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一生水》“托其名”

谭宝刚

一、问题的由来

郭店楚简《太一生水》面世以后,学界对其探讨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对下面一段文字的研究目前还难得确解:

“下,土也,而谓之地。上,气也,而谓之天。道亦其字也。

其名。以道从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长。圣人之从事也,亦托其名,故功成而身不伤。”[1](P.125)

这里“

”是应释为“请问”还是“青昏”?“以道从事者”和“圣人”分别是指什么?为何要“必托其名”和“亦托其名”?作者反复强调的所托之名又是何“名”?“托其名”之后为何会有“事成而身长”“功成而身不伤”的良好功效?这种“名”和“托其名”与文本第一段宇宙生成及其逆向追述有何内在关联?即相对于整个文本,作者为何要花那么大的篇幅去进行宇宙生成过程的逆向追述?这些都是《太一生水》独特于其他宇宙生成论之处,里面必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对“托其名”所蕴涵的哲学思想进行梳理是我们理解该段文字的关键。

对于以上引文的研究,目前有裘锡圭先生、李零先生、陈伟先生和赵建伟先生等。

赵建伟先生认为,该段引文与《老子》、《文子》、《黄帝四经·经法·名理》、《尹文子·大道》等有一定的联系。[2](P.390)赵先生从思想上文献上指出了与文本的相关连之处,甚为精当,惜乎没有详细论证!

裘锡圭先生首先提出理解上引简文的关键是“托其名”三字,但是他对“托其名”三字的解释是为将“

”厘定为“请问”服务的,同时他又将“请问”的厘定作为自己解释“托其名”的论据。[3](P.223)笔者以为这是一种循环论证,于义未安。

陈伟先生认为上举引文中的“其名”即指道,从事者依托于道,与《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相通之处,[4](P.228)此说的当。不过他后来又将“

”厘定为“请昏”,并解释为“请隐其名”的意思。[5](P.30)此说却令人困惑。

李零先生认为,“道亦其字也。青昏其名”中的两个“其”字都是代指上文的“天地”,即“道”为“天地”之“字”,“青昏”为“天地”之“名”。李先生不同意将“

”二字读为“请问”,因为这种读法和下文的“必托其名”“亦托其名”不但文义不相连贯,而且也完全不象问答的句式。[6](P.39─40)李先生的理解比较合理,但遗憾的是他同样没有对“托其名”进行详细论证和解释。

愚以为裘先生的理解有可商榷之处。裘先生说“托其名”“只能理解为寄托道之名于非本名的假名”,此说比较玄虚。即使承认“寄托道之名于非本名的假名”是对的,那么“假名”总是一名,这一名是什么呢?裘先生没有作出解释。按照竹简下文“以道从事者,必托其名”、“圣人之从事也,亦托其名”和“托名”后收到的良好功效来看,“以道从事者”和“圣人”必然知道“其名”是何名,完全没有必要来“请问”,不然作为体道者就不会“必托其名”和“亦托其名”。并且该文本也不是对话体,突然来一个“请问”令人疑窦丛生。裘先生指出了理解前引简文的关键,具有首创之功,但他的解释尚欠合理。因此,“ 

”的厘定和“托其名”的真正含义目前仍然未得到确解。愚以为,要解决此类问题还是要从深入挖掘“托其名”的真正内涵入手。

二、道家重名的思想深意

1、道家与其重“名”和“循名究理”思想相关的基本特征

从文本内容看,《太一生水》的作者显然深受“重名”思想的影响,这是春秋战国时期“重名”思潮在出土竹书中的反映。

道家言“名”,重“循名究理”,追述至万物之起源,注释1这与道家之所以被命名为“道家”有重大的关系。我们先看道家与其言“名”和“循名究理”思想相关的基本特征。

司马谈云:“道家……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乃合大道,混混冥冥。光耀天下,复反无名。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形〕,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7](P.990)

刘向云:“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接物,务崇不竞……”[8](P.2)

班固云:“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9](P.769)

前贤所论,愚以为符合先秦至汉时的所有道家,尤其是老子和黄老道家;庄子及其学派或后学也有部分思想符合此观点。综合前贤之言可知,道家讲求的是因循大道之规律,不尚争夺,建功立业,全身而退。在此结论基础上我们探讨一下道家的“托其名”思想。

2、道家“推天理以明人事”,追求“功成身退”和“名形相当”

有学者曾言,同《周易》卦辞一样,简本《老子》的论述方式常常也是天道如何如何,人事应该如何如何。[10](P.61)这是很有道理的,“推天理以明人事”是道家学派的一个重要特征。扬雄《法言•五百》记载:“或问:圣人占天乎?曰:占天也。曰:若此,则史也何异?曰:史以天占人,圣人以人占天。”[11](P.719)吴秘解释说:“以天占人者,观天以见人事也;以人占天者,因人以知天意也。”道家学派与史官有深刻的历史渊源,《汉志》载:“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道家先驱辛甲、老聃就曾是周之太史。“史以天占人”即道家“推天理以明人事”,道家阐述其思想时总是从自然宇宙到社会人事。《淮南子•要略》云“故言道而不言事,则无以与世浮沉;言事而不言道,则无以与化游息。”[12](P.2999)推自然之势,用于社会人事,是道家的思想特征,“谈天道必归结到人事,谈人事必本之于天道。”[13](P.187)

愚以为道家的主流和儒家一样,也是讲求建功立业,不同的是道家着重追求功成身退。道家谈论名的问题,多是和道联系在一起。注释1为何?在道家看来,万事万物莫不有一定的规律,只有按照规律办事才会取得成功,社会人事也是一样,“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天下,其德乃溥。”[14](P.5)

前已提及,“重名”是春秋战国时期一种社会思潮。“名”是确立社会秩序的工具,是属于“人道”的范畴。而“名”又和“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治世的君主来说,必须讲求“名”与“形”的“当”与“不当”。名形当者,才是有道之君,“物固有形,形固有名。名当,谓之圣人。”[15](P.1352)

“名”为何要与“形”相当?在道家看来,体道者或圣人修身治世须以天地为法则,遵循道覆生万物而不物这一自然界的根本大法。而这一根本法则是以“名”为依据的,“天范无□,覆生万物,生物不物,莫不以名,不可为二名,此天范也。”[16](P.29)“名”是天地运行的纲纪,圣人行事的符节,“名者,天地之纲,圣人之符。张天地之纲,用圣人之符,则万物之情无所逃之矣。”[17](P.312)

“物固有形,形固有名”。世界事物纷繁复杂,在其发展过程中事物之名和事物之形经常出现混乱,导致“形”“名”不一,或者说“名”“实”不当。在社会政治伦理上,表现为“名”有“正”“倚”之别。侯王虽依“名”行事,但以“正名”或以“倚名”修身治世,结果颇不一样。《十大经·前道》载“名正者治,名倚者乱。正名不倚,倚名不立。正道不殆,可后可始。”[18](P.80─81)申子曰“名自正也,事自定也。是以有道者,自名而正之,随事而定之也……昔者尧之治天下也以名,其名正,则天下治;桀之治天下也亦以名,其名倚,而天下乱。是以圣人贵名之正也。”[17](P.312)这都表明,要辨别万事万物,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建功立业而又能全身而退,首先要求“正名”。“大要在乎先正名分,使不相侵杂……名者,名形者也;形者,应名者也。然形非正名也,名非正形也,则形之与名,居然别矣,不可相乱,亦不可相无……今万物具存,不以名正之则乱;万名具列,不以形应之则乖,故形名者不可不正也。”[19](P.2531)名正以后,名形相符,名实相当,则圣人侯王据此治世,自会安然无事。“名正法备,则圣人无事。”[15](P.1355)

3、道家的“循名”或“托名”思想及其逻辑理路

那么,怎样才能使名形相当呢?简言之,就是要走贵道─→原道─→循道─→用道的逻辑理路。

贵道   道家贵道,众人皆知。贵道之原因,客观上道是万物之源头,具有绝对性和至上性,“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20](P.14)同时又具有“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的品格;主观上是由道家功成身退的价值取向决定的,依道行事可以有助于道家价值取向的实现。先秦道家老子和黄老道家等无不希望建功立业又能全身而退,只有庄子等少数人主张独任清虚。

欲建功立业,则不可离道。《老子》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王弼注“凡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皆有所由。有所由焉,则莫不由乎道也。”[20](P.31)功成之后,谨守其道而勿失,又能求得保全,“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20](P.38)

万事万物来源于道,又依道行事,而道却不据此以为功,《老子》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万物得道则益加彰显兴盛,失道则会衰败死亡,《老子》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正因为道具有至上性和绝对性,所以称之为“一”,得到有道之君主的贵重。《韩非子·扬权》云“道无双,故曰一,是故明君贵独道之容。”欲有作为之圣人侯王,无不欲依道而作,《老子》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老子也明言他与众不同之处在于贵道,“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14](P.57)母者,道也。

原道   既然“贵道”,就要探寻道的踪迹,以为“循道”和“用道”作依据,这就是“原道”。

“原道”就是追寻万物之起源,探究其规律并加以持守。为何?因为万物的起源不但暗含事物生成的原因,而且还预示着事物发展的趋向。知道万物的起源,详察其发展的规律,圣人就能够统摄道之纲纪,“知天之所始,察地之理,圣人麋论天地之纪”[18](P.90)

万物的起源即道的起源与“名”有何关系呢?道家论事,重始终如一,“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14](P.8)为何?因为“始制有名”。可见道家言“名”必从天地万物起源始,言天地万物必从“道”始。《经法·四度》曰“执道循理,必从本始”[18](P.23)物来之前必然有形,有形则可名,《称》云“有物将来,其形先之。建以其形,名以其名。”[18](P.89)有形有名,就得正形正名,确定万事万物的秩序。《经法·论约》“故执道者之观于天下也,必审观事之所始起,审其形名。形名已定,逆顺有位,死生有分,存亡兴坏有处。然后参之于天地之恒道,乃定祸福死生存亡兴坏之所在。是故万举不失理,论天下而无遗筴”[18](P.39)《经法·道法》也云“故执道者之观于天下也,无执也,无处也,无为也,无私也。是故天下有事,无不自为形名声号矣。形名已立,声号已建,则无所逃迹象匿正矣。”[18](P.2)天下有事,皆自形名声号开始,形名声号已定,则万事可运之于掌握之中,万物秩序自可恢复正常。

循道   如何把握初始之道?那就是“守道”。《老子》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竹简《文子》编号0766简载“此功者天道之所成,听圣人守道。”[21](P.30)《韩非子·主道》云“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老子的“复守其母”和韩非子的“守始”都同于文子的“守道”。但是道家的这种“守道”并不是消极的守,而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守道”,即“循道”。《十大经·成法》云“循名复一,民无乱纪。”

这种“循名复一”要求把握宇宙生发的初始状态。在上古先民的思想里,天地开辟之前宇宙的初始状态是一团混沌,“混沌”或作“浑沌”。道家继承这一思想并加以发挥。道家言宇宙生成,大多以清浊之气来描绘天地将开未开的状态。上博简《恒先》云“浊气生地,清气生天”,[22](P.291)《淮南子·天文训》曰“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这种将开未开混为一团的清浊之气就是“混沌”。因道家之“道”重视万物之始,于是又将“混沌”以为道家之术名。《庄子·天地》篇“子贡南游于楚”章记载孔子论“为圃者”所行之术为“浑沌氏之术”。[23](P.196)同篇“谆芒将东之大壑”章记载谆芒对有关“神人”的解释,“致命尽情,天地乐而万事销亡,万物复情,此之谓混冥。”《庄子集释》“疏:夫忘照而照,照与三景高明;忘生而生,生将二仪并乐。故能视万物之还原,睹四生之复命,是以混沌无分而冥同一道也。”[23](P.198)可见万物四生还原复命到混沌,合符道之规律。关于《庄子·天地》这两章的制作时代,有学者经过详细考证,认为是战国期间庄子学派的作品,[24](P.146)是论确凿可据。可见,“浑沌”为道家之“道”名和道家论道时都注重“复命”这两种观念已经成为战国时期道家中流行的思想。道家以宇宙万物起源的初始状态“浑沌”来命名天地和自己尊崇遵循的道术,足见道家对万物起始和形名的重视。

用道   如前所言,老子的“复守其母”,韩非子的“守始”都是追寻和回归宇宙生发的“混沌”状态,也就是“循道”。“循道”往前一步就是“用道”,“用道”包括害者不处益者取之两个方面,但论述时常常统而言之。此等论述在《老子》中较多,试简言几例以明之。第二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三章“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第十五章“保此道者不欲盈”。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第三十一章“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第三十七章“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第四十二章“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不一而足。

以上所言可与《太一生水》“托其名”相发明。

三、《太一生水》文本制作主旨的探索和“托其名”的内涵

1、文本制作的主旨和宇宙生成过程逆向追述的原因

探求自然规律,运用到社会人事,以为人修身治世之准则,这是道家的基本路数。虽然目前所见《太一生水》论述宇宙生成的篇幅占了文本的大部分,但是文本作者依然是走“谈天道必归结到人事”的理路。“以道从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长。圣人之从事也,亦托其名,故功成而身不伤”就是明证。作者借阐发宇宙生成过程来体现“太一”(即道)的绝对性和至上性,以及“太一”利万物之生而不争的品格,提出“以道从事者”或“圣人”必须因循“太一”之规律,以此行事方能“功遂身退”。这才是文本的真正落脚点和主旨。这样一种制作方式完全符合道家“推天理以明人事”的重要特征。

与目前所能见到的其他先秦秦汉时期宇宙生成论著作相比,《太一生水》宇宙生成过程的逆向追述是非常独特的。不过,《太一生水》用大量的篇幅进行宇宙生成过程的逆向追述,在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中都可以找到理论上的支持。《老子》十六章“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20](P.9)万事万物的发展虽然纷繁复杂,但是都要回归到它的本根,回归本根就是符合道的规律。《管子·白心》云“原始计实,本其所生。知其象则索其形,缘其理则知其情,索其端则知其名。”探究事物的起始,考察事物的实际,寻找事物发生的根本;知道事物的象就可以索求其形状,沿着事物的理路就可知道事物的情状,通过索求事物的生发之端就可知道事物之名。《经法·道法》载“反索之无形,故知祸福之所从生……故唯执道者能上明于天之反,而中达君臣之半,富密察于万物之所终始,而弗为主。”[18](P.2─3)反向追寻宇宙生发的开端,能够知道人生祸福的发生原因……体道者上能明白天道反复的道理,中能了解君道和臣道的区别,下能详察万物的起始和最终,但又不先入为主。这都告诉我们,《太一生水》之所以要进行宇宙生成的逆向追述,是反向索求万物的起始和形名,以便为“托其名”作理论上的铺垫,或者说是对“原道”过程的重视。

2、“

”应厘定为“青昏”而非“请问”和典籍中见“道”是天地之字

我们再来看本文开篇所引《太一生水》那段文字。从这里我们知道,在《太一生水》中天地初开时的形状是“下,土也,而谓之地。上,气也,而谓之天。”将之与《恒先》“浊气生地,清气生天”,《淮南子·天文训》“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相参照则知,宇宙初生时的情状就是“清浊”(或谓之“混沌”“浑沌”)。而“浊”与“混”(或“浑”)义同,《老子》十五章有“混兮其若浊”。按照稷下道家的说法“物固有形,形固有名……姑形以形,以形务名……以其形,因为之名,此因之术也。”“清浊”或“清混”(或清浑)就是天地初开时的名。而“混”(或浑)与“昏”音同而通假,《恒先》论述宇宙生成时就用“昏”而不用“混”(或“浑”),云“昏昏不宁,求其所生。”[22](P.290)在楚简文字里,“青”皆可与“清”“精”“静”通假,如郭店简《老子》甲“我好青(静)而民自正”,[1](P.113)《老子》乙“青(清)胜热,清清(静)为天下正”[1](P.118)。故“清混”(或清浑)又可作“青昏”,即“青昏”是“天地”初开时的名。天地既开,就伴随有其运行的规律,就是“道”的产生。这样“道”从其本源来说,是“先天地生”;从其运行规律来说,伴随天地而生,故“道”就是天地的字。所以《太一生水》说“道亦其字也。青昏其名。”这样将“

”二字释读为“青昏”,无论是从思想渊源上还是从文字学上或是从出土文献实物记载上都是一种合理的解释。

当然也有学者否认“道”是天地之字,认为古书中从未见“道”是天地之字的说法。[3](P.222)果真如此吗?即使古书中没有这一说法,我们也不能排除该文本作者创作了这一说法。并且仔细翻检古书,以“道”为天地之字的思想可以找出几例来。《老子》第二十三章“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此处“天地”显然不是指空间意义上的“天地”,也不是指自然界,因为既然讲“孰为此者?”显然是一种外力或规律,那就是“道”。《鹖冠子·道端》“天者,万物所以得立也,地者,万物所以得安也。故天定之,地处之,时发之,物受之,圣人象之。”能够使“万物所以得立”“万物所以得安”的不是“道”又是什么?这种以“天”、“地”分言“道”或者“道”的绝对性和至上性,在下文就是以“之”指代。正因为“道”的绝对性和至上性,所以用起强调作用的“故”字加以连接。如果前面的“天者”“地者”不是指“道”,那么接下来的“天定之,地处之”(天依道而定,地凭道而处)显然无法理解。

3、“托其名”的真正内涵

综上可知,在“道亦其字也。青昏其名。以道从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长。圣人之从事也,亦托其名,故功成而身不伤”中,四个“其”字都是指起源意义上的“天地”。作者反复强调的所托之名就是天地初开时万物起源意义上的“浑沌”名,也即见于《庄子·天地》的“浑沌氏之术”名。“浑沌”即《太一生水》中之“青昏”,是道家之术名。“以道从事者”和“圣人”分别是指什么?根据《申子·大体》“为人臣者,操契以责其名”[17](P.312)和《伊尹·九主》“法君执符以听”“故法君执符以职”,[16](P.29—30)愚以为“以道从事者”指体道的臣下,在《老子》中被称为“以道佐人主者”,而“圣人”就是“得道”的“人主”或“侯王”。他们为何要“托其名”?即如前所述道家“贵道”,主观上是由道家“功成身退”的价值取向决定的,客观上是道的至上性和绝对性以及道“生而不有”的品格决定的。前者在《太一生水》文本中表现为“事成而身长”“功成而身不伤”,亦即追求的一种良好功效。后者比较复杂,在《太一生水》文本中道的至上性和绝对性表现为“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此天之所不能杀,地之所不能厘,阴阳之所不能成。”“生而不有”的品格表现为“太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或始,以己为万物母”。“藏于水”,因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行于时”,时与万物的生成有紧密的联系。《论语·阳货》记载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及万物之生成,老子言道,孔子说天。《十大经·姓争》云“两相养,时相成”[18](P.66)与《太一生水》文本中两两相辅而生物极其吻合。而“托其名”的真正含义就是依照贵道─→原道─→循道─→用道的逻辑理路循序演进,对宇宙生成过程进行逆向追述,上溯至天地的源头,因“青昏”之名,循“道”之字,以行“浑沌氏之术”。托名之后为何会有“事成而身长”“功成而身不伤”的良好功效?其原因除开上述道的至上性和绝对性以及“生物不物”的品格外,还因为“托其名”包含了“正名”的内容和采取有利于万物(包括民众)的措施,《十大经·前道》云“圣人举事也,合于天地,顺于民,祥于鬼神,使民同利,万夫赖之,所谓义也。”[18](P.80)这样看来,“托其名”是一种积极的探索事物之起源,因循事物之规律的活动。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追寻事物的根源,探究事物发展的规律,并遵循这一规律,找出问题的根结,制定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做任何事情没有不成功的。帛书《十大经·姓争》“居则有法,动作循名,其事若易成。”[18](P.66)韩非子也说“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25](P.99)

这就是道家“推天理以明人事”思想的体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的哲学观点
庄子思想的评价
老子指微 -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老子》哲学思想概述
老子的“无为”思想
《庄子·知北游》新解(五)老庄论道(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