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994—2011年全国高考地理分类汇编专题06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994—2011年全国高考地理分类汇编专题06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一、单项选择题
1.(2009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卷)雪线为山地永久积雪区的下界。下列选项与雪线高度无关的是
A.纬度高低         B.降水量多少
C.植被覆盖程度        D.气温高低
【答案】C
【解析】由题干可知雪线为山地永久积雪区的下界,山地上一年四季都不融化的积雪下界,即与气温的高低和降水量(包括降雪量)的多少有密切的联系,而与植被覆盖程度无关。

图1是一张反映“滴水叶尖”现象的照片。据此回答1~2题。

2.(2009年高考江苏卷)该现象常年出现在
A.温带落叶阔叶林      B.热带草原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热带雨林
【答案】D
【解析】植被是陆地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具有指示作用,叶片常年滴水可判断为热带雨林气候
3.(2009年高考江苏卷)该现象在我国较普遍出现于
A.天山天池湖滨    B.西双版纳澜沧江畔
C.桂林漓江沿岸    D.武夷山九曲溪边   
【答案】B
【解析】在中国,原始热带雨林分布在云南的南部和海南岛,台湾岛也有少量分布。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的小气候,有些地区也生长着小范围的具有热带雨林特征的原始林区。
【考点定位】①植被对地理环境具有指示作用;②我国自然带的分布情况;③陆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图1是世界某区域农业地带分布图。读图回答l~2题。
4.(2009年高考山东卷)农业地带沿0°经线变化所反映出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的基础是
A.水分  B.热量  C.地形  D.土壤
【答案】B
【解析】农业地带沿0°经线变化反映地域分异规律,关键是抓住沿0°经线变化,这是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
5.(2009年高考山东卷)甲地区是世界上著名的棉花产区,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光照  B.热量  C.水源  D.土壤
 (2009年高考重庆卷)图3中,甲、乙两处景观所在地是我国著名旅游胜地。读图回答6~7题。
6.游客在甲景观地可普遍观赏到
A.奇松、云海 B.石林、石芽 C.椰林、孤峰 D.森林、冰川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景观图的判读。甲地为喀斯特地貌景观,其地表形态可分为三种:石芽、石林和孤峰。奇松、云海是黄山主要景观,山体较高;椰林是热带风光;冰川的分布应属海拔较高的青藏高原。所以选择B。
【考点定位】地貌
7.两地地貌形成主导外力作用与岩石组合正确的是   
A.甲——物理风化-风力侵蚀-砂岩    B.乙——物理风化-风力侵蚀-砂岩
C.甲——化学风化-流水侵蚀-石灰岩      D.乙——化学风化-流水侵蚀-石灰岩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地貌成因。由上题判断甲地为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地区在流水化学溶蚀作用形成,即CO2+H2O+CaCO3=Ca(HCO3)2。所以选择C。乙地地貌形态应为砂岩峰林,垂直节理发育,物理风化和流水侵蚀作用较强。
【考点定位】喀斯特地貌成因
图3显示中国不同地区山地年降水量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读图3回答4—5题

8.(2009年高考北京卷) 图中山地降水量
A.随海拔升高而递增    
B.与山气温垂直变化一致   
C.最大值所在海拔高度不同 
D.垂直变化最大的是山地①
【答案】C
【解析】由图中信息可四个地区的山地出现降水量的最大海拔高度各不相同①最低,④最高,故选C。
9.(2009年高考北京卷) 山麓景观分别为温带荒漠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是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②和④       D.③和④
10.(2009年高考广东理科基础卷)多年积雪区和季节性积雪区之间的界线称为雪线,山岳冰川分布的高度受雪线高度的制约。有关冰川与雪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雪线的高度是变化的,冰川分布的高度是不变的
    B.雪线的高度是不变的,冰川分布的高度是变化的
    C.雪线高度以上,年降雪量小于年消融量
    D.一个地区如果地表高度没有高出雪线,就不可能形成冰川
【答案】D
【解析】该题关键是看懂题干中的信息,由“多年积雪区和季节性积雪区之间的界线称为雪线”,则可知雪线的高度是不变的,雪线高度以上,积雪是常年不融,由“山岳冰川分布的高度受雪线高度的制约”,则可知冰川的分布的高度是不变的,一个地区若果地表高度低于雪线就不能形成冰川,即选D。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自然地理知识冰川和雪线。
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图1),回答1~2题。
11.(2009年高考天津卷)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据图可以确定的是
A.地壳上升B.水源减少C.气候变干D.物质沉积
【答案】D
【解析】湖泊的地质结构没有变化,不可能是内力作用,只有外力作用中流水的搬运和沉积作用
【考点定位】主要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质地貌
12.(2009年高考天津卷)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A.整体性B.差异性C.稳定性D.脆弱性
【答案】A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湖泊的消亡导致湖泊周围的植被,土壤和水陆变迁
【考点定位】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13.(2009年高考浙江卷)读图1,①、②、③代表的土壤类型依次是

A.荒漠土壤、森林土壤、草原土壤
  B.草原土壤、荒漠土壤、森林土壤
  C.森林土壤、草原土壤、荒漠土壤
  D.草原土壤、森林土壤、荒漠土壤
【答案】D
【解析】某地区同时具有森林土壤、草原土壤、荒漠土壤,可推断该区域位于中纬度过渡地带或垂直地域分布地区,影响有机质含量的是气候和生物条件。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没有生物的参与(生物循环),就不会有土壤的形成。
世界几块著名的黑土区都是处在温带的疏林草原地带:北美中央大平原、东欧的乌克兰平原、我国松嫩平原。而典型的森林地带,由于气候温暖多雨,有机质分解很快,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少。依据题意,根据表层有机质含量由高到低的是:森林土壤>草原土壤>荒漠土壤。
【考点定位】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高低比较;②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因素
(2007年高考江苏卷地理)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某一纬线附近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3~14题。

14.该地区主要位于我国
A.西北地区   B.东北地区   C.华北地区   D.西南地区
15.甲地所属的自然带是
A.热带雨林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答案】B
【解析】甲地形区平均海拔约500米,有地形崎岖的特点,属第二阶梯,是四川盆地。甲地地处秦岭-淮河以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自然带应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2007年高考北京卷文综)北京奥运会火炬将于2008年3月25日在雅典采集火种,4月1日从北京出发在全球传递,5月传回国内。读图1,完成1-4题。

图1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传递示意图
16.雅典所处的自然带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温带混交林带
17.图中火炬传递的城市数
A.中纬度比低纬度多 B.北半球比南半球少 C.西半球比东半球多 D.南美洲比北美洲少
【答案】A
【解析】首先,考生要明确选项中的基本概念:东半球与西半球,南半球与北半球,高、中、低纬度等。其次,获取图中的饿有用信息:火炬传递的城市数北半球比南半球多,东半球比西半球多,由此排除B、C选项。南、北美洲各一个城市(分别是③和②),由此排除D选项。正确选项是A。
18.当火炬传递到
A.①地时,当地正午太阳高度为全年最大 B.③地时,当地黑夜比白昼长
C.④地时,当地正值多雨季节    D.⑤地时,当地正值春暖花开季节
19.北京时间2008年8月8日20时奥运会开幕,此时②地所在时区的区时为
A.7月4日   B.7日12时   C.8日4时   D.9日12时
【答案】C
【解析】首先从题干中获取有用信息:北京时间是东八区的区时。其次,从图1中获取有用的信息:②地位于120oW,换算成时区为西八区。第三,根据区时的计算方法“东加西减”和时区差的计算方法“同减异加”计算出②地所在时区的区时是8日4时。正确选项是C。
(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海南卷)图6 示意我国某山地的东坡和西坡的垂直带谱。读图6 ,完成16~18题。

20.该山3000米以上东西坡各带分布差异反映出同海拔东坡比西坡
A.较暖、较湿   B.较凉、较湿   C. 较凉、较干  D. 较暖、较干
【答案】B 

【解析】考查垂直自然带各坡差异比较及我国东部水汽主要来源.同3000m海拔由图示信息可读取均为亚高山针叶林,但东坡针叶林分布较低说明"较凉";我国东部降水主要来自于东(太平洋),所以东坡较湿.

21.干旱河谷灌丛带所在的河谷终年盛行
  A.干冷北风      B.干热南风       C.上升气流      D.下沉气流

【答案】D   
【解析】考查地形雨背风坡下沉气流而少降水.

22.该山可能位于
  A.四川          B.新疆            C.安徽         D.山西

【答案】A 

【解析】考查中国地理省区自然地理比较.BD与题意不符,在四川和安徽两省比较(如海拔地形等方面).

(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天津卷)读图3和图4,回答5~6题。

 

23.根据自然在图3中的位置,能得出的正确的结论是
A.o→ a距离海洋越来越近    B.o → a海拔高度越来越低
C.o→ b年降水量越来越多    D.o → b所处纬度越来越高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带分布规律和影响自然带分布的因素。O→a属于由于纬度变化导致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故A、B错。O→b反映的是从热带到温带到寒带的变化,影响因素为纬度,故D对。

24.根据4判断,在非洲土地退化的区域中,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的特征是
A.全年高温多雨         B.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C.全年炎热干燥         D.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非洲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以及读图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由题图,根据图例,非洲土地严重退化的区域以热带草原气候区为主,而热带草原气候的特征是全年高温,一年分为干(冬半年)湿(夏半年)两季,显然选项B正确。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某山共分布三类原生森林。图2显示三类森林每年每平方米净增的有机物质干重(NPP)与温度变化,降水量变化的关系。据此完成10~12题。

25.图2信息显示,三类森林中
A.②的NPP对温度的变化最不敏感     B.NPP与温度变化都成正相关
C.②的NPP对降水的变化最敏感       D.NPP对降水的变化都很敏感

26.三类森林分布的海拔自低至高依次是
A.③①②        B.③②①        C.①②③        D.①③②
27.若①为针阔叶混交林,则该山可能位于
A.河南省        B.吉林省        C.安徽省        D.福建省
【答案】B
【解析】①位于海拔最低处,相当于基带地区的针阔混交林,分布于东北。
28.(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文综天津卷(新课程))正确表述图7中某海域的鱼密度、出海渔船数量、捕鱼量关系的是

A.第2年后,若捕鱼量不变,鱼密度可以保持稳定
B.前4年中,鱼密度决定了捕鱼量的变化
C.第5年后,出海渔船数量是影响捕鱼量的主导因素
D.第8年后,鱼密度即可恢复正常水平
【答案】A
【解析】读图,正确理解该海域的鱼密度、出海渔船数量、捕鱼量三者的关系是解题关键:在前4年中,鱼密度水平较高,决定捕鱼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出海渔船数量,但出海渔船数量无限制增加,捕鱼量超过鱼类的再生速度,海域内的鱼密度将会不断下降,最终导致捕鱼量减少,直至无鱼可捕,形成恶性循环。图中第5年后捕鱼量减少的主导因素就是海域内鱼密度减小造成的,第8年后,鱼密度已经很小,该海域的渔业资源已遭受破坏。正确的选项是A,在第2年,鱼密度水平最高时,如控制出海渔船数量和捕鱼量,鱼密度可以保持稳定,渔业可持续发展。
29.(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广东卷(新课程))图8反映了过去两千年来南极海豹毛中汞含量的变化,从中可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A.海洋生物通过食物链富集了汞元素
B.人类对南极地区的影响从人类登上南极大陆开始
C.汞含量的变化与南极地区的环境污染有关
D.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具有环境代价的
【答案】AD
【解析】海水中汞含量的变化与人类活动关系最大,人类生产活动排放含汞的废水进入海洋,在洋流的作用下从一个海区带到另一个海区,又从海水中到海洋生物,又到海豹、企鹅体内,不仅造成了海洋污染,而且还造成了生成破坏。
30.(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广东卷(新课程))关于陆地环境地域分异,表述正确的是
A.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在各纬度带的表现相同
B.山地海拔越高,垂直自然带越多
C.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是太阳辐射和地球内能
D.垂直地域分异与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相同
【答案】C
【解析】陆地环境地域分异表现为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大类,水平地域分异和垂直地域分异属于地带性地域分异,水平地域分异又分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其主导因素为热量;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其主导因素为水分,在中纬度地区表现显著。垂直地域分异与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相似,但不相同。而垂直自然带的多少受纬度位置和山地的海拔高度的影响。非地带性分异主要受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的影响,而海陆分布、地形等主要是由地质作用中内力形成的,而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由以上分析可得出只有C项表述正确。
31.(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上海卷)下列山地中,垂直方向自然带类型最多的是(  )
A.秦岭南坡                            B.喜马拉雅山北坡
C.阿巴拉契亚山脉                      D.乞力马扎罗山
【答案】D
【解析】山地所处纬度越低,海拔高度越高,其垂直自然带类型越多。在四个选项中乞力马扎罗山位于赤道附近是非洲最高山峰。秦岭、阿巴拉契亚山脉位于温带地区。喜马拉雅山纬度在 30°N附近,且南北西坡自然带差别较大,其北坡海拔高,自然带较少。故正确选项为 D。
32.(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大综上海卷(文科使用))近年来,市民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家庭绿化日益普及。晚上在密闭的居室内放置大型绿色植物,可能影响人体健康。主要原因是其(    )
  A.光合作用吸收O2,放出CO2
  B.光合作用吸收CO2,放出O2
  C.呼吸作用吸收O2,放出CO2
  D.呼吸作用吸收CO2,放出O2
【答案】C
【解析】
33.(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大综上海卷(文科使用))要使秋末开花的菊花推迟开花,可采取的关键措施是(    )
A.降低温度                                B.延长光照时间
C.缩短光照时间                            D.减少施肥
【答案】B
【解析】
34.(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大综上海卷(文科使用))适时补充镁元素可使绿色观叶植物正常生长,因为(    )
A.镁是组成叶绿素的重要元素                B.镁是合成蛋白质的原料
C.镁能促进植物吸水                        D.镁是合成核酸的原料
【答案】A
【解析】
35.(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广东卷(旧课程))热带雨林中保存生物化学物质的最重要载体是(  )
A.土壤                B.风化壳          C.水体         D.植物
【答案】D
【解析】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植物茂盛,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无机物并转化为有机物,给生态系统中的各级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提供物质和能量。所以说植物是保存生物化学物质最重要的载体。即正确答案为 D。
36.(1997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上海卷)下列因素中,导致自然环境非地带性分异的是(    )
A.气候              B.地貌          C.植被         D.土壤
【答案】B
【解析】
37.(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
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
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
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这一地表过程是反应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牵一发而动全身”,又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则黄土高原不符合,石灰岩地区受风力侵蚀作用不明显,即选C。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图7是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13~14题。

图7
38.与北坡相比,南坡自然带丰富的原因是
A.相对高度大,纬度低                   B.坡向朝南,温度高
C.坡度大,纬度低                       D.海拔高,降水多
【答案】A
【解析】与北坡相比,南坡相对高度大,纬度低,自然带分布空间范围大,所以南坡自然带丰富。
39.我国西藏的墨脱县位于喜马拉雅山区。2010年12月15日,墨脱公路嘎隆拉隧道贯通,结束了墨脱县不通公路的历史。修建墨脱公路的主要目的是
A.改变墨脱的生态环境                   B.加强墨脱与外界的联系
C.保持墨脱经济发展的特色               D.促进墨脱的产业向外转移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墨脱公路的嘎隆拉陡道贯通,结束了墨脱具不通公路的历史”,则说明修建墨脱公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墨脱与外界的联系,对墨脱的生态环境影晌不大。
(2007年高考四川卷文综)根据表1资料,回答5~7题。
表1 97°W附近某山东坡平均年均温、自然带垂直分布

海拔(m

640

6401800

18003420

34204100

41005700

年均温(℃)

2824

2418

812

126

6

自然带

热带雨林带

40.下列选项中,数码代号、自然带、农作物的正确组合是
A.①——亚热带和温带阔叶林带——水稻 B.②——高山针叶林带——玉米
C.③——高山针阔混交林带——花生  D.④——高山草地带——小麦
41.该山地最适宜人类聚居的地带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A
【解析】最适宜人类聚居地带的年均温应该是确定是24—18℃,故正确答案为A。
42.对该山所在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终年受赤道暖流影响     B.东北信风对自然带基带的形成有影响
C.位于板块生长边界      D.河流源远流长
【答案】B
【解析】由该地经度位置(970w)和山麓自然带类型确定该地位于中美地狭。该区域不受赤道暖流影响,山地东侧的山麓受来自海洋的东北信风影响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位于板块消亡边界,河流短小流急,正确答案选B。一些考生忽略970w这一经度信息,不能对该山地进行准确定位,导致对有关该地自然地理特征的四个选不能正确选择。
(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福建卷)图2示意长江上游地区雪线高度的经向和纬向变化趋势。完成3-4题。
43.该地区雪线高度变化的趋势是
  A.自北向南增高    B.自西向东增高    C.自东北向西南增高    D、自东南向西北增高
【答案】D
【解析】本题重在读图分析,左图显示的经度变化,根据变化趋势可以推测从东西方向来讲是从东向西逐渐增高的;同样读右图分析,右图展示的是纬度上的变化,也就是南北变化,根据变化趋势可以推测由南向北逐渐增高。由此得出结论雪线高度变化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增高。
44.影响该地区雪线高度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
A.海拔            B.降水            C.热量                D.坡向
【答案】B
【解析】首先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锁定两个:气温和降水.然后依据雪线变化趋势推测主要因素是降水(其变化趋势相一致.
(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江苏卷)图11为我国某山体不同坡向垂直带谱示意图。某校地理兴趣小组通过对该山体垂直带谱的分析,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读图回答l9~20题。
45.关于垂直带谱的看法,正确的是
A.东坡、南坡的带谱比北坡、西坡复杂,是因为山麓地面高度不同
B.西坡的高山灌丛草甸带比东坡的高而窄,是因为西坡比较湿润
C.北坡积雪冰川带的下限比南坡低是坡向造成的
D.东坡积雪冰川带的下限比西坡低是地形造成的
【答案】AC
46.对山体位置的判断,正确的是
A.地处南方湿润地区     B.地处西北干旱地区
C.位于湿润河谷一侧     D.位于干热河谷一侧
【答案】AD
【解析】从上题可知该区域位于西南地区,但影响该地区的主要是东南季风,而不是西南季风。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宁夏卷)图2示意日本部分地区樱花初放日期。读图2,完成5~6题。

47.符合纬度地域分异的表现是
A.T地与Q地樱花初放日期相近
B.樱花初放日期在Q地晚于R地
C.R地与P地樱花初放日期相近
D.樱花初放日期在T地晚于R地
【答案】D
【解析】纬度地域分异指不同纬度的表现,Q地和R地在同一纬度,排除B选项。从图中读出樱花初放日期T地为4月20日-25日,Q地为4月15日后,R地为3月31日-4月5日,P地为3月31日-4月5日,R地与P地樱花初放日期相近不是分异的表现。故应选D。
48.影响乙岛M、N两地樱花初放日期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N地接受太阳辐射较多      B.M地受南下寒流影响
C.N地地势较为低平          D.M地受北上暖流影响
【答案】B
【解析】M地比N地樱花初放日期晚,说明气温低,M地受南下寒流影响。选择B。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文综北京卷(新课程))土壤空气和土壤水分贮存于土壤孔隙中,两者体积组成比例常因外界因素而此消彼长。图3中虚线①表示土壤中空气和水分所占比例约为4%和46%。读图3,完成5-7题。

49.适宜多数植物生长的理想的土壤空气和水分比例变幅在
A.①—②之间      B.①—④之间
C.②—③之间      D.③—④之间
【答案】C
【解析】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的组成比例常常共同影响着土壤的热量状况。当水分过多时,空气就会受到排挤,造成土温下降,土壤缺氧,影响植物生长;如果空气过多而水分缺少,则会造成养分和水分供应不足,植物就会枯萎。性状良好的土壤,则既能通气透水,又能蓄水保温。适宜多数作物生长的理想土壤的空气和水分组成比例一般在20%~30%之间变化。
50.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土壤水分含量变化,主要依据土壤
A.温度   B.孔隙   C.肥力   D.空气
【答案】A
【解析】遥感技术的工作原理主要是通过传感器在航空或航天器中接收地面物体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并以图像胶片或数据磁带记录下来。根据遥感相片上反映的温度状况,可以推知土壤中水分含量的变化。
51.不够合理的治理土壤退化的措施是;
A.东北平原开荒、焚烧秸秆,加速有机质分解
B.黄土高原保塬、护坡、固沟,防治水土流失
C.黄淮海平原实施排灌,调控土壤盐分
D.江南丘陵施用石灰,中和土壤酸度
 (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文综天津卷(新课程))每年2月2日为“世界湿地日”。湿地主要是指沼译、泥麦地、河流、湖泊、海岸带,以及人工水田,水库和池塘。读图1回答1-2题。
图1
52.图1中非湿地为
A.①              B.②            C.③                  D. ④
【答案】C
【解析】海洋不包括在题干所提示的湿地范围内。
53.湿地的功能或用途应是
A.扩大耕地的后备资源
B.当地径流的调节系统
C.难以利用的淡水资源
D.扩建城区的理想用地
【答案】B
【解析】湿地中的水库、河流、湖泊、沼泽等对径流能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促使径流量变得较为平缓,减轻洪水的威胁,同时在枯水期又能提供较为充足的水源。湿地还能调节局部地区的大气湿度,使气候变得温和湿润。
(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江苏卷(新课程))经过地心的直线与地球表面相交于甲、乙两点。据此回答3—4题。
54.甲点位于37°N、118°E,其所属的陆地自然带为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温带草原带
D.温带荒漠带
【答案】A
【解析】考查学生的空间位置感知能力。根据经纬度知识,可知甲位于我国温度带季风区,对应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55.乙点所在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是
A.混合农业           B.水稻种植业
C.大牧场放牧业       D.种植园农业
【答案】C
【解析】甲、乙关于地心对称,乙应位于南纬37°、西经62°,故乙地位于阿根廷。阿根廷以大牧场放牧业为主。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文综天津卷(新课程))在理论上,垂直自然带与相应水平自然带有图3所示对应关系。读图完成5—6题。
56.据图计算,水平方向的针叶林带分布的纬度范围约为(  )

 图3  北纬42°某山地部分垂直自然带与水平自然带对应关系示意图
A.62°N ~68°N                                               
B.52°N ~58°N
C. 50°N ~54°N                                               
D.52°N ~62°N
【答案】B
【解析】由图中山地垂直自然带与水平自然带对应关系可知水平方向针叶林带分布范围与42°N 相距 1100~ 1800km 之间,已知 1°纬度相当约 111千米,通过计算可知 B 选项 52°N ~ 58°N 为正确选项。
57.从赤道向较高纬度地区,针叶林带在山地分布的海拔高度(  )
A.逐渐升高                                                      
B.保持不变
C.逐渐降低                                                      
D.变化无序
【答案】C
【解析】由赤道向较高纬度方向,气温逐渐降低,针叶林带在山地分布高度应逐渐降低。故 C 选项正确。
(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文综全国卷(旧课程))读图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5~6题。
58.图2中①地所处的自然带是(  )

图2  南半球“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
A.热带雨林带                     B.热带草原带
C.热带沙漠带                     D.热带季雨林带
【答案】C
【解析】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终年受到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形成了热带沙漠带,正确选项为C。
59.图2中①②③三地自然条件相比较(  )
A.②地降水最多                        B.只有③地的植被为森林
C.①地年均温最低                      D.②、③两地均受暖流影响
【答案】A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自然带分布规律,分别判断出①②③的自然带。①是热带沙漠带;②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③处由于受到山地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位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形成温带荒漠带,然后分别比较二地的有关植被、气温、降水情况。正确选项是A。
(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大综江苏、河南卷(旧课程))图1表示某树木年轮截面的一部分,标号①、②、③分别表示5年时间段的年轮。该树生长地区7月气温最低,但仍高于0 ℃。回答1~3题。

图1
60.植物生长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在气温变化较稳定的前提下,图2中表示①、②、③三个时间段逐年降水量的图依次是(  )

图2
A.甲、乙、丙   B.丙、乙、甲      C.乙、甲、丙  D.丙、甲、乙
【答案】C
【解析】假设气温较稳定的前提下,影响植物生长的另一个气候要素是水分(降水)分析①、②、③三个 5年时间年轮截面,可以看出①年轮生长缓慢,反映出此期间降水条件差,②③年轮生长较快,降水条件好。对应甲、乙、丙降水量图分析,乙图各年降水量都较少,应对应①,②、③则对应各年降水量较多的甲、丙。故正确答案为 C。
61.该树生长地点可能在(  )
A.30°S,118°E              B.23.5°N,130°E
C.44°S,173°E                D.30°N,118°E
【答案】A
【解析】由题目可知该树生长地区 7月气温最低,但仍高于 0℃ ,可判断该树的生长地应为南半球的热带或亚热带。B、D 选项均在北半球可排除,由 C 选项经纬度可判定其位置应在温带海洋上可排除,故选项 A 正确。
62.该树生长地区所属自然带可能为(  )
A.亚寒带针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热带雨林带                       D.温带草原带
【答案】B
【解析】由上题可知 A 位置(30°S、118°E)应位于澳大利亚西南部佩恩附近,属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故选项 B 正确。
二、综合题
63. (2009年高考上海地理单科卷,56-59)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0分)

南美洲部分地区自然带示意图
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讲述了英国公爵根据漂流瓶提供的不完整信息,乘坐“邓肯号”,率领探险队沿着南纬37°一带,援救格兰特船长的故事。
⑴“邓肯号”于1864年8月25日离开英国格拉斯哥,经过40多天航行,绕过麦哲伦海峡于10月6日到达智利西海岸的甲地。甲地的气候类型是           气候,所属的自然带是            带。
⑵探险队在南美大陆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搜救活动,途经甲、乙、丙和丁四地,遭遇不同的自然灾害。其中受到高山冰雪冻害威胁的是        地;途中遇到干涸盐湖,经受缺水煎熬的是       地。
⑶在图上甲、乙、丙、丁四地区中,垂直地带性最明显的是      地,丙地所处的自然带是               带,丁地所处的自然带是           带。从丁地到丙地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反映了                   的地带性差异。
⑷造成四地地理环境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有                、                
【答案】 (1)地中海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2)乙 丙
(3)乙 温带荒漠 温带草原 经度 (4)地形 海陆位置
【解析】[解析] 本组题考查了自然带及地域分异规律等知识。

第(1)题,甲地位于南美洲30°S~40°S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其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第(2)题,乙地位于安第斯山脉,易受高山冰雪冻害影响;丙地处于安第斯山脉的背风坡,降水较少,气候干旱,形成了荒漠景观。

第(3)题,乙地为安第斯山脉,其山体高大,垂直自然景观典型;丁地位于潘帕斯草原附近,为温带草原景观。第(4)题,甲、乙、丙、丁四地位于同一纬度,景观差异明显,主要受山脉及海陆位置的影响。

64.(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广东卷(新课程),34)图7是不同气候条件下风化壳深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a、b、c三条曲线,____________曲线表示蒸发量。
(2)A、D、E、G四个地带中能形成完整土壤剖面的有___________(填写字母)地带;即使增加降水也很难形成完整土壤剖面的是_________(填写字母)地带。
(3)一个发育成熟的土壤剖面一般具有_________层、腐殖质层、_________层、淀积层和母质层。
(4)B范围内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对应的地带性植被、土壤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5)D范围内的植被类型是_________,开发该区域的关键性制约因素是_________。
(6)C、D两个地带不能发育森林植被的共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F地带能形成深厚风化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 (2)E、G A (3)枯枝落叶 淋滤 (4)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亚寒带针叶林 灰化土 (5)温带荒漠 缺水 (6)降水量小于蒸发量高温、多雨、湿润(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植物茂盛。

【解析】本题由一幅不同地区的风化壳纵剖面图及其对应的气候要素(气温、降水、蒸发量)图入手,考查学生的识图析图和综合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具有一定难度。做好该题的关键是读懂图。该图所揭示的实际是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各组成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风化壳(土壤)形成受气候条件制约,炎热多雨的条件下,淋溶、生物作用明显,风化壳深度大,反之寒冷,或干旱的条件下风化壳深度小。

第(1)题,图中F处风化壳最深,且表层为砖红壤风化壳,判断该处为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量应大于蒸发量,D为干旱地区,结合图中纵坐标可判断a为蒸发量,b为气温曲线,c为降水量。

第(2)题,A处为寒冷的极地气候区,D为干旱的荒漠环境,只有E、G处,降水较多,气温较高,风化壳较深,有一定植被,能形成完整的土壤剖面;A处因为气温极低,即使降水增多,也很难形成完整的土壤剖面。

第(3)题,考查课本基础知识。

第(4)题,由图中B地气温和降水数据,即可判断出该地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对应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带,在其环境下发育的土壤为灰化土。

第(5)题,同理由D处的气温、降水量、蒸发量数据和对应极薄的风化壳,判断该处为温带荒漠,那么制约性因素当然就是“缺水”了。
第(6)题,由图可知,C、D两处降水量小于蒸发量,为干旱地区,所以不能发育成植被,而F处为高温多雨的环境,淋溶作用强,物理化学风化作用强,所以风化壳最厚。
65.(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文综北京卷(旧课程),36)图3表示我国某主要地形区中某山自然带的垂直分布,图4是该地形区中某城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

读图3和图4,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形区的名称。
(2)指出导致图3中山地两坡自然带分布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
(3)描述该地形区气温、水分条件的特征。
(4)该地形区哪些气候条件不利于农作物种植?应采取什么对策?
(5)该地区形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为此应采取哪些相应的治理措施?
【答案】
 (1)黄土高原
 (2)图中山地东西两坡自然带分布的差异主要是由水分(或降水、湿度)因素造成的。
(3)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降水量全年较少且季节差异大,或集中于夏季(尤其是7月份),冬、春、秋三季干燥,或雨热同期。
 (4)全年降水较少且季节变化大,易发旱灾(或干旱),尤其是春季气温快速升高而降水少,易发春旱。低温时间长,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种植耐旱作物,发展水浇地,加强灌溉(或发展节水农业)。防霜冻
(5)水土流失退耕还林还草;加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解析
】(1)结合垂直自然带组成及气候类型图可判定此区为黄土高原区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2)山地东西两坡自然带北坡位置低南坡高说明此区东西两坡水分差异较大东坡由于有来自太平洋水汽故降水较多而西坡受地形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水分条件差自然带位置较高。

(3)结合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分析此区气温、水分条件特征。

(4)结合此区气候特征可知对农作物不利的气候条件主要有全年降水少且集中于夏季春旱严重低温期较长且春、秋易出现霜冻。针对以上特点可采取相应措施如种耐旱作物发展水浇地发展节水农业等。

(5)黄土高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水土流失严重。主要原因自然方面黄土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人为方面不合理开发。故治理措施要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土加强流域的综合治理及土地的合理利用。

66.(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文综北京卷(旧课程),39)“生物入侵”指进入某个地区的外来生物种打破了原地区的生态平衡。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引发非良性效果或难预料效果的生物入侵事件。
例如,桉树的突出特点之一是能够通过叶面的蒸腾作用,将大量的地下水快速地输送到大气中,当地下水水位下降时它的根系又能够快速追随地下水水位的变化向深处生长,因此它有“地下抽水机”的绰号。桉叶油也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桉树生长在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和东南部地区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引种到我国的云贵高原后,却引发了令人头痛的生态问题——生长地区的地下水水位大幅下降,桉树林内及附近草本和灌木大量枯死
阅读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比较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和云贵高原的自然条件,扼要说明桉树在两地产生截然不同环境效益的主要原因。
【答案】澳大利亚东部沿海降水丰沛;又处于山脉的迎风坡前,地下水的补给条件优越,桉树生长正好维持了那里的水分平衡。云贵高原降水的季节变化明显;喀斯特地形广泛分布,地下水存储条件不理想,桉树大量消耗地下水导致生态失衡。
【解析】从自然因素分析了解陆地环境中的某一要素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后果。

67.(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大综广东、广西、河南卷(旧课程),40-42)在原产地以外定居、生长、繁育的生物种被称为“外来种”或“侵入种”。近年来,人们对物种入侵的后果及对策格外关注。请回答40~42题。
⑴目前在我国一些地区引进的大米草、水葫芦等外来种急剧生长,甚至取代了当地的优势物种,这一现象引起了各界的关注。请依据生态学原理回答:
①外来种在侵入地区定居扩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外来种对原有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⑵在我国温带水域,水葫芦生长旺盛,既可消耗水体中多余的养分,又可作为饲料和绿肥,发挥了较好的生态效益。然而,把它们引种到亚热带水域却因生长过于旺盛而引发了生态灾难。请简要说明产生这种差异的自然地理原因。
⑶①我国科学家针对大米草泛滥的情况,研制出从大米草中提取新型活性多糖的技术。该项技术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一旦投产,将形成一个年产值百亿元以上的新型产业。结合上述材料分析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②运用因果关系原理,说明对待物种引进的正确态度。

【答案】

(1)环境条件适宜(或非生物因素适宜);没有捕食者(或没有天敌);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或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为:温带冬季寒冷,水葫芦不再生长;亚热带的热量条件优于温带,水葫芦一年四季均可生长。

 (3)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增强我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开拓经济发展更广阔的领域,我们要走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的经济发展道路。
②正确把握物种引进与其结果的关系,提高物种引进的自觉性和预见性,争取好的结果,避免坏的结果。

68.(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上海卷,42-43)读图解释天山地区的地理现象。

⑴天山山地自然植被自下而上的变化是遵循陆地自然带分布的_____地带性规律。据图判别天山南坡积雪冰川高度比北坡    (高、低)。天山南北地区利用天山冰雪融水发展      农业。
⑵为了合理利用草场资源,天山北坡牧民在夏季应将牲畜赶往(  )
A.高山草甸                        B.山地草原
C.荒漠草原                        D.山地草甸草原
下列牲畜中,新疆天山地区放牧的是(  )
A.三河牛                         B.伊犁马
C.滩羊                           D.阿拉善骆驼
【答案】
⑴垂直 高 绿洲(或灌溉)
⑵A B
【解析】(1)由图可知天山植被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变化充分体现了自然带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从天山两坡标注积雪冰川高度可判断南坡雪线较高。天山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地区,农业发展限制因素是水源,其农业类型主要是绿洲(灌溉)农业。(2)由图可知天山北坡针叶林带上下都有草甸分布,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冬夏季牧场。根据冬夏气温变化及气温的垂直变化,夏季林带之上草甸区草类繁茂,从合理利用草场资源分析,夏季牧场应在海拔较高的高山草甸。天山伊犁河谷地地带是重要的农牧区,其优良畜种为伊犁马。
69.(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大综广东卷(旧课程),33)对分布在甲、乙、丙三地区的某种哺乳动物的测量结果如表2:
    表2:某种哺乳动物的身体量度(单位:mm)

地 区

长 度

甲地区

乙地区

丙地区

体长

395

460

540

耳长

125

108

90

尾长

115

90

80

如果上述测量数据来自于安徽的黄山、吉林的长白山、广西的桂林,则根据测量结果可以推测:
(1)丙地区为___________
(2)对该种动物外部形态起决定作用的生态因素为___________
(3)该动物具有与外界环境相似的体色,虽然可以有效地逃避猛禽的捕食,但难于躲避嗅觉灵敏的猛兽的袭击。这种现象反映了_______
【答案】
(1)吉林长白山
(2)温度
(3)适应的相对性
【解析】
广西的桂林、安徽的黄山、吉林的长白山,三者最明显的不同是三地的温度在一年四季中差别很大。同一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环境中,对各自的生存环境产生了适应性、以鸟兽为例,从耳长和尾长这两项指标来说,生活在热带地区的生物比较长这是因为这些生物适应了炎热的环境,是与动物体的散热相适应的,生活在寒冷地带的生物,耳和尾比较短,这是与寒冷地区的保温相适应的,这种现象被称为阿伦定律(Aslen’

srule)。由于热带地区的生物新陈代谢较快,性成熟早,故动物的身体较小,寒冷地带的生物,低温延缓了动物的生长,由于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可使动物活得更长,长得更大,这就是贝格曼定律(Bergmsn’srule)。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而不适应则是绝对的,这是因为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一种生物虽然从某一方面来说是适应环境的,但从另一方面看则是不适应的、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回答该题要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并能结合生物知识对表中所示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70.(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上海卷,30)读“亚洲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图,回答:

(1)A地所属自然带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地所属自然带的典型植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地所属自然带相应的气候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评价下列地区气候资源及其农业发展的条件:A处________条件配合好,宜种植以________为主的高产粮食作物;C处_________条件好,但__________资源不富裕,宜发展以___________为主的旱作农业;D、E处应充分利用有很大优势的________资源和________资源,发展畜牧业和_________农业,生产优质的畜产品和__________________等农产品。
【答案】(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温带荒漠     温带季风气候
(2)水热   水稻   光照、热量   水   小麦、棉花   光热   草场   灌溉(绿洲)   长绒棉、葡萄
【解析】图中A位于我国南方地区, E位于我国西部内陆地区;C位于我国华北、东北。 A处水热条件配合较好,宜种植以水稻为主的高产粮食作物,C处光照、热量条件好,但水资源不足,宜发展以小麦、棉花为主的旱作农业:D为温带草原带,草场资源丰富,可发展畜牧业,生产优质畜产品;五处的光热资源丰富,农业以绿洲农业为主,可生产优质长绒棉。
71.(1999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广东卷,34)图4-12中表示的是地形剖面,以及对应的气候资料。读图回答:

(1)夏季月均温最小值出现在海拔约            处。
(2)冬季出现大面积逆温的两个地区中,地势起伏较大的位于天山____________侧。
(3)海拔2000m高度上,南北两坡年降水量分别约为250mm、______mm。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4)只考虑温度高低,则天山北麓牲畜过冬的牧场应位于海拔____________m。

【答案】(1)4500米左右(2)北(3)570米左右,北坡有来自大西洋,北冰洋的水汽补给(4)约2000。

【解析】无论是1月还是7月,气温分布都随地势高低而变化,即地势越高气温越低。分析天山南北两侧降水差异的原因,主要考虑水汽来源及迎风坡和背风坡的关系。分析的时候都要对应到横坐标上,然后再做垂直线对应到曲线上去。如下图所示分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直击考点-15|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必修1 第六章 第14讲
2015年高考地理备考易错点专题05地域分异规律
2013届高三地理名校试题汇编(第1期)专题5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师版)
回归主干:必背知识整体性、差异性和区域
新高考地理备考41:基础能力60例纠错典例3自然地理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