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跌落神坛——唐蕃大非川之战

吐蕃,崛起于山脉连绵的青藏高原,吐蕃王朝的王族称为“悉博野”,最早生活在雅砻河谷,唐代又译为“宝髻”。其部落名为“蕃地六牦牛部”,简称为“蕃部”或“雅砻部落。”悉博野统一青藏高原各部后,蕃也成为它统治地区的总称和民族的称呼,唐代汉文译为“蕃”或“吐蕃”。

在经历了“天赤七王”与“上丁二王”等数位赞普励精图治之后,吐蕃的一代英主松赞干布降临了。他作为吐蕃王朝的第33代赞普,冲龄嗣位,在顺利平定了象雄、工布、苏毗、尼洋波等一系列公开叛乱之后,松赞干布开始把目光投向了东侧的大唐。

吐蕃疆域(图片来源史图馆)

继松赞干布去世后,其年幼的孙子芒松芒赞即位。由于芒松芒赞年幼,由噶尔家族辅佐,主要成员就是曾经帮助松赞干布求娶文成公主的禄东赞。公元656年,禄东赞向东部用兵,农历12月,他亲自率军12万人,进攻与吐谷浑关系极密切的白兰残部,苦战三日,杀死白兰千余人,彻底击溃白兰部,白兰从此失去独立,成为吐蕃的藩属。此举也成为吐蕃后来攻占吐谷浑的前奏。

唐蕃形势(图片来源史图馆)

之后,吐蕃继续对吐谷浑用兵,吐谷浑的领地不断遭到侵蚀,无奈之下,吐谷浑只得向宗主国大唐求援,但是此时的大唐由于正在全力对高句丽用兵,对于吐蕃的不断坐大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只采取消极观望的态度,任由吐蕃不断的进攻,直至吐谷浑被吐蕃灭国,其王慕容诺曷钵和弘化公主领数千帐逃到当时唐朝的辖地凉州,请求唐朝的庇护,吐谷浑故地全部并入吐蕃的版图。

随着吐谷浑的灭国,吐蕃的势力范围得到极大的扩张,青藏高原大部处于吐蕃王朝的统治下,特别是得到水草丰美的青海地区,极大增强了吐蕃的军事实力。在攻灭吐谷浑之后,吐蕃的扩张野心仍不满足,摄于大唐的威望,吐蕃不敢直接进攻河西、陇右地区,而是采取绕道西域的策略,将自己的势力范围延伸到中亚地区,特别是公元670年,经过几年的准备后,吐蕃在西域展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攻占了唐在西域所设的十八个羁縻州县,在于阗的配合下,吐蕃攻占龟兹拔换城,安西都护府西域四镇、疏勒、于阗尽归吐蕃所有,唐朝不得不一度罢弃安西四镇,吐蕃第一次在西域取得了重大成功。

在西域,唐与吐蕃的直接冲突,终于惊醒了大唐王朝的决策层,现在吐蕃再也不是以前的吐蕃,他已经在开始威胁帝国的安全了,于是,对吐蕃进行军事打击便提上了议程。高宗李治认为,要抗拒吐蕃对唐朝领土的不断蚕食,就必须复夺吐谷浑,扶持流亡的吐谷浑王归国建立一个亲唐政权,以之作为大唐与吐蕃的战略缓冲,并切断吐蕃与河西走廊之间的联系。于是,大非川战役的幕布便拉开了。

唐高宗李治(图片来源网络)

公元670年农历4月,唐高宗设立“逻娑道”,以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以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左卫将军郭待封为副总管,以“护吐谷浑还国为名”,率约5万(一说10万,本文以正史为准)唐军直击吐蕃。而吐蕃则派出属于他们的战神——吐蕃第一名将噶尔·钦陵,钦陵是吐蕃大相尊业多布之子,禄东赞之孙。

名将薛仁贵(图片来源网络)

战役之初,唐军在名将薛仁贵的率领下,勇猛直进,大胆深入。公元670年5月(公历),薛仁贵部率军进入青海大非川。大非川何地?实际上,大非川一带一直是吐谷浑政权的中心所在,也是吐谷浑复国都城的首选地。从唐王朝的利益来看,也是唐高宗李治给诺曷苯钦定的都城的唯一的选择地。

薛仁贵深知吐蕃军兵多将广,且以逸待劳,唐军须速战速决,方能取胜。薛仁贵在大非川的吐蕃军俘虏的口中得知乌海城(今豆错湖)屯有吐蕃大军,当即命令兵分两路,一方面由自己亲率精锐主力进攻乌海城,占据要冲,断绝吐蕃北上增援道路。另一方面命郭待封率其余辎重部队留守大非川,保障全军的粮草辎重,并在临行前令郭待封于大非岭上凭险置栅,构筑工事,使之成为进可攻退可守的前沿阵地。

图片来源网络

随后,薛仁贵即率主力,轻装奔袭。两军于河口(今青海玛多)遭遇。吐蕃军猝不及防,大败,伤亡甚众,损失牛羊万余头。薛仁贵乘胜进占乌海城,以待后援。至此,唐军已经按照战前计划完成了初步计划,阻断了吐蕃本部增援青海地区的道路。但是在此时,乌海唐军的后方却出现了纰漏,原本应该驻守大非川,保护全军粮草的郭待封自恃名将之后,不服薛仁贵节制,擅自率军携带粮草跟进,又未能及时跟主力汇合,造成孤军之势,吐蕃主帅钦陵当即抓住战机,调集吐蕃军主力20余万全力进攻郭待封,由于薛仁贵此时在乌海正面李南部敌人的增援威胁,不能分兵救援,最后郭待封力不能支,败走趋山,粮草尽失,唐军情势急转直下,乌海城的唐军此时面临着弹尽粮绝的境地,无奈,薛仁贵只得率军急退至大非川坚守,避免被南北两路吐蕃军合围在乌海城。

图片来源网络

退回大非川的唐军借着先前设立的栅栏和剩余的一些剩余粮食,唐军与吐蕃军队形成了对峙的局面。这时候估计已经到了六月中旬,绿草幽幽,野花盛开,正是草原上一年最好的季节。虽然唐军经历了一些损失,但是军队精锐尚在,就军队实力而言仍在吐蕃军之上。但是,在对峙的期间,吐蕃的各路援军陆续赶到,吐蕃居然集齐40万(存疑,引用正史数据)大军,将大非川上的唐军团团围困,并时时在营前挑战,逼唐军决战。

图片来源网络

唐军在薛仁贵的率领下,多次与吐蕃军激战,然多败绩,损失惨重。这种战略相持已到九月,青藏高原短短的秋季即将过去,面临的将是严寒的到来,薛仁贵主动与钦陵谈判,最后约合而还(与钦陵约和而还”《通鉴》卷201)。至此,对唐蕃关系,特别是唐与周边民族关系的大非川之战落下帷幕。(《新唐书》列传第三十六:“仁贵退军大非川,吐蕃益兵四十万来战,王师大败。仁贵与吐蕃将论钦陵约和,乃得还。”)

大非川之战后的唐蕃形势(图片来源史图馆)

这次战役对于初唐来说,是一次影响巨大的战役,也可以是一场一项巨大的败仗。此战是唐朝对外战争中第一次遭遇的巨大的败仗,吐蕃凭此一战一跃成为可以与大唐分庭抗礼的西部大国,吐谷浑已成为了吐蕃的别部,唐朝被迫撤销四镇建制,安西都护府迁至西州(高昌,今新疆吐鲁番)。

特别是此战之后,唐军对外征战的不败神话破灭,造成帝国北疆的部分游牧民族开始蠢蠢欲动,意图复国。吐谷浑的丢失也造成帝国西部的河西、陇右地区直接承受吐蕃的侵略,唐朝又不得不部署更多军队在西北边疆,为中唐时期“外重内轻”的局面奠定了基础,为安史之乱埋下了隐患。

此战,唐军的失败是多方面的,吐蕃的军事实力增强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唐军进入高原,水土不服,高原反应严重,行军道路艰险也是重要原因,但是最重要的便是唐军乃至帝国决策层的整体轻敌。在吐谷浑被攻灭七年之后才帮助复国,战前也未对吐谷浑故地进行调查,以至于后期围困唐军的吐蕃军中有3分之2是原吐谷浑部落,原吐谷浑人已经不再怀恋故国,而且,大非川乃原吐谷浑国的重地,吐蕃居然未在此屯重兵驻守,这些都未能引起唐军高级将领的疑心,当然,唐军高级将领不和更是放大了这种轻敌思想,郭待封轻敌冒进,损失大部粮草,最终酿成大非川之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蕃大非川之战:大唐帝国对外征战最惨痛的失败
唐朝吐蕃第一次大规模作战,名将薛仁贵为何大败而归?
唐蕃百年战争——初败大非川
大唐和吐蕃的首次大会战——大非川之战
唐朝与吐蕃大战,大非川在哪?
一代战神战败,居然是因为这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