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吴军:有一种性感,叫智慧

不知不觉,手机提醒事项里的“欲购书单”已经有四十多本了,都是我平时在各种渠道听到或看到的,能给我强烈阅读欲的书。但我平时只是睡前看一会,以前的书还有好多没看,也就懒得买。昨天心血来潮,跑去亚马逊上摁不住手。就这样,今天下班后抱了一箱回来。

十几本书里,有七成是吴军老师的书,几乎把他所有的书都拎回来了,从左到右分别是:

1、《浪潮之巅》

2、《大学之路》

3、《文明之光》

4、《硅谷之谜》

5、《数学之美》

6、《智能时代》

其他的还有《正义之心:为什么人们总是坚持“我对你错”》、《超越感觉:批判性思考指南》以及特朗普的《The Art of the Deal》。

我把吴军老师的书全买了,因为我喜欢他的智慧。这种要把一个人的书全读完的冲动,以前也有几次,比如我大学最喜欢的词是“流浪”,所以当我读到三毛的书,被这个拥有一双灵魅大眼睛的奇女子深深吸引;比如读到天下霸唱的鬼吹灯系列时,我被惊悚的刺激猛推着把整套书干完了;又比如读到韩少功的小说时,我对他那种精准描述的深厚文字功底敬佩不已,东寻西找,把他的小说、散文都撸了一遍。但吴军给我的感觉完全不同,他在人文、科学、政治、摄影、品酒等各方面的跨界以及对人性本质的深厚理解,都使我暗暗心惊,人类的才能与才华竟能达到这样的水平!

吴军在得到上也开了专栏《吴军·硅谷来信》,近半年来,我也是期期不落。下面我想结合自身的经历和理解,谈谈吴军对我影响较深的五条智慧。

遇到不中听的话,要试着找出其中的合理之处

按吴军的说法,这句话其实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换位思考;

第二层是凡事要习惯回过头来三思。如果我们第一感觉是别人在胡说八道,那一定要回头想第二遍、第三遍,是他错了还是我的境界不能理解他?

第三层是即使对方真的胡说八道,也要思考其中的合理性。

我们现在对待人、对待情感已经没有那么多耐心了。我们被压抑了太久,我们强调随心而活,这是个性解放的表现,但同时也容易筑起一道不沟通的墙,比如在遇到不顺心的话、人和事时,我们很少会耐心听听别人的解释,更少会思考不同意见的合理性。这也是为什么我不太爱参与动辄打了鸡血的热点讨论。对一件事情,正反两方会吵着闹着撕起来,甚少有人会平和地评估一下对方言论的合理性,而是东一句傻逼,西一句low逼。这会使我们的眼界变得越来越狭隘。在新一期访谈节目《十三邀》中,许知远面对中国著名哲学家陈嘉映时,说出了自己长久以来的一个烦恼。他说:“我觉得我的自我太多了,尽管它能给我看待事物一个特别坚定的态度,但有时候我觉得它挺妨碍我去更充分地理解这个世界。”

诚如斯言,我以前对自己很严苛,对朋友也是,对不同的意见,我也总是以争辩的姿态,对一些事情很固执,甚至偏执,也为此伤害了一些朋友。但现在我越来越觉得,老是站在一个高度去评判别人,除了能给自己带来些许虚妄的满足感外,有害无益。如今在面对异见时,如果我对相关的事和人了解不深,我会努力告诉自己说,先听听,别说话。

生活是具体的

这是德国人的智慧。吴军说德国人处处体现“具体”二字,无论对于政治主张和经济政策,还是对工作和生活,均是如此。德国人要表决一项政策前,比如限制白炽灯的销售,代之以节能的LED等,就必须给大家列出具体的数字。这个20万人的城市一次性投入需要多少钱,以后大家能节省多少钱,等等。有了这些数据,大家再来为节能灯叫好也不迟。“具体”的智慧也体现在德国制造中,比如制造一个徕卡或蔡司镜头,细到哪一跟刻度线的宽度,都有具体的规范。

反观中国,我们是比较喜欢大而空的,无论是领导发言,还是股市上炒概念,都明显体现出这一点。模糊的话语和思维体系给了我们很大的自由度,但同时也容易给个人带来困扰,给社会带来灾难。比如,在被问到理想时,大多人只能感知它,但不能精确地描述它。很多人的理想是财务自由,但在中国,究竟要拥有多少财富才能实现?究竟要做哪些事情来达成这个目标?财务自由后,我真正想过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当你无法精确地描述一个东西的时候,你是无法触达它的。这或许是很多人空有理想而越走越远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个人如此,对社会发展也是如此。比如我们一听到化工项目要落户某地,并不会具体去衡量它的危害和经济收益,而是先打着环保和健康的旗号,上街闹了再说。

生活是具体的。如果你觉得困扰,先把困扰你的核心问题找出来,再努力解决掉这个问题,否则,你即使去海边散心,和闺蜜倾诉,去运动等等,都不能赶走困扰。

选择少反而更幸福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吴军举了大家很熟悉的一个例子:印度的包办婚姻下,夫妻反而越来越幸福。印度人的婚姻在几乎全世界都是自由恋爱的今天,算是奇葩。因为种姓制度等历史原因,印度人在婚姻上的选择比美国,比咱们都少得多,因此他们婚后只好更仔细地经营他们的婚姻和家庭。有一位芝加哥大学教授专门研究人的幸福感,他发现虽然人们经济收入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是成功选择职业或者单位的结果,但是人的幸福感和成就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是经营的结果,而不是来回来去想办法攀高枝的结果。

回到婚姻上,这个结论或许也成立。人们总妄想着反正选择多着,好好选个合适的,所谓“不将就”的爱情。但这更多强调的是对另一半的要求,而忽视了自己的部分。爱不是天生的,它也是一种能力,不是你遇到了合适的人,你就真的能给予爱。因此,关于选择的智慧,并不在于选择多少本身,而在于你本身。

举一个我经历的例子。有一天,在一个学习群里,有的同学比较激烈地批判罗辑思维、得到甚至罗胖个人,具体观点忘了,大概是厌恶这种快餐式的文化,觉得这对人的精神世界和社会都造成了极坏的影响。这点我当然认同,很多学习平台上兜售的知识和价值观简直让人无语。但过度批判平台,也是不负责任的言论。因为互联网的本质就是解决信息不对称,平台只是提高你发现合适内容的效率,它并不保证上面的内容都是优质的。平台是应该尽可能筛选出优质内容呈现给大家,但从根本上来说,这个筛选工作应由读者自己来完成。比如我自己,我在得到上订阅了六个专栏,经过一段时间的筛选,常听常看的也就三个,另外三个专栏以及平台上各种打扮得花枝招展的音频,我是瞧都不瞧的。但我依然感激得到这个平台,因为它让我以极低成本拥有一个超高质量的学习圈子,这是父辈梦寐以求都无法实现的。

因此,不是选择少更幸福,而是懂得经营选择才能更幸福。

年轻人第一份工作不要太在乎工资

吴军说,几乎没有人靠第一份工作的工资发财,因此,第一份工作是否多20%其实毫无意义。工资不重要,但是人的第一份工作很重要,它必须能帮助你在十年后挣到同龄人或者同班同学3-5倍的收入。这样的话,第一份工作必须是能够让你极快速地成长,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全行业,而且你也需要主动通过第一份工作尽可能地成长。

我读大学时四年都在珠海,珠海是一个环境优美的海滨城市,因此我的日子过得优哉游哉的,直到大四下学期我才真正开始意识到要准备工作了。那时候大家找工作,还是挺逗的,很少有人能大声清晰地说出我以后要干嘛,反正哪个职业、哪个公司够光鲜亮丽就去哪个。拿到外企offer,哇,那碉堡了;拿到著名互联网offer,哇,厉害了;进到华为,月薪两万?!我艹!牛逼!

哈哈,开玩笑。其实我想说的是,第一份工作大家还是会比较在意title,工资这种。至于我,本身是很讨厌体制内工作,然后大公司又觉得每天像螺丝钉一样,没劲。因此,我对小公司怀有无比崇高的幻想。小公司都有诸多问题,但胜在一点,上升机会大并且工作跨度和自由度都比较大,对于喜欢野蛮生长的人来说,是一件好事。

总之,也甭管它体制内体制外,大公司还是小公司,能让你得到极大锻炼的,就是好的。

要为生活而学习

吴军在谈及在大学应该学什么时,谈到在中国,大学给每一个学生安排的课表,总的来讲,是针对职业而不是生活的。吴军能从一个领域轻松转型到另一个领域,并且在大学时想到学很多看似和专业无关的东西。他把原因归结为“为了生活而学习”,而不是“为了专业而学习”。为此,他认为有四方面的技能或习惯必须养成:

付诸行动的习惯。世界上的事,都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

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这种能力越强,生活和工作越方便,越容易成功;

表示友善和爱的能力。小到个人,大到国与国之间,都需要这种能力;

总结、写作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只有善于写作和记录,总结第一次成功的经验或某一次失败的教训,下次做事情才有叠加效应,能不断前进。

近一年来,我工作都比较忙,下班后又各种折腾写约稿,上网络课程,很多时候我都忘记了生活本身。因此,我现在每个周末都会给自己安排一点闲暇时间,刷刷剧,去电影院看场电影,去商城里挑选自己喜欢的商品……

学习不是最终目的,生活才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是见识和格局
《见识》读后感
《见识》:如果人生真的有起跑线——18好书03
用力工作,好好生活--《见识》
吴军:格局越大的人,成就越大
奋斗十年月薪7000:没有见识的努力都是瞎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