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范蠡(三)
 
范蠡(三)

范蠡(三)

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南阳白河岸边,古柏参天的卧龙岗上,有一处古建筑叫武侯祠,这是纪念诸葛亮在南阳躬耕的祠堂,也是著名的“三顾茅庐”的发生地。刘备和诸葛亮在此地留下了千古美谈。时光倒流约700年,就在武侯祠南30里的白河岸边,一个叫三户里的村子,也曾上演了一出“三顾茅庐”。这一次,“顾”者是当时楚国宛县的“县委书记”、后来越国的国相文种,被“顾”的,则是文种辖下的草民、行为怪诞狂放的范蠡。这两次历史性的会面,有着太多的相似:会面双方同样是地位悬殊;同样是位尊者求贤若渴、不惜三往;同样是相见恨晚,彻夜长谈,一次留下《草庐对》,另一次则留下《宛邑对》。更重要的是,这两次会面,都对当时的政治格局和后来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刘备与诸葛亮的会面,开创天下三分的精彩华章;而文种与范蠡的会面,则引发吴越争雄的波澜壮阔。白河岸边两个相距30里的地方,700年间,竟然上演两次“三顾茅庐”,这不能不让人拍案惊奇!诸葛亮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成为后世的楷模,而范蠡却急流勇退,明哲保身,成为大商巨富。两个人出山经历相似,但归宿却迥然不同,两种精彩的结尾,同样令人浮想联翩、感慨万千……

【白水湾畔觅遗踪】空旷的原野,淡蓝的天空,两种广阔与豪迈之间,柔柔缓缓的白河向天边蜿蜒。在我们的脚下,清凌凌的河水轻吻着细白的沙滩,慢慢拐了一个大弯。河湾内,成片的古柳树合抱粗细,在冬日的风中,干枯的枝条摇落着满目的苍凉。这个地方叫白水湾,《水经注》记载的“三公城”、如今的宛城区黄台岗镇三十里屯村,就坐落在白水湾旁。

“扁舟飘泊五湖间,遗庙空存白水湾。剩有西风招不得,寒烟落日苎萝山。”因相传范蠡故里在此,两千多年来,不知多少仁人志士、迁客骚人在这里祭祀追怀,清朝诗人曹文萃的这首《范蠡庙》,就是其中佳作。三十里屯是个古老的村子。村外白河宽阔,村头丘岗低缓,村内小溪潺潺,行走村中,一段墙基、一座桥涵,几块石刻,都在有意无意中,蕴含着久远的韵味。村支书刘保雷说,现在的村名可能是明朝开始用的,那时朱元璋第二十三子朱栋封唐王于南阳,其护仪部队驻扎白水湾,这村被取名“曲河屯”,因距离南阳三十里,俗称三十里屯。据村里老人口口相传,这个小学过去是山陕会馆,再往前说这里则是范蠡的祠堂。刘保雷说,三十里屯过去可是交通发达的地方。以前白河水运发达,村旁的白水湾自然形成码头,而著名的南(阳)襄(阳)古道也从村外通过,优越的位置,使这里成为水旱大码头,商贾云集之地。一年四季白帆点点,桨声阵阵,煞是热闹繁华。清朝时,在此经商的山陕商人发了财,他们认为得到了范蠡的保佑,于是就在已经败落的范蠡祠旧址上建了会馆,敬奉范蠡和关羽文、武两尊财神。年长的人还记得,馆前有戏楼,后院有大殿,两侧有廊房,南来北往的商贾、香客都要进祠祭拜,求得财源滚滚。上世纪50年代中期,白河上游修建了鸭河口水库,从此水运萧条。不久,南襄古道也向东移了,三十里屯逐渐冷落。会馆也被拆除,所拆木料,建成了现在黄台岗镇的三处30余间粮库库房和原镇政府大院的房屋,可见当时的会馆是多么宏伟庞大。而拆除的石条、石碑、石雕,绝大部分被烧成石灰,也有一些散落民间,成了民宅墙基。在那个年代,村里没人敢提范蠡,“斗私批修”、“批林批孔”、“割资本主义尾巴”运动一个接一个,而陶朱公范蠡,正是“割尾巴”的对象,还有谁人敢提这茬儿?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南阳地区文化局副局长王建中率社教工作组来村驻队,他经过考证后提出:三十里屯就是范蠡故里,即史书记载的“楚宛三户”。从此,范蠡才再次成了村民的骄傲。如今的三十里屯小学,已看不出山陕会馆的踪影,更遑论范蠡祠了。按照刘保雷的指点,我们在学校后面看到了一段10多米的墙壁,那墙壁离地面70厘米处明显不同,以上砌的是现代小青砖,以下则是厚实又硝化严重的明清大方砖。刘保雷说,根据专家考证,这是古范蠡祠留下的唯一痕迹。时间之手在三十里屯磨灭的,不只是范蠡祠,因地理位置优越,这里曾几度繁华。根据郦道元《水经注》的记载,这里曾有一座三公城,东汉初年,大司徒邓禹衣锦还乡,在返回洛阳时,曾在这里设宴饯别乡亲。邓禹被推为“云台二十八宿”之首,而大司徒又是三公之首,所以“三公城”之名很可能与他有关。在东汉时,这一带是人文荟萃之地,三公城之东,是东汉灵帝灵思皇后及其兄、大将军何进故宅,城西则是南海太守孔嵩的旧居,三国魏驸马、玄学家何晏的故里也在此地。

这里的范蠡祠历史久远。东汉末年,大将军司马范曾路过此地时,这里已经建有范蠡祠,在繁忙的战争间隙,范曾依然抽出时间前来祭拜先祖,并立碑纪念。他还虔诚地为范蠡立了一块石碑,刻上祭文。过了120多年,西晋著名文学家夏侯湛出任南阳相,又在此地为范蠡建庙祭祀。又过了200多年,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为《水经注》实地踏勘,还能看到范曾立的石碑和夏侯湛建的庙。经过严格考证,郦道元写下了祠,即故宅也的结论。白水湾的寻觅,让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里就是范蠡出生、成长,并与文种相识的地方。

【“三顾”成知己结伴闯东南】在范蠡的时代,宛地应该已是教育发达、人文荟萃之地,这里最为著名的人物,当数早范蠡约百年的秦相百里奚。百里奚的故居在今南阳市区,距离范蠡的家也只有三十里,此人幼年贫贱,才华出众,经历坎坷,成就卓然。他在70多岁才成为秦国上大夫,在相秦期间,他对外施德于诸侯,树立秦国的威信,对内则整修国政,教化天下,恩泽施于民众。依靠出众的才智和超群的谋略,百里奚使僻处一隅的秦国逐渐强大起来,为秦国取得霸主地位,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他个人也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声望。百里奚所处的时代与范蠡相距不远,两个人有重要的相同之处:出身贫贱而才华出众;远走他乡建功立业。可以推测,在范蠡的青少年时期,这位“老乡”应该是他心中的偶像。虽然史书没有关于范蠡幼年的记载,但他应该与百里奚一样,曾受过不错的教育,至少读过不少书籍。在与文种相遇相知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位聪敏睿智、胸藏韬略的青年才俊。或许是由于卓然不凡,范蠡此时不为人了解,年少的他索性我行我素,“佯狂、倜傥、负俗”,这样一来更不为世俗所容,被人们视为“疯子”,成为远近闻名的“三户狂人”。“时人尽以为狂,然独有圣贤之明,人莫可与语。”

大约在公元前516年,孤独的范蠡迎来了一生的知音文种。当时文种来到宛县出任宛令,在世俗的眼光中,这两个人的交往几无可能:一个是高高在上的“县太爷”,一个是出身贫寒的“佯狂”草民。但文种也不是世俗之人,他志向远大、才能出众,楚国的腐败和朝臣之间的勾心斗角令他深恶痛绝,特别是看到伍子胥父亲被杀,伍子胥逃往吴国,楚国一天败落的情景,他深感国家前途黯淡,人生渺茫,内心深处渴盼找到知音。

由于身份悬殊,两人的交往中文种掌握着完全的主动权。闲暇之时,文种四处寻访邑中贤才。他听到范蠡“狂人”之名,不知虚实,就派手下人请来一见。谁知范蠡和后来躬耕南阳的诸葛亮一样,来了个避而不见。被冷落的邑吏十分恼火,回来禀报说:“村里人都说范蠡是个疯子,不必召见他了吧!”文种一听此话,反而对范蠡产生了更大的兴趣,对手下人说:“吾闻贤俊之士,易招疯子之讥;内怀独见之人,外遭不智之毁。这不是你们能了解的,明日我亲自去拜谒吧。”据《吴越春秋》记载,当文种亲自来到三户里,走到范蠡家门口时却被吓了一跳:“范蠡从犬窦蹲而吠之。”这场面真够怪异,一个人蹲在狗洞里冲你学狗叫,一般人都受不了。跟随的官员担心文种尴尬,马上让人拿衣服把范蠡盖起来。但文种毫不为意,挥手道:没什么。狗都是冲人叫,此人冲我学狗叫是把我当成人。此地有圣人之气,此人不同凡响。于是文种“乃下车拜”。面对如此这般的“县太爷”,范蠡却并不领情,“蠡不为礼”。大约这次见面,让双方都感觉到了对方的不同凡俗。第二天一早,范蠡就让兄嫂给自己准备一身像样的衣服,他坚信文种将再次来访。知己之间可能就是这样,一个眼神,就足以让彼此心灵相通。就在范蠡刚刚收拾停当,文种的马车已经再次来到了范家门口。这一次,范蠡完全收起了“佯狂”之态,“进退揖让,君子之容”。两人抵掌而谈,“终日而语,疾陈霸王之道,志合意同。”听到范蠡的高论,以前笑他疯傻的人都十分震惊,“旁观者耸听之矣”。

在中国文化中,文种与范蠡式的相识十分典型。之前的姜子牙,之后的诸葛亮,都采用了与范蠡类似的方式:等待和考验。在传统文化中,自荐枕席的女子是为人不齿的,而急着贴权贵的冷屁股,往往也得不到尊重。于是才智之士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等待。等待和考验不仅仅是为了自抬身价,更重要的是要确知自己受尊重的程度,以及日后受信任的程度。当然,文种与周文王和刘备不同,他只是地方官员,不是一方诸侯,这就注定他和范蠡不会是君臣,只能是知己。两人都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君主,才能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这个选择的过程十分漫长,在相识三五年之后,确知在衰弱而萎靡的楚国没有自己的用武之地,他们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投奔越国。在做出这个改变自己命运,也将改变当时天下格局的决定前,他们有一番著名的对话,有人称之为《宛邑对》,以与诸葛亮的《草庐对》相比附。

当时范蠡纵论历史,对文种说:从三皇五帝建功立业,到今天各国相继称霸,足见岁月轮回、强弱更替是自然规律。如今霸气现于东南,那里将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地方。文种答道:你说得很对。如今的楚国是难以有所作为了。但伍子胥已投奔吴国,我们怎么办呢?范蠡沉吟道:吴越之邦,同风共俗。霸王之气,不是吴国就是越国。伍子胥在他的吴国吧,我们去越国。一番计议已定,文种弃官不做,与范蠡一起打点行装,离开宛县前往越国。这一年,范蠡大约25岁,文种大约30岁。可能他们也没想到,此一去,将有什么样的坎坷磨难需要他们经历,什么样的艰难使命需要他们完成。(根据大河网资料整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白水流经的古村落——三十里屯村
黄龙庙,黄承彦故里。
孙利芳丨清韵宛都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二十九)
《南都行》(作者:李白)唐诗赏析
元好问钟情的南阳名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