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华简与先秦时代的黄老之学

分享于2016-07-18 16:05

清华简与先秦时代的黄老之学∗

◎刘成群

内容提要 从“天→地→邦→人”的论述序列、“天道论”“因循论”及“利民”“尊君”理念等角度进行考察,可发现清华简《汤处于汤丘》与《汤在啻门》都包含有一定的黄老因素。尤其是《汤在啻门》一篇已出现四时、五行、刑德、气等明显的黄老观念,此篇在对昼夜四时的强调中也透露出了一定的阴阳思想。但《汤在啻门》中的“天道”与“五味之气”并没有贯通为道生气的模式,阴阳与德刑没有配位,阴阳与五行也并未合流。因此可以判断,清华简《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两篇文献,大致处于早期黄老文献向后来较成熟的黄老文献过渡的节点上。

关键词 天道 因循 利民 尊君 五味之气 阴阳 德刑 五行

〔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 -662X(2016)02 -0011 -08

2015年4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公布了新一批整理成果。这批成果共收录《厚父》《封许之命》《命训》《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殷高宗问于三寿》等竹简六篇。其中除《命训》见于今本《逸周本》以外,其他五篇均为传世文献和以往出土材料所未见之逸篇。在上述六篇当中,《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殷高宗问于三寿》三篇文辞较浅,属于战国时代流传的商代传说。尤其是《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两篇与战国时代正在兴起的黄老之学有着紧密的关系。现就《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两篇文献所透露出的一些信息,来分析战国时代黄老之学的兴起与演变,并以此求教于治先秦思想的诸君子。

变过程,各种典籍的记载都相对模糊。对于战国时代兴盛一时的黄老之学,由于焚书坑儒后传统文献的缺失,我们对其所知更是有限。《史记》一书中存有一些不成系统的记载,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曰:“慎到,赵人。田骈、接子,齐人。环渊,楚人。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又《史记·乐毅列传》云:“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现代学者蒙文通曾对传世典籍中所记载的黄老学者进行过梳理,并将黄老之学视为与庄周一流的南方道家相对应的北方道家体系。郭沫若也指出,黄老之

一、出土文献对黄老之学的激活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清华简与古史新建”( 2015RC27 )

黄老之学在汉初思想格局中一度处于主导地位   ①蒙文通:《略论黄老学》,《古学甄微》,《蒙文通文集》第1乃是不争的事实。但对黄老之学起源以及具体的演  卷,巴蜀书社,1987年,第284页。

1/8页

术是“培植于齐,发育于齐,而昌盛于齐的”,在此观念之下,他详细分析了稷下道家三派。此后,由于史料之缺失,有关先秦时代黄老之学的研究基本处于一种停顿状态。

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马王堆帛书、郭店简、上博简等出土资料的公布,接连引发了数次有关黄老之学的研究热潮。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卷前的《经法》《十大经》《称》《道原》四篇古佚书,被唐兰推定为《汉书·艺文志》中《黄帝四经》。高亨等认为,佚书《十大经》有可能是《汉书·艺文志》里的道家类著作《黄帝君臣》十篇。上述学者的研究将有关马王堆帛书古佚书的讨论引向了轮廓模糊的黄老之学,随后遂有一系列的相关论著纷纷产生。关于郭店简《太一生水》,黄钊认为其应为齐国稷下学宫中主黄老的那派道家的遗著。曹峰也认为《太一生水》“用天道来指导人事的政治思想显然和黄老道家最为接近”。关于上博简《三德》《凡物流形》《恒先》也均有学者发掘其蕴含的黄老信息,如曹峰指出:“《三德》应该是《黄帝四经》的思想渊源之一”。王中江认为:“从以‘一’或‘道’作为统治的最高原理和原则来看,《凡物流形》的政治思想属于黄老学的谱系。”⑦又如曹峰指出:“在《恒先》中自生模式被采用,是黄老道家政治哲学的需要。”⑧甚至在先秦一些属于儒家的出土文献中也常常显示出黄老思想的特点,如上博简《天子建州》即是如此。马王堆帛书、郭店简、上博简等出土文献对于黄老之学的研究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其不仅“激活了对《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鹖冠子》等传世文献的重新解读”,0从而越发证实了老一辈学者关于黄老之学在战国时代一度“压倒百家”的论断,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黄老之学只是在齐地流行的北方道家体系的固有认识。清华简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我们对先秦黄老之学的认识。清华简《筮法》也与黄老术数之徒相关,有学者就指出:“《鹖冠子》一书之内容多有与清华简《筮法》中的文字相合者”。1 而清华简《汤处于汤丘》与《汤在啻门》两篇亦明显含有黄老思想,下面就这一问题展开具体的论述。

二、清华简《汤处于汤丘》与《汤在啻门》

中的黄老因素

清华简《汤在啻门》一文对于政治思想的表述是借助商汤和伊尹的对话展开的。商汤问伊尹的问题是:“几言成人?几言成邦?几言成地?几言成天?”伊尹的回答是:“五以成人,德以光之;四以成邦,五以相之;九以成地,五以将之;九以成天,六以行之。”○2如果将商汤、伊尹君臣的对话从后往前看的话,则可发现其中存在一个“天→地→邦→人”论述序列。由天之道导出人之道来,乃是黄老之学的标志,黄老之学其思维方式就存在一种“推天道以明人事”○3的特点。这一特点在《管子》《吕氏春秋》《鹖冠子》《淮南子》以及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中都看得很清楚。如《管子·四时》云:“道生天地,德出贤人。道生德,德生正,正生事。是以圣王治天下,穷则反,终则始。”如《吕氏春秋·季春纪》云:“天道圜,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又如

①郭沫若:《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十批判书》,《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55~187 页。

②唐兰:《〈黄帝四经〉初探》,《文物》1974年第 10期。

③高亨、董治安:《〈十大经〉初论》,《历史研究》1975年第1期。

④黄钊:《竹简〈老子〉应为稷下道家传本的摘抄本》,《中州学刊》2000 年第 1 期。

⑤曹峰:《〈太一生水〉“天道贵弱”篇的思想结构———兼论与黄老道家的关系》,《清华大学学报》2015年第 3 期。

⑥曹峰:《〈三德〉与〈黄帝四经〉对比研究》,《江汉论坛》2006年第11 期。

⑦王中江:《〈凡物流形〉的“贵君”、“贵心”和“贵一”》,《清华大学学报》2010 年第 1 期。

⑧曹峰:《〈恒先〉的气论———一种新的万物生成动力模式》,《哲学研究》2012 年第5期。

⑨曹峰通过对《天子建州》“文阴而武阳”一章的分析,认为:“先秦有一部分儒家所谈的‘礼’和黄老道家及阴阳家有相通之处。”见曹峰:《上博简〈天子建州〉“文阴而武阳”章新诠》,《中华文史论丛》2013 年第3 期。

○0 曹峰:《出土文献视野下的黄老道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13 年第2 期。

○1 刘大钧:《读清华简〈筮法〉》,《周易研究》2015年第 2期。

○2 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中西书局,2005年,第142 页。

○3 胡家聪:《道家黄老学“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维方式》,《管子学刊》1998年第 1 期。

2/8页

清华简与先秦时代的黄老之学

《黄帝四经》中的《十大经·姓争》云:“天道环(周),于人反为之客。静作得时,天地与之。争不衰,时静不静,国家不定。可作不作,天稽环周,人反为之(客)。静作得时,天地与之;静作失时,天地夺之。”①可见,大凡黄老著作,若论述“天之道”,则随之有“人之道”与之相呼应。也就是说,“天之道”乃是社会、个体准则的终极依据。从这一角度来看,清华简《汤在啻门》“天→地→邦→人”的序列十分明显地体现出了黄老之学的一般特点。

《老子》一书的首章论述了作为哲学本体的“道”,这个“道”乃是一个先于宇宙的绝对存在,其特点寂兮寥兮,幽深玄远,很难用常人的思维去把握。除了这个抽象的“道”外,《老子》中还存在一个“天之道”,如“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如“天之道,其犹张弓与?”这个“天之道”当然有冥冥中主宰力量的意蕴,但在表面上,它首先表现为一个自然秩序的运行者,因而比之“道”就显得较为直观、形象,更容易被把握。曹峰在研究《黄帝四经》的时候,就发现此书中存在两种并不相同的“道”论。一种是强调“道”为最高本体的“道论”,可称之为“老子类型道论”;另外一种是一种“天道论”,“这种天道论视天地人为相互联动的整体,根据宇宙秩序来指示人类的政治行为。”曹峰将这种“天道论”称之为“黄帝类型道论”。“黄帝类型道论”比起“老子类型道论”更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因为“通过黄帝这个媒介,为社会普遍遵循的规则、禁忌系统才得以导入其理论系统中,使之既具有现实操作性,又具有天生的可信性和权威性。”②

清华简《汤在啻门》中曾谈到“九以成天,六以行之”,其具体内涵是“唯彼九神,是谓九宏,六以行之,昼、夜、春、夏、秋、冬,各司不解,此惟事首,亦惟天道。”③“天道论”比起“道论”较为具体的是,天道往往以四时运行为表象,如《黄帝四经》云:“天地之恒常,四时、晦明、生杀、柔刚。”④其中“四时”就是天道恒常的外化,而《淮南子·泰族》也有云:“天地四时,非生万物也,神明接,阴阳和,而万物生之。”这里的“天地四时”与“神明”“阴阳”都具体地表现着天道的存在。清华简《汤在啻门》中的天道,乃为昼夜与四时所“行之”,体现为自然秩序的运行者,因而表现

出比较明显的具体性。简文中又说,天道乃为“事首”,即“万事之开端”,这显然一个“天之道”过渡到“人之道”的固定模式。从上述角度来说,《汤在啻门》的“天道论”有着明显的黄老之学的印记。

黄老之学崇尚“天道”,他们普遍认为“天道”可以确定人世间的一切行为规范,以其政治理论的“天道论”色彩十分浓厚。曹峰曾指出,《黄帝四经·称》与上博楚简《三德》就都好用“天 X”之语“表示来自上帝或自然的赏罚”,在语言中表现出明显的禁忌色彩。有关这一点,在清华简《汤处于汤丘》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如商汤曾自谓:“如幸余闲于畏天威,朕惟逆顺是图”,又如小臣伊尹谓汤曰:“后固恭天威”,此皆为明证(《清华简(伍)》,第 135页)。曹峰还指出,黄老之学那些敬畏天道的文献中常常使用“吉、福、强、胜、进、顺、昌、成、长、久、静、定、无事”以及“凶、祸、削、弱、败、退、逆、灾、异、乱、杀、戮、诛、灭、殃、怨、病、死、亡、丧、破、毁、坏、损”等具有咒语倾向的字词来表示结果。清华简《汤处于汤丘》与《汤在啻门》两篇文献中也常常出现这样的字词,如《汤处于汤丘》曰:“能其事而得其食,是名曰昌。未能其事而得其食,是名曰丧。”又如《汤在啻门》曰:“变亟执譌以亡成”,又曰:“起事时顺”,又曰:“政祸乱以无常”。这些均是表示禁忌且风格简练干脆的字词。

既然黄老之学崇尚“推天道以明人事”,那么,从“天之道”到“人之道”是怎样过渡的呢?一般来说,“因循论”在这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黄老之学崇尚因循,如《文子·道原》谓:“因循而应变”,又《文子·自然》曰:“能因则无敌于天下矣”;⑥再如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指》谓:

①④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商务印书馆,2007 年,第267、25页。

②曹峰:《出土文献视野下的黄老道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13 年第2期。

③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中西书局,2005年,第143 页。

⑤王利器:《文子疏义》卷1,中华书局,2000 年,第46页。

⑥王利器:《文子疏义》卷8,中华书局,2000年,第355页。

3/8页

“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老子》一书云:“能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黄老之学的因循思想即滥觞于此。在黄老道家那里,自然秩序即为天道的表现者,所以顺遂自然即是顺承天道。“因循论”首先表现在要“因天时”,如《黄帝四经》中就常常谈到“因天时,与之皆断”,《淮南子·主术训》亦曰:“是故人君者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

当然,黄老之学的因循思想不只是“因天时”,还应包括“因人情”这一层面。为什么要“因人情”呢?黄老学者们认为人普遍具有一种“自为”,也就是“为自己”的自然性情。因为是自然性情,因此可以因循之。恰如《慎子·因循》指出:“因也者,因人之情也。人莫不自为也,化而使之为我”;②《管子·霸言》也认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黄帝四经》更是提出过“不法人,兵不可成”。由“因人情”进一步推导当然可以推导至“顺民心”这一层面,《管子·权修》云:“人情不二,故民情可御也”,也可以说,“顺民心”即“因人情”深化的结果。黄老之学中“顺民心”的思想乃是其政治思想的切入点,也是“天之道”垂范于“人之道”的具体体现。如《黄帝四经》曰:“因民之力,逆天之极,……此天之道也。”④《文子》云:“故圣人立法以导民之心,各使自然……”⑤《管子》的很多言论在顺民心、利民生等层面则更加具体,如《顺民》一篇宣称:“先王顺民心,故功名成。得民必有道,万乘之国,千户之邑,民无有不说。”王中江指出,黄老之学的“因循论”是建立在“自然法”基础之上的,同时又构成法治公共性、客观性的理论基础。有了“因循论”,方可从自然切入到人类社会,方可实现由“天之道”到“人之道”的具体跨越。

清华简《汤在啻门》也明显存在“因循论”的思想。既然作为“事首”的天道表现为“昼、夜、春、夏、秋、冬,各司不解”,那么人间的政治秩序也应该向上述自然秩序效法。有关人间的政治秩序,简文是将其分成五个层面而分别论述的,这五个层面就是:德、事、役、政、刑。所谓的美德是“濬明执信以义成”,所谓的恶德是“变亟执譌以亡成”。《左传》襄公二十二年载晏子云:“君

人执信,臣人执共,忠信笃敬,上下同之,天之道也。”可见,“濬明执信以义成”的美德即有因循天道之意味。所谓的美役是“起役时顺,民备不庸”,所谓的恶役是“起役不时,大费于邦”。这里的是“时”很显然就是“天时”,如上所述,“因天时”乃是黄老“因循论”中最重要的内容。所谓的美政是“政简以成”,所谓的恶政是“政祸乱以无常,民咸解体自恤”;所谓的美刑是“刑轻以不方”,所谓的恶刑是“刑重以无常”。一般来说,黄老学者们都崇尚天道之恒常秩序,如《文子·道原》谓:“不易其常”。上博简《三德》也多有“顺天之常”“是谓天常”之类的句子。他们不但崇尚天道恒常,同时还认为天道的恒常性理应该向世道与人心转化,如《文子·自然》谓:“与时往来,法度有常”,《黄帝四经》中有云:“天地有恒常,万民有恒事。……天地之恒常,四时、晦明、生杀、柔刚。万民之恒事,男农、女工。”⑩我们回过头来再看《汤在啻门》对所谓“美政”“恶政”“美刑”“恶刑”的描述,尤其是对“无常”的反对,则可明显看出其对天道恒常的崇尚与遵循。《汤处于汤丘》抨击夏桀政治曰:“春秋改则,民人趣忒,刑无攸赦”,所谓“改则”,也就是随意改变政治规则,这也往往被视为不因循“天道恒常”的做法。

《汤在啻门》一文谓:“九以成地,五以将之”,其具体表述为:“唯彼九神,是谓地真,五以将之,水、火、金、木、土,以成五曲,以植五谷。”(《清华简

(伍)》,第143 页)虽然地为“九神”所成,但亦需五

①③④⑩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商务印书馆,2007 年,第280、280 ~281、282、25页。

②王斯睿:《慎子校正》,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3 页。

⑤⑨王利器:《文子疏义》卷8,中华书局,2000 年,第 348、345页。

⑥王中江:《黄老学的法哲学原理、公共性和法律共同体理想——为什么是“道”和“法”的统治》,《简帛文明与古代思想世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年,第454~455页。

⑦王利器:《文子疏义》卷1,中华书局,2000 年,第 36页。

⑧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88~289 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帝书》
《黄帝四经》对《老子》“道”论的继承与发展及原因
范蠡与《黄帝四经》
道生法
黄朴民:战国黄老学派及其军事思想
曹峰 | 先秦道家关于“贤能”的思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