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易、参同契,这几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周易参同契》(二)

《周易》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哲学专著之一,被誉为“群经”之首。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时,曾经反复推敲,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中的思想内涵。他曾说过:“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周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民俗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周易》最早出现在《左传》中,是由两部分组成的:《易》《易传》《易经》包括卦象、卦辞、爻辞等内容,据传起源于伏羲氏,后经商末周初的文王、周公发扬光大。《易传》则包括七种十篇:象辞、象辞、系辞、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因此也被称为《十翼》。这些篇章作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对《易经》的解释和发挥。

为何要叫《周易》呢?

关于《周易》名称中“周”字的不同说法:

  1. 周代,是朝代名。郑玄在《易赞》中提到:“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唐代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也认为,《易》是在周代演绎的,因此才称之为《周易》。朱熹在《周易本义》中也认为,“周”字是指周代这个朝代。
  2. 周为周地,是地名。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认为,《连山》和《归藏》都是以代名命名的,因此《周易》中的“周”应该是指岐阳地名,即今天的陕西省岐山县。
  3. 周期、周环。郑玄在《易论》中提到:“周易者言易道周,无所不备。”唐人陆德明在《经典释文》中认为,“周”字是指循环、周期的意思。清人姚配中在《周易姚氏学》中也认为,这个“周”字代表着变化规律的周期性。
  4. 遍及、备足。有学者认为,《经典释文》中的“周”字解释是正确的,即“遍也,备也”,代表着《周易》所包含的全面、完备的哲学思想。因此,《周易》这个名称可以理解为揭示宇宙变化规律的全面之书。

从上古三易的名称看,“连山”和“归藏”二名中都没有出现朝代名称,而是以内容特征命名的。由此可推知“周”也不是朝代名或地名,“周”当为周环周旋、周期之义。

根据《周易》卦爻象与卦爻辞,可以得出六十四卦从乾、坤开始到济、未济,是一个运动周期,其中“济”表示本周期的结束,“未济”表示下一个周期的开始。例如,中卦的“复”说“反复其道,七日来复”。这说明循环、周期是《周易》所揭示的宇宙命运的最根本规律。

关于“易”字的含义,又有多种解释:

1、为变易、易简、不易

在《易赞》中,郑玄用《易传·系辞》解释了《易》一词的三重含义,即易简、变易、不易。他引用了《系辞》中的多个句子,如“乾坤其易之蕴温邪”、“易之门户邪”等,来说明易简之法则。同时,他也阐述了《易》的变动性不可固定性,以及其张设布列不易的特点。总之,《易》之道博大精深,包含了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2、易为日月

根据《易纬·乾坤凿度》的记载,“易”字有四重含义,其中之一是指日月相合。郑玄在《易论》中也认为,“易”即为日月。魏伯阳在《参同契》中则指出,“易”即为日月相等。从字形上看,“易”字是由“日”和“月”组合而成的。《周易·系辞传》中说:“悬象莫大乎日月”,“日月之道,贞明者也。”日是阳气最精华的代表,月则是阴气最精华的代表。因此,“易”象征着阴阳的推移变化,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

3、易为生生不息

《周易·系辞传》:“生生之谓易。”这句话的意思是阴阳相互交替,相互转化而生生不息。其中,“阳极生阴,阴极生阳”,这是因为阴阳两极相互作用,才能形成万物的生命。京房认为,八卦相互转化,阳入阴,阴入阳,这种二气交互不停的变化才是日复一日、生生不息的真正意义。孔颖达也说,生生不绝是指阴阳变化不断,后来的生命次于前面的生命,是万物恒久不变的本质。在易经中,有声必有死,这就是变化改易的本质。

4、易为逆数

《周易·说卦传》:“易,逆数也。”不同的注解对此有不同的理解。其中,晋代韩康伯认为易经是以逆推历史来观察现象的。而《周易·说卦传》中郑玄的注解则认为易经中的卦爻是从下往上发展的,因此也可以称之为“逆数”。易经是用来预测和占卜吉凶的,同时也是一种察觉人的精神和道德的工具。

5、易为蜥蜴之“易”

有关“易”字的含义,历来有很多不同的解释。其中,最初的本义是指蜥蜴之类的动物,由于蜥蜴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变色,因此被认为是一种善于变化的生物。后来,“易”字也被用来形容其他事物的易变性质,例如易经中的卦爻就是用来预测未来变化的。因此,“易”字也被称为“变易之易”。

综上:可见“易”之本义为”变易”。《说文解字》中易字的象形是蜥蜴易形,蜥蜴善变,说明古人用蜥蜴作比喻来表达变化的意思,而不是日月。

《周易正义·论易之三名》中指出,易是变化的总称,是改换的特殊称谓。易是指自天地开辟以来,阴阳运行、寒暑更替、日月更迭、万物生长不断,这些变化都是阴阳二气运行的结果。因此,圣人初画八卦时,设刚柔两画,象二气;布以二位,象三才;取变化之义,称之为“易”。

魏伯阳在汉代易经盛行的时期,编写《参同契》一书,其中所提到的“周易”实际上是指汉代的象数之易。这种象数易是在经学易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创新的产物,它和经学易有一些相同的词汇,但也有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成为丹道易学的基本特点。创新,与经学易有基本的相同语汇,也有自己的独自特点。这些特点就成了丹道易学的基本特点。

“参同契”的涵义

“参同”一词最早见于《韩非子》一书,其《扬权》篇云:“不知其名,复修其形,形名参同。”《主道》篇也说:“形名参同”,“参同阅焉”,“同合刑名”,“符契之所合”。此一词实际上与其著名的“参验”思想字异而义同,意即通过检验来判定论是否与事实相符。至于“符契”二字,也是在这一意义上使用的。《参同契》的词意盖源自于斯。

五代彭晓的《参同契解义序》说:“ 《参同契》者,参,杂也;同,通也;契,合也.谓与《周易》理通而契合也.”

而在魏伯阳自己的阐述中,“参同契”三字含义,实指大易、黄老、炉火三者,而三道相通,如符合契,故名《参同契》。

魏伯阳在“自序”中又作了进一步说明:'歌叙大易,三圣遗言;察其旨趣,一统共论;务在顺理,宣耀精神;神 化流通,四海和平;表以为历,万世可循;序以御政,行之不繁. : 引内养性,黄老自然:含德之厚,归根返元;近在我心,不离己身;抱一 毋舍,可以长存。 配以服食,雌雄设陈;挺除武都,八石弃捐;审用成物,世俗所珍。罗列 三条,支茎相连;同出异名,皆由一门.”

在魏伯阳的“自序”中,他阐述了这三种思想的基本内涵,其中大易是通过歌叙易之大道来表达的,黄老则是通过引导个人内心修养来实现的,而服食则是通过外丹实践来实现的。这些思想体系都是相互关联且相通的,如果符合契合,就可以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因此这本书被命名为《参同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易经百题》(32) 易律夫撰
为什么很多研究易经的人不建议占卜?
“下明人事、上通天理”——关于《周易》的几点思考
易经到底是一本什么书,由哪几部分组成?
谈《易经》文化的精髓
易经,为何为万经之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