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故宫良渚大展:一文搞懂各种良渚玉器的来龙去脉

本篇主要介绍良渚玉器,关于故宫这次展览的背景和良渚文明的整体介绍详见上一篇:故宫良渚大展:手工、修城、筑坝,东亚最早的国家到底厉害在哪?

提到良渚文明,最有名的自然是精致的玉器了。虽然中国范围内最早的玉器并不在良渚,但良渚的玉无论是做工还是反映出的宗教、等级意义,在新石器时代文化中都有极高的地位,也明显影响了后世其他地区玉器的形制。

本次展览的重头戏也正是玉器。在良渚社会中,玉器并不是一种实用物,也不单纯为了装饰,而是一种有着极强文化意义的器物,背后是一整套社会规范。其中许多玉器都出土自当时的墓葬,通过不同墓葬的对比和玉器摆放的位置,我们大概能知道不同的玉器象征着不同的权力,它们的数量和形制也代表了墓主人不同的身份等级。

除此之外,良渚玉器上的纹饰也非常引人注目。尤其是频繁出现的神人兽面纹,为我们揭示了良渚人的精神信仰世界。

这次展览最大的亮点便是良渚遗址群中反山 12 号墓(良渚王)和瑶山 11 号墓(良渚王后)的首次整墓展出。通过这些王者之玉,我们便能弄明白玉在良渚文明中到底扮演了怎样的重要角色。

1、良渚王之玉

1986 年,考古人员在良渚古城莫角山宫殿区西北处发掘出了 11 座良渚文化时期的大墓,墓葬等级甚高,随葬玉器花样繁多。这处墓地就是反山王陵。其中 M12 (12 号墓)出土的玉器尤其让人惊叹,不仅数量多,个大又精致的宝贝的也不少。这其中就包括浙博入选国家宝藏的大玉琮和目前唯一雕琢有神人兽面纹和鸟纹的玉钺,分别被誉为「琮王」和「钺王」。据推测,它的墓主人就是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良渚王。

展厅中的大阵仗:一边是琮王,一边是钺王

考古发掘时,每件器物所在的原始位置都至关重要,能给我们带来许多重要信息。虽然年代久远,墓主人早已尸骨无存,但通过器物的位置分布我们就能还原出墓中的玉器和石器原来位于身体的哪个部分,从而推测它的用途。

反山 12 号墓器物分布图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玉器三件套:玉琮、玉钺、玉璧,在后来商周的玉礼器中也经常见到。而它们最早成体系地出现就是在良渚文化时期。良渚墓葬中的三件套意味着身份和地位,尤其是玉琮和玉钺,足以证明墓主是个大人物。

这里面知名度最高的要数下面这件重达 6.5 公斤的「琮王」了,为良渚玉琮之首。玉琮上常雕有神像纹饰,象征着神权,只有王和大贵族才能拥有。它的形状可概括为内圆外弧凸有四角,凸起的四角为节面,两节面之间为直槽。通常被雕琢城上大下小。这件琮王被放置在墓主人头部,有可能入葬时枕于头下。通过上面的分布图,我们知道玉琮有的放在身体侧边,有的作为臂穿佩戴,有的作为器座来插放其他器物。

琮王(余杭反山 12 号墓出土,浙江省博物馆藏)

琮王结构(图:方向明《成组玉礼器与良渚文明模式》)

玉琮的形状也反映了良渚人的宇宙空间观念。玉琮上部的上射面与下部的下射面将空间分为上界、中界和下界。上界象征天,下界象征地,中间的射孔则贯穿了天地。中界的直槽和节面上雕有神像,神居于中间,有着沟通天地的意义,直槽和折角也象征着不同的方位。同时射孔也是一个转轴,玉琮的四面均匀分布着神人、神兽、神鸟,需旋转才能看完整,产生一种世界在动态旋转的效果。

琮王表面雕刻的神人兽面纹和鸟纹

良渚玉器上最为常见的便是神人兽面纹(也称作「神徽」)。上面神人头戴的介字形大羽冠代表「天」,下面的神兽融合了早期龙与猪等动物的特点,可能是多种动物的抽象,其中的圆形大眼是太阳的象征。这个组合很可能象征着着太阳神。在河姆渡文化时期,鸟就作为太阳的载体。在琮王的节面上就雕琢有鸟纹,鸟身上也有大圆纹样,可能就是「太阳鸟」。这种纹饰在良渚玉器中反复出现,也反映出整个社会已经形成了较为统一的宗教信仰,极有可能是一种一神教。

雕有神人兽面纹的玉器通常位于高等级墓葬中,这也意味着神权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这些人也因此具有极强的统治力。琮王的直槽与节面上都雕有神像纹饰,颇为罕见,表明它的主人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琮王上神人兽面像的图像解读(图:方向明)

玉琮象征神权,玉钺则象征着世俗权力:王权与军权。钺由斧演变而来,甲骨文和金文中的「王」字,就是由钺的形状演变而来的象形字。完整的一套玉钺包括钺瑁、钺镦和钺柄,钺柄是木头做的,所以大都朽坏,消失于茫茫岁月中。这件「钺王」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件雕有神像的良渚玉钺。

玉钺(余杭反山 12 号墓出土,浙江省博物馆藏)

钺身上的神人兽面纹与鸟纹

在良渚高等级的男性墓葬中,也常放置石钺,反山 12 号墓中一共有五件。

石钺(余杭反山 12 号墓出土,浙江省博物馆藏)

玉璧是一种扁平的环状玉器,象征着财富,在墓葬中常常成组出现。这种璧环类的玉器在早于良渚文化的红山文化中就有出现,寓意着对太阳的崇拜和天地的观察。

大孔玉璧(余杭反山 12 号墓出土,浙江省博物馆藏)

高等级男性墓中的玉器,以头饰最为复杂,主要包括了成组锥形器、三叉形器、冠状器、成组半圆形器,这些玉器的组合通常也代表了墓主人的身份与地位。(下面这个复原想象图有一处小错误:额冠上半圆形器的半圆方向应是朝下。)

反山 12 号墓头部玉器与良渚王头饰复原想象图(图:王帅)

其中成组锥形器具有强烈的身份标识,只在男性权贵墓葬中才有,仅发现于良渚遗址群和周边的临平遗址群。它的数量可以很直观地用来判断墓主人的身份等级,通常有 9、7、5、3 四种,数量越多等级越高。这些锥形器都带有榫头,应当是插于某种底座上,作为头饰。反山 12 号墓有 9 件锥形器,证明这是最高等级的大人物。除了成组的形式,锥形器也有单件独立的(反山 12 号墓中就有)。

成组锥形器(余杭反山 12 号墓出土,浙江省博物馆藏)

三叉形器通常配有一根插在上面的长玉管,本身安置在簪类饰物的上部,作为冠饰。有些三叉形器的表面会雕刻精美的神像或神鸟的纹饰。这种器物仅出土于男性权贵的墓中,是典型的男性贵族身份的标识。它的分布也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主要出土于良渚遗址群和周边地区。

三叉形器与雕有八组弦纹的长玉管(余杭反山 12 号墓出土,浙江省博物馆藏)

雕有神人兽面纹的三叉形器(余杭瑶山 7 号墓出土,良渚博物院藏)

冠状器其实是一种玉梳背,卯销或镶插在骨质或象牙质梳子上,整体作为一种头发上的插件,用于束发。冠状器在高等级墓地中往往每墓一件,看起来并没有性别之分。许多冠状器也会雕刻神人纹,与介字形头冠往往合为一体,插在墓主人头上有可能寓意着人神沟通。

冠状器(余杭反山 12 号墓出土,浙江省博物馆藏)

带兽面纹与鸟纹浮雕的冠状器(余杭反山 22 号墓出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瑶山 2 号墓出土的带纹饰冠状器(图:方向明)

成组半圆形器极具地域特征,仅出土于瑶山和反山,与墓主人性别无关,但只在高等级墓葬才会有。反山 12 号墓的成组半圆形器一共有四件,是唯一一组雕刻神像的,足见其墓主人地位之高。半圆形器正面弧凸,背面有隧孔,可见原先应该是呈等距缝缀在皮革或丝麻等载体上,很可能是墓主人头上佩戴的额带或冠帽的主件。

雕有神像的半圆形器(余杭反山 12 号墓出土,浙江省博物馆藏)

头部下方通常就是一堆挂饰了,包括玉管串、玉珠串等等。这些除了挂在身上,还可作为随葬的棺饰或缝缀在布料上的附件。玉管串通常是把一长段玉管切成多个串起来,有不同的连缀方式,下面就展示了两种不同的类型。

玉管串(余杭反山 12 号墓出土,浙江省博物馆藏)

玉管串(余杭反山 12 号墓出土,浙江省博物馆藏)

玉珠串(余杭反山 12 号墓出土,浙江省博物馆藏)

在良渚王的墓中,还有一件很霸气的器物,就是豪华型权杖。和玉钺一样,权杖顶端为玉瑁、底部为玉镦,连接两者的主体部分也是木制的,已经腐朽不见。出土的时候,权杖的镦置放于一件玉琮的射孔内。玉瑁与玉镦上都雕有神像,表明权杖主人的地位。

豪华型权杖的玉瑁与玉镦(余杭反山 12 号墓出土,浙江省博物馆藏)

权杖复原图

上海博物馆有一件良渚文化时期的象牙权杖,上面雕有诸多的神人兽面纹,这次也展出了它的复制品。

象牙权杖(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出土,上海博物馆藏)

墓中的其他玉器也各有其用,但由于有机质载体已不存,许多器物的复原尚无法确定。柄形器一端为扁榫状, 一端有小穿孔,可能是插在腰间的某物上。玉卯孔端饰和玉贯孔端饰出土时相距不远,可能是成对的端饰,安置在某种长条器物的两端。玉镶插端饰应当是插在某种特殊器物上,仅出土于反山拥有成组半圆形器的四座墓葬。玉琮式管通常较长,形状类似玉琮,分为多节。

反山 12 号墓出土的各种小型玉器

2、良渚王后之玉

瑶山墓地位于良渚古城东北不远处,是迄今年代最早的最高等级良渚墓地,发掘于 1987 年。其中的 11 号墓是一处女性墓葬,等级颇高,应当是良渚王后之墓。这个时期,男女墓葬已经有了明显的差异。女性墓葬中没有玉琮、玉钺、三叉形器、成组锥形器等玉器,也意味着此时女性地位已不及男性,而玉璜、成组玉圆牌、玉织具这些器物则属于女性独有。

瑶山 11 号墓器物分布图

玉璜是女性权贵身份的象征,主要见于良渚早期,中晚期就逐渐消失了,也意味着女性地位的进一步下降。玉璜形式多样,有单独一件的,也有与其他玉器成组搭配的。瑶山 11 号墓一共出土了四件玉璜,其中三件位于颈部,应为颈饰。

王后头饰、颈饰复原图

下面这件透雕玉璜为颈饰之一,做工精良,乃良渚透雕的经典之作。雕琢出的纹饰需大开脑洞方能辨认,有人认为是背对背的两个龙纹,也有人认为是一个兽面。

透雕玉璜(余杭瑶山 11 号墓出土,浙江省博物馆藏)

下面这件桥形的玉璜上钻有小孔,出土时与玉管串饰相连,组成颈饰。这种玉璜与玉管串相连的组合在许多墓葬中都有发现,是很常见的佩饰。这件玉璜下弧缘的窄面上还雕了四个带有犄角的龙首纹装饰,龙首纹一般出现在良渚早期的玉器中,有学者认为其是兽面纹的前身。

玉璜管组佩(余杭瑶山 11 号墓出土,浙江省博物馆藏)

下图这件半璧形玉璜也位于颈部,与胸前佩饰可能连缀在一起。把中间的镂空雕饰和小孔合到一起看,有一种迷之萌感。

半璧形玉璜(余杭瑶山 11 号墓出土,浙江省博物馆藏)

下面的半璧形玉璜上下搭配一组玉圆牌,玉璜与玉圆牌上皆有小孔,应当是串起来挂在墓主人胸前的饰物。其中有个玉圆牌上有三个龙首纹浮雕,鼻子、眼睛和犄角一应俱全。

半璧形玉璜搭配成组玉圆牌(余杭瑶山 11 号墓出土,浙江省博物馆藏)

女性墓葬中玉镯和玉镯形器也出现较多,通常戴在手腕和手臂上。下面的这件绞丝纹玉镯用现在的眼光看也绝对是颜值颇高的精品。

玉镯与玉镯形器(余杭瑶山 11 号墓出土,浙江省博物馆藏)

在瑶山的另一处墓葬中发现了龙首纹的玉镯,可以看到,眼睛的两重圈样式和兽面纹中的大眼很像。

龙首纹玉镯(余杭瑶山 1 号墓出土,良渚博物院藏)

女性墓葬中还会有很多有趣的小玩意,比如下面这件玉织具,用玉雕琢成纺轮的样式,让我们得以了解五千年前的纺织生活。

玉纺轮(余杭瑶山 11 号墓出土,浙江省博物馆藏)

一组神秘的玉弹形器,形似子弹,中空,可能是某杆状物的顶端饰件。

玉弹形器(余杭瑶山 11 号墓出土,浙江省博物馆藏)

玉手柄,现在还无法断定其用途,有可能是某器物的端饰。

玉手柄(余杭瑶山 11 号墓出土,浙江省博物馆藏)

柱形器也是很常见的一种玉器,中有小孔,有的会在柱面上雕兽面纹。其中有些柱形器带盖,盖通常顶部为弧凸形,底平面中心钻有一对隧孔,具体用途尚不明确。

兽面纹玉柱形器(余杭瑶山 11 号墓出土,浙江省博物馆藏)

带盖玉柱形器(余杭瑶山 11 号墓出土,浙江省博物馆藏)

3、制玉以造神:玉器上的权力

看过如此让人眼花缭乱的展品,便能明白玉在良渚文明中的分量到底有多重。在石器时代,要雕琢一件玉器可不容易,玉石本就稀缺,先得进入深山仔细寻找,然后一路运到作坊,最后耗费大量精力精雕细琢,方能成型。玉器可以说是当时社会中最为贵重的器物,同时又有着来自深山的神秘气息,鉴于此,它被当作身份和权力的象征。

在那个时代,为了支撑这样一个庞大的社会,需要有共同的文化认同,这认同便是良渚人对神的信仰。玉器上雕刻的各种神像,正是神的化身,玉器也成为神在人间发挥作用的媒介。花费大力气,用全社会最为高端的东西造神,也就成了良渚人制玉的目的。

良渚社会等级示意图

另外,玉器也代表了不同人的地位和身份,区隔了阶层,这是随着良渚社会扩大规模、提高效率必然产生的现象。从反山王陵到良渚古城外郭的文家山、卞家山墓葬,再到周边的临平遗址,玉器类型基本相同,但丰富程度和成组玉器的数量有了明显的差异。再往外玉器类型也有了变化,嘉兴地区三叉形器尚有分布,但是成组锥形器就很少见;冠状器的分布一直扩展到上海地区,但是苏南地区就不多见。而琮、钺、璧则得到了普遍的认同,也得以传播得更远。这些现象既反映了社会中阶层的存在,也展现了一种从中心到区域中心的辐射。从这些意义上来说,玉器显然是我们揭开良渚文化社会组织结构以及运作模式的一把关键钥匙。

参考资料:

[1]《浙江余杭反山良诸墓地发掘简报》 王明达

[2]《余杭瑶山良诸文化祭坛遗址发掘简报》 牟永抗、丙国耀

[3]《反山 M12 再思——良渚遗址群显贵者墓葬个案的研究》 方向明

[4]《王的葬仪 良渚文化反山王陵 M12 的王冠复原》 方向明

[5]《成组玉礼器与良渚文明模式》方向明

[6]《良渚用玉的等级和身份》 方向明

[7]《良渚玉器神人兽面像的真相》 方向明

[8]《玉见良渚,超时空的精神与艺术》 方向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良渚玉器的鉴定和鉴赏-3 良渚玉器的典型器(5)
方向明:中华礼制文明的先河——良渚文化玉器鉴赏
(3)良渚祭
近年考古重大发现
讲座纪要 | 方向明:良渚玉器与良渚文明
老祖宗的好宝贝(第十一期)——良渚瑶山遗址“冠状玉梳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