自古帝王州",历史上曾有13个王朝定鼎于此,历时 1100 多年,是中国最早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方。在汉唐时期,西安就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交流的中心,是当时人口最早超过百万的国际大都市。"西罗马,东长安"是西安在世界历史地位的写照。今天,全国区域经济布局上,西安具有承东启西、东联西进的区位优势,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亚欧大陆桥上重要的节点城市,国家大地原点、国家授时中心和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均设在此。

2003年启动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2006年西安咸阳都市圈的总人口是1300万人,GDP达2000亿元,占全省GDP4360亿元的45.9%。政府多年来加大环境整治和兴建引水工程,城市大气污染比较严重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正在得到改善,"清水行动"也取得明显功效。2002年建成的黑河引水工程,大大缓解了西安长期供水紧缺的状况。来自于秦岭的黑河水,水量充沛,水质极佳,每年供水3.05亿立方米,为西安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古老的关中,昔日的天府之国,创造了灿烂的黄河文明和农耕经济。今日的关中,秦川大地春潮涌动,终南群峰万紫千红,既古朴又时尚。关中正在以新的奇迹创建新天府之国的美誉。

撰文/吴成基(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教授)

11,南襄盆地(河南南阳-湖北襄樊)

 

南襄盆地也常称南阳盆地,位于秦岭、大巴山以东,桐柏山、大别山以西,其北是秦岭山脉东端的伏牛山地,其南是大巴山脉的东端。周边的山脉恰好把这块地方给围了起来,从而形成了盆地。总面积46291平方公里,人口1658.82万人,人口密度358.3人/平方公里。盆地中部为海拔 80-120米的冲积平原。盆地内有唐河、白河、丹江等主要河流,纵贯中部,南入汉水。南阳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之北而得名。

南襄盆地也常称南阳盆地,位于秦岭、大巴山以东,桐柏山、大别山以西,其北是秦岭山脉东端的伏牛山地,其南是大巴山脉的东端。周边的山脉恰好把这块地方给围了起来,从而形成了盆地。总面积46291平方公里,人口1658.82万人,人口密度358.3人/平方公里。盆地中部为海拔 80-120米的冲积平原。盆地内有唐河、白河、丹江等主要河流,纵贯中部,南入汉水。南阳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之北而得名。

在中国版图上,南阳盆地具有南北居中、东西居中的特殊地位,为中国的核心腹地。气候上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属典型的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冷热适宜,年降雨量800-1000毫米,降水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自然灾害相对较少。水资源总量70.35亿立方米,淡水充足且水质良好。植被状况良好,物种多样。土壤肥沃,盛产小麦、杂粮、水稻和棉花、芝麻、烟叶等,素有"中州粮仓"之美称。仅河南南阳市,以全省12.9%、全国0.7%的耕地,生产全省11%、全国1%的粮食,全省20%、全国4%的棉花,全省13%、全国2%的油料。南阳黄牛居全国五大优良品系之首。南阳市拥有植物资源1500多种,森林野生动物50多种;盛产中药材2340种,产量达2.5亿公斤,其中名优药材30余种;南阳黄牛是全国五大黄牛品系之一。  

南阳是我国矿产品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已探明各类矿产品84种,452处。其中天然碱、红柱石储量为亚洲之冠,蓝晶石、金红石居全国第一。黄金、石油储量居河南省第二。南阳独玉是中国四大名玉之一,素有"东方翡翠"之称。

南阳盆地自然与文化遗产丰富。上世纪末西峡恐龙蛋化石的大量出土曾震惊世界。四五十万年前有"南召猿人"在此生息繁衍。战国时期是全国著名的冶铁中心。东汉时为光武帝刘秀发迹之地,有"南都帝乡"之称。南阳名人辈出,古代有著名谋略家范蠡、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杰出的政治家诸葛亮等历史名人,现代有哲学家冯友兰、军事家彭雪枫、文学家姚雪垠、科技发明家王永民、作家二月河等当代名人。南阳板头曲、内乡宛梆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阳和襄樊分别在河南和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中占重要地位。

撰文/李雪梅(本刊编辑) 审稿/王守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研究员)  

12,苏北平原(江苏扬州、南通、盐城)

 

 苏北平原位居江苏省长江以北,包括扬州市、泰州市、南通市、盐城市、淮安市、宿迁市以及徐州市东南部与连云港灌云、灌南县,总面积约58443平方公里,总人口约4000万,每平方公里为600-700人,人均GDP为13774元。

苏北平原位居江苏省长江以北,包括扬州市、泰州市、南通市、盐城市、淮安市、宿迁市以及徐州市东南部与连云港灌云、灌南县,总面积约58443平方公里,总人口约4000万,每平方公里为600-700人,人均GDP为13774元。

苏北平原地处我国东部沿海的中央,秦岭、大别山东端向东直抵黄海的山海之间。全区处在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4.4℃,平均年降水量1000毫米,年日照时数2130-2430小时,水热资源充沛,四季分明,特别宜人。

苏北平原大地由江、河、湖、海交错作用留下的泥沙物质所构成,其南侧的扬州-泰州-南通部分为长江三角洲的北翼,属于高亢的自然沙堤沙滩地,里下河洼的水源地;东台-盐城-阜宁砂岗以西本为古潟湖,后为淡化的湖荡洼地;里下河洼地西侧,途经徐州、宿迁、淮安、扬州等地的大运河以西为汉代以来构筑的人工湖带,包括洪泽湖、高邮湖、邵伯湖等,往北还有黄河泥沙淤塞而成的骆马湖;东台-盐城-阜宁砂岗及宋代构建的范公堤以东,为近千年来不断淤积形成的滨海平原;公元1128年到1855年间黄河南徙夺淮在江苏中部直奔黄海,苏北平原北部形成广阔的泛滥平原与三角洲平原;板浦-赣榆砂堤以东及连云港、云台山四周为海成平原。

早在春秋战国及秦汉时代,苏北平原就是个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隋唐时代凿通的大运河又带动了苏北平原的繁荣,苏北平原东侧沿海的盐业,西侧徐州-(古)泗州(或淮阴)-扬州的陆路与水路交通运输业,中部宿迁(楚霸王项羽出生地)、淮阴、楚州(以前的淮安)、泰州的农牧业与楚汉文化,特别是还有扬州的商业等,都是赫赫有名的。

但是,黄河南徙夺淮横贯江苏入海期间,苏北平原上竟然是连年洪涝、水系紊乱、经济萧条。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苏北平原大兴水利,谨防河湖泛滥与海潮侵袭,进行稳产高产农田建设,并发展了养殖业,还有大规模植树造林、滩涂开发、丹顶鹤及麋鹿自然保护区建设,以及在黄河故道造果园等,使苏北平原面貌大变,里下河洼地变成苏南水乡,苏北平原变成江苏乃至国家的粮仓和乐园,里下河流域是全国水稻、棉花、油菜基地,这里有全国唯一的联合国生态农业示范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看看沙漠的面貌 欣赏沙海的千资百态
秦岭-淮河
8月去这六个地方吧,盛夏清凉,你绝对不会失望!
又到了游草原的时候了,夏天最值得去的草原旅游景点推荐
避暑理想目的地 中国六大最美草原风光 组图
苏北平原的田园风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