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瞎扯: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1、典故
身为一个读书人,看到这句话,自然要去查一下来源。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幅对联来自于明末清初官员曹学佺,一个非常博学,也非常有节气的官员,在清军入关后自杀殉国。
对联的背后有一个故事,主角当然是曹学佺、屠夫和书生,背景在明末从上到下一片腐败下,地点在桂林(屠狗?)。
每个故事都有一个大反派,这里的大反派非常的正统,是皇亲国戚里面的皇亲,就是红楼梦贾府一样的大背景里面的一个家奴。
为什么狗这个词,在国外都是忠诚和伙伴的代名词?而在国内就是鹰犬,狗奴才,走狗呢?大部分原因就是国内的权贵阶层爱打猎,打猎么需要猎犬,于是恶少必配恶犬。
恶犬不会恶少自己养,于是家奴和恶犬就变成家奴假犬威了,这一天恶犬和秀才相遇了,估计恶犬没咬过有学问的人,于是追着秀才不放,秀才自然一边跑,一遍喊救命。
但是家奴+恶犬的搭配在本地必然是积威已久,没有一个人愿意上去帮忙。
于是,恶犬扑倒了秀才,在他身上撕咬,就在秀才快被咬死的时候,路边一个屠夫看不过去,拿起一把刀冲上去,把狗宰了,救了秀才。
家奴自然不愿意,这狗是恶少标配,怎么能少呢?于是仗着人多势众,把屠夫和秀才都绑了送官府讨说法。
当时接受此案的官员就是曹学佺,这么一个正义的人自然看不过去,于是判了屠夫无罪,还准备追究家奴纵犬杀人的责任。
恶犬背后的主人一看曹学佺油盐不进,于是威逼+买通秀才,让他改口供说和狗是好朋友,在和他玩耍,反过来状告屠夫杀了他的狗。
曹学佺当然生气了,在大堂上当场怒斥秀才与狗相好,认狗为友,伤天害理,准备把秀才当场杖打30大板,秀才吓的说出了真相。
然后这幅对联就从曹学佺口中传了出来——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2、背景
切入这副对联的背景,可以说这只是曹学佺的一时感慨,一个熟读儒家经典,将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书生,在品德上还不如一个没什么学识的屠夫。
不过这句对联里面“多”字,说明曹学佺不一定是基于一个案子的感慨,必然是见的非常多这样的反差以后,才会做出这样的感慨。
那么,我们就回到那个时代,那个背景,看一下为什么曹学佺会做出这样的感慨。
首先我们来看秀才,为什么那个时代的秀才失去了孔孟之道,内秀已身,外达天下的气节?
明朝末期是士大夫和宦官斗的最猛的时候,自从宋明理学之后,科举变成了一个工具,特别是明清时期,八股文和我们现在高考没什么区别——就是考试的技巧。
这个时候考出来的秀才,未必会对孔孟之学有多深的理解,更多是对八股技巧的专研。所以学识对于内在的提身没了汉唐时期那么明显。
第二就是费孝通先生在研究乡土中国的时候,对于秀才这一个阶层做了深刻剖析,对于那些未进入官场的秀才来说,他们会变成乡土中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一个乡土自治群体的连接者。
这个身份注定了他能接触上层的信息,也是上层政策和信号的传达者,所以越是动乱的年代,他们是最焦虑的一群人。
最底层有稳定的宗族,不管朝代如何变幻,他们是天高皇帝远,最上层则是和统治群体息息相关,中间的秀才群体最尴尬,命运也最漂泊。
所以越是黑暗年代,他们是最敏感,也是最受损的一个群体,这也导致群体修养的降低。
第三个就是社会协作体系区别,秀才的特殊群体地位,更容易妥协和合作,相对自私。而屠夫,像水浒里面的英雄一样,更倾向于小团体相互照应。
秀才可以到处跑,屠夫基本上是本地小团体,前者负心成本小,后者背叛成本大。
这样个不同的协作体系特性,决定了秀才更容易妥协,屠夫更容易仗义。
站在曹学佺的角度,他是一个官员,那么能接到的案子必然是涉及了秀才、乡绅、氏族和皇亲国戚的,而涉及平民和家仆之间的个人纠纷则是交给宗族来处理。
这就导致了,他看到的很少是底层和底层之间的纠纷,更多的是高层和高层,高层和中层,中层和底层之间的纠纷,就会存在统计偏差。
最后,曹学佺也是人,人自然会犯幸存者偏差,因为屠狗辈的仗义和书生的负心在任何人的普遍常识里,都是是一种小概率事件,小概率反差事件容易被关注。
综合因素下,曹学佺做出了这么一个对联。
3、概率
回到那个年代,那个背景,还有说这句话的当事人本身,猜测了这句话来源。
那么它的流传原因是什么?现代是否还存在这样的现象呢?
流传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对整个社会来说,屠狗辈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主流群体,那么这句明显凸显这个阶层“正向价值观”的对联,肯定传播的广。
第二,书生和秀才,在儒家体系里依然是整个社会的“优秀”代名词,如此优秀的共识下,有这么一个凸显的反差,传播的概率就高了很多。
第三,明清之后,多民族融合,漕运和商业发达以后,人与人之间的流动,特别是商业背后人员的流动,让这句话的传播效率大大提高了。
最后,非常工整,朗朗上口,触发并表达了述求,是一句非常适合的朋友圈文案,所以流传至今。
那么现代社会是否还有这个统计规律呢?
其实,就算在那个年代,也是因为曹学佺的个人原因,还有背景的复杂因素才导致的这句话。
因为无法有统计学的资料,现代也无法去统计,仗义的定义是什么?负心的定义是什么?书生的学问标准线是什么?屠狗的职业是哪几类?
所以如果去较真,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屠狗里面狠心的也很多,书生里面阴险的人也很多。
但是从两个阶层的群体概率上来说,可以试着给出一个结论:在商业社会,信息传播成本越来越低的情况下,学识越低,越容易在违法的边缘试探。
这是概率,商业社会,人是流动的,不像古代,存在一个非常封闭的小山村,民风淳朴,那是因为都是小群体社交,谁偷鸡摸狗都会被排斥,互助才是生存的核心。
商业社会,少了这个外在束缚,是否仗义,是否坚守原则,在于对自我的理解程度,内心有多少原则是无法用外在价值衡量的?
还在于对于外在世界的认知深度,知道哪些是违法的,哪些是成本很高的,哪些是伤害很大的?
从对自我的理解,和对外在世界的认知程度来说,学识越高,概率上越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为何说:“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个故事发人深省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尽是读书人?
俗语:“仗义每多屠狗辈”,什么意思?后面还有一句,你知道吗?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出自哪里,怎么解释,有什么典故吗?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世人眼中读书人为何如此不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