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宁可跟着要饭的娘,也不跟着当官的爹”是何道理?


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也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问题,父母之间的感情破裂,或者是其他的问题出现,导致父母离婚。而父母离婚之后,孩子愿意跟着谁,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

宁要讨饭娘,不要做官爹。这句话很多人都无法理解,只是觉得宁愿要一个讨饭的娘,也不要一个做官的爹。这只是字面上的意思,更多的意思就是夫妻离婚之后,孩子愿意跟谁,跟着父亲或者母亲又有什么样的区别。

一、宁要讨饭娘

母亲的爱是温柔的,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他给予了我们无微不至的照顾,照顾我们的生活起居,关注我们的学习成绩,关注我们的心理健康。母亲即使有工作,他依然像一个家庭主妇一样关注着我们,但是父亲就不一样了,父亲总是忙于工作而疏忽我们。

跟着母亲,不管怎么样,他都能够好好地照顾孩子,女本柔弱为母则刚,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母亲就是这样的伟大,为了自己的孩子可以做到一切事情。我们前不久看到这样的一个新闻,一个广州的女性,大半夜了还带着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卖花。

这样的事情是给我们很感动的,即使生活再艰难,他也没有抛下自己的孩子,而是努力地去维持生活,给自己孩子带来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哪怕是母亲上街乞讨,肯定也不会饿着孩子的,因为这就是母爱。他们什么都是以孩子为先,只要是孩子想要的,他们也会努力争取。

母亲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他会孩子放弃了很多,即使离婚之后,他可能有再婚的选择。但是他依然没有选择再婚,因为他害怕那个人给自己的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对自己的孩子不好,才是他们首先考虑的事情。

孩子如果选择了母亲的话,他根本就不用担心自己的生活,或者是其他方面的事情。因为母亲一切都是以我们为先,什么事情都是考虑我们,生怕我们自己累着饿着,为了我们他们也会努力地去工作,努力地去赚钱。

虽然说母亲可能赚钱能力没有父亲那么好,但是他爱我们的心是完全不亚于父亲的,而且父亲我们也看过太多的电视剧,一些父亲的做法根本不好。既然选择了孩子,但他们依然没有给孩子带来很好的生活,也没有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

二、不要做官爹

多少心理有问题的孩子,都是因为家庭利益的关系,而这样的孩子是跟着父亲,跟着父亲之后并没有得到很正确的对待。父亲还是依然忙于生活,忙于他的工作,完全都不关注自己的孩子,认为只要给自己孩子钱就行了。

还有一些父亲,在离婚之后就很快地进行了再婚,带着自己的孩子,但也没有重视。新娶的妻子,也没有很认真地去对待这个孩子,让这个孩子的心灵受到了伤害。跟母亲在一起,完全不会受到这样的对待,但是跟父亲在一起就不一样了。

或许这是一种偏见,但是现实生活中大多数都是这样的,父亲更愿意去赚钱,因为他们想给自己的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但是他们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他们还小需要的是陪伴,父亲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生活,完全不考虑孩子。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这句话其实也很有寓意,也说明了他的一定正确性,离婚的时候,大多数的孩子肯定是会选择母亲的。父亲没有母亲那么细心,生活方面都照顾不好,会忽略孩子,这样的孩子很容易走向不好的道路。

如果父亲本就是一个粗心的性格,这样的话孩子心理落差会更大,认为只要跟着自己的父亲就有好生活,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带给自己的是更多的难过。这时候孩子开始想念母亲,但是已经回不去了,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选择错误。

也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的,有的父亲还是很疼爱自己的孩子,就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美好的生活,即使和他的母亲离婚了。他也会很好的对待自己的孩子,不会轻易的再婚,什么都考虑孩子,这样的父亲也是值得称赞的。

现在的人一看到“宁要讨饭娘,不要当官爹”,立马就想到“官爹”不是好人,个个都是爱吃腥味的猫,当了官以后要抛弃原来与自己同甘共苦的原配,然后再找一大堆的妻妾供享乐,说不定还不满足,还要私下找几个情人。

民间俗语用现在人的思维与理解,往往会出现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古代读书人考取功名后,品行和人性都坏的人在历史上是少数,并不人人都像陈世美一样,抛妻弃子,忘恩负义。我们不因此就预设立场,搞“疑罪从有”,打击所有古代的官员。说不定一些为人正直、清正廉洁的官员就是自己的祖先,死后千百年,就因做过官,被子孙后代污名化,成了现在娱乐化调侃的对象,被人八卦成古代色鬼。

“学而优则仕",中国古代的读书人要想出人头地,绝大多数都以当官为目的。那些时代不像现在,读书的出路很多,大学毕后可当科技工作者,可以当作家诗人编辑,可以当医务工作者,可以当明星,可考公务员等等,都能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都可扬名。古代则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士为四民之首,从师受学,便有上达之路。”读书的人才有资格考功名,进入当官的行列。而“商贾近利,易坏心术;工技没于人,近贱。”不读书,不成士子的人就是一辈子的“布衣”。宋代皇帝真宗赵桓,为了鼓励时人读书考取功名,亲自动手写了《劝学文》:

富家不用买良田 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 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 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谋 书中有女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 六经勤向窗前读

古代有官府机构做事的人称“官吏”,有官和吏两种。一种是官和僚,自隋朝开始由朝廷统一任命,称朝廷命官。吏就是办事员,即胥吏,不属官员,地位极低。官一般是进士和举人,有上升的空间,可以升官,吏做到老也不能成为官,除非按规定参加科举考试。除这两种外还有更夫、捕快、狱卒、服劳役、服兵役人员。

古代官任职为回避制度,最主要的一条就是籍贯回避,又称之为地区回避,也就是说朝廷任命官员一律不得在本籍任职,到了明清时,连在本省内任职都不允许,只能到省外任职。因此,古人所说的“千里去做官”也就是如此。明清时,朝廷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逐步推行“改土归流”,也就是把可以独霸一方的“土官世袭制”取代“流官制”,由朝廷委派官员到这些地方任职。

古代科举考试也好,千里去当官也好,不像现在的交通方便,现在的学子外出,公路有高速公路,铁路有高铁,条件好的天上有飞机,千里的路程一天就轻松赶到,有的甚至半天就能赶到。古代学子参加科举考试,靠两条腿走路,官员赴任靠轿子抬,也还是靠别人的两条腿走路。路上得走上几个月,有的要半年以上的时间。由此也就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如过去的童生,十年寒窗,先要参加县或府州的考试,然后参加省里的乡试,乡试中举后进京参加会试,会试考中后参加殿试。殿试后考中的只是少数人员留在京城的翰林院,大多数的人要委派到外地为官,一般是县官。从京城一路回家报喜后,择日赴任,先要到省巡府处报到,再到知府处报到,然后到县府上任。这样一路走来,还算是成功人士,有了官就有了俸禄,但前期的花费都是自己出,一般的家庭很难承担。我们在《儒林外史》中写范进在中举之前的窘境就可见一斑。而范进家离省府不算偏远,所花盘缠费用也不算高,只是屡考不中而已,让亲岳父失去了信心,家里也被他折腾穷了,才瞧不起他。

而那些没有考中的人,不得不三年后再考,又得花费不薄的盘缠费用,家庭付出的代价更大,经济压力更重。这些士子手无缚鸡之力,家里的农活和家务事都扔到一边,靠老婆支撑。那时的人结婚较早,男的十七八岁,女的十五六岁,如果士子考到近三十岁时,儿子也有十多岁了。父亲还没有考取功名,家庭的经济状况又不好,儿子再聪明顶多也只识几个字,大多数时间协助母亲干活,儿子也就无学业可言。我们从白话小说三言二拍可以看出,除非是大户人家,有经济实力做支撑,儿子和父亲才能一起考学,获得功名。一般贫寒家庭,只要父亲考学,儿子就无学业可言,成为支撑家庭的顶梁柱。这样的儿子与母亲对家庭付出太多,因此也更亲,对追求功名父亲只得麻木对待。

如果父亲考取功名了还好,多少补贴一些家用,如果屡考不中,家里的几亩薄田的收入也经不起几番折腾,受苦的就是儿子和母亲。父亲考中了,名义上是给母亲取得了官太太的名分,可为了争取这个虚名,儿子和母亲付出得太多了。

如果父亲考上了功名,朝廷封了官又怎么样呢?一般是到遥远的外省的县里做官,距家千里甚至数千里,除非是丁忧方回乡守孝三年,任职满后,如得不到提拔,还要赴京候任,如果没有关系,还不知候几年才能有一个实缺轮到自己。获得官职后,又开始路途迢迢赴任。如此一来,儿子继续在家与母亲支撑家庭,母亲在父亲当官后,等于在家守活寡,即便父亲在外没有拈花惹草,结果都是一样的,与原配妻子同生活的时间很少。

古代有很多当官的死于他乡。一种情况是由于路途遥远,染疾而亡的,一种是在任上而亡的。我近来在研读清朝同治编写的湖南省《绥宁县志》,绥宁县被清朝定为中国四大古苗疆之一,地处湘西南,属于少数民族地区,“改土归流”之地,所任清时所任县官都为“流官”,到同治年编写县志为止,有来自辽宁、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江浙、福建等省的县官三十二名,最长任期是康熙年间的辽宁人范成龙,总十三年,最短的不到半年,病死任上的达十一人。因无钱搬运遗体回原籍就地安葬的达六人。这些客死他乡古代最基层的官员,不但没有给家里作出贡献,反而死后成为了家庭的累赘。

古代有一些官员因贪财和转入政治斗争死的人也很多。俗话说,“千里当官只为财”,一些官员好不容易得到官帽,贪污是很难免的事,也是大有人在。这些贪官一旦东窗事发,往往会被革职查办,古代对官员操家很正常。家里的人受到连累,发配边疆也是常有的事。而那些糊里糊涂政治斗争漩涡的官员,官员自己被斩首,还要株连九族。

如,1380年,朱元璋以谋逆罪处死胡惟庸。后又借此大兴党狱,凡是认为对朱姓统治有危险的功臣宿将,都被指为胡党案犯,灭族抄家,十年中杀了三万多人。1393年,朱元璋以谋反罪处死大将军蓝玉,又以此罗织罪名,杀了一万多人。在这两起大案中,不但很多的地方官员死得冤,他们的家人和家族死得更冤。

古代父亲当官是儿子的荣耀,也是家族人的荣耀,但追求当官的路坎坷曲折,有追求就有付出,有荣耀就有风险。只有当荣耀中的灾难显露出来时,才会有“早知现在,何必当初”。到了此时才醒悟,讨饭娘能天天与自己在一起生活,当官爹只能带来横祸。当灾难降临的时候,与讨饭娘过的贫穷日子相比,要比当官爹带来的灾难要好得多。

由此看来,“宁要讨饭娘,不要当官爹”这句俗语并不是父亲当官后,要找后娘,拈花惹草,把原配置于一边不顾那么简单,何况古代一些有钱人,即使不当官也娶“三妻四妾”,这是正常不过的事,只不过在现在的人看来,这种行为变得很“绝情”,只往这一方面去理解,而忽略其他。如,清乾隆年间广东人谢启祚,年满九十四岁才考中举人,进京考试又中进士。他在之前早就有三妻二妾,生子23人,女12人,孙29人,曾孙38人,玄孙2人,考中进士时他的家庭已是五世同堂。

总而言之,古代追求当官,既有家族的荣耀,也有家庭的辛酸。我们对“宁要讨饭娘,不要当官爹”这句俗语的理解,既要知其一,也要知其二,才能全面地了解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辈人常说“宁可跟着要饭的娘,也不跟着做官的爹”是否有道理?
散文||父母从未走远
阅卷老师推荐的100篇作家经典美文1
民间故事:遗弃儿考中状元,衣锦还乡认爹要娘,带来一个孪生兄长
郑板桥:成功为什么要趁早,看完他的一生,真的是令人泪崩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