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元朝不仅版图辽阔,同时又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元代青花瓷!

元 青花云龙纹大罐

此罐造型饱满,唇口,短直颈,丰肩,弧腹,为元青花经典造型。施釉肥厚滋润,釉色白中泛青,积釉处呈现鸭蛋青色泽。通体青花绘饰,颈部一周绘制卷草纹,近足处绘莲瓣纹,皆为元青花经典的边饰,余下皆留白,突出腹部为主题纹饰,布局简练,类似一例可参考伊朗国家博物馆藏「元 青花孔雀牡丹纹罐」,高29厘米,与本件体量相若,亦为口沿、足胫绘纹饰,腹部留白绘主题纹饰。腹部通体绘二行龙纹,一龙昂首向前,一龙回首而望,皆张口露齿,肌肉鼓胀,气息豪迈雄劲,身材飘逸灵动,极具神采;龙为三爪,为元代青花龙纹标准制式;龙身周围绘制火焰状祥云朵朵,烘托龙之苍劲、洒脱、雄伟之势,整体笔法洒脱豪放,青花一色苍翠妍丽,有如水墨之凝重晕染,颇得笔墨意趣。多数元代龙纹瓷,龙鳞绘画皆为交错网状画法,而本品不同于前者,则是由细笔勾绘致密鳞片轮廓,可见绘画者用心至深和技法高超。公私典藏所见装饰龙纹之大罐多绘单龙,绘双行龙者寥寥可数,此件更见珍稀。本品之青花苍雅雄浑,彰显出一份浓郁的文人水墨画的效果,云龙的精神气质生动威猛,例如龙爪的刻画,显得比其余要锋利遒健,肘毛的刻画更见飘逸。同样绘有行龙纹的一件可参考高安市博物馆藏「青花云龙纹带盖梅瓶」,1980年江西省高安市窖藏出土,笔触、画法均有本件高度相似,可供参考。

元 青花模印游龙纹高足杯

高足杯盛行于元代,也称马上杯,是为满足马背民族善骑喜饮的习俗而作。本品撇口鼓腹,下承高足式把柄,有竹节凸棱。碗外壁绘赶珠龙纹,龙身修长矫健,张嘴欲噬火珠,气势威猛,颇具动感。口沿绘卷草纹一周,内壁模印四爪逐珠游龙成双,首尾相接,杯心绘青花折枝菊花,工艺上集青花绘画与模印于一身,时代特征明显。

陶瓷高足杯在中原文化中很早即已出现,目前所见最早实物为湖南长沙南朝墓出土的青釉高足杯,但大量出现应是元代,见有青花、卵白釉、釉里红等多个釉色和景德镇、龙泉等不同窑口所产,并且有杯口大小、撇口直口等不同样式的区别,可见当时社会对这一器形的需求还是非常大的,为生产量最大的一类。关于此式高足杯之用途,学者多有考证,有酒器、茶器、盛果器等多种说法,如刘新园先生最早援引《事林广记》版画插图和《格古要论》的记述,认为元代高足杯有「靶盏」之称,作为「胡元饮器」或祭器使用,并指出其同时被当作酒杯和盛放糕点、水果的容器。酒器一说可从德国国家图书馆藏的一套珍贵的元朝蒙古细密画得到印证,其表现的是伊尔汗国大汗登基典礼的盛况,其中一幅大汗和王妃手中执白色高足杯,杯中盛红色液体,正是古人文献所记葡萄酒的柿漆色。

此类高足器物的仅于元代流行,推测其原因当与蒙元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从前述版画及细密画可以看出,元人因游牧流动性大,日常生活桌椅配备有限,即便是贵族宴饮,虽配少量桌子、椅或凳,但并不围桌用餐,而是靠侍从奉至手中享用,至于普通人只能是因陋席地而食,带有高足的杯碗显然更便于持握。

本品碗壁模印纹饰清晰,其制作工艺颇为考究,融汇诸种装饰工艺于一体,其中模印工艺颇为精巧。运用此法,先需做出雕饰行龙纹的阴模,在杯体印模成形且外模未除之前,趁坯体表面半干状态对准内壁覆上阴模,再于模印纹饰以外的坯体上绘画纹饰,至此方成。

元 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

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政府于景德镇设立浮梁磁局专司烧造一事,朝廷御用与赏赐外销瓷器皆由其所出。其最初烧造多应波斯地区(西亚伊利汗国)王公贵族之需,造型、纹饰、功用皆依自彼地之风俗而定,一改宋瓷影青之纤薄小巧,隽秀素雅之风格,往往以器形巨硕雄健着称,其中大罐一类堪称代表,此即为一例。其造型壮硕,直口丰肩,鼓腹渐收,接胎痕迹较为明显,圈足砂底粘有釉斑。通体内外施挂白釉,青花发色深沈,带大片黑色斑点。颈上绘缠枝栀子花,足部一周仰莲纹,腹部主题纹样为缠枝牡丹,近足部以一圈莲瓣纹饶体。其中,腹部所绘缠枝牡丹六朵,布局繁密而有序,笔意酣畅洒脱,所绘牡丹饱满硕大,仰俯有致,风姿典雅,青花明亮妍翠。纹饰中花瓣皆采取阴刻勾勒成形、青花涂绘之工序,即是绘画牡丹之前先以针状工具先阴刻出花叶轮廓,突出叶脉,然后涂绘晕染而成,青料聚积于勾线之内浓重深沈,因此,烧成之后取得强烈的三维效果,姿态各异,仰覆相映,饱满艳丽,属于元代典型纹饰。 此罐时代工艺特征鲜明,腹部内外所见接胎痕明显,内腹壁斑驳粗犷,可见一道道极不规则的慢轮修坯痕,此为元青花独特的成型工艺所致,并且有部分釉浆罩挂于胎上,流淌自然。通身内外施釉,釉色白中带青,积釉处呈现鸭蛋青色泽,是典型的元代景德镇瓷器釉色。底部涩胎,部分微泛瓦红色,留有明显的垫烧粘结高岭尾砂的痕迹,为元青花装烧工艺的重要特征。

牡丹纹是元代青花瓷器的经典纹饰之一,使用广泛。「春来谁作韶华主,总领群芳是牡丹」。牡丹为我国园艺花较早的观赏花卉之一,其品种以洛阳出产为贵,洛阳牡丹始于隋,盛于唐,而「甲天下」于宋,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洛阳帝国牡丹不仅以其雍容华贵,国色天香而美誉遐迩;也以其造化钟情,天下君临而总领群芳。牡丹为元代常见工艺美术装饰纹样,以枝叶、花型饱满、充盈着称,风格明显、统一,时代特征鲜明。

元 青花垂肩通景人物故事图大梅瓶

拍品唇口外侈,短颈,丰肩,鼓腹至下渐收,至底微外撇,浅圈足,器型饱满丰润,古朴壮硕,施釉肥润,釉色闪青。通体以青花描绘纹饰,自上而下层次分明,肩部绘缠枝牡丹纹饰,足胫处绘变形莲瓣纹,花瓣内绘朵云和莲花,每片花瓣均用一道粗线和一道细线平行勾勒出轮廓,花瓣间不相连,留有一定空隙,为典型元青花装饰纹样。腹部上下留白,留出大幅空间绘饰主题纹饰,视觉冲击力极强。画面构图饱满,一人身着长袍,宽衣大袖,头戴方冠,腰间衣带飘起,一派仙风道骨,右手指向前方,回首似与身旁的鹿对话,鹿口衔灵芝,亦回首与他呼应。画面另一面一中年长者怡然自得地坐在一大石头上,右腿盘起,左腿自然垂下,左手抚左膝,右手持一芭蕉扇,似在纳凉,脚下还伏有一只兔子,别有意趣。青花成色苍翠妍丽,人物脸容神态、衣饰细节、草木山石,无不刻划入微、活灵活现,笔端精妙,犹如神来之技。

元代青花纹饰多取材自同时期元曲、杂剧等汉地神话传说或历史故事。瓶身一侧身着长袍者表现的可能是东晋名士葛洪迁居罗浮山下修道炼丹的故事。另一侧画面所绘年长者头戴乌纱,脑后有两条长带随风飘起,此式帽冠为传统汉族服饰,始于唐代,称为幞头,画中人所戴为平式幞头,为官吏宴居(闲居)时戴用,画面中所绘兔子亦是少见题材。元曲中有《白兔记》一出,讲述五代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与妻子李三娘的曲折爱情故事,刘知远少年凄苦,随母改嫁后被继父逐出家门,幸得同村富室李大公收留,李大公看他以后必成大器,将女儿李三娘许配给他,李三娘的哥嫂嫌贫爱富,李大公夫妻去世后对他们百般虐待,刘知远不得已远离家乡加入行伍,期间他们的儿子出生,李三娘怕哥嫂加害,托人将儿子交给知远抚养,这样过了十五年,刘知远已官至九州岛岛安抚使,派儿子回家寻访生母,正是因一只白兔才机缘巧合得以家人团聚。本品所绘人物气宇不凡,表现的似乎正是登上帝位的刘知远。

元 青花荷塘鸳鸯盘

本品为菱口,折沿,浅弧壁,圈足,沙底泛火石红色。盘心绘两只鸳鸯游弋于莲池中,一只凫水前行,一只回首相望,顾盼生情,周围荷花、莲叶、浮萍、水草点缀一旁,摇曳多姿,生趣盎然。内壁绘缠枝菊花纹饰,以七朵盛开菊花妆点内圆,折沿之上绘以卷草纹,外壁绘一周仰莲纹。纹饰繁复有致,与发色明艳的青花之色相得益彰,俊秀中见疏阔之气,堪称元青花之中绝佳。

盘心所绘之莲池鸳鸯图属「莲池小景」题材中的一种,乃元青花瓷器常见纹样。元代《可闲老人集》载:「鸳鸯鸂鶒满池娇,彩绣金茸日几条。早晚君王天寿节,要将着御大明朝。」可见「满池娇」是一种宫廷服装图案,以描绘池塘中的花、鸟景色为主,故青花「莲池小景」便是由此发展而来。现存的元代青花瓷器中,小型器多而大器稀少,得见如此大盘出现实属罕有。

其莲池鸳鸯图案。硕大的莲叶摇曳其间,旁畔莲花、莲蓬、茨菇、浮萍等,或婷婷绽放,或袅袅待开。莲下一对鸳鸯悠游戏水,其翎羽五彩斑斓,与荡漾的水波相映衬,构图非常饱满,莲上生香,鸳鸯戏水,画意典雅。此莲池鸳鸯图案,自宋元以来即为宫廷所欣赏,并有「满池娇」之雅寓。元代多用于帝王的服饰花纹及瓷器的装饰纹样中,此后明代初期的永宣年间,瓷器上亦多以此为主题纹饰。「满池娇」者,其名甚雅,是应了元代著名画家、奎章阁大学士柯九思《草堂雅集.宫词十五首》》中的第十二首谓:「观莲太液泛兰桡,翡翠鸳鸯戏碧苕。说与小娃牢记取,御衫绣作满池娇。」柯九思还在《宫词》后作注释解释到:「天历间,御衫多作池塘小景,谓之满池娇」。

本品有别于寻常元代大盘,其胎体极为规整。相近几例,可参见伊朗国家博物馆收藏,元青花荷塘鸳鸯纹折沿大盘,与本品类似,可作参照,《幽蓝神采──元代青花瓷器特集》,上海博物馆编,2012年,页132、133,图36;另有相关残片,见于《景德镇出土陶瓷》展览,冯平山博物馆,香港,1992年,编号161。印度新德里的宫廷建筑群Kotla Firuzshah 被毁于1398年,遗址出土瓷盘残片,纹饰与本品相近,录于Ellen Smart,《东方陶瓷学会会刊》,卷41,1975-7年,图版75a。另一例相类瓷盘,绘工略显粗犷,盘边以莲代菊为装饰,售出于佳士得伦敦,1995年6月5日,编号147。

元 青花莲瓣火珠纹盏托

盏托折沿,浅腹,平底,沙底无釉,可见斑驳火石红。正面口沿绘卷草纹一周,中心凸起一圆环,圆环内绘一带有山状火焰的火珠,圆环外绘莲瓣八枚,每枚莲瓣内各绘火珠一颗。整体纹饰明快利落,青花发色紫妍,尤其盘心凸起圆环的形制颇为少见,甚为难得。

元 青花莲瓣纹盏托

盏托作八出花口,口沿外折,绘缠枝卷草纹一周。平底浅腹,盘心模印鼓凸花瓣八片,其上加饰青花,里心凹陷,平素无纹。外围另绘变形莲瓣纹,每瓣以卷云及短线点缀,与外口沿花样呼应。外底不施釉,随形起伏,抚之可知胎体坚质。

元 青花龙纹玉壶春

本器喇叭形口,细长颈,溜肩鼓腹,圈足微外撇,整体造型挺拔修长,口部突出,腹部平滑,为典型元代玉壶春样式。瓶身为四部分拼接而成,颈、肩、腹分别有三道接痕,胎体轻薄,青花发色灰蓝,釉色白中泛青,时代特征明显。本器装饰简洁,口沿绘卷草纹一周,器身仅绘一行龙,盘旋于器腹,龙体矫健,龙爪锋利,昂首怒视,追逐火珠,龙身周围点缀流云数朵。整个画面用笔粗犷流畅,寥寥数笔,却生动传神,气势磅礡。本器采用元代常用的拼接法制坯,底足先平削,再斜削,为典型元代修足方法,其胎质、釉色及纹饰绘法时代特征浓郁,且状态良好,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元代青花瓷标准器。

元 青花外缠枝莲内荷塘纹大碗

此器器形规整,撇口弧腹,胎质细密坚实,白釉润泽凝透,通体以青花为饰,口沿绘缠枝花卉一周,碗心绘荷塘图案,外壁纹样分两层描绘,近口沿处为缠枝莲纹,中间以青花双弦纹分隔,近底足处装饰一周仰莲纹,每瓣彼此分隔明显,为元代之特有装饰特点。画面生机盎然,意境清新。整体青花发色浓郁,深蓝与润白的对比,给人鲜明的视觉效果,绘画笔触大气豪迈,简洁明快,为元代青花佳作。

元 青花模印人物盘

此盘折沿,圆口外侈,浅腹平底。折沿处饰卷草纹一周,盘内以模压凸出人物、香炉轮廓,再以青花绘柳树、花卉、洞石,其间有一小几上置一正冒出袅袅青烟的香炉,一身着短褂长裙,头饰簪花的仕女立于小几嵌,似正在焚香祷告。绘画笔触奔放,虽寥寥数笔,但极为生动传神,所绘纹饰之主题已不可考,但此时人物题材多取材自元杂剧,此或为关汉卿《拜月亭》中王瑞兰柳下焚香拜月场景。青花发色浓重,黑疵点密集深入胎骨,时代特征鲜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浮梁青色 幽蓝神采
【逸民说瓷15】海捞的元青花瓷器
大饱眼福——元青花瓷器“传统纹饰”欣赏
青花札记(二)
明清五彩瓷1
荐馆丨国内馆藏元青花最多的博物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