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与实:意识,与客观事物的关系丨哲学百论(十四)

这个话题涉及到唯物论与唯心论——我的看法是,都有理。

首先来看一条意识:男人怀孕。在一般意义上,这是一个“没有客观事实依据的”意识,所以可以说是纯粹唯心的。

然而,这条意识的解释,却可以基于“像女人一样怀孕”的客观事实假设上。也就是说,其意义的成立,可以基于“唯物”的前提。

那么,合起来:男人(像女人一样)怀孕,是唯心还是唯物的呢?

可以引入“名实并存”,来解释这个问题,如同阴阳同生:名生于实,但是却有超越实的可能性——这种超越,比如一种预期、假设、联想或非实质性的关联。

也就是说,另一方面是,名可以超前于实,甚至引导实的进展方向

例如纯粹名意义上的的假设“男人怀孕”,在科技成熟后,是可以被实现的——实现这一“实”之前,其名的对应,如果脱离了“像女人一样”的实,就不是客观的,所以某种意义上,可以被认为是“唯心”的。

而当科技实现了让男人怀孕后,其对应的事实就存在了,那么这个纯粹的“名”,就变成了唯物的(具备实践理性的),且不必依赖于“像女人一样怀孕”的实,就能具备本身的意义

有趣的是,类似的“男人怀孕”的唯心论,可能还有很多。例如有名的“心动云动”:心不感应云动,则其无动。

这似乎是反科学的:云动,怎么可能依赖于心呢?

但是,如果这样解释:如果心没有感受到云动这一“唯物”的现象,心里怎么可能有“云动”这样的意识呢

也就是说,云动对心的影响力事实是否存在,是心动了的前提?所以在这个解释里,唯心的“心动云动”却是客观地成立的。

但是从一个角度说,在心之外,云是动的,所以才能被心感受到其动——这是另一种客观。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心里先有云动的假设(如方向、速度),那么云是否动了呢?客观事实是,可能是符合意识的,也可以不符合。

所以说,名与实,是可以相互构建的。名的来源可以是基于实,另一种情况是,先有其名,而后获取对应实的达成。

特别是引入人的主观能动性后,名对实的预先超越成为可能——我并不是说,名与实可以相互分离,而是说,名可在实之前出现

为了解释这一说法,可以继续讨论一个问题,“概念的来源”。概念是构成意识的核心内容,所以概念的来源,可以大致解释意识的来源

例如“刀很锋利”:“刀”这个概念是有对应实体的,而“锋利”的概念则没有对应的实体——锋利,可能是自于相对比较产生,并且要和刀这一实体组合到一起去理解,才能产生准确的概念。

也就是说,存在两种概念,一种是准确对应实体的,另一种可能是需要比较(关联,甚至超前的联想)且要与某些元素组合,才具备切实的意义。这种概念,可能就是超越已有的“唯物”解释的。

因此回到一开始说的,我说唯物与唯心都有其理:如果是第一种概念,当然依赖于物的存在,概念才有其意义;而如果是第二种概念,是允许意识有超前可能的,包括“男人怀孕”。

文:何为贵 每周至少更新二论 感谢关注/转发分享

2017年1月26日星期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答案
哲学(2)| 解:“无分别心”
渊回哲学:物质概念的演进,唯心唯物的争辩,意识与物质的关系
存在决定意识与意识决定存在的原理都不成立
唯物 唯心
辨证唯物认识论难以超越的思想悖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