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散文】“我 是 乐 都 的”——关于乐都名字读音以及方言的一段遐想

We shi  luo  du  zhe

“我        的”

——关于乐都名字读音以及方言的一段遐想

文/蒲永彪   图/冉得军

老家乐都,位于青海省东部湟水河中下游,现在为青海省海东市的一个区,十年前还是县制。乐都在青海,在甘肃兰州一带,是颇有些知名度和影响面的,这是我的体会。在青海,如果有人问我老家哪里,一说乐都,不用作别的解释,人家就很清楚了。由于地理接近,加之来往密切,甘肃兰州一带的人对乐都也很熟悉,同样你说老家是乐都的,他也不会有啥疑问。再别的地方的人问起来,就必须说“我是青海的,青海乐都的”,他才会有个半生不熟的理解。

当然,我说乐都在青海,甚至在兰州颇有些知名度和影响面,指的是乐都有了正式的县名以后,也就是1928年,这一年中华民国政府设立青海省,下辖碾伯县改为乐都县,从此,近现代意义上的乐都县这个名字就正式诞生了。从这个线索出发,也就是说,乐都以前还有个老名字,叫碾伯。碾伯的名字从明朝洪武年间就有了,那时候还不是县名,是卫名,是军事单位。如果从1725年清雍正三年设碾伯县开始算起,也存在了将近200年。碾伯,藏语山神的意思。在青海,在西藏,以山神的名字取地名的习惯普遍存在。

碾伯之所以改为乐都这个名字,也不是凭空产生的。在晋朝的时候,史书中就已经有了乐都这个名字。在《汉书赵充国传》中,有一个地名,有时候写作落都,有时候写作洛都、雒都,据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李文实先生研究结论,无论是落都还是洛都、雒都,都是羌语,是汉人音译过来的,意思是沟谷,这个倒是很符合现在乐都的核心区域就是沟谷的地貌特征。后来叫乐都,是雅化了。在乐都方言里,落、雒、洛和乐,发音是一样的,“乐”发音不是le而是luo,当属汉语韵母e和o没有分化的历史遗存。像这样韵母没有分化的例子在乐都方言里有很多。比如比较典型的还有“我”字读音,乐都方言读We不读Wo。还有脖子的脖读be不读bo,坡读pe不读po,摩擦的摩读me不读mo,佛读fe不读fo。也就是说,乐都方言里,没有韵母o。还有,碾伯的伯读bie不读bo,属ie和o不分;

韵母不分的情况还有很多,再比如:

一百的百读bie不读bai,属ie和ai不分;

云彩的云读yong不读yun,属ong和un不分;

跑了的跑读pai不读pao,属ai和ao不分;

荫凉的荫读ying不读yin,属ing和in不分;

喝水的喝读huo不读he,属uo和e不分;

一二的二读ai不读er,属ai和er不分(芦花小方言区还有区分);

去哪的去读qi不读qu,属i和u不分;

做事的做读zu不读zuo,属u和uo不分;

阿哥的哥读gao不读ge,属ao和e不分(芦花乡小方言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乐都方言里韵母i的发音比较特殊。大米的米读mi,不读普通话的mi,假如英语字母z读音可以用zei标注的话,这个i发音特别近似于z的前半部分,发音方法是:前鼻音,咬齿,舌尖抵住上齿龈嘴巴轻微自然半张开,其实只要在收尾时,把舌尖碰上上齿就对了,属撮口音。鼻子的鼻、果皮的皮、意思的思等等发音同样。更准确的结论是:普通话没有这个韵母i发音方法。

普通话所有的yi发音字都同上面i,比如一、医、议、已、宜、亿、椅、意等,普通话没有这个韵母发音方法。

普通话yu的的声母y发音也同上面i,都读近似于英语字母z的前半部分,后面的u也为撮口音,不是开口音,比如雨、与、于、预、余、玉、鱼、语、育、宇、遇等,普通话没有这个韵母发音方法。

乐都方言里还有大量的声母没有分化的历史遗存,比如Jqx都发音为zcs,没有声母jqx,比如:

挤压的挤读zi不读ji;普通话所有的ji发音字乐都方言都读zi,如几、级、继、极、记、鸡等;

企业的企读ci不读qi;普通话所有的qi发音字乐都方言都读ci,如七、期、起、旗、祁、乞等;

洗脸的洗读si不读xi;普通话所有的xi发音字乐都方言都读si,如细、西、喜、习、吸、戏等。

sh和f不分:说读fe不读说,勺读fe不读shao,书读fu不读shu,顺读feng不读shun,耍读fa不读shua,帅读fai不读shuai。

j和g不分:街道的街读gai不读jie,解开的解读gai不读jie。

d和z不分:地球的地读zi不读di。

x和h不分:鞋子的鞋读hai不读xie,巷道的巷读hang不读xiang,咸菜的咸读han不读xian,下面的下读ha不读xia,眼瞎的瞎读ha不读xia。

这种声母不分的语言现象在南方普遍表现为zh、ch、sh和z、c、s不分,h和f不分,n和l不分。例如知道的知读zi不读zhi,唱歌的唱读cang不读chang,四十的十读si不读shi,湖南的湖读fu不读hu,南面的南读lan不读南。这种现象在乐都方言里倒是很少见。

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声母增加。乐都方言里,爱情的爱读nai不读ai,挨着的挨读nai不读ai,崖头的崖读nai不读ai也不读ya,西安的安读nan不读安。与其说乐都方言增加了n这个声母还不如说是普通话丢失了n这个声母。

比较有意思的是,乐都方言里,大米的米、泥巴的泥、女婿的女,发音一样,都读为mi(发音方法上面介绍过)。别人问我乐都话里最难懂也最难学的一句话如何说,我说,你能说“徐家女婿泥皮罐罐里装了些大米还是蜂蜜,原来是鱼儿”就基本上会说乐都话了。呵呵。

根据以上现象,可以判定,乐都方言的历史要早于韵母声母已经清晰分化的全国其它地区的方言历史。也就是说,乐都方言更古老或者更特别。之所以能够保存它的古老性特别性,和乐都地域的封闭,和对外交流的不畅有很大关系。

考察一个地方的历史,方言是最好的证据和切口。方言是一个地方历史的活化石,顺着方言就能追寻到最老的故乡。有一种说法,乐都汉族人大多来自明朝的南京,很多乐都汉族的家谱都有记载,可以佐证这个说法的合理性。但是,从方言上面追究起来,明朝南京官话和乐都方言还是有很大区别。个别的方言尽管有相同之处,比如南京话e和uo不分,“我大哥买了口大锅”,读出来“哥”和“锅”一模一样,但是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以个别词汇相同就归为一类方言。因为方言也是不断容纳别的地区语言在变异在发展。有个猜想,就是南京,只是乐都汉族人路过的一个站点,乐都汉族人并不是地道的南京人,而是来自于其他地方的南京人。乐都方言似乎更接近于安徽一些小地方的方言。

在乐都方言里,还有一种特殊的语言组合现象。“我的阿”整体拼读为wea,近似于wa,省略了中间的声母“d”。比如“我的阿大”,读为wada,“我的阿姐”读为wajie,“我的阿舅”读为wajiu。这种语言现象在全国其它方言区还没有发现过。

还有名词后面“的”字发音很有特点,一律为“zhe”不读de,估计是普通话的“的”字没有产生之前“者”字的余留。比如:“我的、你的、他的、好的、上海的、青海的”的“的”,发音为我者、你者、他者、好者、上海者、青海者......

乐都方言,还有一些其它的特征。我只能说个大概现象。至于对不对就不是很自信了,这只有语言学家去专门研究了。

言归正传,还是说乐都的乐字。

这个“乐”发音luo,还不是去声,是平声luó。乐都方言里,去声很少(碾伯镇和高庙镇小方言区有一些保留),基本都是平声。有一次,和青海师大中文系一个教授聊天,我说“乐都”的“乐”发音应该保留乐(luó)的读音,以尊重历史,保存历史文化痕迹,他深以为然。其实在全国许多地方,为一两个地名专门保留专属一个读音的情况比比皆是,比如江苏盱眙的眙,读 yí不读chì,浒浦的浒读 xǔ不读hǔ;浙江台州的台读tāi 不读tái,丽水的丽读lí不读 lì ;安徽歙县的歙读shè不读xī;云南漾濞县的濞读bì不读pì;江西铅山读yan不读qian。还有专门的字,只有作为地名时才使用。如河北“邯郸”、安徽“黟”县、湖南“澧”水等。 

所以,提倡乐都的“乐”字应该保留或者恢复luó的读音,列为看官,你们意下如何呢?

审核:李玮
编辑:洛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在很多方言中“街”字读“gai”,是否证明古代发音也是如此?
声母简介
武安话很土吗?不!它很悠远而古雅呢,是咱武安人的骄傲!
为什么粤语会给人一种很好听的感觉
尖团字有来由
毛诗中“泪飞顿作倾盆雨”中的雨字要用中古汉语发音才能押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